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流浪的历史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发表文章就可以赚钱!

流浪的历史读后感100字

2021-01-08 00:29: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483

流浪的历史读后感100字

  《流浪历史》是一本由(法)若兹・库贝洛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3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浪的历史》精选点评:

  ●就是这本~显现于二次元后不复出现的奇书><

  ●主要是法国的流浪历史好吧!内容庞杂是好的,但是太乱了,看得头晕

  ●没有广西师大,人生太乏味了

  ●骗人的名字

  ●一个新颖的角度。流浪脱去现代社会赋予的浪漫外衣,实际上与贫穷、灾变息息相关。如何使流浪者重新融入到正常秩序的社会中去,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未解课题

  ●蔡康永推荐的,在北京万圣书园买的。。。。没看完。。。

  ●从这里可以品味出西方神学的另类表现。

  ●年鉴派? 看得一头雾水,除了最后的总结比较有意思。

  ●真说不上好看。

  ●诚如译者在后记中所言,这是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以法令、敕令、法律为主要线索,向读者介绍了法国从中世纪乃至更早些至现今流浪者的历史。这是苦难的历史,也是复杂的历史,流浪与贫穷交织在一起,好人与坏人也在不断变更,想要读懂这本书,必须区分以下几个概念:流浪者、流氓、贫民、乞丐、穷人等等,尽管这些名词有重合的地方,更需要读者仔细加以鉴别。另外,通过这段流浪的历史,也可以看到一条法国建立福利制度的线索,对探索法国福利制度史的建立、演变而言也是重要的著作。

  《流浪的历史》读后感(一):具体还要看自己

  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列举时间段,列举时间段内发生的大事,列举不同群体对于同一件事儿的看法,不停列举……抱歉我不是读历史专业的,所以很多部分都浮光掠影地翻了过去,一直翻到了最后……

  作者阐述事实的方式很客观,但是说话的方式不是很好懂,有的句子要反复读很多遍,然后发现其实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意思不用多想= =

  总之建议在安静的地方自己不那么困的时候读这本书,不然一定会睡着的。

  《流浪的历史》读后感(二):支离破碎

  这本流浪的历史,也是年鉴学派的作品?

  年鉴学派自有其风格,除了有翔实的材料,各种为传统史学所不重视的材料,更重要的对这些材料蕴涵的信息的解读。这些材料总是放在那里,任何人都可以收集了来,这没什么大不了的。真正重要的工作,是对这些材料背后蕴藏的信息的解读,它们如何作为一个固化了的影像记录当时时代的一个侧面。用此种方法,年鉴学派对于自然环境如何影响人类社会形态和经济形态有非常深入的分析。

  而这本流浪的历史,我只看到支离破碎的材料,不知所云的分析,读完之后仍然一团模糊,得不到许多流浪现象的更深入的社会/文化和人性根源。

  《流浪的历史》读后感(三):符合

  买的时候只在书店随便翻翻,还记得当时是为了纪念2006年要过去,所以在2006年的最后一夜,决定去书店买本书,由于很晚,就去了光合作用(水木店),挑来挑去,没什么中意的,看到这个书名,历史有关,是我喜欢的东西,大概翻了翻,以为是个世界流浪故事集一类的,就买了。回来之后才发现,原来是专讲法国流浪史的;而且读起来有点儿枯燥,因为毕竟不是学文的,不需要专研那么精深的历史啊、社会啊、政治制度啊之类的东西,其实看历史就是为知道些历史故事。而这本书看起来,颇多这些东西,大大超出我的限度了。所以,其实对这本书的看法还是一般的,当然,这只是做为一个只为读些历史故事的人的看法,对于一些更精更专的东西,我就没有发言权了。

  《流浪的历史》读后感(四):时间是用来流浪的

  流浪———一个常常被浪漫主义盗用的词汇。

  还原被物质优渥的有闲阶级的真假叛逆们所美化暧昧的流浪,不过是一种俯就卑微的生存方式。流浪,源于一个人对自我的流放,往往最重要的原因在是生产资料被剥夺生存空间被挤压之后,出走成为最不愿意也最为普遍的选择。

  《流浪的历史》一书为法国著名史学家若兹·库贝洛所撰写,若兹·库贝洛对法国从中世纪到今天的“流浪的历史”做了详实的考察与分析,在意兴盎然的典故的趣味之间于是让我们不得不对流浪这个世界共存的问题有所反思。温情主义的面纱往往占据道德优势,却不具备操行性。兵火不熄的战争,骇人听闻的大饥荒、持续爆发的流行病、产业革命带来的失业……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迁都滋生着流浪。

