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风骨》读后感精选10篇
《士人风骨》是一本由资中筠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1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士人风骨》读后感(一):绝对是一本好书
我只看了一篇刊在中国新闻周刊的一篇文章---“中国60年文场士风怪现状”。
文章中分析透彻,犀利。洞悉了开国60年文化人的心路。
但仅靠文人的努力,没有全社会共同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
《士人风骨》读后感(二):敢于说真话的学者
书面虽然是在说“知识分子”应有的节气,实际内容是对中国现在存在种种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很多问题有我们切身体会,本人较为欣赏是她敢于说实话的文字!我们有悠久的传统,良莠不一,再经过文革的清洗,良的没有保留多少,莠的是泛滥成灾。不正视过去,就无法面对当下和未来。希望更多人能阅读这样较严肃的闲书。
《士人风骨》读后感(三):既有客观理性的深刻而全面的分析,又充满真挚正直的情感
这本书前半部分的文章有很多部分都让我击节赞赏,如标题所言,既有客观理性的深刻而全面的分析,又充满真挚正直的情感。
前者是资先生作为学者的涵养和多年积累下来的功底,不似一般愤青的只是愤怒的呐喊咆哮却无扎实的理论和学术上的分析,资先生的观点深刻理性而一针见血。
而同时文章又处处可见资先生的拳拳赤子之心,可谓士人风骨。
《士人风骨》读后感(四):无用书评
受室友推荐读了这本书,感受震动之巨大,不亚于穆勒的《论自由》。
作者的观点独特,独立,侃侃而谈中国几千年文化中的士人风骨。语出犀利之处,不禁让人叹息。
我时常好奇,那段悄悄隐没刻意回避的十年浩劫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对我们今天的生活究竟造成了什么影响,我们的文化中究竟最光彩的是什么,我们在文化的传承上究竟丢弃了什么,遗忘了什么,我们现在的文化真的传承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吗?
为什么大陆游客在国外遭到诸多恶评,为什么很多人追求移民拿到绿卡,为什么反日游行中出现打砸同胞财物的现象,为什么人们在妇女产假是否该延长的问题上有截然相反的观点,……,很多很多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线索。
我看作者的文风,以为作者是一位男性,直到看见作者写男女平等思想的那一篇文章时,才知作者是位女士。心里禁不住惊喜。赞她文风干练简洁,不让须眉,赞她眼光犀利、思想独立,为我打开思维的新天地。
《士人风骨》读后感(五):值得反复读的《士人风骨》
再读<士人风骨>,愈发钦佩资中筠先生。
读资先生的文章,时时能感受到先生所推崇的士的精神,即家国情怀,和重名节讲骨气。而这正是我等所谓新时代中人所缺乏的。
读资先生的文字,让人钦服的,是先生的真善美和不卑不亢。
对于自己中青年时代的所作所为,资先生有深刻的反思,自己当年的幼稚和盲目,资先生也毫不隐晦。这个“真”殊为可贵。
而媒体介绍资先生时常标榜的曾给毛周当翻译的经历,资先生却毫不以为荣,还专文说明事实情况,这份较真也颇可爱。
资先生的政论文章也非常可读,远对毛周朱,近对江朱胡温,先生都能冷静剖析。大胆直言,甚至大胆否定。并指出改正之途。先生的拳拳之心值得敬佩!
