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中的孩子》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中的孩子》是一本由伊恩·麦克尤恩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9,页数: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时间中的孩子》精选点评:
●朴素写实与超现实体验的结合,还有麦克尤恩令人心悸的描写。ps,阅读中间隔了一个暑假,觉得前半段精妙无比,后半段则不怎么出彩
●读这个,简直是不断被切中心弦的过程
●看的迷迷糊糊的。
●小说关注私人领域与公共领域的交叉,以孩子的丢失为线索所展现的是个体心灵层面的丧失,是时间与孩子,孩子与成长之间复杂的隐喻关系。凯蒂的丢失带走了斯蒂芬的时间感,在寻找“时间”的过程中,他也寻回自身的孩童天性;查尔斯则是违背时间,试图逃回童年的反面例子。麦克尤恩似乎试图让成人保留部分童真,但也不赞成这种放弃当下的极端方式。小说也是一则关于撒切尔时代的讽刺性寓言,儿童教导手册,乞丐群体制度化等片段的穿插都隐隐透露出对未来的焦虑之感。
●实在一般,更像是散文而不是小说,我还是偏好故事性强的的东西,主要是模棱两可的描写实在太多了,大概四分之二和最后的部分比较有劲,因为有了故事情节,至于别的部分差点看睡着,我明明是个很爱看无病呻吟的人啊。甚至中间产生了是不是科幻小说的疑问。读完就来写短评,就已经不太记得内容了,不过,有的书是在你不知不觉中让你记住的。这书要拍成荧幕上播出的东西,非常难,祝书记好运。
●在图书馆找了好多次,终于如愿借来。夏末薄阴的傍晚在河边沙滩上,对着夕阳照耀下浮光跃金的潋滟波光读完。“在孩子们看来,童年是没有尽头的。他们一直生活在现在,一切事情都发生在现在。”心里藏着一个查尔斯,一个痛苦矛盾的查尔斯。也许在他人看来都是可笑的吧。
●谁都有过错,但不能说谁都有罪。正是错与罪之间的自我惩罚,使人如临大赦地抛开束缚,重归爱欲造成的有秩序的生活节律。但有罪的恒此有罪。不能原谅。
●他的小说让人颤抖 没有典故没有技巧上的渲染 不夹杂私货不夸耀自己的知识量 但在人物行为和心理上 精准的不行 阴暗面表现的写实和邪恶 不简约也不过度描述 精密叙事同时还不放过人物最深层的剖析
●名字挺好听,封面也喜欢。甚至也喜欢伊恩·麦克尤恩这个名字,人长得也不讨厌,知识分子的面孔。可是不知怎么,就是对他的书无感。从看他的第一本《赎罪》开始就是。推荐的再好,自己看的时候总感觉里面夹杂了太多描写,无关紧要,说的厉害点,有浪费笔墨的嫌疑。看这本书的时候,尽量努力认真看,可看着看着,又开始烦躁,大段大段跳过。他的小说里面的人物开始都背负着极大的苦难不幸,不过到最后总会好转。总之,托他的福,这么多年以来,找到了一位不怎么喜欢的作家,就像苏珊.桑塔格的《火山恋人》一样,从内心生出一股抗拒之情
●描写相当出色,故事也必预想中丰富的多,绝不仅仅是一个失去孩子的故事,而包含着时空穿越,包含着首相的基情,包含着一个在现实和理想中分崩离析的大男孩,包含着英国乞丐制度的扭曲等等。
《时间中的孩子》读后感(一):爱的故事
伊恩的讲故事能力,实在不需要过多词汇去赞扬,一条溪流蜿蜒流畅,慢慢透过书本,一点点插入,一点点编织,确实很细腻。
斯蒂芬和朱莉的故事是主线,我并没有过多关注于此。查尔斯的故事,颇有感触。一个成功人士,娶了比自己大不少的物理学妻子,在自己快要成功的时刻欣然放弃一切,这是我看到前几章的感觉,俨然想到了陶渊明的隐逸,可是,他会不会有内心的矛盾呢。成长于相似的环境,隐隐约约能感觉到他的斗争,在明处的天使拿着钟鼓馔玉来引诱鼓舞去奋斗,去争取,为了出人头地?可是,在一个人的时候,一直被压抑的暗处的梅菲斯特会在耳边轻唏,做自己吧,别克制了,你还是个孩子。结果,在他人在公众面前,俨然一副人物面庞,在特尔玛面前却只是孩子,自杀可能就是最后的归宿。斯蒂芬可能因为新生而重生,查尔斯只能在因果中轮回,唏嘘不已啊。
