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课堂敌人》经典观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课堂敌人》经典观后感有感

2021-01-05 03:23: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课堂敌人》经典观后感有感

  《课堂敌人》是一部由Rok Bicek执导,剧情主演的一部斯洛文尼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课堂敌人》精选点评:

  ●探索青春

  ●一个蛮好的题材,但无论是对体制的讨论,阶级之间的冲突,青年的反叛,总之感觉一切都没有说清楚,可惜了。

  ●谁在名单上?莫扎特?谢谢你的咖啡。。。

  ●非常好的立意和探讨,集体沉默真的可能抹去一段记忆。比如我们班,都是懦夫。

  ●一群頭腦發熱,自憐自艾,借朋友的死發洩不滿的傻學生。小團體是最可怕,給老師貼納粹標籤,其實自己才是納粹。缺乏思考,人云亦云的牆頭草也是幫兇。到頭來,人生與死,他人並不是真心關切,自己纔對自己有意義。活著,不要太過在意他人目光,也不要不遵從內心感召,不要將責任通通怪在他人和體制上。

  ●大概唯一不满的是结尾的那些理由了,不是说没道理,而是我不认同。

  ●并没有抛出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无法让观众思考,这明显就是熊孩子的不懂事,深深同情那位老师。欧洲人是不是什么都想扯上纳粹,惯性思维了都。弱弱说句不太专业的,中国随便一个老师喊出来都比这个老师严格百倍,这群孩子真是没受憋。

  ●新老师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课堂敌人]在大部分时间里回避着这个问题,以致它反倒成了作品的最大问题。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引导青少年认识并接受社会范式。到了影片发人深省的结尾,我们终于看出新老师原来是成年人派进待成熟者世界的代表。可为何他不能早些变得这么循循善诱?这本能省掉多少的drama!

  ●庆幸于这片没有往狩猎这路上走。色彩的冷调,理性的老师,无知的学生,现实的校长。

  ●中二年轻人

  《课堂敌人》观后感(一):。。。

  zupan着急刻薄地要把自我加到弹琴女生的身上,这是影片第一个让人产生厌恶的地方,但此后zupan的表现撑住了失控的局面,起码让你知道有一个人是正常的。

  死亡出现以后,小团体开始借题发挥,他们鼓满了自以为是的庄重和仪式感,占领空洞的道德制高点对所有同学进行绑架。我留意到他们和校长对谈的时候,申诉zupan是纳粹的姑娘真的在颤抖,出于那种无法控制的紧张和认真。

  成人世界的自以为是加剧了这种对抗,zupan只是不说话,但其他人是轻视,可以看见她们把学生当小孩看待的愚蠢表情。她们永远不清楚事情是不是还在掌控当中。

  年轻人的委屈永远是你不好好听我说话,一样愚蠢的成人自讨没趣,明白人不愿早点开口,和解迟迟没有到来。最后更强势的成人用惯常的,制度化的,肮脏甚至恶心的手段摆平了一切。

  死者成为呐喊的工具,成为仪式的口号,还好她是不会知道了。

  luka逼着小穆里根的时候真想不留情面地戳穿他。

  以下为摘句。

  还因为所有他们身边的人,都把他们当做小孩,他们把一切出于好意的话都当成对他们个体自由的残酷打击。

  做一个学生,是一种权利而不是一种责任。

  如果我是你我会想怎么教他们做人而不是想着记者。

  欢迎来到21世纪。

  如果你坚持傲慢会有很多其他事要想,但要是配合我,用我们一贯的方式,我们可以解决这件事。

  我们的校长总能把事情搞定。

  zupan他们还很年轻很敏感。

  对你不能给们太多的关注,跟他们开开玩笑,给他们打好分数,然后你的工作就结束了。

  告诉我我做错了什么。

  你不好好听我们说话。你很刻薄。你把她的死当教学材料。

  你们如果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怎么决定生死,这是她的决定,只有一种可能,但我们永远不会知道了。

  体制一直有效而且永远有效,它是冰冷的,无情的,数学的,但如果你内心足够坚定,你就是那流水里不为所动的坚石。

  死是不能改变的,但你们可以改变自己,足以让你们理解和接受事物。

  他刻薄,但心善。最后一个灰色的问题:zupan是怎么让自己从女孩的死亡里走出来的?

