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病读后感10篇
《中国人的病》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编者有靠书名夺眼球的意思,其实本文并不是有多斥责中国从古至今的病态。更多的是探讨人生,生命及作者点滴的感悟。
尽管都是沈先生的文章节选,但标题也都翻新出新花样了。喜欢沈先生描述美好的事物,院子里的春夏秋冬,一株百合的弱颈长蕊,都鲜活可人。
《中国人的病》读后感(二):我觉得还行
生活就是这样!!被折磨着但是每天还是辛苦的生活着~~
我什么感觉像我们这种性格的应该找个管自己的人才对啊
生活就是这样!!被折磨着但是每天还是辛苦的生活着~~
我什么感觉像我们这种性格的应该找个管自己的人才对啊
生活就是这样!!被折磨着但是每天还是辛苦的生活着~~
我什么感觉像我们这种性格的应该找个管自己的人才对啊
www.chem17.info制冰机-
《中国人的病》读后感(三):看了不一样的沈从文
第一次写书评。看完这本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要属文中对美好事物的描写,清新而细腻。读到这些章节,其实很难与书名联想到一起,由于对所选文章的重新命题,在阅读之前不免会照着题目思路看下去,大概也是以前一看文章就会想到文章大意的坏习惯了,所以会有些小影响。
一开始也是冲着书名,想在书中探中国人的病之究竟。文章是有时代背景的,所以有些问题的探讨并不能与现在的社会情况联系起来。但一些言论也是在当下实有发生的,对文中谈政治部分便是,也可谓是现代社会的一个缩影了。作者对时事的思考及见解让人体会到当时文人的忧国之思,以己有的文学方式体现着深沉而有力的爱国之情。
总的来说,由于本人对政治话题的完全不敏感性,还是喜欢书中对作者身处环境的生动刻画,恬静美好,谈及家乡处,有一种迫不及待要看《边城》的感觉。个人可能更偏向于系统性强的文集,所以对本书的编排并不是特别的中意。但就文章本身而言,还是感受到了一个读书时印象不一样的沈从文。
《中国人的病》读后感(四):我在读沈从文
一年又要这样过去了,想想年初制定的读书计划,只有10本的目标我都还没有完成。于是在这剩下的一个月里决定恶补一下,至少凑够10本。想着看小说有剧情更容易上手会看得快些,凑数最有用。找了几本学生时期还很喜欢的亦舒的书来读,但却无论如何也看不下去了。于是再去看盗墓笔记,这个剧情很吸引,但是不容易读,方向感太差,主角到了墓室里,我就光看他来回跑了,且盗墓知识又太少,最主要书太厚,用来凑数不上算。
于是还是转来看散文随笔,而且我发现我还是爱看这类书的,不爱看小说了。喜欢看作者絮絮叨叨,像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些什么,我 都读得津津有味。
其实很久之前就想读沈从文的书,当然是想读边城,原谅我竟一本没看过。
作者给我的印象一直是翩翩如玉的公子,也不知为什么会有这种印象,因为从没看过作者简介,只知道边城是写的凤凰。
所以在图书馆散文区瞄到沈从文名字的时候,就想这就是我开始读沈从文的日子了。但却发现名字是《中国人的病》,我还诧异沈从文也写这种针砭时弊的文章啦,不过转念一想,也许人家本来就写,我对他的印象是完全主观性的。
但读来却发现完全不是,像很多读者写的,除了名字都很美。真想知道是何种原因用了这个名字做书名,完全不是的好吗。继而都生出了一种以后我要重新出版此书,改个名字再出版。
这本书处处充满了作者对人生,对生命,对灵魂的美丽思考。分分钟让人产生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感慨。
。。。。。。。。。。。。。。。。。。。。。。。。。。。。。。。。
在读中,未完待续。
《中国人的病》读后感(五):除了标题 什么都美
用文中的话说 “如中毒,如受电,当之者必喑哑萎悴,动弹不得,失其所信所守。”美之所以为美,恰恰如此。
录自 对生命的美特具美感
1.黄昏极美丽悦人。光景清寂,极静,独坐小蒲团上,望窗口微明,欧战从一日起始,至今天为止,已三十天。此三十天中波兰即已灭亡。一国家养兵至一百万,一月中即告灭亡,何况一人心中所信所守,能有几许力量,抗抵某种势力侵入?一九三九之九月,实一值得记忆的月份。人类用双手一头脑创造出一个惊心动魄文明世界,然此文明不旋踵立即由人手毁去。人之十指,所成所毁,亦已多矣。
2. 金钱对“生活”虽好像是必需的,对“生命”似不必需。生命所需,惟对于现世之光影疯狂而已。因生命本身,从阳光雨露而来,即如火焰,有热有光。
我如有意挫折此奔放生命,故从一切造形小物事上发生嗜好,即不能挫折它,亦可望陶冶它,羁縻它,转变它。不知者以为留心细物,所志甚小。见闻不广,无多大价值物事,亦如宝贝,加以重视,未免可笑。这些人所谓价值,自然不离金钱,意即商业价值。
美固无所不在,凡属造形,如用泛神情感去接近,即无不可以见出其精巧处和完整处。生命之最大意义,能用于对自然或人工巧妙完美而倾心,人之所同。惟宗教与金钱,或归纳,或消灭。因此令多数人生活下来都庸俗呆笨,了无趣味。某种人情感或被世务所阉割,淡漠如一僵尸,或欲扮道学,充绅士,作君子,深深惧怕被任何一种美所袭击,支撑不住,必致误事。
。。。缘此 误尽一生又何妨。。。
《中国人的病》读后感(六):中国人有什么病?
