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读后感1000字
《罪与罚》是一本由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2.35,页数:7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罪与罚》精选点评:
●精彩而深刻
●法律系学生一定要看的,狂人们一定要看的。每个人大抵都有拉斯科利尼科夫那种“理论”经历~
●结构紧凑,复调明显,经典
●第二遍。什么是自由?拉斯科尼科夫为什么要杀人?那个什么什么科夫为什么会自杀?这是文学史讨论的深奥问题- -
●2009年11月10日-2010年1月9日-2010年2月12日(农历二十九) 2010年1月9日(一.1.2). 10日(3.4).11日(5)21日.(6.7.).22日(二.1.2.3.4). 23日(二.5.6.)26.(7.三.1.).27.(2.3.).28.(4.5.).29.(6.四.1.).2月1日(2)3日(3.4.)4日(5.6.)5日(五.1.2.3)6日(4.5.)10.(六.1.2.3)11.(4.5.6)12.(7.8.尾声.1.2) 在春节前大年二十九也算从容地读完了,值得为自己鼓掌一下。。。年后下一个目标:《卡拉马佐夫兄弟》
●没有卡拉马佐夫精彩,但是有段写的特别好,根本不是贫困无助或者极端的思想让主角杀了人,这些都只是借口,真正的而是他的懒惰,和青年特有的傲慢害了他。 最后部分,他在牢里想了很多人生的意义之类的,过度思考,觉得做什么都没有意义,这时候爱情给了他希望,他意识到不需要整天思考这些来过日子,而是真正的生活着就足够了
●教导大家杀人有多难,最后也逃不了自首的命。额,其实有点觉得那个当铺老板娘的妹妹,又高又傻怎么不起点大作用呢。还有那个大学生,设置得故意神秘主义引人犯罪这点,很不错。
●或许拉斯科尼克科夫最初的想法是对的,但要知道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人类的恩主去杀掉那些该杀掉的人,其他人是不是虱子自己又是不是虱子,这种事情也只有上帝知道答案了
●大部分都在描写主人公杀人后的心理斗争过程
●将你裹挟的苦涩凶猛的浓浆。陀氏中药,一剂见笑。
《罪与罚》读后感(一):罪与罚
《罪与罚》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其代表作。 小说描写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认为自己是个超人,可以为所欲为。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无辜妹妹丽扎韦塔,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刻画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变化,揭示俄国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罪与罚》读后感(二):呓语
在奋斗了了几晚后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刚开始时不是很吸引人,因为最近一直在看名著,估计有点产生疲倦了。以为只是主人公拉斯科利尼科夫在那喃喃自语,可是越看越想看,情节非常紧凑,跌宕起伏,而又是那么理所当然的发生着。主人公敏感,高傲而又自卑。他在呓语中完成了杀人、自首的所有过程。他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不受法律和道德的约束,甚至可以牺牲一些人的生命,因为有些人在他眼中只是一只虱子,他杀死放高利贷的地主老太婆,就是只是认为他杀死了一只虱子,而认为他可以从她的死中得到三千卢布,他可以去干自己的事业,以得到别人的尊重。他认为拿破仑在碰到这种情况时也会毫不犹豫的杀死老太婆的。可是,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普通人。他摆脱不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处于矛盾的煎熬中,既不愿被抓住,又想一下解脱。我以为他会疯掉,或者是自杀,最后却是去直接了当的告诉了火药桶中尉,我就是杀手。因为他从索尼娅那获得了新生。