  这个答案我们也永远不会知道。这可以说是电影的败笔,也可以说是zupan的脆弱面。

  《课堂敌人》观后感(二):课堂的敌人

  斯洛文尼亚的电影至今也没看过几部,好像一只手就可以数出来,这部课堂敌人还是在新浪上关注的资源人推荐的,估计没有他们,这部佳片注定会被我忽视。

  课堂敌人,也叫做阶级敌人,一语双关,可想而知导演并不只是想表述课堂教育那么的简单。前半个小时的绕来绕去,兜圈子,有点使人摸不着头脑,到底导演的意图是什么,这翻来覆去的流水帐式表演,会使得相当一部分观众倍感无聊。可惜,好戏往往是最后出现的,随着一名女同学的自杀身亡,影片中的气氛也随着故事的展开发生变化。原本就因为教育方式的不同,而受到同学们在情感上的对峙,此时发生的意外事件则直接使得师生关系进一步的恶化。影片惊艳之处就在于每一个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其实都代表着一个生活在带下的成年人,看似叛逆的他们时刻映照着我们在处理事情上的固执己见。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都会经历青春期的躁动,我们会以各种理由抗拒学校带给我们的教育,对抗家庭带给我们关于自由的束缚。我们以青春和自由的理由抗拒着全世界,自以为是地向大人们索要更加广阔和进步的空间。一件事儿,甚至是一件小事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话柄,用来指责大人们对青少年的严加管教。可能,这种叛逆的情绪会持续到自己理应有的青年时期,像个永远长大的孩子用种种理由和借口逃避周遭的一切。孩子可以因为年轻气盛,不明事理而轻易地推脱掉关于自己的责任,而成年人则必须承担起对于责任的重担,我们在处理问题上也就不能在像个孩子一般,黑白分明,我们更多的会考虑人情世故,会变得更加缜密和周全,但不可否认的是,总是有一些长不大的孩子继续自己幼稚的行为,甚至是惹上麻烦。我们都有抱怨事态、抱怨社会、和国家的时候,可是有没有想过,其实他们并没有欠我们什么,只是我们做的不够好,我们努力地推卸责任,其实等同于慢性自杀,失去自我。

  很多时候人们会选择性地遗忘些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或是处在被动的边缘,不能够了解全部的事实真相,我们会去揣测,会去分辨,也会去思考。上帝之所以让人类成为世界的霸主,不是因为我们的生存能力多么的无敌,而是因为我们有了颗智慧的头颅,我们脖子以上的部位是用来思考的,而不是艺术品。就如同影片中一般,现代生活中充斥着大量与己有关的事情,等着我们去操心,但事实上这些却是与我们毫无关系的。我们关注于这件事对于自己的影响,关心周围会如何评价,或是如影片中的男孩,扯出学校、国家对于学生的“背叛”,但就是没有真正地关心事件中的当事人,好似她根本就与此事无关一样。我们往往都会这般,却还要假装自己是为了正义,而真正的正义呢,是不会像想象中的那样的。

  国家机器对于民众的管控也不是一两天的事儿,阶级也好,反叛也罢,都是现如今很难解决的问题。如果你不喜欢国家机器,那么失去国家机器呢,你难道就会生活的更好?没有阶级,想过是什么产生了阶级吗?答案其中之一,就是人性的懦弱和贪婪,对于自身优势的炫耀,难道不也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吗?

  作为一部优秀的电影,在带给我们一个好故事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像是这种小语种佳片,实在是难得可贵,看似不起眼,但却以小见大,也足见其独特的视角,和对于故事的把握。这种小电影,才是很多人,也包括我自己,最喜爱的电影形式。

  《课堂敌人》观后感(三):《课堂敌人》:政治寓意深刻的一部电影

  《课堂敌人》:政治寓意深刻的一部电影

  看斯洛文尼亚电影《课堂敌人》(Razredni sovražnik 2013),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学潮、学运,甚或政治斗争,虽然表面看来,它是一部典型的青春叛逆片。

  之所以能让我们产生联想,是因为本片中的人物能让我们产生很强的代入感,然而,无论我们现时以什么样情绪来体验我们所想到的人物,也无论我们多么地想支持或反对什么,看到最后,我们会发现,即使我们感到它政治寓意深刻,但它的思想并非颠覆性的,而是正统性的,即它不过是一部政治说教片,而说教者就是那帮孩子的班主任朱潘。然而,是不是因为我已不年轻,这些说教却并不让人感到那么无理。

