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的兴衰读后感精选
《精英的兴衰》是一本由[意] 维尔弗雷多·帕累托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元,页数:9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英的兴衰》精选点评:
●简短易读,观点鲜明。讽刺得力~~
●帕累托其实想说——最恶劣的制度大概是“社会的资本主义”,当然我们是能够认同他的,因为他没有看到也难以想象更恶劣的“资本的社会主义”
●100年之后回头看这一段预测,真是别有滋味
●奇闻共欣赏
●没有纲要有意思
●于珠海
●2010年12月看过电子书。
●循环只是历史脚印的重复
●好读的小书。对训练归纳能力有用。
●当时的墨索里尼也是左翼啊。这小书看得我精神小乱。是不是最近稍微有点空应该躲开非虚构看看小说什么的了。
《精英的兴衰》读后感(一):对新旧精英的权力争夺观察
人类的大部分行为不是起源于逻辑推理而是起源于情感。
“那些嘲笑古人迷信的人常常代之以现代迷信。现代迷信并不比他所摒弃的古代迷信更有道理或更真实。”,比如:某某口号。
“我们习惯于将当时的历史描绘成基督教与其它有本质差别的宗教或学说之间的斗争……诚然,A教派、B教派、C教派等等之间曾经激烈角逐过。但是,所有这些都出自一个原因:即日益增长的宗教情绪。这个才是主要的事实,而A事实、B事实、C事实等等都是次要的。“”因此,A教派对B、C教派的胜利往往是形式的胜利而不是本质的胜利。”
quot;人们被这些潮流所裹挟时通常是不知不觉的,他们想把不自愿的、非理性的行为表现成自愿的、理性的行为。他们异想天开的发明种种理由,不仅对别人而且对自己隐瞒真正的行为动机。
精英是指最强有力、最生气勃勃和最精明能干的人,而无论好人或者坏人。
新的精英试图取代旧的精英,但是并不公开的承认自己的意图,而是充当被压迫者的领袖,宣称所追求的并非自己的私利而是许多人的利益。而一旦赢得胜利,他们就镇压昔日的盟友。(“代表绝大多数利益”这句口号极具煽动性,却从来没有实现过)
《精英的兴衰》读后感(二):《精英的兴衰》读书笔记
帕累托的分析是建立在一些社会学定律上的,他指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并不起源于人们的逻辑推理,而是起源于情感。对于非经济动因的行为,大体上可以这样说,但对于经济行为,情况可能相反。虽然人们的行为并不是出于合乎逻辑的动因,但是人们愿意将自己的行为在逻辑上与某些原则联系在一起。为了说明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他们在事后发明某些原则。其次,任何社会学现象都有两种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形式:一个是确定实际事物之间关系的客观形式,另一个是确定各种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的主观形式。因此,如果我们想了解客观现象,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满足于主观现象,而应该从主观现象正确推断出客观现象。并且还应该知道:真实现象如何作用于主观现象?修正后者或者相反?
接着他指出了欧洲的现状:宗教情绪日益浓重,存在着某种情感大潮,“人们被这些潮流裹挟时通常是不知不觉的”;历史上各个民族都存在精英,即最强有力、最生气勃勃和最精明能干的人,现在的欧洲则是旧精英的衰落,表现为人道主义和利他主义情感的增长;和新精英的崛起,表现为卑微之众对强大权威的报复。
首先是宗教思潮的涌动,这里的宗教思潮实际上包含了许多思潮,不仅仅是宗教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将来一旦信仰社会主义能够换取荣誉、权力和财富时,他们会源源不断地蜂拥而来”。
其次是旧精英的衰落,当精英衰落时,他们日益变得温良恭俭让,比较有人情味,同时不太能捍卫自己的权力;另一方面他们对他人财富的贪婪和强取豪夺丝毫不减,反而更加变本加厉。总而言之,一方面他们加重了压迫,而另一方面维持压迫的实力却减少了,平衡被打破了,而没有实力的统治不可能持久。对当时的欧洲而言,帕累托认为资产阶级愚蠢的人道主义情感和无限仁慈只是一种假仁假义,他们的多愁善感只是语言的宣泄,常常掩盖着肮脏的利润,这使得他们从事于高明的偷窃,而不必冒武装抢劫的危险。
紧接着的是新精英的崛起,他们一方面来源于旧的精英阶层,另一方面则来源于被统治阶层的有力份子。值得注意的是,帕累托指出新精英在胜利前还有很大的灵活性,但是胜利后会越来越僵化,越来越排他。
当时欧洲的宗教情感实际上是客观上新旧精英的对抗的反映,只是这种主观上的对抗不是很明显,甚至混乱,以至于蒙蔽了一些旧的精英。
《精英的兴衰》读后感(三):总结
原文献时间是1901年.感觉没有什么严格论证的理论,只不过是反复在危言耸听社会主义即将推翻旧的精英.像是在为资产阶级严格镇压工人运动找凭据.
