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铁浆》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铁浆》读后感摘抄

2021-03-03 03:23: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铁浆》读后感摘抄

  《铁浆》是一本由朱西甯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页数:2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铁浆》精选点评:

  ●不错

  ●这书可以换个名字——愚昧麻木乡民花式作死大全。放到今天读有些不合时宜了。另外和鲁迅相提并论有些过了。

  ●2019-5-15 精彩、好看,最近看的都是外国小说,骤然恢复到这种很古典的白话小说,一开始还不太适应,慢慢的进入状态后,使人的阅读速度都会降下来,心也沉下来了,明明是很简单的句子,就会觉得很美,忍不住多读几遍;也是很简单的故事,却蕴含很隽永的深意,中国的文学大抵便是如此。最喜欢的一篇是《锁壳门》

  ●语言上的精炼,对现实的凝视,而又往外抽离(甚至试图永恒化)的眼光,都展示出一个小说家的本分和质地。的确是现代汉语小说的另外一种可能,一种更直接更顺其自然的可能,而放在历史里看,其实也就意味着另外一条道路。

  ●《铁浆》是给现代文学多出了个孟昭有,好比给藤多出了个瓜,而不是又有什么新的藤。《刽子手》简直比鲁迅还好,省去几个字词就完美了。鲁迅写得大,反而散失了,不像这个竟是那样压进的。然而在鲁迅后比鲁迅好是扫兴的。《捶贴》是两个文本这样对照来写,论题是“善人”与“好人”,合不拢处让人生出史思,然“偷桑叶”的结尾似遄急了。《余烬》节奏真好,那么急的事那么又瞎又瘸地顺写下来,他的文字且有些硌,让人也快不起,他又很喜欢用一些闲笔,叫人走出故事,这一两句闲笔也是生花处。首尾两句做一个抬升,其实不抬岂非更高了。另,个别方言字或有误,如“不是人揍的”,或为“不是人做的”。《红灯笼》语言让人想起暗中的胡兰成。然后这篇颇有些不明处,不然就是做得不太周全。《锁壳门》唯一句“好人不长寿,恶人活万年”是诠释得好。

  ●彪悍淋漓,文字锋利。好久没有读到这样元气满满的中文短篇了!血淋淋阴森森的故事,直刺人性的幽微处:《刽子手》里傅二畜把良心用来下酒吃。《余烬》那一场大火,烧尽了世间最后一丝亲情。人比鬼还丑恶些,《出殃》里的三奶奶,差一点就被奸尸。《铁浆》一篇最好,孟昭有吞饮火热的铁浆,竟是为财而死,稀罕稀罕!读完这本书后,整颗心都热腾腾跳扑扑的,如笞挞如凌迟。像儿时里在夜半黑暗中醒来,惊起一身的冷汗,忽然好想哭,好想哭……

  ●不是沈从文,是鲁迅。

  ●喜欢里面的《余烬》一篇

  ●读的时候很吃惊,讶异于作品的“时差”,很难想象这是产生于台湾六〇年代的作品。读起来很像五四时期的白话小说,甚至比那时的更好,清末民初的人物,传统的白描、叙事的戏剧性冲突,《刽子手》里吃炒人心的画面、《新坟》里的能爷,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呐喊》。阿城老师说过一句话,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朱西甯先生“哀其不幸,为其争”,或者用朱天心老师的话,“鲁迅太没有温度了”,而父亲因为信仰的缘故,多了一些温暖和宽容。而真正的悲剧,是善与善的冲突,不是善与恶的。

  ●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错过的短篇小说经典之作,如今看来,超越了当时的历史政治氛围,实在是中国村镇各路人性展示的大舞台,而且也非常好看,讲愚昧讲得有力度入人心,特别是《新坟》《铁浆》两篇,讲贫穷也是有力量,有戏谑如《余烬》,也有无奈如《贼》,孩子视角几篇也蛮好看的,《锁克门》像有电影剧本气质了,央六比较土的那种。

