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读后感100字
《罪与罚》是一本由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36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罪与罚》精选点评:
●第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
●痛苦,满满的耶经味 喜欢尾声那一句:生活代替了理论,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应该在意识里形成。 让我想起了浮士德中的‘尊贵的朋友,所有理论都是灰色的,生命的金树常青’
●“啊!我多么讨厌这间斗室,可我还是不肯离开它。” “生活代替了理论,一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应该在意识里形成了”
●热泪盈眶,为彻骨的绝望与新生
●从理论走到生活中去。真正关心别人就能忘掉自己
●大学读的吧,好像没有读完。
●我所读过最好的小说,没有之一。
●记人名真难。
●带感!
●太强大了各种强大特别是心理描写
《罪与罚》读后感(一):陀氏真是令人又爱又恨
情感的表露是人类孤独的灵魂寻求共鸣的涟漪,陀氏长篇累牍的心理描写非但没有招致读者的厌倦,反而令人读得如痴如醉,只因其源于对苦难深刻的理解,而非无病呻吟的一吐为快。
陀氏最令我喜爱的地方在于其对整个场景极强的驾驭能力,尤其在形势陡转直下的高潮部分,通过连续、大量的笔墨,营造了连摄像机的镜头都无法完全展示的矛盾交错的画面,就仿佛《最后的晚餐》中所囊括的一切关于画布上的、和画布背后的内容。
虽然每读至此处都如飨一顿令人抚掌的饕餮盛宴,但这也仅仅是从文学上来说,心里却难免又要遭遇一场挣扎与涤荡,实在令人又爱又恨。
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卡捷琳娜•伊凡诺夫娜主办的丧饭这一幕,为了竭尽全力地去维持早已不存在的体面,女主人在接连遭受重大打击之后,终于不可避免、也意料之中地疯掉了,这一段尤其令人揪心。
整体而言,陀氏也借罗佳之口探讨了法律、道德、友谊、爱情等诸多议题,但最终还是一如既往地想从宗教当中寻求解决办法,这或许折射出了陀氏对美好事物的渴求和对现实的无力感,因为本人能力有限,也就不再班门弄斧。
倘若人人都怀有一颗敬畏之心,那还需要宗教,或是什么其他的的主义干什么呢?合上此书,也不禁为陀氏这样的作家发出一声叹息。
《罪与罚》读后感(二):拉斯柯尔尼科夫的自负
一类人。
他并不是活不下去(可以当教师,他不肯),只是不屑于,或者懒惰。出于知识分子的自负,当然如侦查员所说,在写作那篇论文时把自己归于人类中更高等级的一类人。
但与拿破仑等人不同的是,他并不能把事情推到极致,在杀死第一个虱子时便已六神无主了。也许是因为理念的虚无,他根本没有动力——似乎根本不在乎世界的变好,只是为自己知识上的优越和物质上的极度匮乏而感到不平衡。那么即使那件事我干了,又如何呢,他的杀人像是对人生的一种试探和嘲弄,本就是虚无的。
他恨这斗室,却也离不开它。如同开头时九等文官整日的沉沦,他恨这种生活,却也离不开而乐在其中。
凤凰男无疑是文中最令人讨厌的角色,而那个自杀的贵族——却因为他的死而变得崇高。他身边的人(包括她的妻子)死因都有至少两种说法,而我并不认为他一定就是在说谎。放了杜涅奇卡简直让他成了好人,成了精神上的高贵之人,虽然有种种不是。
整部书都沉浸在无尽的贫困氛围之中,阴暗潮湿的斗室,乱糟糟的干草市场,租户,醉鬼,蜘蛛,老鼠,妓女,老兵,疯子,和可鄙的知识分子与进步青年。
直到被送到西伯利亚,我们的主人公仍出现精神上的反抗,凭什么,成王败寇吗?后来却也又想通了(不如说是放弃了),他实在是缺少奋力一搏的理念和动力,杀死那只虱子也因胆小和缺乏理念而显得没有意义,从而成了真正的罪人(若拿钱真如朋友和母亲猜想的那样闹了革命,倒也是个理由)。因此,无非是小知识分子百无聊赖的挣扎,但也正是你我这样的可悲之人。
