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鲁迅精选集》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鲁迅精选集》读后感锦集

2021-01-04 01:53: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鲁迅精选集》读后感锦集

  《鲁迅精选集》是一本由鲁迅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6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鲁迅精选集》精选点评:

  ●大部分看过嘿嘿 要再读一下的。我现在再读,有一种重新的认识。现在是真正得自己觉得好,而不是一种赋予的好。

  ●2006-10-16 10:28:53借书

  ●不能不读鲁迅

  ●所有学习写作技法的人应该从读鲁迅开始。

  ●先知先觉的人是痛苦的,还要回过头来等这些笨蛋。

  ●但是我有勇气,他们便越想吃我,沾光一点这勇气--《狂人日记》

  ●吴语的熟悉气息 刀子一样的笔调 硫酸一般的冷嘲热讽 滑头周树人骨子里还是很傲气的

  ●我真的不想读了,奈何现代文学考试鲁迅是绕不过去的大山……

  ●曾经很喜欢鲁迅的文字,后来很不喜欢了,再后来,思想成熟了,又开始喜欢了,读完后书上画的满满的线。这种半白话,半文言的东西,读起来很给力!

  ●狒姨送了差12天就一年,我总算静下心来读了

  《鲁迅精选集》读后感(一):了解鲁迅的入门作品

  算是为了完成作业,而看了里面的小说部分,主要是呐喊、彷徨里面的那几篇。

  反正是鲁迅的,就有意思嘛。

  很多同学交流了看法,她们能看出好多东西来哟,我怎么好像就只是在看看热闹呢 。

  这本书算是选的挺容易看的一些篇目,入门入门。

  《鲁迅精选集》读后感(二):故乡

  闰土的形象让人辛酸。

  不只为闰土,为时光不再,为自己的悄然变化。

  前几日家乡的一位同学通过QQ加了我的好友,难以想像,他已经是小孩的父亲,我记忆里他总是调皮的,甚至总有机会经历一些我特别向往的事情,一个叛逆的小孩,成绩不好,但人挺热心。如今,我很难将当时那个有点稚嫩但是调皮的形象与照片里那个皮肤黝黑,神情模糊的父亲联系在一起。

  其实变的又何止是他呢?

  三年五年,人变化可以很多,兴许三五年后,我的头发已经和James同学那么少了!

  《鲁迅精选集》读后感(三):他的思想

  希望,希望,用这希望的盾,抗拒那空虚中的暗夜的袭来,虽然盾后面也依然是空虚中的暗夜。然而就是如此,陆续的地耗尽了我的青春。

  希望是什么?是娼妓:

  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献给;

  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

  你的青春——她就抛弃你。

  绝望之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

  《鲁迅精选集》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伤逝》涓生给了子君希望,在生活面前,在物质面前俩人之间的理想终究显得苍白无力。涓生懦弱又爱为自己找借口,子君没有赚钱的能力,终于在日常家务中灰头土脸,而这在涓生看来则已然不是理想中的“子君”了,尤其是子君开始关心柴米油盐,所以他说出那句现今的男人依然会说的话“这于你倒好很多”,子君去世后涓生的悲哀显得虚伪至极。

  《娜拉走后怎样》: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人生最痛苦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若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假使寻不出路,我们所要的倒是梦。但不要将来的梦,只要目前的梦。”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说钱卑鄙者,其胃中的鱼肉还没消化,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去让他发议论。所以经济权是极为重要的,比参政权还重要。倘若一个娜拉出走,尚且有人同情,那一百个娜拉呢?一千一万个呢?恐怕就得厌恶了。断不如自己握着经济权可靠。

  “我们无权去诱惑人做牺牲,也无权阻止人做牺牲。”

  由此观之,那些推广普世价值而让一方人陷入动荡不安的人是何等卑劣!

  《拿来主义》 :总之我们要拿来,要使用,要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以韦素园君》:喜欢鲁迅将记忆比作被刀刮过了的鱼鳞。韦素园:笑影少、认真。

  《忆刘半农君》“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成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鲁迅说刘半农前期活泼、勇敢,虽然有时近于草率,但“浅”,如一条清溪,澄澈,半农的忠厚是使鲁迅感动的。虽然后期刘半农的所作所为鲁迅不喜欢,大抵是回到传统去做古文,但相比较陈独秀和胡适,鲁迅亲近刘半农,其对刘的感情与生前并无变化。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含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说“面子》面子就像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抓住这个就像抓住中国人的辫子,全身都跟着走了。

  《鲁迅精选集》读后感(五):那位先生

  《鲁迅精选集》最后一篇杂文,名叫《死》。这次改换了顺序,先读杂文散文最后读小说,方知以前在初高中学习的顺序都是错的。读完所有后再回头看这篇《死》,一摸脸颊竟是两行泪,张口说话竟然半天声音都在颤。他是1936年10月19日逝世的,可杂文《关于太炎先生的二三事》竟是去世前十天写作的。还提到了“战斗”,“战斗者”。不知道他最后会不会觉得自己比陆游幸运呢,得以参与“战斗”而并非“身老沧州”。从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鲁迅先生。但只是知道,不算认识。大约两三年前在大学图书馆因为要修文学史故而“被迫”去读,勉强认识了他,但依然算不得遇见,觉得不懂他,觉得晦涩又无味。直到如今,我好似感觉到自己的魂灵终究与他相撞了。虽然也许只是”好似”。但分明在一个个发着冷汗或如芒在背的阅读之夜里,听见了“叮”的一声,相撞的回音不响,但我心微震得有些疼。我想我是遇见他了,可是我希望下一次,我是懂得他。虽然我知道,一个人不可能读懂另一个人,但我想尝试去读懂。

  他确是一个战斗者,但也有许多时候,他也只是反复敲打着“空虚”与“迷茫”的,一个对青春与力量的消逝感到无措的老人。他绝不是冷冷地站在高处俯视众生的人。剖析社会,剖析人生,剖析自己的心。那些裹着冰碴和沾着血渍的字句,令我的身体瑟瑟发抖不错,可落在我心头分明是滚烫,鲜活的。

  文学历史中的鲁迅长久以来因为后人的评价而有些负重前行,与其说他是伟人,不如说他是勇士。

  至于看完《死》后我的流泪,大约是因为我知道他永远活着,那个取名为“迅”,戴上帽子一只腿就跨出门去的,那个心疼青年人的,那个会呐喊也会低吟的,那个会举起枪无畏向前也会踟蹰怀疑一切包括自己的,那个爱吃油炸食物的先生。我知道他还活着,可是我也知道他终究是离我远去了。这样的人,永远地离去了。

  完全不是读完鲁迅,只是《精选集》,他为我打开了一个世界,须读全集才能更深入,因为每一篇都有想说的,因此做了许多批语,到现在反而什么都说不出来,就用先生自己的句子为我此次阅读体验作结吧:

  【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