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经学历史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经学历史读后感1000字

2021-01-05 01:37: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经学历史读后感1000字

  《经学历史》是一本由皮锡瑞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页数:2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学历史》精选点评:

  ●很久以前看的忘得差不多了~~~~不过中国古代一切的“学问”,ms都是要“宗经”的,“经学”之重要可见,总要对之有概括了解~~~~当然,皮氏也是有他自己的立场的

  ●非常喜欢的书,不厌多读几回.

  ●失眠,如何是好!! 还是读经学史吧! 听

  ●非看不可。

  ●语言简练,脉络清晰

  ●治經學首讀書目

  ●上半年陆陆续续又过了一遍。

  ●反正不是看一遍就完事儿的

  ●作者是一位今文經學家。本書貫通著今文經學史觀。我不喜歡今文經學。

  ●“学愈进而愈古,道愈推而愈高;屡迁而返其初,一变而至于道。”

  《经学历史》读后感(一):经学历史

  很好的一部书,而且前面还有周予同先生的序。

  但是,读此书者要注意,皮锡瑞是今文学家,其观点未免有失偏颇。周予同的注释,并未就观点加以阐发。周予同治经学史,是站在破除经学的立场上,读者需见仁见智。

  《经学历史》读后感(二):不只是入门书

  这本书不只是经学史的入门书。

  《经学历史》现在大多被当作经学史的入门书来读,但它的意义绝不同于流行的教材或者概说书。在经学还具有神圣性的时代,只有两个人完整地撰写过经学的历史,一个是皮锡瑞,一个是司马迁。

  皮锡瑞写《经学历史》,并非面无表情地介绍经学的发展过程和基本概念,而是试图在今文家的立场上树立经学的正统,绘制一幅色彩浓烈的历史画卷。无论是对经学发展阶段的划分,还是对经学人物的评论,都主观鲜明。这样的经学史,重点不是摆事实,而是拉线索。明确、简单,可以同时概括本书作为入门书的优点和缺陷。

  自周予同加以继承和阐发以来,皮锡瑞的立场和观点不少被现代经学史研究者当作定论或者出发点,而作者本人鲜明的学术背景几乎不再被提起。本书作为入门书,对读者来说陷阱重重,破解这些陷阱,倒肯定是一项妙趣横生的工作。

  顺便说一下周予同的注。我不知道周注为什么会被奉为经典,当年想必聊以糊口,翻一本四库提要,匆匆写就,将错就错之处举目皆是。不过,有了周注,《经学历史》周注本倒可以成一本入门书了。

  《经学历史》读后感(三):经学入门

  皮锡瑞《经学历史》可谓是“经学之导言”,如欲了解儒家经典,此书是基础,亦极为重要。

  经学在成为一门学问可追溯到西汉初年,自此后世对经典的注释、注疏、阐述可谓汗牛充栋,对经学的研究因立场不同,研究方法相异而略分为三大派:西汉今文学(偏重微言大义)、东汉古文学(名物训诂)和宋学(心性理气)。

  当然亦有其他分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分为汉学和宋学。江藩、阮元皆取该说。

  刘师培在《经学教科书》分为四派。按历史时期划分,颇有问题,因为同一时期今古文皆有,不能一概而论。

“皮氏治经,宗今文,但持论平允。”

  《经学历史》一书立场是今文学,因此读该书必须尤其注意皮氏对宋学,古文学的评论,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此外,皮氏是经学家,非史学家,因此本书史料搜集未必完备,或有不妥之处。作者并未能完全客观,多有主观评价。

  本书按历史大背景,将经学发展分为十大时期。所谓“经学十变”。 经学开辟时代、经学流传时代、经学昌明时代、经学极盛时代、经学中衰时代、经学分立时代、经学统一时代、经学变古时代、经学积衰时代、经学复盛时代。

  《经学历史》读后感(四):《经学历史》读后

  一天一章,十天读完。极好的入门读物。书名为《经学历史》,也可见经学变为史学的消息。或谓此书非经学史,即就皮氏主今文经学而言,然而此书也非纯粹的经学。晚清今古文学者,已多平情之论,不尽拘门户之见,如皮氏所谓“学求心得,勿争门户”是也。周予同先生注释则为经学史立场,除宋、清两代似过于详细外,其他多简明得体,偶有小失,无关大体。

  第十章名为“经学复兴时代”,今日视之,或近于回光返照。又皮氏以为:“汉书儒林传赞曰:‘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繁滋。一经说至百万余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案经学之盛,由于禄利,孟坚一语道破。在上者欲持一术以耸动天下,未有不导以禄利而翕然从之者。“

  揆其用意,盖亦欲今之在上者亦以禄利导人而治经学。其用心固佳,而其事卒不能行。然自汉以来,历代取士,形式虽有不同,以经学为主则一,直至晚清,一旦废除科举制度,经学亦无所依附。皮氏有言:”木铎行教,卒入河海而逃;兰陵传经,无救焚坑之祸。“视为语谶可也。

  进而言之,则废除科举制度仍属表征,陈寅恪先生尝云:”夫纲纪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托,以为具体表现之用。其所依托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而经济制度尤其最要者。“近代以来,经济制度巨变,时至今日,虽尚未变尽,其往而不反则可知。是故复古之论虽众,终不能敌时势。虽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固圣贤之所教训,则其中自有永不磨灭者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