《士人风骨》读后感(六):士人风骨
士人风骨,大概是三千年历史长河中淘洗出来的最闪亮的金子,士人君子的风度和骨气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所在,风度源于文化高雅的浸染,骨气则来于信仰的坚定和视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因为视天下为己任,免不了跟权贵打交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即使走上政治的舞台,有原则有底线的士人君子也往往难以应付自如,这样的背景之下,士人君子的命运摆脱不了悲剧的色彩。
资中筠先生自选集中的《士人风骨》开篇《中国知识分子对道统的承载与失落》写道:本文试图将中国知识分子——略相当于古之“士”——的精神演变,从一个角度理出一条脉络,探求出路。资先生认为“士”的精神传统有三大突出特点,分别是“家国情怀”、“中骨气,重名节”、“颂圣文化”。第三点在自由思想进入中国之前,忠君等同爱国,“虽九死尤不悔也”,可见人格独立是“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以后的事情,少数知识分子开始进行新的探索,中国人的现代启蒙也与此开篇。清末民初“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促使中国文明发展到继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顶峰,可惜在抗战和内战的冲击下,现代启蒙运动一再受挫,更是在新中国的几十年里,知识分子沦为臭老九,文化道统几乎断层,直至近二三十年,中国知识分子又开始新一轮启蒙的运动,“五四”请来的“德”“赛”二先生在今日还是阻碍重重,但自由民主之中国仍是当代国人的理想。
《士人风骨》读后感(七):风骨安在?
《士人风骨》不似自选集第一卷《感时忧世》更针砭时弊,这部多是回顾历史,从历史中寻找思想精神的衰变痕迹,以期让世人明了,受到警醒。但是,资中筠也自知,现已失去思想百家齐鸣的土壤,“士林已无共识,即使有,也各人自扫门前雪,形不成道义的压力。少数有所坚守,进行了抗争的,受到迫害时往往孤立无援。有识者所忧虑的社会危机都是长远之事,至少目前还能在歌舞升平中苟安于一时,何苦自寻烦恼?”
这本书中有一点我感慨颇深,我国曾有几次思想极其活跃的时期。一次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一次是民国时期万马奔腾,出来很多大家,思想空前解放。离我们最近的一次,也有可能会激荡思想的时期是文革后,批判两个凡是,解放思想,这时五四的精神血脉还没完全断裂,经过半个世纪外扰内困的磨难和压抑,知识分子急需倾泻口。但是最终因为运动,夭折于摇篮,武力再次遏制蠢蠢欲动的思想脉动。直到今日,多内化与经济洪流中,出世或入世,已无思潮根基,自然没有铁肩担道义的群体了。
制度突然的缺失,自然导致思想无法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五四精神有两个主题,一个是民主一个是科学。我们虽然名义上尊重五四精神,但最终只是发扬了科学中的科学技术这一部分。民主自不必说,有制度框架,缺少血肉。科学,多注重科学技术,缺乏科学精神,缺乏在制度上激励科学家,在知识上尊重科学家,在经济上支持科学家,在文化上敬仰科学家的制度保障和文化支撑。我们可以突击两弹,可以攻克高铁,可以登上月球,但是却无法阻止大量尖端精英人才的外流。要改革,现在提倡“以经济领域转型为重点的全面转型”,却始终难于向自己下手。
孙中山所说,有先知先觉,有后知后觉,还有不知不觉。其实应该还有一种:装作不知不觉。
《士人风骨》读后感(八):士人风骨
《士人风骨》,资中筠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自选集一套五本的又一本。只是,这一套集子也就买了这两本。个人以为,从对作者总结来说,于学术而言自是“坐观天下”为代表,但若于人生而言,便应是这本了。
中国之古而今两千余年,知识分子对于自己的身份看得极重。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农工商,一直是排在首位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两千年来王朝更替,二十四姓家谱接续,但不变的有两个,一是秦所定之政制,二是士人集团的统治。无论哪个皇帝在位,士人集团都是朝廷治理的真正主体,也是连接庙堂与江湖的桥梁。真正的升斗小民是不太理会改朝换代的,只要完税纳粮便好,但士人集团要担负着道德使命、天下文章与国家兴亡。