反而看出了拿破仑这样的人的伟大与残忍。而拉斯柯尔尼科夫和我们,实在不是这样的材料,只是自负地把自己和虱子区分开来,然而都是虱子罢了。或者,只是那样只知道是非,而一无所用的废物,清谈者罢了。
《罪与罚》读后感(三):罪与罚
拉斯科尔尼科夫,主人公无疑是一个好人,或者说是一个被魔鬼勾引到地狱的天使。[我对于此人一个疑问,如果他没有杀死丽扎韦塔,他会不会认罪。]我觉得我们两个人或者说现在很多大学生和拉斯科尔尼科夫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罪与罚给我的最大悸动也是这个人给的。
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年轻、天赋异禀,觉得自己无所不能,然而现实的窘境,难以让其大展宏图,理想的渐行渐远,于是“书本上的灰有几尺厚”,沉迷于自己的幻想中。
平日里拉斯科尔尼科夫变成了一个愤青式的“好人”,他帮助过病逝同学的父亲,进火场救过孩子,可是他同样憎恨想吸血鬼一样的官太太,觉得她是这个社会的蛀虫,“恨不得杀了她”,最终他也动手了,“像杀掉蝼蚁一样”,同时错杀了丽扎韦塔——一个真正的好人。然而就算主人公躲过了警察的盘问,终究抵不住内心的折磨,背负了仇恨和忏悔的心是脆弱的,因为他内心里面确实是一个好人。
“命中没有莫强求,强求到手是忧愁。”这句宿命论,不是很恰当的解释了,有些东西到手之后才是祸端的开始。欲望有些时候可以蒙蔽认得双眼,使人迷失,可是它终究不能取代一切,当阳光重新照进人的内心,曾经的欲望走了,留下来的只有对内心的折磨。最后,“顺从”和杀人偿命之间,活下来承担苦难来给自己赎罪,比死需要更大的勇气。
索尼雅和杜尼雅都是基督,或者更坦白的说索妮雅是基督以身代罪普世救人,杜尼雅则是个天使。她们对于有罪之人都没有鄙视和不屑,相反是同情,同情有罪之人他们被罪恶折磨的疲惫不堪的心。虽然索妮雅只是一个妓女,但是正如他父亲所说的“你来吧!我已经宽恕过你一次了——已经宽恕一次……,你那些深重的罪孽和现在却已经得到了宽恕,因为你爱很多人”。她卖身养活同父异母的兄弟,把卖身钱给醉鬼父亲买酒,甘心陪着拉斯科尔尼科夫流放西伯利亚,因为她怜惜拉斯——>应合于宗教里面的“爱所有人”亦或者孔老二的“仁爱”。如果现实中能遇到这样一个人,我愿意气温她脚下的尘土,让她来洗去我心中的罪恶。
希望成为祖尔拉米,热情、无私助人,还娶到了一个天使。
《罪与罚》读后感(四):“斗室”扼死的“超人”
提笔写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抒发些些对大师的皮毛的认识,面对和托尔斯泰一样“高峰”的文学,哲学巨匠,自己的随笔就当作对伟大作家一次美好的致敬吧。
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不仅仅是教材上所说的“批判现实主义”那么简单概括,更多对人性内部复杂因素的把握,给读者呈现出难以体验的灵魂世界。以至于以关注人自身价值的两位大师,尼采和弗洛伊德都对陀氏推崇备至。当尼采无意中看到他的《地下室手记》时候,简直觉得陀氏就是唯一能说出自己想法的那个人。
陀氏引领每个读者在“精神”里遨游。所以,当我读过《罪与罚》后,这部作品就不仅仅是文学作品那么简单。如果拿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比较的话,即使在富有才华的导演和演员也诠释不出人“内心浮动”,尤其是像碰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这样的大师,人家只需动动笔,所有的影像者就甘拜下风了。
就像当读到这部书的第一章节,描写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谋杀放高利贷的老太婆的情节,作者写出了一个怎样的“谋杀过程”?就是简简单单的文字拼加,就深深的把你卷入了这场犯罪的“漩涡之中”。当我一个人坐在安静的自习室,读完这段之后不免浑身打颤,感觉经历了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可四周看看,周围的现实依旧存在。这样的“文学体验”,让你不免感觉大师的笔是无所不能的!那些悬疑电影的《电锯惊魂》《七宗罪》什么的,简直弱爆了。