多年前,曾前往湘西凤凰古城。未能免俗,至沈从文先生故居前合影留念。故居入口处对沈从文的一段简介似是从死板的教科书抄来,满篇“湘西系列”或“京派小说”代表作家云云。内中设一摊铺,贩卖《沈从文小说集》一类图书,给人感觉是旅游得很、商业得很、平庸得很。据说,沈从文在家乡的墓碑刻有铭文,曰:先生一生时刻关心国之安、乡之勃兴、民之痛痒、人之温爱,特此立碑,落款为“县人民政府”。我想,这位经过“商业洗礼”加“政治洗礼”的沈从文,距离真实的沈从文,反倒远了。真实的沈从文先生,不但是一位关心所谓国安、乡兴、民生、温爱诸事的小说家,他还是关心“人之精神”的思想家。沈从文自己也说过,他一生之所写所想,无非是为了铸造“人性的小庙”。人的精神,实属于沈从文关心诸事当中的头等大事,不可不察也。
最近翻看的一本文集,便是沈从文先生对“人之精神”的体察和思索。这文集名称取自沈从文的一篇短文《中国人的病》,言下之意,这本书自然是要为国人的精神号脉断症了。正是由于多年来我们因误导而仅将沈从文视为一个“美文”作家或者小说家来阅读,从而造成了对他理解上的某种“遮蔽”,因此,今天的读者对于沈从文撰写“社会疗救”类的文章,难免有李代桃僵之问。有人甚至不太相信《中国人的病》出自沈从文之手。不过,在长期被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习惯思维”牵着鼻子走的情况下,这种惊异并不奇怪。
究竟沈从文眼里的中国人所病者何?他以一句国际上常用的批评回答:“中国人极自私。”自私这件事情,我认为可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对他人冷漠,一方面是对自己慷慨。直到最近,还有新闻报道说,一名乘客在某地铁车厢内突发羊癫疯,周围中国乘客大多保持围观,只有一名老外上前施救,而那位老外接受采访时说,即便那人是个骗子,他也不会后悔自己的决定。但是,围观的中国人却作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选择。而每当利益涉及自己,中国人表现出的争先恐后与兴奋异常,却又令许多国际友人难望项背,例如中国人在各种场合的争、抢、无秩序,均在此例。
以上所举原是琐碎之事,要把它们和“精神上有病还是没病”的问题联系起来,是不是有些牵强附会?沈从文另有说法,他认为自私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大病,并且病灶在于几千年的儒家学说。这套表面上娓娓动听但实则与“人性”不符的学说消磨掉了中国人的责任感。中国古代的正统学问,就在于承认儒家法则、接受儒家观念。然而,“平时看不出它的坏处,一到内忧外患逼来,国家政治组织不健全,空洞教训束缚不住人心时,国民道德便自然会堕落起来,亡国以前各人分途努力促成亡国的趋势,亡国以后又老老实实同作新朝的顺民。”不知责任与义务为何物,一心只做顺民的匹夫匹妇,试问欲之不自私,其可得欤?
不过,沈从文毕竟不是吴虞。他早看清了“打倒孔家店”并非疗救之途,儒家作为一种对“人性”的禁锢,也并非孔子原初的设计,而是由于统治者把它利用为钳制人性的法典。真正的症结在于思想禁锢的存在。沈从文说,“禁律益多,社会益复杂,禁律益严,人性即因之丧失净尽……一切所为所成就,无一不表示对于‘自然’之违反,见出社会的拙象和人的愚心。”如此看来,想要治好中国人的精神上的病,仅推翻所谓的儒家学说,还解决不了问题,因为统治阶层总会找到儒家的下一个替代品。而在新的束缚与禁锢之下,人性会继续扭曲,人品自然就愈加卑下。
沈从文开出的方子是“崇尚人性”和“恢复人权”,除去妨碍让人性得到自由抒发的教条与戒律,并且发展出人们的新道德与责任。只有当一个人具有“我是国家的一份子”而“国家是我的国家”的国民意识时,他才有可能脱离掉狭隘的自私与对他人的冷漠。但沈从文也提醒说,让人们具有这种国民意识的前提是,他们在事实上必须是这个国家的一份子,国家的真正主人也确实是广大国民。否则,理论与现实的脱节会让一切又回到儒家那说一套做一套的时代,社会永无进步、道德永远滑坡。
至此,或许已经回答了“中国人有什么病”的疑问。说通俗点,此病是长期受压抑憋出来的。中国人精神上的苦闷病,乃在于思维概念之中没有“人”而只有“民”,以至于以民代人,造成了集体的麻木不仁。鲁迅批判中国人国民性的文字,人皆耳熟能详,其中有段话是“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看来,中国“人将不人”的病理在于得了一场桎梏人性的“慢性病”,而只有在药到病祛之后,人才能够生而为人,其后才谈得上恢复、调养和强身。
当年杰斐逊在《独立宣言》草稿上落笔写下自己的民主理想之前,先写了一句引子:“我们认为以下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好一个“不言而喻”。它等于自动承认了“人性”的合理,因为这世上唯一不证自明的公理,便是“你我都是人”这个事实。但如果一国的国民连“人”的事实都需要反复证明,这就确实是一场人间悲剧了。沈从文亦是经历过此等悲剧的人,否则他不会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长期以研究古代服饰文物来逃世、遁世,独善性灵。看来,沈从文所说的“中国人的病”,似离痊愈尚早。记得梁启超有词曰“愿替众生病,稽首礼维摩”,沈公心头之病,即是民族精神之病。今天的中国人敢代他受此病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