《时间中的孩子》读后感(二):读书笔记
麦克尤恩的这本小说,跟他的大多数书一样,也不厚,但他总是能在有限的篇幅内放进尽可能多的内容,传递更全面、更丰富的信息。
故事主要是三岁女儿的丢失几乎摧毁了著名作家斯蒂芬的生活,导致夫妇分居,斯蒂芬也开始了漫长的自我治疗,书里另外也写到了斯蒂芬与早期自己的“相遇”,政客朋友的自毁等。全书以一个意料之外的孩子出生而结束。整本书充满了内省精神,既展示了生活的残酷,也充满了温情,实际上是对坚强生命的歌颂,予人信心。
摘录:
25 其实成人小说和儿童小说的区别本身就是虚假的。完全是假的,纯粹是为了方便。事实肯定是这样:最伟大的作家都有儿童般的想像力和简单明了的叙述方式——不管表达多么复杂——这使那些成年天才们同婴幼儿连在一起。反过来说——斯蒂芬抽出自己的手——那些最伟大的所谓的儿童书,一定是既针对成人又面向孩子,是为孩子心中早期的成人,以及成人心中被遗忘的孩子写的。
45 他下车后不久就开始下雨了。他那一站,充其量不过是为通勤人员停留的一个小站,在一条长长的、长满蓖麻的隧道尽头。他不顾天正下着雨,站在人行桥上,看着列车黑色的顶部穿过有微弱信号的前方,逐渐变小,转一个弯,慢慢消失在视线以外。随着列车的远去,柔和乡村的宁静降临了,在它的衬托下,其他的细小声音显得特别精确优美:另一个旅客离开时的轻快脚步声,婉转复杂的鸟鸣声,以及简单的口哨声。他呆在人行桥上,带着孩子气——或男孩气般的快乐看着闪亮的铁轨朝着相反的两头延伸开去,消失在寂静里。
124 几乎三年了,他还牢牢陷在黑暗里,紧紧抱着他的损失,被它左右,失去了平常的感情和心态,它们对他来说高不可及,只属于其他人。他想起了她三岁时候,皮肤摸上去多么有弹性,她那么舒服地靠在他身边,纯净圣洁的嗓音,红红的滋润的唇舌,白白的牙齿,无条件的信任。天渐渐变黑了,她的影子也慢慢淡去,然而他毫无用处的爱却在膨胀,象甲状腺肿一样拖累他、毁灭他。他想,我想你,我想要你回来,我想要你现在就被送回来。其他我什么也不要。我想要的就是让你回来。这变成了一个符咒,它的节奏缩减为一声悸动,肉体的疼痛,直到过去的一切都包含在了这些话里。痛心。斯蒂芬拿着空杯子,趴在窗户上,思想萎缩成了这两个字。
《时间中的孩子》读后感(三):长成六十岁的小孩
早在一个月前读完了 时间中的孩子,蓝色的封面,一个模糊的孩子在风中,哪儿也不去,哪儿也去不了,被凝固在了一段记忆之中,被一本书封存在时间里。
现在的时间和过去的时间,可能都将体现在将来的时间里,而将来的时间却包含在过去的时间中。那个存在于实践中的孩子是不清晰的,因为每个人都曾经留下过一段孩子的时间。史蒂芬,丢掉了的孩子凯特的父亲,老小孩查理的好朋友,独自抚养孩子的母亲克莱尔的儿子,痛失爱女的特尔玛的丈夫,还有那个小小的新降生的粉红女孩的父亲。史蒂芬被人们记住和工作的原因都是一本叫做 柠檬汽水 的书。读过那个柠檬味夏天的孩子不得不长大,他们发现了永远用不完的时间的尽头。或许这本童年的最后一本书只存在于描述之中。
希望搬家到海边沙之堡的凯特永远消失在某个下午的超市,留下史蒂芬永远潜意识的搜寻和特尔玛沉寂在玄学中的寄托。她随着记忆一起长大。火车站里脏兮兮的女孩,小学里的女孩…她的灵魂像盘旋在城市上空的蜻蜓,飞速扇动着翅膀,在他停留过的地方留下熟悉的味道,让我们疯狂地想念她,甚至想念她有可能喜欢的糖人和木偶娃娃。
