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舌战中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舌战中国》读后感10篇

2022-03-23 03:04: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舌战中国》读后感10篇

  《舌战中国》是一本由亨利•基辛格 / DR. HENRY KISSINGER / D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24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012-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舌战中国》读后感(一):关于本书的一些思考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点是,李稻葵先生提到中国未来改革道路时,提到必须考虑的三个因素:民众的市场经济理性程度,对秩序和自由的偏好程度,政府的能力。这三个因素决定了一个社会的社会禀赋,而这些社会禀赋,决定了改革的方向与方式。

  基辛格博士是我很敬佩的一位外交家和理论家,他的观点我非常赞同。历史上的中国一直以自我为中心,实际上心理很封闭,而历史上大多时候在全世界都是一枝独秀。21世纪的中国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国际体系,即一个多极的世界。因此,中国不再可能像汉唐那样成为世界的主导。相反,中国必须改变封闭和自大的心态,学会合作与协调,共同促进世界的进步。

  中国和美国没有可比性。美国之所以主导世界,实际上是坐收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渔利。而21世纪的美国也必须放弃把自己那一套价值观推行世界的固有企图,必须学会接纳多元文化,多元的政治体制。同时,放弃其全球干涉的政策。

  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要务实和谦虚,不卑不亢,不骄不躁。同时,不要认为这个世界上除了中国就只有美国了。未来的世界是多元和多极的世界,很多股力量都必须得到重视。

  《舌战中国》读后感(二):完全不知道这书怎么出来的!

  一个一两个小时的电视辩论居然也弄了一本书出来了,简直是浪费纸张。还是硬皮精装,只有一半是中文,充其量只是一则新闻报道的量,就这样居然也可以以出书?

  一场关于“21世纪是否属于中国”的辩论。反方有基辛格,一个印度裔新闻人,正方是中国专家李稻葵,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

  其实我觉得论点不应该是“21世纪是否属于中国”,而是“21世纪中国是否会称霸”,而双方也是围绕这一点展开辩论的。反方是从中国的制度,中国难以吸引、吸收全世界的人才,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角度阐述观点。历史学家从大量的数据证明,只要中国成为最大大市场,仅仅这一点就可以对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中国专家就——我其实不明白他在说什么。简而言之,就是在睁着眼说瞎话。

  中国的年轻人通过互联网表达看法——胡扯!不要说对境外网站的屏蔽,就连国内的各大网站封网、删帖、敏感词——事实上是舆论环境越来越恶劣了。

  中国的儒家传统,所以中国不会称霸——胡扯!中国儒家早就灭亡!传统毁于各式各样的运动中。中国早就不是什么儒家社会!

  中国的复兴是恢复到像唐朝那样的地位。——无耻。不批封建社会啦吗?

  ———————————————————————————————

  这就是代表中国的官方的所谓的专家。睁着眼说瞎话不是智商有问题,而是人品有问题。我已经不是失望,而是愤怒了!

  《舌战中国》读后感(三):两种精英

  两种精英

  2011年6月17日,李稻葵、基辛格、哈佛大学年轻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以及时代杂志的主编扎卡利亚一起在加拿大巨富芒克创办的芒克辩论会上对“21世纪是否属于中国”进行了辩论。

  然后看完记录这次辩论的《舌战中国》,看到中西方的所谓意见领袖精英的言论,不免陷入一种悲观。

  参与论辩的唯一中国人,李稻葵作为中国曾经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三位来自学界成员之一。阅读了,李稻葵这样的精英学者带着这种官方立场身份在这种西方媒体论坛的表态后,让人不得不长久良思。

  虽然议题是“21世纪是否属于中国”,但是我看来,也许中国应该如何平衡传统和现代化的道路。

  李稻葵认为中国民智和国情历史,还是需要继承来自儒家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那么也就是说政府依然还会在日常生活中扮演“老大哥”的角色。李还表态,大意说追求美国社会那种个人自由不适合中国国情,甚至以新加坡、韩国以及日本等东亚国家的体制现状来佐证。

  另外,书中记录了基辛格这次辩论,也是基辛格历史上第一次公开辩论,他的伙伴还包括他指定的传记作家的观点。他对于中国的观点非常明晰,实用,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邓公。

  可以感觉到,邓小平、基辛格那个时代,那种依旧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以行动来释放信号,基于现实主义的这种观念的政治和经济战略或者观点,完全还能感受到它们的鲜活的生命力,让人印象再次深刻。

  基辛格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崛起的亚洲地缘政治挑战,经济发展的国内问题以及未来的环境等各种对内治理问题。我想他那本《On China》应该比本书更加值得阅读。

  同为精英,还是有高下之分。当然李稻葵不可能跟能够与基辛格相提并论,但是从中西两种精英的对比上,可以看到很多问题。当你看到这两种人的代表,两种精英代表在一场辩论或者书中的对比记录,听到他们的言论,你显然知道哪种思想应该是你应该追随和汲取的。

  再次对基辛格表示致敬。

  《舌战中国》读后感(四):21世纪属于中国吗?

