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堂谈吃》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知堂谈吃》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3-17 18:57: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堂谈吃》经典读后感有感

  《知堂谈吃》是一本由周作人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页数: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堂谈吃》精选点评:

  ●不管是为了看吃的还是为了看周作人,这本都不是顶好的选择。

  ●不解渴的酒 吃不饱的点心 才是生活所求啊

  ●点心

  ●他谈吃 比汪更得我心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感觉涩涩的,并不温暖

  ●淡淡的愁緒

  ●我从前好爱糯米食的

  ●周作人说对于故乡是没有多少感情的,可是在北京住了四十年,谈起吃食来一点点还是故乡的事。小林一茶说想起故乡的事就像带刺的花,大概就是这样吧。

  《知堂谈吃》读后感(一):从吃看生活

  记得一位摄影的老师说过,我们不是快门优先,也不是速度优先,而是态度优先。对待吃的问题上,也是如此。

  同是一样的饭食、米粥、酒水,不同的人就能品到不同的味道,想到不同的事情。也自然从中能略知此人对待生活的态度了。

  《知堂谈吃》读后感(二):谈吃正可看心境

  有人说初看到《故乡的野菜》开篇说“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特别耿耿于怀。及至后来通读了《知堂谈吃》,认为“在他背井离乡的凉薄的失望里,隐约又强烈地含着对故乡的眷恋与深情”。

  作者的离乡背井,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选择。文中流露出的对故乡的感情,只是作者在不同年代的不同心境。《故乡的野菜》写于1920年代,正是他人到中年、春风得意的时候,自有处处青山之意。到1949-1952年为上海报纸写《饭后随笔》时,已入老境却需为谋生而写稿,对家乡的怀恋不免复生。待到1960年代为香港报纸写稿时,已经没有太多感受,只能炒冷饭、用译稿了。

  《知堂谈吃》读后感(三):一点摘抄

  知堂在本书中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需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见《北京的茶事》)

  还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 (见《喝茶》)

  本书选编者钟叔河先生也说:“谈吃也好,听谈吃也好,重要的并不在吃,而在于谈吃亦即对待现实之生活时的那种气质和风度。”

  《知堂谈吃》读后感(四):知堂谈吃 目录

  目录

  编者序言

  集内文

  北京的茶食

  故乡的野菜

  喝茶

  谈酒

  再论吃菜

  谈油炸鬼

  关于《酒戒》

  谈爱窝窝

  记盐豆

  烧鹅

  卖糖

  谈劝酒

  炒栗子

  松花粉

  带皮羊肉

  谈宴会

  《茶之书》序

  饭后随笔

  臭豆腐

  吃豆腐

  吃鱼

  吃肉

  绍兴酒的将来

  萝卜与白薯

  吃酒

  山里红

  咬根菜

  点心与饭

  南北的点心

  糖与盐

  吃烧鹅

  腌鱼腊肉

  盐茶

  八珍之一

  吃饭与筷子

  吃青椒

  关于水乌他

  杨梅与笋

  三顿饭

  爱窝窝

  瓠子汤

  进京香糕

  儿歌中的吃食

  罗汉豆

  香酥饼

  馒头

  藕与莲花

  湿蜜饯

  味之素

  吃蟹

  吃蟹(二)

  南京绍兴饭馆

  猪肉

  鱼腊

  家常菜

  瓜子

  鸡蛋

  真说凉菜

  “总理衙门”

