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伊甸园》经典观后感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伊甸园》经典观后感集

2021-01-07 03:37: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伊甸园》经典观后感集

  《伊甸园》是一部由米娅·汉森-洛夫执导,Félix de Givry / 波林·艾蒂安 / 樊尚·马凯涅主演的一部剧情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伊甸园》精选点评:

  ●fooled by the trailer. this is such a depressing movie. dj最終還是養不活自己, 曾經去蹦達的地方換了裝潢. paul看到現在dj都用筆電說i'll be damned. 回家把cyrill的畫擦了寫上日程. 眼睛卻還像年輕時候那樣水靈. 哭聲像小狗惹人心疼啊. 真的喪到語無倫次...

  ●看这部电影就像过了好久好久,洛夫电影里的主角都是孩子,在时间长河中渐渐变样,渐渐消弭棱角。洛夫小姐在感情里似乎是一个比较勇敢的人,在电影里则是干净简洁。

  ●太爱这类主题的片子,虽然叙事没有什么出奇之处,但是镜头和剪辑都很赞。让我很想去Elevator或者Dada跳上一把哈哈…以及,终于可以离开了~~~

  ●作为法国电子乐的一枚脑残粉,这种以90年代电子乐为背景,围绕小浪轻们的理想,爱情,家庭,还有音乐,人与人之间的不可避免的冲突,对未来的彷徨与理想陨落之后的失落。毕竟不是人人都运气那么好,可以成为Daft Punk。

  ●想不到french techno可以拍的这么寡淡 不过说多都是泪 时间点real诡异

  ●叙事舒缓到和少年时代差不多了 一年一年推进 却好似没有什么剧情一般 从头到尾就是用电音和夜店的场景构成整个故事 还有就是男主的爱情史 不过这条线完全没啥意义 除去格蕾塔·葛韦格的客串部分 剩下就是男主不断卖颜 不过本片还是很法式小清新的 充斥着好看的男孩子们

  ●偏長。結局在club house那幕完似較佳,現在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之感。不過音樂跟影像真是一流,尤其是前者,十分享受。

  ●美女导演好喜欢自传体,拍完自己的来拍弟弟的,其实DJ兴衰这题材蛮无聊,但是拍摄方式太好,utter realism的镜头里寻找pure poetry,好吧我看她的片子就是有bias

  ●又一部动听的电影,喜欢电子舞曲的不容错过,也有涉及一点蠢朋乐队的内容。跟随男主人公的脚步历经法国电子乐的90年代,叙事倒很平缓温和,女导演是阿萨亚斯的妻子。

  ●[4.0/5.0] https://www.facebook.com/shelookslikeayoungmonicavitti/photos/a.839006209550079.1073741859.186895204761186/855150534602313/?type=3&theater

  《伊甸园》观后感(一):当文艺青年去做dj

  终于有了部关于DJ/跳舞文化的精彩之作,还是法国美女导演Mia Hansen-Love拍的,如此写实、如此文艺。

  当文艺青年去做DJ时,你懂的,梦想和现实是有更多的差距。

  不是每个文艺电音青年都能象daft punk功成名就,如果还厌恶david guetta之流的话,就会更落寞。

  对于音乐的热爱和耽溺是每一个DJ故事的开始,岁月伴随着参与的一场场派对、放过的一首首歌,邀请的一个个嘉宾、吸过的一管管可卡因、还有那一任任的女友而流逝,甚至迷失,但那也是闪亮过的无法忘怀的青春。