  考察流浪的历史,无论是蜂拥至农村还是被迫来到城市的流浪者,他们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紧张的对峙。流浪者,饱受排挤和猜忌,在主流视野中,他们是秩序的扰乱者。社会对待流浪者的反应是矛盾的:一方面在过去的几千年中通过禁闭、羁押、苦役、牢狱等严厉措施对流浪者进行无情的镇压;另一方面,特别是在基督教精神背景暗示下,社会又不断为流浪者提供施舍救济的场所与方案。按照若兹·库贝洛的观点来说,当权阶级对流浪者举动的双重性质在本质上反映的是社会在面对其流浪者时一贯的束手无策和进退两难。

  以往,制定流浪政策往往把区分“好流浪者”或者“坏流浪者”作为最大要点,但是随着历史的进步,就连权力机关也逐渐意识到当一个人在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时候,往往是社会应该承当更多责任,因为这正是社会对个人的遗弃。流浪,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一种对社会既定秩序的不认可甚至是不服从的态度。而对流浪的镇压与打击,就是对“异己”的清洗,本质是一种对公民权利的剥夺。

  也许吉卜赛人是世界上最为潇洒坦荡的流浪民族,他们的流浪更多带有宿命气质。有一首吉卜赛人的民歌:“时间是用来流浪的,身躯是用来相爱的,生命是用来遗忘的,而灵魂,是用来歌唱的。”不错,和爱情,生命,时间,灵魂一样,流浪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权利。从剥夺,漠视到正视,维护这种权利的历史进程,正是人类文明的缩影。

  《流浪的历史》读后感(五):流浪之书

  流浪是一个有双重含义的字眼。对于我们这些栖居在象牙塔之内的学子来说,呤游诗人所代表的浪漫主义流浪精神已经在无数的玄幻小说中不断重复。然而,在我们真正去流浪的时候,却要真正理解“流浪”这个沉重的字眼。《流浪的历史》虽然主要以法国的历史为考察对象,但是却帮助我理解了什么“流浪”,进一步理解了我们——一个个弱势的个体——自己的命运。德尔斐神庙上镌刻的“发现你自己”让我足以相信这本“流浪之书”的生命意义,尽管在下文中我主要讨论《流浪的历史》的学术意义。

  一.两种穷人

  穷人有两种:真正的“穷人”和假的“穷人”。区分两种穷人的标准是健康,主要是肢体标准,进而发展为是否具有劳动的能力。在启蒙时代,当救济穷人成为国家必须承担的责任,穷人问题衍生除了工作权利的问题。工作权利与生存权利是一对存在争论的概念。对于流浪者来说,是什么让他们脱离熟悉的互助环境,踏上充满歧视、不测与可能没有归途的流浪之路呢?只有踏上了这条道路,才有了在异乡的生存权利和工作权利。

  二、流浪的世俗化救济

  流浪的救济经历了一个世俗化的过程。这个世俗化的过程曾经是法国王权强化的过程。一系列世俗救济机构特别是治安队伍的建立,将王权推广到了以前由宗教所控制的领域。“教会之外无就赎”的历史结束了。毕竟,对于流浪者和穷人来说,物质粮食远比精神粮食来得急迫。在启蒙时代,对流浪者的救济是作为国家的责任出现的,而并非他们是社会契约的一方。成为公民,获得选举权需要在一个地方固定居住一定的时间。这对于流浪者或者穷人来说是荒谬的。没有人知道自己明天是在哪里看到太阳升起,甚至他们并不确信自己能看到明天的太阳。

  三、救济流浪者与社会控制

  救济作为国家的责任,同时也是国家将人口纳入到社会秩序的控制之内的方式。但是国家总是在投入和产出之间矛盾——流浪者从来没有消除过,而在经济萧条的时代,国家总是没有足够的能力救济穷人。社会的进步似乎在带来流浪者数量上的减少,文明化的进程使得流浪越来越成为一个浪漫主义选择。但是贫困并没有消失,那些逃离了收容所和济贫院的乞丐重新成为了社会秩序的背叛者。居无定所者不就是流浪者吗?但是我们甚至连统治居无定所者都做不到!流浪者的真实意义已经是脱离了社会控制的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边缘,其实是被社会所排除的对象,无论我们向他们投向多少同情眼光也不能代表这个阶层能重新融入被控制的社会。

  (未校对)

八字精批2025运势命中贵人八字合婚

发文赚钱-发表文章就有现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已有0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查看流浪的历史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还没有用户发表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