  锅块

  萨其马

  汤料

  马先生汤

  古代的酒

  牛肉锅

  暖锅

  豆沙

  猪头肉

  煎茶

  过年的酒

  烤越鸡

  甘蔗荸荠

  关于荸荠

  再谈甘蔗

  藕的吃法

  鸡鸭与鹅

  吃白果

  天下第一的豆腐

  吃鹅肉

  吃饭与吃面包

  山楂与红果

  糯米食

  眷冻肉

  腌菜 

  未刊稿与集外文

  再谈南北的点心

  绍兴的糕干

  绍兴酒

  羊肝饼

  关于糯米

  茶汤

  窝窝头的历史

  中华腌菜谱

  日本人谈中国酒肴

  吃茶

  闲话毛笋

  诗

  苦茶庵打油涛

  东郭门

  炙糕担

  茶食

  鲁酒薄

  儿童杂事诗选

  《知堂谈吃》读后感(五):周作人与吃

  记忆里,第一次读到周作人有关谈吃的文章,是那篇《故乡的野菜》。那时候,其实也没有觉得他谈得多么有情趣,多么有风味。倒是断章取义的,对于开篇那句“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对于我并没有特别的情分”,一直耿耿于怀。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枫林晚书店买了本《知堂谈吃》,通读下来,才发现他对他的故乡“浙东的一个地方”———绍兴———其实特别的有情分。在他背井离乡的凉薄的失望里,隐约又强烈地含着对故乡的眷恋与深情。谈起绍兴的吃食———臭豆腐、荠菜、绍兴酒、烤越鸡、烧鹅,鲞冻肉———他于笔尖纸上挥毫泼墨,毫不吝惜。甚至兴趣盎然地说起“做老酒的技巧”,他说:“凡做酒都是一样,在于审定煮酒的时候,早了没有熟,迟了酒就要酸了。”在故乡面前,他开始变得像孩童一样,充满了俏皮与欢乐。他在《吃烧鹅》里说:“小时候扫墓采杜鹃花的乐趣到了成年便已消失,至今还记忆着的只有烧鹅的味道。”

  对于他的故乡的吃食,周作人觉得连萝卜与白薯都是珍贵的。“我想假设天天能够吃饱玉米面和白薯,加上萝卜鲞几片,

  已经很可满足。”然后又说起了瓜子花生,“乡下新年客来,在没有香烟的时候,清茶果茶之后继以点心,必备瓜子花生。”总之他是念念不忘故乡的吃食。“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对于故乡的偏爱,使他成了名副其实的挑剔的食客———北京的吃不能满足他,日本菜也不能使他满意。《北京的茶食》里,他说:“我在北京彷徨了十年,终未曾吃到好点心。”

  周作人谈吃食并不像梁实秋那般标榜、张扬,他的谈吃是澹定内敛、自有风味的。如果说梁实秋谈的是美食家的饮食之道,那么周作人便是学问家在谈吃。在他看似漫不经心的谈论与回忆中,其实也讲究食物的质,注重吃的品位,处处透出一种气定神闲的人生况味。他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周作人对喝茶有他自己独到的领悟。“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旧梦。”透过这些淡泊的文字,仿佛勾勒出一幅灵动的画:瓦屋纸窗,旧的辰光,氤氲之汽,亦有杯盏相触的声息,悬而未绝的言语。关于酒,他也有他的看法,他觉得用醉酒来“忘却现世之忧患”,比其他方法要好一些。“昏迷,梦魇,呓语,或是忘却现世忧患之一法门;其实这也是有限的,倒还不如把宇宙性命都投在一口美酒里的耽溺之力还要强大。”可是也许,在那样的年代,他也不过只是自我解嘲罢了,“借酒消愁愁更愁”的道理,他怎么会不懂呢?

  周作人关于吃食的文章里,也有谈到宁波的海味。“宁波来的海味,除白鲞外,王瓜头鲞带鱼勒鲞以至淮蟹,因腌货可储藏而又杀饭,大家爱用,南货店之店铺多,生意好,别处殆鲜有其比。”又有《吃蟹》一文,他说:“蟹别无什么好的吃法,只是白煮剥了壳蘸姜醋吃而已。”倒是误打误撞,破解了吃蟹的妙法了。

  周作人的吃食文章还原出了一个真实的周作人:俏皮,欢快,眷恋,沉默的心,随性的文字。而这正是他对故乡割舍不下的情分,以及对生活宁静致远的态度所致。他从繁华影像的都市中从容突围,然后转身走进市井生活的小巷里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