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札记》的读后感大全
《见闻札记》是一本由(美)华盛顿・欧文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见闻札记》精选点评:
●原著很深的抒情色彩,译者翻译的也很用心
●20040202
●Washington Ivring美国文学之父经典之作。
●喜欢这样的札记~
●我觉得翻译不太好
●英語課老師逼著看的,只記得感興趣的幾篇,無聊至極。
●慢慢来,虽然看中文的很不够意思···
●2019/30 行万里路,写万行文。
●无聊得过分。
●图书馆偶得,直奔最后几页看睡谷的传说,明显没有张爱玲翻的好.前几篇质量还行吧.还是看原版好!
《见闻札记》读后感(一):英文很好,有点排比太多了
欧文是以语言见长的作者,喜欢用排比句,这一点我却是不喜欢的,英国的作家感觉语言更加晦涩一点,没那么好理解,但丰富性也更大.这本书的中文翻译有点不伦不类,想学古风,但是又达不到,最后成了一部成语词典了,随处可见四个字为一组的排比句,让我看得难受死了.散文就应该轻盈一些,长句太多了就显得臃肿了.
《见闻札记》读后感(二):见闻札记
作者算得上是美国文学的奠基者之一,或者说最早闻名世界的人物。而本书则是其代表作。当然名气很大,但细读之下毕竟是美国文学的启蒙之作,其实总体感觉也就还行。
本书算是文章合集,以作者旅欧的经历为主,加上一些故事传说等。很清新,想当年美国还是个孩童,对于母国和欧洲充满了好奇和羡慕。当然由于新世界新天地,又充满了新鲜的力量。这两种情绪交织在美国的早期文学当中。本书就比较明显。还是可以读一读的。但个人认为名声大过实际内容。
《见闻札记》读后感(三):见闻札记
顾名思议,此书是华盛顿·欧文去欧洲旅游的作品集,鉴于当时英国以及欧洲文明远远超过美国,美国还仅仅是个刚独立不久的“小”国,不论在面积上还是经济文化上,所以书中充满了对英国的崇敬之情,如今读来委实有意思。 即是作品集,内容百味陈杂,有杂文,有随想,有故事,有评论等等。其中的《瑞普·凡·温克尔》很有《聊斋志异》的韵味,而《幽灵新郎》和《睡谷的传说》很有些奇幻色彩。而由于当时工业还未过度发展,所以整部书都充满着乡土气息,很独特的美国文学起始作品。
《见闻札记》读后感(四):《见闻札记》摘抄。
本书大多是游记,华盛顿欧文从美国游历至英国,将所看所听记录,译本文字还是比较好的,多用四字成语,很有古味,与原文作者本身的气质比较相符。由于时间关系,挑了几篇文章看,作了一些摘抄,以便日后回顾。
译本摘抄
短文《罗斯科》
有的人仿佛仅凭自身努力出类拔萃,面对种种逆境拔地而起。艺术需勤奋,而自然似乎乐于使其受阻,以便使她从幼稚走向成熟。她会偶然获得一件富有朝气的精品,为此洋洋得意。她把天才之种撒向风中,虽有的死于石头夹缝,有的丧生于荆棘丛里,但有的却能扎下根来,勇敢拼搏而上,终受阳光沐浴,使原本贫瘠的土地长出美丽的奇花异草。
相反,对赐予天才的种种特权,罗斯科先生从不索取。他并不囿于思想的花园或者想象的天堂,而是投身于生活的阳光大道。“其人生日常美丽”,人们可对之加以思考,自我完善。其美并非无与伦比,太超凡出众,死于高傲无益,而是体现出积极淳朴、可仿可效的佳德——人人伸手可获,但不幸许多人不屑一顾,否则世界已成天堂。
而他置身世俗之外,生活于古人与后人中间。他和古人一道,刻苦用功,共享幽居独处的美妙;和后人一道,胸怀大志,以求未来成果的斐然。此种人物,孤独寂寞时即处于至高享乐之中。
书虽沉默寡言但意味深长,能给人纯洁思想和美好时光;当你身陷逆境,它们显得多么亲切可爱,而惟有学人才深有所悟。当世间万物成为废滓,书籍却价值永恒。当朋友冷漠,知己的谈话亦无生气,成为枯燥的客套寒暄时,惟有书籍方如我们快乐的时候不该尊容,以其从不欺骗希望、亦不抛弃悲哀的真诚友谊,令我们欢欣鼓舞。
