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奇鸟行状录》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奇鸟行状录》读后感100字

2021-01-09 00:52: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奇鸟行状录》读后感100字

  《奇鸟行状录》是一本由村上春树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4.50,页数:6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奇鸟行状录》精选点评:

  ●不喜欢这个装帧版本,还是以前那个好看。

  ●现在再看没有六年前那么强烈的震颤感了,也许是这几年自己身上也发生了很多超现实的故事。有趣的是,对村上的了解使得看书时时常能发现哪个人物哪个情节哪个细节是从他的真实经历塑造出来的,我进而明白了——想象和真实是分不开的,也没有必要区分开。

  ●这是一部脱离现实又很现实的小说,对于脱离现实的部分来说是很微妙的,在现实中我们也很难忽略它区分它,这种超现实也许本身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贴近地气的幻想,贴近地气的哲学,却又贴而不黏

  ●世上不知道为好的事情也是有的。/必须等待的时候,就只能等待。/世界上别无选择的事也是有的,等不到的冬天也是有的。/有一点是明确的:至少我有值得等待我有值得寻求的东西。/拧动世界发条的拧发条鸟。/黑暗的井底,被堵塞的水流。/身体里有生命的那个什么,失却的宠幸,磨损的空壳。

  ●48. 时年43岁的村上还有青年人般旺盛的表达欲,并切实地想要把画面用语言刻录下来,虽然最后的成果是本四处散落不成树体的小说,读完长舒一口气,日本的这几个,是和天才的写作者们不一样的感动。

  ●男主有点乱。想象力瑰丽奇妙。

  ●一己之力的抗争,做奇怪的梦,遇见奇怪的人,做奇怪的事。

  ●长

  ●村上春树的高峰之一。最近又重读了一遍,依旧震撼。

  《奇鸟行状录》读后感(一):对村上春树开始厌烦

  奇鸟行状录

  村上春树 1995

  林少华译

  至此正好看完了所有村上春树在中国和美国两地的翻译作品,虽然对于一开始颇吸引人的荒诞故事风格已经厌烦,这故事里面一只失踪的小猫和一个无业在家晃荡的主人公还是让我颇有共鸣,当然共鸣仅此而已!这故事里很多荒诞的内容不过是虚张声势,那些娓娓道来的琐碎细节更是让人很不耐烦,何况作者并没有什么打算从中构造情节或者解释人物动机的意思,还是他的短篇故事显得更朴实一些。如果认真一点儿读,大概可以对“拧发条的鸟”,“失踪的小猫”,“井底的天空”这些隐喻和象征更有体会吧。

  林少华的译笔很有特色,但是看起来总觉得生涩,比如“果真”,“大抵”等词汇,很多省略主语的句子,都没法顺畅地读出口来。当然我更没资格批评这个啦!

  《奇鸟行状录》读后感(二):自说自话

  老实说,我并没有读懂。

  故事错综复杂,到处都是谜团,充满了超现实的奇幻主意色彩。不同的线路展开了不同的故事,需要费一些力气才能将其串联起来。中尉的故事,肉豆蔻和肉桂的故事,笠原may的故事,还有主角和妻子的故事,都是那么地奇特,作者似乎想通过这些传达一些更深层的东西,然而我并不能够把握住。身在光明面的冈本一直努力想把被棉谷升拉去黑暗面的久美子拉回自己的生活中,一个人奋斗着,全文给人一种孤独感。还有很多谜团没有解开:黑痣到底怎么来的,跟肉豆蔻的父亲有什么关系?那个什么究竟是什么?所谓玷污到底是怎么玷污的呢?实在是不懂,看影评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我想我是不会再看第二遍的了,毕竟那种孤独和压抑让人难受,村上的脑回路我也不懂。毫无疑问他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人,故事的架构之复杂,不然常人所能驾驭的。

  有人说这部小说写的是战后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冲撞与重叠,我并没有深入思考到这种程度,说来还是因为境界不够吧。不知道是不是该再看看村上的书,村上的长篇有点驾驭不了啊,总的来说并不是非常愉快的体验。

  《奇鸟行状录》读后感(三):迟到的村上

  迟到的村上,迟到的青春。

  大学的时候开始陆陆续续的读村上,当时图书馆里有的是漓江80年代或90年代初的初版,没有后来漓江新版的雅致和姿态,也不像再后来上海译文版那样字儿排得一个赛一个大,纯属骗钱。

  这几本漓江老本,包括《好风长吟》、《挪威的森林》等,看上去很寒碜,甚至有些低俗,因为封面上尽是衣着暴露的女郎,配上这样的书名,现在想起来仍觉诧异。可就是这么几本不起眼的小书,早已被翻坏了封皮,不知陪伴了多少懵懂少年的不眠日夜。后来学校破天荒地将文学类图书开架,我每每找书都会去那个固定的书架看看,有时候在,但更多的时候已经被借走。