套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来说,这样的集团必有其核心价值观在,而这种价值观也便是士人集团的风骨了。千载以下,概括这种价值观的无过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是有了这样的理想与抱负,才让士人们觉得自己有资格、有本钱、也有责任出世入世、卓然不群、心怀天下。这虽与西方知识分子有所不同,但毕竟有其价值在。但可惜的是,这种风骨已经在本朝太祖君师合一之下被消磨无存了。通览全书,资先生所最痛惜的也正是这一点。如下面这段话:
“虽千万人吾往矣”是建立在“自反而缩”的基础上的,就是坚信自己是正确的、有理的。。。过去中国的皇权体系,“政、教”相对说来是分离的,现在反而把对信仰的操控与政权合一起来,从世界思想史的角度论是大倒退。
再如这一段:
1992年的“南方讲话”,挽回了经济倒退、而政治思想却未同步。一方面是毫不放松的思想控制,另一方面是拜金主义、商业大潮和恶性市场竞争,这两面夹击对思想文化起到“逼良为娼”的作用,知识分子进一步犬儒化,文化进一步低俗化。当前,尽管以言获罪之事仍不断发生,但比前三十年环境已相对宽松,也存在体制外的其他出路,但是自觉地揣摩上意的风气却更盛,说一些常识性的真话者竟成异类,或者被誉为特别“勇敢”。颂圣文化又一次抬头,而且随着国力的加强愈演愈烈。
呜呼,又想起了前不久读的《南渡北归》。
《士人风骨》读后感(九):风骨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各种风情纷纷扰扰,各种诱惑撩拨人心。人仿佛浮萍,毫无根基,随着时代人流濛濛逐流,不需要有自我,不需要有思想,只是享受活在当下的片刻欢愉,颇有我拿青春赌明天的意气。朝代更替,岁月流转,何以存在,何以自我,何以思想,《士人风骨》暂能聊以慰藉。
士人,为士之人,文人知识分子;风骨,风度,骨气。古之韩愈、陶渊明,今之朱镕基、朱清时等,其或显或隐,或达或穷,唯其风骨不改。
韩愈直言敢谏,明知皇帝好佛,偏要上《论佛骨表》,遭贬黜在所不辞,写出了千古传颂的“名句”“肯将衰朽惜残年”。何其豪迈!
陶渊明,感时局凋敝,挂印归隐,种种菊沽沽酒。“心远地自偏。悠然见南山。采菊东篱下,山气日夕佳。”写得真朴素,真精致。不懂其精致,就难感知其朴素。不懂其朴素,就难感知其精致。他写得那么淡,淡得那么奢侈。像风的感觉,恬淡自由,随心所欲。何其阔达!
朱镕基,在答记者问一书上,国内国外、国事民生娓娓道来,忧国忧民情怀跃然纸上。“这次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对我委以重任,我感到任务艰巨,怕辜负人民对我的期望。但是,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的多么豪迈,豪迈中带着些许的悲呛。共和国的总理从周恩来开始,一如既往的公仆楷模。何其博爱!
朱清时,一介教师,深感应试教育积重难返,教育体制日益束缚,毅然做教育改革的探路者,组建南方科技大学,谈到“南方科大不会设任何行政级别,我们在章程中将写上,我们的理念是一个学校,学校里的每一个教授,他受到社会尊重,要靠在科研教学工作中的水平来得到,绝不能靠他的行政级别、官位来得到。这其实是回到大学的本来面目。”何其理想!
回顾当下,拜金主义、商业大潮和恶性市场竞争夹击下对思想文化起到“逼良为娼”的作用,知识分子进一步犬儒化,文化进一步低俗化。士人成了士大夫,但是风骨不再,不再独立,或是依附,或是因人附言。遥想那在北大未名湖畔的碑文,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不禁深深叹咏。十亿人民九亿商,还有一亿要开张,商业社会的你追我赶,尔虞我诈,仿佛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够,要快一些,要跟快一些,一千年太短,只争朝夕。
西方的哲学重理性、逻辑,通向自然科学,造成以后的科学和生产力的大发展。中国的哲学通向道德伦理和政治,从“修身”到“治国平天下”,传统的读书人都致力于政治文化。一个指向外物,一个指向内心,如今内不如外。人之为人,始终非物,物化再强,始终需心,有幸社会中始终存在当今之士,承载家国情怀、忧国忧民,和对“道”的承载,现在转化为对严重的时弊和改革倒退的忧虑、对普世价值的追求,还有拒绝遗忘,追寻和揭示历史真相的努力,不断撑开文化专制的缝隙,见缝插针地做一些扎实的启蒙工作,继承百年来先贤未竟之业。
《士人风骨》读后感(十):关于"道统"的一点思考
南轩按:
现代政治需要“统”吗?如果不需要,“治统”根本就不可能存在。
现代政治的合法性来源于哪里?显然不可能空悬一个“道体”乃至“道统”。来源于公民的授予。而“道统”的传承者是哪些人?知识人吗?那这样说,是不是说现代政治的合法性来自知识人的授予呢?显然这是违背现代政治精神的。
“道统”不存在,何来对“道统”的担当?重建道统,又显然是一部分的一厢情愿,且这是违反现代政治潮流及精神的。
治统不存在。
在现代极权体制下,知识人何以自处?不论个别,大多是以职业化存在方式,职业有体制外-体制内。
现代知识人是不是已经死亡?如何成为可能?
