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的读后感大全
《手机》是一本由保罗·莱文森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手机》精选点评:
●很通俗
●除了对手机的三个俏皮解读,并没有太多出彩之处。
●到最后的最后就看不下去鸟…
●不愧是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媒体生态学这个观点有意思
●如果不是以xxx为例的话,可以以这种形式进行写作。
●曾经被小看 读过却发现很有内容的 只是莱文森是波茨曼的弟子 文风极为相似
●当年看完没留下太多印象,对新媒体的研究还是应该沉下来,看一看,再下断言。不过那时现在的新媒体也就过时了,这有些悖论的意思。
●我觉得。。没多大意思。。。
●推荐书目,老师的推荐
●考研时的读物,一个纯理论家的作品。手机已经不是一种挡不住的呼唤了,更多的是一种令人困扰和引起焦虑的媒介,人们被束缚被骚扰被折腾。
《手机》读后感(一):sosososo
伊尼斯、麦克卢汉的传道者。问题是解读得既不深刻,也并非很有独创性。行文结构的模仿、文字逻辑的保守、建构的过于细节化,使得麦克卢汉天马行空的灵动——所诠释的反工具主义的媒介自由精神——在他手中似乎退化成一潭空有其表的死水。加上何道宽从来就不是特别好的翻译……实在是比较一般。
《手机》读后感(二):没有想象中的震撼
莱文森这几年几乎每年都有一本新书出版,文章质量可想而知。文章很多地方都在说一些无关紧要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有重量的文字真的不多。书的逻辑倒还可以,所举的例子也都能接受,只是整本书感觉太散了,有点像漫谈。这本书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倒像是一种简要的总结。书的最后文献述要部分可以真正读一下,序言也看看即可,中间那些大部分就没必要浪费太多时间了。
《手机》读后感(三):保罗·莱文森这个大忽悠
保罗·莱文森是美国传媒学界的一大忽悠。我在两年前翻阅过他的另外一本《数字麦克卢汉》,因为其语句繁琐讲述晦涩而没有看下去。今次读到这本《手机:挡不住的呼唤》,更是觉得这哥们果然/仍然/终究还是一个大忽悠。这本书按照宣传语,是号称针对手机新媒介阐述了很多独到的认识。但是在我看来,在贯彻全书的内容中,除了倒数第二章以外,作者仍然只是把手机局限于一个通讯工具的存在。对于短信、无线互联网等概念,作者虽有提及,但很明显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当然,我理解作者在这里可能只是强调手机是一种广义上的媒介(正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信息),而不是在强调我们平日所说的新媒体。不过从这本书写成于2003年来看,作者当时的认识还是比较落后的。美国是一个手机科技的大国,但在数据应用的层面上还是比较落伍,离日韩等亚洲国家相差太远。我莫名地想起过去曾经在一次北邮的讲座上,阚凯力一再强调“我们中国已经是世界通信第一大国,没有必要向别人学习”的言论,不禁笑出声。
我连翻带跳地读完了这本书。
《手机》读后感(四):手机是怎样超越了互联网
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由何道宽在2004年时翻译出版,是理解手机这一“新媒介”的经典之作。
2004年,诺基亚最火的手机是7610,百万像素摄像头令人感到惊艳。两年后的2006年,上中学的我买了人生第一台手机——诺基亚5300,其也成为同学们人手一部的“班机”。
当时,手机主要能用于打电话、发短信以及用2G的WAP服务实现一些简单的上网功能,很难想象它和今天的智能手机是同一个物种。
然而,莱文森已经在《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中预测:手机不仅成为性能更好的电话,而且成为更好的互联网……手机带来的变革比互联网更加深刻。
如今,手机和手机带来的移动互联网,正在模糊线上和线下的界限,渗透进人们生活的24小时,重塑生活空间。
莱文森是怎么做到如此有前瞻性的预判?在手机诞生之初,到手机成为人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究竟发生了什么?手机的什么特性让人们不约而同选择了它?手机的广泛使用又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1. 移动着交流的媒介
在手机诞生之前,传统的电话、互联网已经诞生,能支持远距离的即时、互动传播。
然而,传统的电话连着一根电话线,固定在家庭或者办公场景。电脑也因为体型沉重,要求人们在特定的场合,正襟危坐在电脑前才能上网。在当时,电话亭的建立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在外出时打电话的需求。
手机剪断了传统电话的那根电话线,缩小了体积,被装进了人们的口袋,带出家庭、办公室等固定场所,与人们24小时绑定在一起。
