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二马》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二马》读后感锦集

2021-01-15 01:1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二马》读后感锦集

  《二马》是一本由老舍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二马》精选点评:

  ●论写人物,老舍先生绝对是一流高手

  ●就老舍先生而言,这本书完全没显出他的语言天赋来

  ●感觉我身体里住着个老马先生

  ●出版社: 北京十分科技有限公司

  ●写得最好的是旧派国人形象老马;马威的焦灼和矛盾心理还不够细腻;余下的所有人都太单薄,温都太太和玛丽伊小姐怎么看都不像英国人。【李子荣和马威真的不是一对儿?!】

  ●老舍当年的笔力相当幼稚,情节很牵强。不过从中可以看出他留学英国时对世事、家国、人情的一些看法,对今人而言也很有共鸣。

  ●老舍真是能驾驭文字的,可是这结尾也过于仓促了吧

  ●我……我我还看了漫画版。

  ●北京味儿的伦敦有种倒错感,那感觉大概就和看孟京辉版的《茶馆》差不多吧。弱国的遭遇,伦敦的雾霾,青年人的纠结与挣扎,全没有因为陌生的地点和时代而变得更加梦幻。但老舍毕竟是老舍,他是唯一一个可以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把我逗乐的作家。

  ●精彩的比喻太多,当年做读书笔记没累死

  《二马》读后感(一):二马

  就像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出生背景不一样,会造成不一样的性格,乃至形成不一样的命运。每个时代的背景不同,那个时代的思想自然也是有局限性,你能完全怪老百姓愚昧无知自私自利吗?国民的素质气质不是国家培养的吗?老百姓被压迫了几千年,已经不知道什么是自尊自爱,只有卑躬屈膝才能存活下来,整个国家都是腐朽的都是谄媚的。人穷志短,国弱则卑啊!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那也是一段不应忘记的历史。文学家的伟大之处之一就是记录,披露。好比刮骨疗伤,虽疼,但是治病。

  《二马》读后感(二):老舍:伦敦旅行指南

  民国精装四大才子之一的志摩,在超级丹事件的持续发酵下,再一次以出轨”先驱“的形象被世人想起。不一样的是,在这场婚姻里徐志摩占绝对主导,誓死不渝也要跟老婆离婚。

  《二马》读后感(三):老马先生的俏皮话——老舍作品《二马》中的京片子

  在伦敦看过的“蓝色铭牌”(Blue plaque)恐怕不少,可牌子上有中国字儿的,绝属稀罕:在伦敦荷兰公园附近,有个挂着蓝牌儿的房子,差不多100年前,老舍先生曾在这里住过。(蓝色铭牌(Blue plaque)是一种安置在公共场合的永久标记,标记知名人物的家或工作场所,以纪念当时的人或事,是一个历史记号。)

  《二马》读后感(四):为什么民国时期有那么多自杀来爱国的傻x?

  一直让我觉得不解和方感的事情就是:为什么新文化运动会那样的摒弃绝对的旧文化,古代的经典、传统的习俗都要剔除。甚至在之后的中西文化博弈中,中自己人提倡“去汉字化”,国内一些人士迎合外国学者“世界文字发展的共同规律是拼音化”的索绪尔理论,推行“汉字落后论”,主张“汉字走拼音化道路”。真的不理解那个年代哪些人的想法。在看了老马之后我有一些懂了,老一辈的中国人,封建社会中的人是怎么样子。你说他怀吗?不坏。但却可以把你活生生的气死,中国已经到了悬崖边上了,还在那里浑浑噩噩的生活。说他们不爱国吗?他们更多的是种族的概念,而不是国。而且他们不懂怎么做是争取自己利益,也不愿意自立自强。新思想启蒙的这些先驱就采取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这样一系列的活动企图拯救中华。才会有哪些想要用在公众中自残的方式来警醒国人的青年。谢谢二马,解答了我一直的疑问。

  《二马》读后感(五):所有留学生都应该看看的书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1899年生于北京一贫穷家庭。

  19岁,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25岁,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

  31岁,回国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47岁,应邀赴美国讲学,后旅美创作。

  50岁,新中国成立后应召归国。

  67岁,文革初期,遭迫害,自杀。

  《二马》写于老舍29岁时,正值其访英期间。

  一生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样子》、《火葬》、《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

  崇敬之情,五体投地,可惜我生得太晚,不得亲慕他老人家天颜,憾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