资中筠的道统担当是不是指向政治?知识人如何自处?学术与政治的关系 ?(要注意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根本不同)
“道体”,简而言之,乃哲学上的形而上。资君讲道统,却不讲道体、道学的建构,实在让人苦恼。
道统的主要含义不是民间的清议传统,(参考黄进兴《优入圣域》)资君把清议等价于道统,即使不是如此,她心目中的道统的主要内涵也是清议了。
如果西方近代以来,形而上学衰落;且中国历来“一个世界”(李泽厚语),不重形而上世界的建构。那么我想请问,道统,乃是有一个传统的。显然,资君所谓的“道统”并非传统儒家的道统。
而她把人权、民主、法治等内容视为道统的内容,如果说与前面的她所认为的“清议”为道统主要内涵不矛盾的话,我们也只好顺着她的思路,认为,人权、民主、法治是她心目中的“道统”,而以此为依据的清议,现是对道统的承担。这里我们看不到资君对“道统”这个概念的清晰地认识。道统,是道和统的合体,如果说她把“人权、民主、法治”当作道的话,据我的狭窄的眼界,她是想重建自由主义的道统,而不可能是左的道统。
既然是重建,那么之前的历史进程中必定会有这样的道统,但显然资君把不同内涵的清议,即对政府的批评视为一个整体,而不管其具体的内涵如何。
这里,资君陷入了一个不能自拔的困境,即道统没有了,何来对道统的担当。如果资君认为,没有道统,也可以重建对道统的担当的话,且她不分自由主义的传统与传统的儒家道统,那么她显然是主张“抽象地继承”这样的方法的。(参考王元化的观点)。
先不说资君对道统认识的模糊不清,至少在这里她没有清晰地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另外,她显然也没有认识到民主政治的发展,不可能是由知识人这样的共同体来推进的,显然她忽视了大众群体,尽管这个的群体被人视为乌合之众。如果说,资君只是就知识人这个共同体出发来论说的话,那么,即使有她的一定的合理性的话,主要的还是不合理的。??为什么??政治的发展,在这样的时代,不可能由纯粹的理念出发,而必须牵涉到世俗利益,也即现世利益,必定是利益的现实需要推动人们去要求政治改革,而不是纯粹的理念。(参考蔡定剑的观点)
-----------------
补:最近诚多事之秋,却不曾见资君对这些事有什么言论、看法,遑论她所谓的对“道统”的担当。
这个时代,充满了迎合。如果说有人迎合了大众的口味,那么像资君这样的人,无疑是在迎合一部分人的口味。当然这种迎合只停留在口头上,或者是文字上。而不可能落实于行动,当然她所谓的道统担当,也只是清议了,而不是具体的行动。但是最近发生这么多事,连起码的言论都没有发出,这确实让人难以思量。
孔子曾说“听其言,观其行”,以资君为例,只是有其言,且这种言在她看来,也是必须审时度势,谨慎地发出来的,遑论其“行”了。我想说资君是一个迎合一部分人的口味,这样的结论,是有理有据的,而绝不是什么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