  《伊甸园》观后感(二):电子乐

  电子音乐是一个神奇的乐种,不论是前卫的还是传统的音乐元素,通过电子乐器的融合,统一在一起,毫不违和,爱的人是深爱,不爱的人或许看了这部电影就会激发兴趣。电子音乐起源已久,20世纪70年代未起经历了一段没落的时光,80年代时甚至被贴上了「粗鄙」、「衷渎音乐」的标签。然而20世纪90年代,电子音乐又走向了自己人生的巅峰,再次欣欣向荣,比如知名乐队「杜兰杜兰」——电影《唱街》中,全家人守着电视等着杜兰杜兰MTV的场景,就能看出来当时电子乐的影响力。 这部电影源自法国,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的法国电子舞曲热潮,通过一个法国的年轻DJ和一个满腔抱负的制作人Paul的视角,重现了电子音乐的兴起和辉煌。Paul起初接触着巴黎的地下舞蹈音乐。慢慢地他开始喜欢上了情感充沛的心灵音乐,于是和法国DJ组了一个乐队——Cheers,他的另外两个朋友也组了一个组合,并且取了一个奇怪的名字——Daft Punk(没想到,乐队后来发展成为了当今电子乐坛最受尊敬、最为成功的音乐天团)。这些年经的音乐人开始没日没夜地疯狂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音乐生活中,他们激情释放对音乐的疯狂及热爱,生活中自然也有青春常见的毒品、性与爱。 电影很难展现出电子音乐的气质,但是导演兼编剧米娅·汉森·洛夫找到了二者融合的秘方,原汁原味地呈现了90年代的电子音乐浪潮,让你也不知不觉在电影结束后爱上这电子之音。

  《伊甸园》观后感(三):隨寫《巴黎電幻世代》

  (2015/11/2)

  《巴黎電幻世代》橫跨二十年的電音場景,導演Mia Hansen-Løve和她的哥哥Sven共同改編Sven過往從事DJ的經歷,描寫青少年Paul著迷於車庫電音而一頭哉進DJ的世界,和他處於同一時代地景的Daft Punk如今已成國際級天王電音團體,但電影並沒有如《醉鄉民謠》一般逼問著音樂世界的競爭、才華、懷才不遇的殘酷,而是以抒緩的寫實風格跟著主角二十年間的生命歷程,讓一幕幕的派對場景和各年代的電音成為世代的註記。

  但相較於這個世界與時代的記錄,導演更關注在主角的生命狀態,角色二十年間的外型變化有限不知道是否是有意為之,像是他在音樂的世界裏永遠沒有變化,永遠像是電影開頭在派對結束時對音樂依然入迷興奮的青少年。他放棄了學業,交往過不同的女友,為DJ事業入不敷出,吸食海洛因成癮,這些並不是音樂傳記的老哏,而是他所待世界的樣貌,電影跟著他一起待在音樂和派對之中,直到時代一點一滴地將他遺棄,最終無以為繼。

  原文片名Eden是九零年代巴黎一份電音刊物的名字,似也意有所指主角沈迷的音樂世界就像是純真歡愉的伊甸園,那是他不願離開的精神原鄉,也像是每位電音男女所追求的境地。我對電音並不熟悉,但還是能在影片前後兩段辨識出Daft Punk的歌曲,九零年代Da Punk的派對初登場已讓Paul著迷,而十數年後他在空曠的舞池聽到Daft Punk的最新作Within仍然迷惑不已,音樂總還在那裏,只是他終究不得不離開。

  電影中主角兩度背著現任女友去找他已經懷孕生子的前女友,她們就像下了車回到所謂「正常」生活,而主角還待在夢想的路上。直到最後其中一位前女友對他說她曾經為他懷了孩子又拿掉,當時事業已失意的Paul才終於躲回房間痛哭,或許是為他失去的另一種可能的人生,更或是這二十年像是從來沒留下什麼。Paul哭著說「讓音樂停下來」,那是整部電影幾乎永不停歇的音樂,是他生命的音軌和腦中揮之不去的律動。

  片中主角一位漫畫家好友在繪畫創作中陷入了困頓憂鬱,他房間牆上的圖案隨著時間逐漸長大延展到了天花板上,就在他完成了最後的作品之後他自殺身亡。而多年後Paul默然地擦掉他死去好友留在白板上的塗鴨,像是擦掉了一段生命及一場夢境,那已然過去卻還留在腦海深處的伊甸園。

  導演Mia Hansen-Løve在訪談中自言她不是科班出身,電影並不著力在傳統的戲劇結構,更像是浮光掠影的流水紀錄,記錄編劇Sven無法忘懷的青春時代。幾段派對的場面調度和長鏡頭跟拍都宣示了導演對手法的堅持,她極力避免MTV式的影像語彙,採取更寫實自然的風格,讓鏡頭的觀看有了不同於一般音樂電影的想像與距離,我們看到了一位失敗者的故事,但電影更多的是試著提示出藏在角色、音樂和時間中那難以名狀的Eden。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