在莱文森看来,手机继承了此前媒介的即时性、互动性,且与与其他媒介最大的不同:手机具备移动性。从他的“人性化需求”理论来看,当我们已经具备了能同远方的人进行即时通话的能力,我们就会想满足:边走边说的能力,无论我们在哪里行走,也无论和我们谈话的那个人是在哪里行走。
手机满足了人的需要——这个需要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这就是走路说话的需要,交流和移动的需要。
2.双刃剑,手机偏向“主叫方”
《Cellphone: The Story of the World’s Most Mobile Medium and How It Has Transformed Everthing》是英文版书名,直译过来很好理解,作为世界上最具移动性的媒介,手机如何改变了生活的一切。
何道宽中译本的书名《手机:挡不住的呼唤》则更有意思。
呼唤一词,通常用来指,当你要同相隔一定距离的人说话时,你需要大声喊叫,让其听到后回应。
我记得在我小时候,小伙伴们会集中在离家不远的一处平地玩游戏,而当到了吃饭时间,各家家长就会大声呼唤我们回家。
而现在,需要呼唤的场景越来越少了。
手机消灭了距离,能让人随时随地找到你,而主叫方不用再声嘶力竭,也不再担心被叫方听不见,手机铃声就像是远方传来的声声呼唤,要求着你立即响应,无论你身处何处,无论你在做什么。
挡不住的呼唤这个标题展现了莱文森在书里一直坚持的观点,媒介有利有弊。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指出:文字承载着不在场者的声音,然而也正如苏格拉底在2000多年前所说:这个缺席的声音不能够立即对问题做出回应。
手机也有两面性:既赋予我们了不起的力量,又使我们相当脆弱。一方面,它使我们能够联系到任何人,另一方面,它又使人人都能找到我们。手机可能在不受欢迎的时候响起,比如它可能在葬礼时不合时宜地放出欢快的铃声,在上课时间打断你的听讲。电话可以压倒其他一切事情,包括做爱。媒介理论家把这种结果叫做“电话当上了第三者”。
手机的移动性也带来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混淆。对于很多人而言,在地铁上、咖啡馆、酒吧等各种场所听到的电话铃声是一种骚扰,因为,手机铃声来自一个私密的地方——人的衣袋,可是它让公共场所的人听到了。手机铃声邀约你洽谈的,大部分都和你所处的场所没有关系,还可能让你不得不离开你正在做的事情。
由于手机的存在,现代人已经丧失了真正意义上的“独处”时间,而成为随时待命的“被叫方”。和石头偏向于跨越时间,纸张偏向于跨越空间一样,手机是有偏向性的,其偏向于“被叫方”。这就是说,无论我们如何千方百计保护自己,或早或晚,我们都会发现我们是越来越容易被人家找到了。
3. 媒介之媒介:移动的家园
在媒介诞生之前,人就是交流的移动家园。我们倾听、注视、说话、走路、跳跃、思考、感觉、梦想,这一切都是靠双腿支撑的大脑这个指挥中心来协调和加工的。不过,这种一心多用的交流全都是短距离的交流,仅限于视觉和听力的生物边界。
而后,摄影延伸了我们的视觉、电话延伸了我们的听觉,超越了生物性的局限。然而,手机问世之前,家宅和办公室是大多数媒介设置的地方。此前诞生的媒介,如电视、留声机、电脑、电话等都安置在家里,在家里,我们能轻易获得远方的消息,与远处的人对话,然而,出了家门,我们什么都没有。
手机诞生之后,成为交流的移动家园。手机不仅能与远方的人通话,能拍摄照片、视频,还保留了短信这样的文字交流方式。可谓是媒介之媒介,一个移动的媒介家园。
手机短信的价值给莱文森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一点也不打扰人——我看手机短信就像从衣袋里掏出一张纸看着一样,并不会冒犯朋友。
4.控制交流
在手机掀起的浪潮中,没有人能置身事外。或许你能拒绝电视、拒绝娱乐至死,然后你却很难拒绝手机。在莱文森看来,手机的固有属性是社会性工具,所以,如果我们只孤立地考虑它对个体的影响,而不考虑个体与他人的关系。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手机屏幕散发的光越来越有魔力,时时刻刻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在路上,在地铁,“低头族”无处不在。各大APP肆意瓜分人们生活中的一星半点的碎片化的时间。
手机使得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交流,然而我们天生就需要隐私,需要控制交流,我们人性的节拍需要暂停的休息时间。
手机的诞生,使得人们进入一个心灵交流的时代,当你有了交流的需求,几乎可以立即得到满足。然而,莱文森也谈到,立即得到的满足在我们文化中名声不太好。据说这样的追求很幼稚,是表明不成熟的一个迹象,说明我们在情感上还没有成熟到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人生万事都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