  可是,除了最早的漓江和现在的上海译文,其实还有一家出版社正经出过村上的书——译林出版社的《奇鸟行状录》。当时我是一口气读完的,50余万字对我这样的文盲(现在也还是的)来说,已是壮举。

  我有一盒马泽尔指挥匹兹堡交响乐团的柴二和科萨科夫第二(?)的TELDEC原版磁带,看奇鸟的时候正好一遍一遍地反复听,以至于现在这旋律响起来时,我都能一下子回忆起当时的那种天气和味道,还有书中诡异的故事。这盒磁带大学毕业的时候摆跳蚤摊没舍得卖,现在被我和其他记忆打包沉在箱底。

  话说毕业时一度绝望不已,想索性把几本被我反复借来看的村上阿、沈从文阿偷回来算了,最终没成。然后就开始满世界的找漓江的旧版和译林的这本《奇鸟》,一晃经年。

  前久偶然开通了豆瓣,闲逛时竟然发现有译林的《奇鸟》卖,大喜过望,赶紧汇钱请回,今天下午到得办公室。

  照了两张,仅以此纪念那些被荒废的青春。

  算起来2000年到北京,七年了,就这么过来了。

  《奇鸟行状录》读后感(四):转变

  大概是第四遍看鸟,却感觉和前三遍看的感觉完全不同,以前最喜欢的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被那种现实与超现实交错而过的锋利的似乎要割开喉咙的技法所吸引,并一度模仿得不可自拔,可能也存在着对大块头的什么东西的渴望,在小时候这东西被笼统地称为自由。虽然在17 8岁的时候读到林少华的用词,什么困觉什么俨然会有点新鲜的刺激,当时林似乎在日语以外的知识面略为狭窄,比如霍布斯与沃特森的翻译,想了几分钟才明白是说福尔摩斯和华生,类似的还有几处,让我幼小的心灵里还似乎有了几分优越感。

  寻羊也很喜欢,应该是由于期待日常生活中奇遇的发生,毕竟99年的时候真的把食物衣服武器等林林总总生活必需品装在旅行包里期待蒙古大王降临之后的世界,并认真地想从院里靶场偷把枪。而1973更是由于跟小时候天天泡在街机厅玩游戏以及斗殴什么的经历相似而感到亲切,何况还有双胞胎女孩~

  个人感觉,从羊到鸟之间,似乎是个青年人转化为中年人的过程,威胁正常生活的东西从某种程度上的具象到抽象,就像那个什么大块头的东西逐渐分崩离析,你所谓自由的那玩意像一层层空盒子那样开到最后越来越少,哪怕你知道最后只有一个小小的空盒还是像强迫症一样开个不停。少年青年对未来的憧憬,到中年对生活的接受和无奈。现在觉得鸟比较好看难道是我也逐渐迈入了这个过程么?是认命,还是在越来越小的范围内持续抗争,直到万劫不复。

  以前读大江的日常生活的冒险,觉得确实比村上略高一筹,把莫可名状的东西用种种合理的方式与相对平实的字句表达出来也许是天生的才能。不过,阅读村上的小说,确实能得到一种满足与平静。就流行小说而言,村上和皆杀的田中算是双璧了。

  《奇鸟行状录》读后感(五):历史一直在重复

  对于这本书,村上似乎走出了小资的领域,开始冲向沙场,里面描写的日苏诺门坎之战以及后续的一系列有关于战争的情节,似乎更加揭示他对于日本国民性的思考,"我”一直在寻找妻子,寻找如何探寻妻子哥哥的秘密,还有加纳马耳他。这又跟(寻羊冒险记)中寻找那头羊何等的相似,如他在书中所想表示的那样,军国主义真的死了吗,或者说日本会不会再次挑起战争。

  现在的日本似乎真的是进入了一个乌托邦时代,良好的福利教育体系,极低的犯罪率,稳定的经济,不错的环境,还有本民族的文化随着动漫与电影向外的传播,虽然与中国的摩擦,还有大地震,也带来诸多不幸,但整体上,日本似乎真的变成了一个“良民”国家,年轻人也不会想着去战争。但我要说的是,日本真的从疯狼变成“好人”了吗,二战时,那些杀人无数的日本士兵面对质问,说“这是为了国家,做了也没什么”还有那些逃脱审判的战犯,他们中一部分构成了现有日本政坛中极具实力的一部。对于我,我并不害怕他们如何憎恨中国,而是怕日本人那种愚忠和埋在骨子里的“服从”,还有对自己的克制与缺乏反抗精神。那些日本士兵在生活中都是好人,可上了战场就变成了恶魔,现在的日本人似乎善良,但谁能保证他们那毫无主见的思想重新被“帝国”“天皇”重新占据

  怪不得有人说,日本兵是生活中的良民,战场上的工具

  村上在写间宫中尉时,透露出更多对此的悲哀,如果不算间宫中尉在井里的彻悟,那又有几个日本人能明白生命的意义,这才是集体性狂热的可怕之处,文革亦是如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