理解人性经典读后感有感
《理解人性》是一本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解人性》精选点评:
●发展心理学重要理论,两性差异,性格特质理论,人对社会影响,人个体自卑问题 。书还是有点久远了
●人生必看!
●Adler
●这本书比《自卑与超越》要精彩多了,逻辑清晰理论完整首尾相扣。而且也许因为我自己就深受自卑情结所害,所以读起来共鸣感十分强烈,叫人大呼过瘾!
●可以从中发现一些自身的问题。就书而言,觉得这一套的翻译都不太好,看着累人。
●童年时候的遭遇的确会对个人将来的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就算家里保护的很好,儿童也不可避免的会遭受外来的种种伤害。对于这种不可能不存在的童年阴影,最好的办法就是逐步认识自己,而后进行自我调整。一个人内心的强大,是由生活磨砺出来的。“对人的灵魂知道得最多的人是那些亲身经历了种种激情的人”,就如同要破得名利关,须向繁华场中闹一闹一般。这本书很不错。
●对于自己的很多行为,总是试图从童年时代寻找根源。看完了这本书,不是都能理解,有些地方却茅塞顿开。
●稍觉艰深,但是字字珠玑
●难啃,不知道是因为专业性较强还是翻译原因。书里面有不少地方观点很有趣。
●其实我觉得这本书超越了《自卑与超越》了,就是鲜少有人看到这类好书,值得你去看一下的。
《理解人性》读后感(一):我觉得这本比自卑与超越更加出色
只读了一半,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了。
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力荐《自卑与超越》而不是这本,我觉得人性一书更全面更能够体现阿德勒的思想体系,其中的病例真的太深刻了。相比较而言,《自卑与超越》更像是一本科普读物。
《理解人性》读后感(二):看看即可,可以作为工具用,但别当成绝对真理。
1、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都比较阴暗。个人觉得这本书偏向社会心理学范畴。
2、作者的观点不够严谨,甚至有些草率粗暴。因为精神分析治疗师必须要在一定程度上犀利,才能对来访者的人格动力系统有所撼动。
3、阿德勒从小驼背,受歧视,他看事物的眼光一定是局限的。
4、这书我是泛读的,没法精读。准备推荐给我爹看。我还是喜欢那些格局宏大一点的:)
《理解人性》读后感(三):精神分析
没有心理学相关的专业知识储备,看这本书时遇到的概念很模糊,没有看懂作者的思路,也许是因为作者那个时代和我现在的情况差异太大,我们现在又经常听到各种心灵鸡汤之类的段子和公众号,对于作者的某些结论,已经深有体会,可能作者的分析更全面周到,涉及的广度很大。
后续我觉得还是多看下写故事性较强的讲心理学的书,毕竟心理学本身就很深奥难懂,作为外行,最多是汲取其中有价值的对人性的思考,但高度浓缩的精华可能会适得其反,难以消化,索性不如多看看更通俗易懂的,同时通过自己的人生阅历,来更好的分析,总结和学以致用。
《理解人性》读后感(四):自卑与优越
理论性的书籍,看的时候觉得完全理解,OK,想写点儿什么的时候,一句话也写不出来,难道是我的优越感在作祟,为了凸现自己的与众不同(自负),为了避免被评价,要么写出一番惊天动地的评论,要么不写,想当然的认为,我又不是专业的,没有必要较真,写什么书评呢!读过这本书就已经显示我已经很厉害了。我不写,人们就永远不知道我在写书评方面真的很差劲,而心里也可以暗自认为,主要是我不想写,我要是开始写了,这点儿小事算得了什么。(真实情况是一句话都写不出来)。
为了自己的优越感,人们可以想尽办法去证明,如果能做到的话最好,如果做不到,就会给自己设障碍,从而反向证明自己的优越感。(第一段话可以帮助更好的理解)
只读了一遍理解不是很透彻。
《理解人性》读后感(五):自卑情结是一生的源动力
人生有3件大事:工作、社交、婚恋。
人的一生都在追求两件事,社会感和优越性。
自卑与超越:将执念变成职业
目的论:人的行为可以由他的生活目标来解释。
心理活动的模式固定,其他都是达成目的的手段
整体论:先通盘把握整体,才能解释局部。
精分的童年决定论:个体的生活方式不会发生变化
目标:使这个个体看起来优于他所处的环境
兴趣是注意力最好的动力
实现目标和优越的两种方式:
①“男性”/攻击性:虚荣、自我设限(感觉自己无所不能)
②“女性”/非攻击性:(感觉自己什么都不行)
精神生活过程:寻求补偿、要求安全感和完整感的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