只能说人性太过复杂,任何简单的刻画都是不可能的.
一. 若干社会学定律
- 人类的大部分行为并不起源于人们的逻辑推理,而是起源于情感,为了说明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他们在事后发明某些原则
- 如果我们想了解客观现象,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满足于主观现象,而应该从主观现象正确的推断出客观现象.
- 真实现象如何作用于主观现象?达尔文主义的回答(通过淘汰个人)不能令人满意.
- 经济危机不仅源出于纯粹的经济原因,也是人的本性造成的.它们只是心理韵律的表现
- 教派的胜利往往是形式的胜利而不是本质的胜利
- 目前的重大情况:宗教情绪日益浓厚/旧精英的衰落/新精英的兴起. 旧精英的衰落表现为人道主义和利他主义情感的增长,新精英的兴起则变现为卑微之众对强大权威的报复.
二.宗教危机上升时期
社会主义/爱国主义/
各个时代的思想都要装在当时社会所使用的形式里.
三, 旧精英的衰落
一个精英衰落时,它加重了压迫.维持这一压迫的实力却减少了.资产阶级正因为人道主义而变得软弱
四.新精英的兴起
旧精英的堕落使得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加入到对立面去
新的无产阶级精英正在形成:资本的丰富使得脑力劳动更加占优
目前这个新精英还有很大的灵活性,对一切人开放.胜利以后,它就会和其他精英一样,变得日益僵化,排他.
五.主观现象
统治阶级希望利用旧的宗教情绪来使人民信服,正因为如此,人民现在愈益脱离这些信仰,
(核心观点很有诋毁社会主义运动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感觉)
现存精英的衰落和新精英的兴起,在人们的意识和理智中好像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社会主义不过是另一波宗教浪潮,新的精英依然会压迫新的无产阶级)
当A的利己主义和B的利己主义之间存在竞争时,利他主义者应该问自己,为什么要对某一方更偏袒呢?(所以说还是只能屁股决定脑袋对吧)
《精英的兴衰》读后感(四):社会学的两种认识——精英兴衰读书记之三
“任何社会学现象都有两种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形式:一个是确定实际事物之间关系的客观形式,另一个是确定各种心理状态之间关系的主观形式。”——帕累托
我们继续聆听帕累托对于社会精英的看法,这次我们听到与中学课本类似的语言格式——两分法。而且,从上文考虑他对此的区分,应该基于科学的(客观)与文学的(主观)的语言区分。在这一程度上讲,被文学描述的社会现象,应该属于大众所能理解的主观形式;而运用客观分析手法,对主观材料进行批判研究的研究成果,就应该属于他所推重的精英的科学研究了。——题外话,在这点上,当下的学术界就是有一股这样的自觉。
“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现象时,是通过历史学或当代人的证言而形成知识。因此,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客观现象,那么,我们就不应该满足于主管现象,而是应该从主观现象正确地推断出客观现象。实际上,这就是历史批评的任务,即不仅仅对历史资料进行考证,而且还要进一步考察人们的心理。”——帕累托
如果粗读这段文字的话,我们会发现其中会有一些矛盾之处,问题也许并不出于帕累托的表述,而是由于汉语的翻译产生。“即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现象时,是通过历史学或当代人的证言而形成知识。”但是,帕累托又提到这“历史学”这个观念时,我想他想表述的是历史著述,而不仅仅是历史这个学科。而著述本身恰恰就是客观现象的主观表述。因此,他随即表示,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主观的认识上。也就是说,他认为一般的历史著述仍是主观认识,还没有经受住科学的分析与思辨,因此他人为不仅仅对历史资料进行考证,而且还要进一步考察人们的心理。也就是说,“历史学或当代人的证言”并不是真正的历史学,而是一般的历史资料。因此,需要科学的分析与思考,才能得出相对客观的结论。最后一句,“还要进一步考察人们的心理”,这句话看似与前面的对于社会学现象的两分法有关,但是仔细推导下来,我们就会发现“考察人们的心理”,其本义应该是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思考。
随后,帕累托对于此项分析后,举出希罗多德中关于雅典建造木船,撒拉米大捷的故事。并对史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撒拉米大捷的真正原因是铁米斯托克里说服雅典人动用国库建造舰船。而不是史书中记载的,是因为雅典人信奉阿波罗神庙的神谕。这则史事,一方面论证了他的理论,另一方面也隐含地表达了撒拉米大捷的主要原因在于铁米斯托克里这个雅典英雄的作用,而不是阿波罗的神迹!