最喜欢柠檬汽水的查理在童年和成年中挣扎。穿过摇摇欲坠的树屋,他在两段时间中痛苦的旅行。有一刻,我们都希望相信树上的男爵的故事,相信伦敦郊外不远有一棵仰望不到顶的大树,纵横交错的枝丫深处星星点点地阳光映出个鸟巢般的黑影子,顺着查理的钉子上去,在那个人类鸟巢里,可以喝一杯橘红色的汽水看夕阳展开在脚底下。时间永远不会停止,这是童年最安全的感受。没有时间的意识,随之而来的是没有时间秩序的自由,仿佛每一年都在重复的一个夏天。长大的过程是在一瞬间完成的,几乎没有拒绝和回头的余地。他忽然发现自己的生命是有尽头的,发现那个完美的夏季之后一切都结束了,可以自己选择,也要被这选择的责任困扰一辈子。所以,满怀着小男孩的幻想,查理会让妓女扮成小学老师打他屁股,但他还是摆脱不了对更多名利的想象,哪怕躲在树屋。天性中的冀求和社会秩序带给他的巨大满足感处在一种极端不平衡的关系中,他最终把自己的痛苦埋葬在雪地的大树下,留下面无表情的疲惫。
母亲克莱尔直到看到印在洪钟酒吧窗子上孩子的脸,意识到孩子不仅仅是爱的证明,他是独立在她和爱人关系之外的生命。他需要关爱而不是理由去忍受穿越时空的孤独。三十多年后的施蒂芬在小树丛中的幻觉,同样云游到洪钟酒吧,他遇见穿过他身体的父母的视线,只在窗子上留下了淡淡的影子。时间的诡计。
特尔玛沮丧地发现自己在失去了女儿又和丈夫分居之后慢慢膨胀起来,另一个生命在最不合适的时刻到来。她开始学会理解时间更深层次的结构,试图超越合适或者不合适的局限。当他们重新见证一个粉红生命的诞生,除了哭泣,只剩下幸福。
时间的孩子,他碎碎地念。永远没有尽头的漩涡。真的很喜欢这本书。
《时间中的孩子》读后感(四):得失之间
“ 松林突然让位给了无边无际的麦场。斯蒂芬靠在一扇五道门栅的铝门上稍作休息。这片黄色的田野像沙漠一样,唯一表明他有边界的地方是地平线上的一道线,从那儿林地重新开始延伸。也许这只是一个幻觉。一条小路将田野整齐地分成两部分,它是铺石小路的延续,而且跟它一样直。他又上路了,几分钟后发觉这个新的景色也很不错。他正穿过一片虚空。一切前行的感觉,也就是一切时间的感觉,都消失了。对面遥远的树并没有变得更近一些。这是一幅痴迷的景象——它的所思所想只有麦子。然而这种不慌不忙,感觉不到有目的地的状态,却很适合斯蒂芬.”
——伊恩麦克尤恩《时间中的孩子》
这样的景象也曾无数次让我痴迷。记得初次接触麦克尤恩,便是这本《时间中的孩子》,那是2004年,麦克尤恩在国内的影响和关注程度远未像现在这样大,而我立刻就被这本书吸引了。经历了南美魔幻主义的狂轰乱炸和法国新实验派的炫技洗礼,对我的眼球来说,麦克尤恩的叙事技巧实在谈不上有多大新奇之处,恰恰相反,它的魅力正是来自传统写实的朴素和超现实风格的交织,来自生活突然停顿的瞬间。一种缓慢的,诞自树根的记忆,突然照亮了心底,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反复地阅读这本书,它在麦克尤恩所有的作品中并不算上乘,但是这不妨碍我对它的特殊喜爱。每一次阅读依然会带来震颤和感动。在最平凡的中产阶级居室里,麦克尤恩的手术刀无比锋利,缓缓切入某个场景,某个动作,深入,再深入,直到突然间暴露出了纵横交错的神经,血肉和结缔组织。“恐怖伊恩”的称呼并不夸张,它让读者在瞬间感到心脏的剧烈收缩,皮肤的疼痛和呼吸的窒息。
《时间中的孩子》讲述的是孩子的丧失,从肉身到精神层面的消逝。在故事的开篇,一个阳光明媚的周六上午,三岁半的凯迪跟随父亲斯蒂芬去超市购物,结果在人群中被拐走。阳光就这样变成黑色星期六的标志,永远被定格在那天上午。生活出人意料地在一个最常见的时刻,突然把你打倒,让你彻底绝望。斯蒂芬和妻子朱莉面对这样的打击,各自选择了逃避:斯蒂芬试图以恢复正常生活的表象来掩盖缺失,他不想显得失去理性;而朱莉则动身去远方隐居起来,试图忘记痛苦。然而丧失就在那里,无可逃避。时间一点点流逝,离凯迪失踪的那个上午越来越远,而在父母的心里,时间始终就停留在那一刻,从未移动。斯蒂芬每次出远门前都会在自家门口上贴上小贴士,幻想着凯迪有一天会回来;他刻意保留着凯迪卧室的原样,包括玩具和衣物;即使走在路上,他总是无意识地留意着与凯迪同岁龄的孩子,甚至认错人。在他心里,凯迪并没有离开,她还在成长。他等待着她的归来。
