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心雕龙注(上下)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文心雕龙注(上下)读后感100字

2021-01-10 00:48: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心雕龙注(上下)读后感100字

  《文心雕龙注(上下)》是一本由刘勰 / 范文澜 注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7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心雕龙注(上下)》精选点评:

  ●痛苦的回忆 不过 现在更多的是感激 感激那个曾经让我们写3万字读书笔记的文概老师

  ●没全部读完。本学期开设文心雕龙专题,老师带着精读,直面本专业的一个毛病——本子都没弄懂甚至没看过就大谈特谈其中的思想、范畴、命题…理论专业的一个通病

  ●小时候听到这个名字就浑身发抖……

  ●读了一年

  ●很棒的一本古书

  ●这里什么书都有啊!

  ●古文底子很差,而这个注本又主要是对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进行注释,字面的梳理较少。所以先找了个小册子看,要命的是这小书居然不全。所以看了一遍又回来看这套了。

  ●经典的论文之作

  ●当时考研的时候彻夜抱着这本书读

  ●不读不好意思说自己学文学的

  《文心雕龙注(上下)》读后感(一):堪称完美的注本

  注解极好,训诂之外,更能通达文意,兼附书中论及之文。很完美。

  读书需要缘分,之前找过好几个版本,都未能深读,直到买到这一版。相见恨晚,兴奋的摩挲了一个晚上。

  《文心雕龙注(上下)》读后感(二):这么好的书,竟然没人留言。真是斯文丧尽,道义不行。

  好书受到冷落,我们的时代真是太悲哀了,我拿到书的时候,内心既兴奋又紧张,书本的古朴令我欢喜,而书内容的高度让我顿感挑战!坚持看来一周了,感觉不错,坚持 ,下半部也要看完!以后还要重新看,相信一定收获颇丰!

  《文心雕龙注(上下)》读后感(三):《文心雕龙》札记

  余昔所览之书,纷繁庞杂,皆做札记,唯恐忘却。然令人记忆犹新者,非《文心雕龙》莫属,刘彦和志高气扬,儒释玄兼修,是以其书体大思精,其文错彩镂金。文学文体、创作、批评皆有涉及,然文体详备: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关于创作中用情问题,刘勰亦独出己见,为文造情谓无病呻吟,为情造文乃有感而发,故情、文互依,无文则情不能表现,无情则文无所依附。世之文风渐趋浮华绮靡,流风所被,竞相效仿,为之奈何!正本清源,拨乱反正为第一要务,故彦和作《文心雕龙》,推崇文质彬彬、情志合一审美观念。

  《文心雕龙注(上下)》读后感(四):大家都只记住了范文澜,而忘记了他的老师

  金毓黻在1943 年3 月10 日日记中说:

  《文心雕龙》注本有四: 一为黄叔琳注, 二为李详补注, 三为先师黄季刚先生札记, 四为同门范文澜注。四者予有其三。黄先生《札记》只缺末四篇, 然往曾取《神思》篇以下付刊, 以上则弃不取, 以非精心结撰也; 厥后中大《文艺丛刊》乃取弃稿付印,然以先生谢世, 缺已过半。范君因先生旧稿, 并用其体而作新注, 约五六十万言, 用力甚勤, 然余犹以为病者: 一、用先生(黄季刚)之注释及解说, 多不注所出, 究有攘窃之嫌; 二、书名曰注, 而于黄、李二氏之注不之称引, 亦有以后铄前之病; 三、称引故书连篇累牍, 体同札记, 殊背注体; 四、罅漏仍多, 诸待补辑。总此四病, 不得谓之完美。余疏证《史传》一篇, 虽不得见黄先生之《札记》, 然有范注可参, 盖已包而有之, 但不知某者为先生之说, 致其美意不彰, 为可惜耳。

  《文心雕龙注(上下)》读后感(五):篇章零碎之感

  《文心雕龙》一书共50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为“文之枢纽”,属于本质论;《明诗》以下20篇,为论文叙笔,属于文体论;《神思》以下19篇,为剖情析采,属创作论,《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气》五篇为杂论,《序志》为总序,说明全书之创作意图与结构内容。

  1.何为“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 序志》云:“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文心”,即作文之构思,“雕龙”,指的是文采。刘勰此书,即讲为文之心与为文之采。也可说是对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要求。

  “心”字,结合魏晋南北朝的时代背景,乍看极具玄学色彩。而实际上,它是在道学的大背景下,暗藏了经学指向。刘勰的生平背景,使得他融合了儒家、佛家、道家、玄学于一体。

  2. 篇章零碎之感

  《史传》篇中引出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文学叙事与史学叙事在何种程度与何种角度上的区别。

  《知音》篇可以与西方文论中的解释学、接受理论联系,得出新意。

  《明诗》篇:建安时期诗歌的特点是玄言诗大兴,战乱等现实主义问题都未被选取。这是因为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谈玄才是最为安全的。再者,此时诗歌还是笼罩在《楚辞》的影响下的。大谈玄言诗下,刘勰《明诗》篇中为何不提陶渊明?我认为陶此时并未发迹,且陶的地位是后世士大夫推崇而得。

  山水诗与玄言诗正入玄学表象下的经学指向,两者总体上在一个审美体系中,只是偏重问题。如山水诗偏向景,而玄言诗就偏向“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