  《铁浆》读后感(一):带来一种痛感

  九篇读下来的感觉就像朱西宁先生在最后一篇《铁浆》里写的那样,那就算是极短极短的一眼,又哪里是灌进嘴巴里,铁浆劈头盖脸浇下来,喳——一阵子黄烟裹着乳白的蒸气冲上天际去,发出生菜投进滚油锅里的炸裂,那股子肉类焦燎的恶臭随即飘散开来。 这本书带给我的就像是这样一种如梗在喉的感觉,那是一个作家带给我的从胸口汹涌而出的痛。

  《铁浆》读后感(二):我看到的《铁浆》

  一位戴眼镜的老先生坐在阳台的摇椅上对我说“来,到这儿来”。他身上有旧书的味道,将孩童抱在怀中哦,讲着嫁接在某个时空里发生的故事。

  那么多细节的表述会让你着急听到故事的走向,却在听至结局才意会那些细节就是故事本身。重新斟酌那些细节中潜藏的韵味会发出惊叹,学不来的。

  有些感动。

  从前眼中有人的地方才有故事,而今又多了些什么。

  《铁浆》读后感(三):。

  中文作家里,我喜欢的人寥寥无几。绝大数人写的都异常生硬,像是学生每周被迫完成的作文。

  先做一些铺垫,再安插一些转折,最后抖一个包袱——这大概是中世纪或者是自媒体营销号才用的手法吧——这本集子,大多都属于这种。

  此书努力保留了大量的乡土词汇。自莫言以降,中国努力“寻根”的作家也着实太多了。

  但中国的乡土之根早已经断绝了,我们需要重新打造一个现代的精神世界。

  《铁浆》读后感(四):遒劲的文字,凛冽的故事

  第一次读朱西甯的小说,却有鲁迅的文风。

  文字很有力道,短篇小说的遒劲感十足,耐人寻味,对于比较愚钝的我,感觉要反复看几次才能品到内涵。

  六十年代写的清末民初的民情民风确实有味道,有点传奇的味道,也似乎确实存在于真实的生活中。《賊》里的鲁大个默不作声的抗雷顶锅,正是那种隐忍和潜意识里的自发的义气。《新坟》里的确是充满了愚昧,却也有反愚昧的意识,只是自学医术未免不切实际,这是他的局限性,不可避免。《捶帖》就像看自己的童年,小孩子的天真和坏都是那么贴切。《红灯笼》就像拉着人狂奔,跟着情节一起奔跑,也没有多少内容,却牵扯着我的心绪。《出殃》离我远了点,就像一个传奇故事,真是没了人性什么事都做得出来。《锁壳门》是一个结构比较完整的故事,像是一个剧本可以拍个电影了。《铁浆》讲愚昧讲的人目瞪口呆,真有如此的愚昧?!真的是难以置信。不过,谁又能说没有这样的蠢事?

  《铁浆》读后感(五):喝《铁浆》能不能杀病毒?

  十几年前对台湾电影大有好感,自学剧本创作时知道朱天文,后又知道她妹妹朱天心。这自然让人想到勃朗特姐妹,再知道还有位朱天衣,就更为这台湾文学三姐妹的成长坏境所好奇。 《铁浆》是APP随机推送的。因看书名霸气就加入了书架,读完才知道作者是朱家三姐妹的父亲。这可不比勃朗特家那位性情古怪的穷苦牧师有故事感,作家父亲培养作家女儿似乎天经地义。 书将读完时有种莫名的空腹感,总觉得刚读的文字都是配料:青花瓷的料碟倒好了精酿陈醋,切了老姜嫩蒜,一双竹筷还没来及动,故事就结束了。说好的薄皮大馅的肉饺子呢? 以上可能是举国抗疫期间,自我隔离在家,伙食实在单调又清淡造成的错觉。 好吧,说回正经的。一打算说正经的就自动有点心虚,也不知道是谁惯出来的毛病。不过这回可真真是一个刚一滋生就让我自觉五雷轰顶大逆不道的混账想法:幸亏,幸亏我们的国家是分裂的,才能,才能让我们的文字,文学多一点丰富,填上一部分深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