然后,陀氏也并不只是个“匠人”,只会讲讲杀人的故事。他用一个章节写“谋杀”,然后用另外全书剩下的五个章节来描写主人公那种犯罪后的“心理”。作家没有杀过人,却将这种心理写的淋漓尽致,“犯罪心理大师”的名号也是当之无愧。
有人说,陀思妥耶夫斯基活在19世纪,而他却是20世纪人类的“精神领袖”。所以,他笔下的世界仔细想来就是我们周围的世界。
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杀人的故事就值得我们好好谈谈。作为一个大学生,他比当代社会很多同龄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推崇“超人”理想,觉得世界上分成两种人:一类低级的人,一类是具有天赋才华的人。而他自己,当然要努力做一个高人一等的“人”。这看上去没什么错?即使现在你没有这个觉悟,你的老师和父母,甚至是社会的价值观也不在时时刻刻提醒你这个目标吗?可是,当世界观确立后,你用什么样的方法论来实现理想就五花八门了。
拉斯科尔尼科夫走的路是标榜拿破仑,穆罕默德一样的大人物,他看到了他们建功立业的时候,是通过“一将功成万骨枯”踩在多少人的尸体上达到顶峰的。而根据他的理论,既然人有“高下”之分,那牺牲低等人来实现高等人所谓的“兼济苍生”的理想也就是顺理成章了。这种近乎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理论”,让他对靠着剥削,高利贷为生的老太婆心生歹意,为什么不杀掉她,来实现自己的高人一等的想呢?于是,也就有了这个故事。
其实,这套理论只能算作是拉斯科尔尼科夫的自己的一次“意淫”罢了。且不说我们应该建立怎么的标注来区分人的高低,关键的是你怎么无缘无故把自己定位在高人一等的位置呢?虽然老师从小就教育我们要有“有理想,有抱负”,但是也没听说过那一个世界名人在没有发迹前就有这么高傲的优越感。
内心就像拉斯科尔尼科夫所租住的那件几平米的小房子一样,他的心理也完完全全被一间“斗室”给扭曲了。整日生活在小小的空间,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和朋友的交流,读过几本书后,像赵括那样“纸上谈兵”的书生气爆棚,于是就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加冕称王了。没有比较,也没有劝导,自己的价值观念就理所当然成为“最准确的价值”。这也不是我们现代青年所普遍存在的那种“不切实际,眼高手低”的观念,但现在大多数人只是满足于温饱层面,还没有到拉斯科尔尼科夫“忧国忧民”的地步,所以也就鲜有杀人之举。
当然,不可否认,悲剧的社会现实是主导他孤独性格的重要因素。试想,若他有助学贷款来交学费上学?若他有钱出去旅行交友,而不是整天闷在斗室里?若他能生活下去而不去抵押,而不对老太婆产生反感?那我们的拉斯科尔尼科夫应该也是个好青年吧。
还是马克思的那句话,物质决定意识。
三十五岁的侦探波尔菲里对二十出头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劝诫,就可以看做是成人世界对青年世界的“救赎”。一个头脑聪明之极的人却从来不把自己当成“伟人”,却拯救了一个自以为是的“伟人”。有时候,年龄确实是成长的积淀。
索尼娅代表着上帝,她对他的救赎看似是爱情和信仰,但最重要的赶走了拉斯科尔尼科夫“一个人”的世界,也是主人公能够在寒冷的西伯利亚流放中重新“复活”,点燃新的生活。
而“复活”也是作者想要说的,也是每个心灵“苦痛”的人所渴求的吧。
陀氏要讲的太多太多,我现在所能做的只能是向大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