  女学生萨宾娜自杀,只是这群年轻学生情绪暴发的导火索,无论剧中人物基于什么目的来发泄情绪,对于班主任朱潘,他似乎无意详加了解,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的死亡只是幸存者所关心的事,与死者无关”;“即使有悲痛,但生活还得继续”;“做一个学生,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种责任”。所以,他并没有将学生情绪管理放在教学之上。这虽然更刺激了学生的反叛意识,但并不代表朱潘的做法不对,因为学生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强调它是责任而非权利,在今天我们想来,这一观念的确是良知的反映,而且,对于学生来说,认同这一观念会免于被某些别有政治企图者所利用。当然,他这一做法也并非表明他毫不近人情,首先,他给了学生谈感受的机会,但未被学生重视;其次,特殊性质的情绪管理更多地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在有学校心理医生存在的前提下,他不越俎代庖是负责任的体现。只是本片中的心理医生似乎太弱了,才显得朱潘对学生情绪反应不当。此外,他显得不近人情是在有比较的情况下产生的,即他的前任太过于“关照”学生的情绪了,学生们送前任礼物、贺卡便是这种关照的“回报”,但这似乎与教书育人有点悖离了;然而,学生们又的确习惯于这样的老师:“跟他们打打闹闹,随手给个成绩,你就完事了。”可见,朱潘其实是这个学校学风、教风、甚至人际关系的牺牲品。

  在朱潘看来,悲剧事件是学生成长的绝佳机会,但学生并未做到,他给出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1)是非观未成熟,判断只凭已念。这就导致这些学生们根本不知道人事间很多事并非“非黑即白”,也因此使他们无法形成统一的决定,无法找到一个让所有人满意的办法,即使想做点什么事,最终也只是让大人们以“叛逆”定性,无果而终。这也就导致(2)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如何作决定。在朱潘看来,哪怕是作出危险的决定(比如自杀),也比无法作出决定要好;只要是一个人自己的决定,就应当尊重,是非好坏的判断倒是其次了。所以,对于这些尚不知作出简单决定,比如吃什么、学什么,喜欢什么的学生来说,却非要谈论生死问题,非要逼着老师承认他们所认为的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笑话。如果他们的行为是由别人的决定所引发,那就更危险了。所以,朱潘才说,“我绝不会替你们作决定”。那些怂恿学生行动,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在替学生作决定,这些人就应当对学生所谓叛逆行为承担责任。正因为他们无法作出正确决定(3)体制成了最终攻击的靶子。无论我们有什么理想和目标,也无论我们有什么具体的诉求,只要我们实现不了,我们似乎就可认为某种体制难辞其咎。事实上,如同朱潘所言:“体制没有问题,它会一直运作下去,因为体制冷酷、不近人情、机械化……发生了的已然无法改变,你们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直到足够理解和接受世事。”联想到朱潘是老师,这里的说教我们并不觉得有多么令人难受,即使不是师生关系,朱潘的言辞似乎也不无道理,因为,当一班头脑发热的学生硬是要用血肉之躯去跟危险的体制对抗的时候,如果有老师能这样劝阻告诫我们的学生,或许他们的危险就会少很多。虽然我们也知道,能够这样说理的老师不会没有,但不愿、不敢说的老师应当不在少数吧,那么,是体制塑造了人,还是人造就了体制?为什么非要从危险的方面着手所谓的改革,而不愿从相对安全的方面先来改变“人”?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有很多。

  当然,本片还可以从其他方面来解析,甚至可以作出完全相对的理解,但既然它能引起我们思考,这就能算好片了。可能有人会说,不愿提及不代表忘却,但集体沉默有时真的能抹去一段记忆。至少40来岁的人是值得看看本片的。(文/石板栽花 2015年6月30日)

  《课堂敌人》观后感(四):课堂敌人

  课堂上,有没有敌人?

  一般情况下,当然没有。记得小时正值“文革”,大多数老师还是正正经经地。也有个别例外,比如特别喜欢女生的男老师,就经常遭男生背后诟病。也有男生特别喜欢的女老师。

  初一时,我们男生喜欢一位年轻女体育老师的课。不在于她教的有多好,关键是她性格温和,脸上始终洋溢着甜美的微笑。哪怕学生做错了什么,她也从不责备,只是以身作则的再教一遍。人长得漂亮,对学生像大姐姐,这样的女老师能不受欢迎。

  只是这样的老师少之又少。大多数老师属于中间状态,不温不火。所以,好的老师与学生认为坏的老师,只是两个极端。

  那在斯洛文尼亚电影《课堂敌人》(2014)中,新来的班主任兼德语老师,是怎样一步步变成了大多数学生眼中的敌人呢。这还得从有孕在身的努老师离开说起。努老师深得同学喜爱,课上课下一团和气,从无大的争拗,更不要说罢课之类的事情。