《罪与罚》读后感(三):美妙的谋杀
一开始,在焦躁的路上走过,沿途一幕幕,懒洋洋的,热带风情的这一段非常吸引人。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中,经常出现这样漫无目的、犹豫的、焦躁的漫步,但都不像《罪与罚》的开篇那样长,带有一种企图和引诱的快意。这是这本书看起来非常诱惑的第一点。
在杀死老太婆之前,没有表明主人公的意图,因而可以非常明晰地体会焦躁感层层递进的紧锣密鼓。直到杀人的场面发生,斧子砍下去的那一刻,故事才刚刚开始。而杀人的全过程则相当紧凑和淋漓,伴随着非常快速搏动的神经质。
在杀死老太婆之后的漫长的段落,充满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贯的腔调,紧张、突然,无所事事的日常琐事。在各种不合理的应激反应和合理的逻辑推理的交合上做的天衣无缝。主人公杀人后的情绪是一种平缓的低落、漫长的疑虑和突如其来的思维断裂。他突然醒来,看见自己手里还捏着带血的碎布,“我这是怎么了?!我就是这么毁灭罪证的么?!"这样的癔症的情绪反复发作,他怀疑自己的眼睛出了问题,他怀疑人人看见他,看见他身上血迹斑斑,而只有他自己看不见。在和警察的周旋中,情绪和思维的对抗在他身上更加激烈,他费尽心机地逃脱罪名,但他也可以为了一个鸡毛蒜皮的小细节把真相都说出来。他深爱着妈妈和妹妹,但当她们出现的那一刻,他又感觉自己根本不爱……
一切都像癔症在他上空盘旋,他制造了一个焦点,使自己围绕焦点浑身发抖,但事情过后他就疲倦的揭穿它。
比起对这本书中拿破仑式的英雄主义的反思,我觉得更出挑、更有意味的还是对犯罪心理丝丝入扣的表达,这种对病态人格的描述不同于任何心理学描述,这里的描述气势磅礴并且千变万化,能够感觉到游动在字面下的滑溜溜的、捉摸不定的精神困倦。这带来阅读上巨大的快感。就像在沙滩上被烈日晒着睁不开眼,但有清凉的海水从背后突然漫过脚背。
《罪与罚》读后感(四):有罪才可救赎(我是标题党)
对于名著,我轻易就抱了一种傲慢的抗拒。想一想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吧,哪一本不是神圣又复杂?我怕我是真的看不进去,却又硬着头皮读的尴尬。经典名著就像那些如雷贯耳的大人物,我不敢轻易拜访,怕自己无拘束任性惯了,在大人物的正经气场下连手脚都无处安放……
然而打开了这一本,同时又适逢这漫长的疫情封闭,更加巧的是遇到有网友打卡读书,参与进去,很快读完!完全就是机遇。
这本小说给了我倾情的心理满足,我麻木不仁的心灵在这本书面前变得如饥似渴,每天都在渴望着读这本小说,每天都和拉斯柯尔尼科夫在一起共生,他就是我,他是另一个平行世界的我,他的悲观厌世,他的消极反抗,他的愤世嫉俗,他的理想主义……都是我。
他有一个大人物的梦想,我也有。他想杀人,我也想过。他去杀人了,心惊胆战、肝胆俱裂,我也跟着一起魂飞魄散、毛骨悚然。他被人盯住了,他疯了一般自言自语、歇斯底里、如无头苍蝇,又洋洋得意、自沾自喜,试图和探员来一次次心理的战斗与触碰……一次次,把我的心也带到了现场,满足了我敢想而不敢为的心理愿望。我真是爱极了书中的心理描写,精彩紧张刺激!
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种向往灵魂归宿的人生,斯维特里盖洛夫则是另一种,追逐物欲、肉欲却最终崩溃弃世的选择。我爱他们俩个,我都爱,众生皆苦,他俩都令我心疼心痛,他们身上藏着无数凡人悲苦的命运密码。
抱着杀人无罪的思想,这思想充溢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头脑,令他头疼崩溃,令他坐卧不安,令他身心不宁。或许,这思想原本就是错的,可他意识不到。他痛苦!他无法心安理得地活着!