  《舌战中国》中提到一个十分有意思的论点,就是“21世纪是否属于中国”,并就此展开了一场辩论。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一个简洁的论点在每个人眼中表达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在我看来,“属于”这个词放在这里显得意味深长。你可以说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文坛是属于莎士比亚的,你也可以说马其顿帝国是属于亚历山大的,你可以说钓鱼岛是属于中国的,你也可以说热恋中的两个人是属于彼此的。

  所以,让我们暂且放下狂热的民族主义情绪,只抽取“属于”中关于“影响力”的那一部分定义,来重新审视这个论点:“21世纪的中国能否影响世界”。或者说,21世纪的中国拿什么影响世界?

  只能是文化。

  一般来说,权力的转移往往伴随着激烈的斗争,自武王伐纣,到美苏冷战,历次世界格局的变化没有脱离这个套路。虽然美苏最终没爆发大决战,但是没有硝烟的战争则早就在进行中了。新一代霸主一定是击败老牌强国才走到世界的中心的,而中国尚不具备和美国对决的实力和必要。所以,能否在悄然间完成权力(或称影响力)的转移,是中国得以影响世界的关键。

  战争固然吸引眼球,但不容忽视的是周武王的父亲周文王在牧野之战前数十年就已经将成周的影响力渗透到了当时中原各个部族,这才会有一呼百应;美国在和苏联较量的同时也在不断向对方阵营输出己方的价值观,并最终导致东欧剧变,从事实上促成了苏联的解体。可见激烈的斗争只是演出行将结束时的高潮,而之前的铺垫则更为重要。

  什么是铺垫?就是文化的影响,文明的传播。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两类领导人会被称为明君,一类是创立者,另一类则是复兴者,即“创业”与“中兴”。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承袭前任,投射在文化层次上就是,是否能对先前的文化成果加以利用。

  党中央已经提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口号,就意味着本世纪中国的崛起,不是单纯的一个政党的发展壮大,也不是一个政治概念的国家的扩张,而是一个承袭着数千年文明的民族,重新焕发出文化的光辉。从某种意义上讲,本世纪的中国不是创造一段历史,而是重新找回历史曾经的位置。

  这种文化的力量,也正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文化产生的基础是社会,即一个文明的社会形态是否能长期保持活力,是能否产生软实力的前提条件。

  在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国力最强的两个大一统朝代分别为汉朝和唐朝。这不光是因为汉朝驱逐了匈奴,唐朝驱逐了突厥,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同时还是因为汉朝内迁了一部分南匈奴,并最终同化了他们;而唐朝则显得更为开放,中央政府中存在大量的异族人。这种同化力和开放的自信心均来自于文化的繁荣和文明的强势。而反过来,以开放的心态不断吸纳异族文明融入,也正是促进中原文化繁荣的一个必要条件。否则,像明朝那样,只能驱逐得了北元,却奈何不了后金。

  以汉朝为例,对外驱逐、瓦解匈奴,使得国家安全得到保障;对内采取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较世袭制更为灵活的人才选拔制度,一方面保证精英治国的理念,另一方面使得社会各阶层相对流动。这就使得中原文明的核心不断得到新鲜血液的补充,得以保持足够的动力和竞争力。

  唐朝时,对外驱逐突厥,稳定了西域,确保国家安全;对内采取科举制度,在精英治国的理念上,进一步使得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大,出身贫寒者得以进入中央政府,制订国策。这也从制度上确保政府利益与社会各阶层利益最大程度上保持一致。

  当然,以当时的社会整体教育水平,实现各阶层无障碍流动是不现实的。即便在基础教育普及的今天,各地各阶层受教育的水平仍有显著差别。但这两个例子足以证明,保持社会阶层不板结,保证人才自由流动通路的畅通,是文化繁荣的基础,是国力强盛的基础。

  正如《舌战中国》中李稻葵在书中所言,当前中国面临着以下几个问题:中国的持续进步需要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前进,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平稳,改革的方式也需要改革,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推进,这是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提条件,中国国民素质的提高,大国心态的建立和对“普世价值观”的理解等。

  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中国的社会问题其实就是经济问题,而经济问题的解决需要得益于政治智慧,政治智慧的施展则需要整个社会的配合和呼应。

  史书中总结前朝衰败的原因往往写得很笼统,但其中一个很大的共性问题就是既得利益集团不愿放弃既得利益,而社会其他阶层则迫切需要新的利益分配方式,从而造成社会动荡,使得国力空耗,国家崩溃。

  现代文明的社会中,已经很少还能看见峨冠博带,但是文化却通过文字、语言、习俗、礼节等各种方式渗透着,传承着,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所以,古人离我们并不遥远,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只要我们能正视历史的得失,重新思考文化的价值,何愁中国影响不了世界。

  《舌战中国》读后感(五):一本还不算全部是垃圾的书籍,里头多多少少还有些营养

  各种偏见,各种担忧。CNN GPS那个印度主播对美利坚的思想的无限热爱及对其它思想的贬低(却又装成客观的评价),那个老头基辛格的担忧,担忧中国变成当时的德国,老头的偏见,认为南海是公海,美利坚鞭长莫及所以只能把它当成公海,哎,可叹。姓李的先生打太极,还好开头的序言还有些意思,把国人知道的些常识又重说了一次,却又那么遮遮掩掩,也不怪他。至于另一个畅销书作者,也仅是想把畅销书变得更加畅销而已,中国市场上的不善于思考的人正是他的消费群体,立场嘛,扯淡,连他自己都会在私下里唾泣他那些说中国好的话,及为什么这样好的话。 总得来说,辩论嘛,都是些浮动,历来真理都不是辩出来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