《精英的兴衰》读后感(五):超薄的小册子
先看到了价钱,8块8,看来是超级薄了,果然,比想象的还要薄(定价还是偏高啊),100页不到。
看了个开头,书中的“精英”和预先想的不一样,不是指思想上的精英,而是指权力上的,类似于统治阶级。看在薄书一本的面子上就姑且看完。
书该是有一定写作背景的,可是出版说明里啥也没写,连写作年代也没有。只能揣测是40/50年代,西方对共产主义议论纷纷的时候。
理论性不强,举例甚多,举的例子又不熟悉,因此比较痛苦。
有些东西还蛮有趣。纪录下来好了。
1,作者认为,人类的大部分行为并不起源于人们的逻辑推理,而是起源于情感。虽然人们的行为并不是出于合乎逻辑的动因,但是人们愿意将自己的行为在逻辑上与某些原则联系在一起。为了说明自己的行为是正当的,他们在事后发明某些原则。(P3)
——我也是比较相信直觉的人,在很多时候,直觉总是比脑子反应快。所以总是直觉先行,然后再自我解释。因为人总是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情感。现在用生物学的方法都不能来解释人的情感。所以,先让情感来主持行为,然后再试图解释。这似乎是了解自己的唯一途径。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但这件事情的缺点是:同样的现象,会得到各种各样的解释。越来越多的解释迭加起来,成为了经验,甚至成了类似于学说的东西,便会引起某种迷信。
在面对非自己的时候,这种方法显然是不管用的。但是,这也是常人难以避免的。比如关于股票的事情,就很容易受到当时的环境影响,无法做到理性的判断。大概是因为此,作者才有此一说。(P82 ) .
2 ,在作者看来,社会主义是某一种宗教情感,和基督教类似。不过后者显然太陈旧了,而前者是新鲜年轻的。至于总体上的宗教情感,是一直在上升的。
3 ,书里写道:
当一个精英衰落时,一般可以看到两个同时出现的迹象:
a,衰落着的精英阶层变得比较温良恭俭,比较有人情味,同时也不太能捍卫自己的权力。
,另一方面,它对其他人的财富的贪婪和强取豪夺却丝毫不减,反而变本加厉地增加自己的非法侵占物,而且大量鲸吞国家财产。
这样,一方面它加重了压迫,而另一方面它维持着一压迫的实力减少了。这两种情况导致了毁灭这个精英阶层的大灾难。而只要这两者缺一,这个精英阶层就会兴盛起来。也就是说,如果它自己的实力没有削弱反而增强,那么它的占有物也会增加;如果占有物减少,就可以用较少的力量来维持它的统治。(p43)
4,书里有一个例子还是有意思的.
说地心说和日心说冲突那会儿,数学家曼申曾经在提交给天主教徒国际科学大会的报告上说:“……选择何种天文学假说对于他们都无所谓,他们觉得采用地心说毫无不便之处。地心说比其他观点更符合表象,能更直接地被人使用。”(p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