终于意识到,杀人有罪,是因为生命宝贵。意识到这一点,是在遥远的西伯利亚服刑生活中,有索妮娅的慈爱陪伴,索妮娅和生活唤醒了他的内心与热情,他不再是那个被头脑思想支配的脱离生活者。他得到了幸福。幸福源于生活,而非头脑,而非思想。
以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生活,回观我自己,竟发觉何其神似!我不就是那个被头脑和思想控制的郁郁寡欢者吗?这山望着那山高,日日夜夜忧思不断,是什么阻挡了我和上帝的拥抱?是思想,是头脑。去吧,拥抱生活吧,神说了这句话,我照做了,于是,我得到了救赎。
爱陀爷,他的文字救赎了我孤寂的心灵啊,犹如上帝的温暖,终于洒播我身。大爱。
《罪与罚》读后感(五):读《罪与罚》
看到索契冬奥会闭幕式里一系列俄罗斯大文豪们惊艳亮相时,我也由衷惊叹这个战斗民族为世界人文思想史上做出的卓绝贡献。正是这些天才的文学家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对饱经磨难的民族深刻详实的记录,才给我们整个世界留下了如此丰富的思想财富。而陀思妥耶夫斯基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这样古典小说在心不静的情况下读起来依然有点吃力,加上版本的久远,前后读了两个月之久。现在想来如果当时结合陀氏所处的沙俄社会背景,也许可以更好的深入主人公整个人性救赎历程。
陀氏早期参加革命,被沙皇判处死刑,临行前几分钟被赦免,改为十年监狱、苦役、流放。这段经历改变了陀氏早期的价值观,他开始反思自己的生存环境,认定了社会剧烈动荡时代人性的宗教救赎之路。
《罪与罚》是一部笔调并不统一的作品,小说开始的篇章极为快乱,营造了一个带有极端迫害加妄想症的精神病患主人公形象。主人公是个不得志的高材生,由于个性的高傲、尖锐、刻薄、孤僻,名牌大学毕业后却只能落魄的生活在小阁楼里,且拖欠房租。加上疾病的折磨,主人公时而清醒时而癫狂,他想起自己的身份却不能过一个体面的生活,想起一生穷困养育自己的母亲和早早休学做工的姐姐,他的内心无法承受这样一个现状,于是在精神极端癫狂的时候,他臆想出了一条有意思的规则:人类历史上越有权、地位越高的人做了错事却不用负责,这些人甚至杀了人还被赞扬。于是他想自己亲自实践这条理论。
后来就是从主人公开始到里面所有人物的自我救赎之路,当然这里面的几位道德原本就高尚的人就免了——一位是主人公的姐姐,一位是他的最好朋友,还有就是他后来的妻子。这两个人经常扮演道德感化角色,凭借他们的虔诚与博爱,主人公得到救赎并找到了爱情,他姐姐和自己最好的朋友也最终走到了一起。
整个长篇前后风格迥异,前面部分大量内心独白,文笔狂放不羁,后部分随着主人公的恢复也回到了理性、平和的描绘状态。要说我印象最深刻、最震撼的一段,非属大反派斯维里加洛夫自杀前夜寄宿旅馆的经历,我可以强烈直观的感觉到一个人内心在善与恶之间强烈的挣扎,加上小说里吞噬一切的冷夜背景,我也仿佛被小说里的冰冷刺痛。到第二天一早的自我了结,死之前还念叨着美国梦,真是爱死这段了。
陀氏的才华在这本传世之作中得到很好体现,那些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和对人物群像的塑造,现在读来仍然极为震撼。虽然他宣扬的倡导人的自我宗教救赎我并不赞同,但是其在社会制度并不完善的时代也有其积极意义。
在一个制度无法提供给人更多安全感的社会,只会施加更多的道德义务给个体身上,安全感也只能转求于其他类似宗教一样主观上的改变,这与鸡汤女士所宣扬的“不让雾霾进心里”异曲同工之妙。也许正是这样,不论社会如何动荡、环境如何恶劣,人终究还是要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