  自女老师离开后,来了不苟言笑的罗伯特·祖潘。他的严肃,顿让原本活跃轻松的课堂骤然紧张起来。他教授托马斯·曼的文学课,学生回答必须得用德语,否则将会降到D分,这让学生渐生抵触情绪。

  激化矛盾的推手是一位女生,放学后,看到祖潘关起门专心听漂亮女生萨拜娜弹奏莫扎特的钢琴曲,经她绘声绘色的传播,顿让祖潘谦谦君子的形象一落千丈。加之,祖潘对聪明的萨拜娜格外看重,单独给她讲授。问题就在于初来乍到的祖潘,压根儿就不知道萨拜娜的心理有多抑郁。当萨拜娜从他那莫名地冲出来,再听到同学的几句无害议论,竟导致她迅即跳出学校大楼。

  萨拜娜自杀的消息传开后,深深震撼了同学及老师们,祖潘更是克制自己的内心情感,从不外露。也正是他这样的表面沉静,终让学生忍无可忍。首先是好事的尼克,率先联合斯柏拉、卢卡等同学,对祖潘喊出“纳粹”,祖潘也不退让,他在黑板上写出托马斯·曼的名言“死者比尚在苟延残喘的幸存者更有价值”,这无疑火上浇油。

  被激怒的学生,在卢克的带领下即当场走出课堂。针尖对麦芒,谁也不相让。卢克的妈妈已去世,本身心理就格外的脆弱,稍有不快,就会点着,总是喜欢对号入座。为此,学校的心理老师专门疏导过她,却没起一点作用。

  然后,经卢克一手策划,学生们进入学校广播室,控诉祖潘身为老师的“纳粹”言论,这让祖潘难以维继。学校只得请来了还在休假的努老师。但学生同样不买账,指责她的离开,正是导致萨拜娜自杀的诱因。努老师愤而退场。这时,萨拜娜的父母亲前来学校,讲述了女儿平时心理抑郁的状态,女儿自杀,责任并不在于学校。

  有意思的是,同学中间有一位亚裔学生,也许就是中国人,父母或在那经商安家,他一向置身事外。斯柏拉责怪他为何不参加萨拜娜的葬礼时,他说我想去,但没时间,我的父母都很忙。当同学们内讧时,他说“你们斯洛文尼亚人只知道内部争斗,从不体谅别人”。同学们很是哑然。

  解铃还须系铃人。但冷面的祖潘面对学生家长也并未有任何退让。经过一番较量,反而家长开始体谅他的丝丝心境。只是在课堂上,他不肯道歉,学生就不会原谅。个个带着鬼脸壳上学。对于同学们的示威,祖潘也带上鬼脸壳,请一向性格文静的莫卡上台念她写的作文。

  莫卡以前是萨拜娜最要好的同学。同学们曾指责她面对萨拜娜的死麻木不仁。这时,莫卡哽咽地谈了她对萨拜娜自杀的悲痛感受---“死亡是生存的一部分”,她动情地说你们只知道责怪,却从未在萨拜娜生前时真正关心过她,你们知道她生前所受的痛苦吗,你们只是借她的自杀,宣泄自己的不满而已。

  她的深情讲述,似乎让学生的情绪平复下来。最后,祖潘静静地说这是我的最后一课,希望你们以后都能平平安安。

  学期结束了,同学们在游艇上快乐出游,似乎都已忘了之前在学校发生过的不快,只有莫卡似乎看到从天堂降临人间的萨拜娜,此时还在伴随着同学们一块儿出游。萨拜娜穿梭于同学们中间,好像在寻找着谁,她是寻找祖潘老师吗。也许。只是祖潘老师不会再回到同学们中间,不会再出现在课堂上,因为同学们曾经当他是“纳粹”般的敌人。

  其实,祖潘老师只是一个不善于跟同学们沟通,惯于用自己的教学法则,认真给同学们讲课,从不考虑同学们的感受,总认为自己的教学规条神圣不可侵犯,终让师生间的敌对情绪上升到不可调和的境地。他仍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老师,只是为人过于正经过于不苟言笑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他就缺活泼,不善于跟同学们沟通,更缺如何团结同学们,这真是一件遗憾的事。只是这样的遗憾比比皆是,不足为奇。

  2015、7、14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