于是就出现了上文中那一幕,也是全书最精彩的篇章。斯蒂芬在一个濛濛细雨的早晨,坐着火车,穿越伦敦郊区大片荒芜的村庄,来到朱莉居住的地方,他没有明确的目的。孩子的丧失使得巨大的裂痕在两人之间无法抹去,他无意识地到来,无意识地向前走去。一片极富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景色在眼前延伸开来,无边无际的金色麦田和与之接壤的、同样无边无际的森林,足以呼唤起斯蒂芬心底被埋葬的子宫记忆。这是一片没有时间的空间。斯蒂芬彻底失去了时间的感觉,创口也由此被撕裂开来,呈现出来。他继续往前走,隔着洪钟酒吧的玻璃看到了多年前的父母,那时的他只是一个蜷缩在母体黑暗子宫里的小小胎儿。这里同样是丧失的主题,以复杂的变奏曲演绎出来,凯迪的走失和自己差点被父母抛弃的子宫记忆重合在一起,他和朱莉的见面又一次证明了,无论人们如何逃避,创口依然在那里。我们如何战胜它,如何战胜自己?
在小说的结尾麦克尤恩安排了一个富有希望的结局:斯蒂芬又一次来到朱莉隐居的小屋,在那里他们重为父母,参与了一次新生儿的诞生。然而这不能摆脱全书因丧失主题笼罩着的阴霾。除了三岁女童凯迪的走失之外,丧失在成人查尔斯的怪诞行为中,在死于冬日的流浪女孩身上,在斯蒂芬父母的回忆里时时存在着,它提醒着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不断地得到,又在不断地丧失,更残酷的是,这些丧失,常常在我们的不经意中就溜走了。凯迪的走失也许只是一个意外,它让斯蒂芬夫妇不得不从日常生活的洪流中停下来,重新审视生命、得到与失去之间的意义;但在成人查尔斯身上,还有那个肮脏的流浪女孩身上,童年的丧失则更佳令人心惊,并且不为理解。《时间中的孩子》是一本关于孩子的书,却远不是为孩子而写,它提醒着作为父母的我们,作为成人的我们,本该关注那些正在流失的珍贵之物。
凯迪的走失只是一个寓言,即使不是肉身上的消失,凯迪也会慢慢长大,按照这个世界为所有的孩子预先设置好的那样亦步亦趋。她会上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她会迫不及待地向成人靠近,她的内心会逐渐让位给外部的各种俗见,而原先充斥着精灵、妖怪和童话的想象世界终将褪去。凯迪的失踪恰恰将时间永远定格在三岁半这个年龄,而直到最后斯蒂芬夫妇终于明白,这种定格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每个父母终将无可奈何地面对孩子的某种丧失。丧失是必然的,问题是我们面对丧失的态度,这才是此书的意图所在。麦克尤恩关注的不仅是孩子的消逝,还有在此过程中我们的漫不经心。我们的孩子,正渐渐被卷入这个日益成人化的世界中,在大都市的生活中无处可遁,然而社会、学校、父母,有谁会真正意识到童真的珍贵和短暂。在本该充满无邪笑容的脸上,却写满了成人世界的规训和诱惑留下的痕迹。在我们的身边,有太多的丧失被忽视,被冷漠地对待,这些丧失积累起来的重量,足以压垮任何理性的思考,就像斯蒂芬在失去凯迪的最初那段日子里,如行尸走肉般活着一样。在书中,凯迪始终成为缺失的存在,而同样,对于生活在于现代社会中的孩子,谁在悄悄关注、挽救或者哀悼他们的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