短文《妻子》
我常注意到,妇女们深受挫折时显示出坚忍不拔的意志。有些灾难,会使男人精神崩溃,陷入绝境,却似乎能唤起温柔女性的全部活力,使其现出无畏的高尚品格,有时竟超凡出众。在一帆风顺的人生之途,她一直那么孱弱,事事依赖,任何一点烦扰均令她不安;但每当遇到丈夫遭受不幸,她却会突然精神昂扬,给他安慰和支持,使他毫无畏惧、坚定不移地去承受巨大的天灾人祸。
我确已注意到,遭致不幸的已婚男人,比单身男人更易在世上重新找到生活的位置。部分原因,是所爱的无助的家人,须靠他获取生活之必需,否则难以生存,他因此备受激励,重整旗鼓。但主要原因,是家人之爱使其痛苦缓解,心境宁然――因他发现尽管处处是黑暗与羞辱,但家里仍有一片充满爱心的小天地,而他是这天地中的君主。单身男子则易自暴自弃,不求进取,自觉孤独无援,内心成一废墟,宛如无人居住而冷清荒凉的房子。
因为即便最冷酷的消息,由所爱的人说出也会变得温和。此外,你在拒绝她为你分担痛苦,给你安慰,也拒绝危及着连接你们的心的惟一纽带――即无可保留的共同思想和感情。真正的爱情是不容任何隐瞒的:当连所爱的人都要将其伤心事隐瞒时,你会觉得自己受到轻视和伤害。
短文《瑞普.凡.温克尔》人物描写
他是头脑简单、性情温厚的人。一个仁慈善良的邻友,顺从惧内的丈夫。
瑞普除自己的事外,谁的事都愿效劳。
他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人,他呆头呆脑,极尽温和,无忧无虑,面包管他黑白,只要能最省心最简便获得既可。他宁愿仅有一便士饿肚子,亦不为挣一英镑去劳动。
短文《撰书术》
我身处大英图书馆阅览室,这里各时代、各语言的书籍数不胜数,多被今人遗忘,极少被问津:这里是陈腐文献一个隐僻的水池,现代作家们却时常光顾,提取满满一桶桶古典文学,或“不受污染的纯洁英语”,使其肤浅的思想小溪得以充盈。
短文《破碎的心》
男人既自私自利又野心勃勃。他投身世间斗争,日夜奔忙,此为天性使然。爱情仅为其年轻时的装饰,或在奋斗小憩之际吹出的一支颂歌。他追名求利,企图在世人心中占一席之地,统治同胞。可女人的一生便是一部感情史。心即是她的世界:在此她满怀抱负,努力获取帝权,贪婪地寻求深藏的珍宝。她富于同情心,将这同情用作冒险,全心投入感情的河流,一旦失事便陷入绝境――因为这是心灵的破灭。
多少明媚的眼睛不久便黯然无光,多少温柔的面容转眼就苍白无血,多少优美的身姿凋谢入墓,而谁也不知其可爱怎么会被摧毁。当箭射中鸽子的要害,它会夹紧翅膀予以掩盖;同样,女人感情受了伤害,天生会将其痛苦隐藏。女人娇柔。其爱总腼腆默然。即便幸运之际,她亦几不流露;若遇不幸,她便将其深埋心中,使其在寂寞的废墟里颤抖、沮丧。她的渴望已丧失。生活的巨大魅力已告结束。她不再安宁,甜蜜酣畅的睡眠被噩梦困扰,冷漠的悲哀吸着她的血液。最后,即使一点外伤,亦会把她柔弱的身躯压垮。
短文《寡妇和她的儿子》
我想,富人的悲哀算什么!他们有朋友安慰,有种种乐趣消遣,有众人排忧解难。青年的悲哀算什么!他们的心智日趋成熟,不久即使伤口愈合;他们乐观豁达,不久即冲破精神压力;他们朝气勃勃,坚忍顽强,不久即投身新的事物。而穷人悲哀时,无从获得物质安慰;老人悲哀时(生活对于他们仅为寒冷冬日),亦无法期待欢乐再生;一位年老寡妇悲哀时,孤苦伶仃,深深悼念多年惟一给她安慰的独子――这些才是真正的悲哀!
母亲对儿子的爱,充满温柔,经久不衰,胜过人间所有情感。这爱,绝不因自私而冷漠,因危险而胆怯,因卑微而淡薄,因忘恩而窒息。儿子的声誉使她光荣,儿子的成功使她欣喜。假如不幸降临于他,她会对他更加亲切,使之摆脱不幸;假如他蒙受耻辱,她仍然会爱他,对他满怀深情;假如全世界将他抛弃,她便会成为他的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