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经典读后感有感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是一本由周锡瑞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3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精选点评:
●另一个视野下的义和团运动,可以结合路遥先生的研究一起读。事实上,路遥先生的调查,对于周的作品诞生功不可没。
●现在一般认为义和团是作为一种民众运动,似不在当时语境和思维逻辑下。
●在鲁西南无法无天的社会中,山东人以习武著称的美德转而变为暴力文化的流行,该地区人民的火爆脾气和好斗精神至今仍被中国人时常提起,他们令人生畏,具有寻衅的气质和好斗的倾向,争吵、喧闹和械斗是山东每天都有的事,不管走到哪里很难看到有不发生争斗的地方。总觉得作者从当地社会的考察的出的结论就是穷山恶水出刁民。
●研究生导师要求读的第一本书
●西方学者的历史研究,观点优先。不过详实的资料和严谨的逻辑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区域自然环境。
●被佐藤公彦完全反杀…… 连起源论都完全否定了…… 带累知的帝国主义与韩书瑞等一票西方历史学家的实证研究能力的怀疑与可靠性。
●推荐
●周锡瑞也很擅长叙事,大幅度的叙事史最终的说明是应当从当时的民间文化而非遥远教派组织当中去寻求义和拳的仪式及活动的起源。而探讨的主要问题:“稳定的”(我认为只有短时间相对的“稳定”可言)社会结构与变动的历史变化之间的联系,也是很多历史事件需要解释的核心。
●佐藤公彦反驳的这本书的有关论点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读后感(一):评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官府,教会和教民,义和拳之间的纠葛。
官府初期严禁会党,导致会党转入地下成秘密组织。教会随着伴着列强的舰船利炮,成了三者中最有势力的一支,导致被镇压的会党和其他地痞无赖乘机投靠,而成地方一害。
教民教会与地方民众的冲突,又导致导致地方的民众组成自助组织,大刀会,义和拳,皆是其中的组织形式。
官府害怕洋人,但是又不甘心,想借用义和团对抗洋人,后来又反手镇压,始乱终弃。
拳民自以为刀枪不入,攻打一下教堂还可以,与正规的西方军队正面交战,也就是用人肉喂子弹,一触即溃。
总之就是19世纪末的一个悲剧。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读后感(二):一些线索
很擅长用材料,提到一些重要线索:1894中日战争后朝廷在涉外事务上表现的颓软;教民与乡民之间的广泛冲突(鲁西乡民本来就经常组成大刀会、神拳等组织,但一开始不是针对洋教,可能只是防范盗匪、自卫);德国天主教某在华修会在诉讼中常常帮助教民(对判案往往能有影响),致使加入教民势力变得极具吸引力,而教民往往只是出于利益考量才加入;在华的教士,尤其是天主教修会教士,在90年代一系列使清廷倾颓的事件之后,变得肆无忌惮,包括欢迎德国特使来访时升德国国旗、有民族主义言论、轻视官员和士庶、甚至想强行进入文庙所在的县城传教。1897巨野教案(2德国教士由于另一个同伴所牵涉的市井纠纷被乡民夜里杀害,德皇派舰队干涉)引起的官场地震,倒了一巡抚五县令,此后县官不再敢对洋人判罪;99年后各在华势力遇到纠纷不再求诸清廷,而是自行武力干涉;99、00年陆续进入京津的数万拳民(或称“拳党”);街头巷尾、市集戏台上的关公、各通俗演义里的好汉、与降神附体和刀枪不入那种荒诞的拳教观念之间有联系;慈禧和满清皇族、贵戚的排外态度。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读后感(三):随感
1.正确的判断取决于不拘泥于经验尤其是不被过往的成功束缚。对义和团的处置失当的决定性原因就是毓贤对鲁西北和西南情况的判断失误。中国太大了,一省的面积和人口就相当于欧洲的一个甚至数个国家,别说不同的省,甚至同一个县的两个不同的镇的情况就完全不同。鲁西南处置的成功并不会保证你妥善应付鲁西北的冲突。 2.在事情逐渐恶化的情况下,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的正确性,然后再根据事实来决定如何行动。现实情况下变量太多了,再详细的调查也不可能把所有变量都考虑进去,只能一点点摸索前进。这就提醒我们不能被理论,话术,意识形态所束缚, 3.分工使得知识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来说都使得我们在某些方面会显得一无所知,这是很正常的,因此信息源的选择就变得十分重要。在我们对某个知识点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我们能获得的信息就决定了我们对这个知识点的认知。所以follow the best of the best。 4.“一场透雨让暴乱者四散而去,他们重新回到他们的土地开始耕种。”建国前的生活实在是太悲惨了,我们所处的时代,确实是最好的时代。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读后感(四):还原
官方的历史观是反英雄的,而所谓“群众”总有一个光辉的形象。在这样的意识形态背景下,义和团难免被涂上反帝反封建的亮色,而历史的真相则隐于其后。本书则通过冷静的分析,还原义和团的本来面目。
周锡瑞的这本书拨开历史的迷雾,探讨义和团的起源。在结语中,作者以太平天国为例说明一个运动的产生,是一个种子在合适的时间遇到合适的土壤。作者认为,与其去了解他们的思想来之何处,倒不如弄清这睦思想是怎样吸引听众要有意义得多。作者首先介绍了十九世纪末山东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然后用翔实的史料探讨义和团何以会在鲁西产生。
天主教传教士干预司法包揽词讼,许多教民显然不是为了信仰入教;教民与村民的冲突;传教士在鲁西乡村里造成的普遍反感;地方官处理民教冲突的手法;从鲁西南的大刀会到鲁西北的神拳。“义和拳”名称的来源;义和拳的主要特点:降神附体仪式、刀枪不入法术。义和拳松散的组织形式使官方一贯的“惩首解从”的方法失效。义和拳与白莲教、离卦等秘密宗教活动无关。义和拳“扶清灭洋”的口号由来,以及从山东向直隶、北京发展;官方对义和团摇摆不定的态度和拳民对官方态度的解读。
有意思的是,作者指出义和团运动的后果之一是此后百年中国的精英阶层不再敢发动群众运动,直到毛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发现其中蕴藏的巨大力量。
本书探讨的范围限于义和团运动的起源,义和团进京前后的情形只大略叙述,要了解后来的情形只能找别的书来看了。
《义和团运动的起源》读后感(五):义和团运动的起源
要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必需得分析当时的环境,即山东西部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精神,以及20世纪前夕国际、国内和省内的政治形势。考察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力、商业化、自然灾害、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的构成与贫富悬殊、保守士绅的实力和盗匪活动的程度。任何一个社会运动无不脱胎于它所产生的地区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价值观。社会环境将限定社会运动在特定地区所可能采取的形式。地方社会结构本身不能够揭示出一场大社会运动爆发的原因。必须在结构与事件中间架起一座桥梁。
意识形态对领导人来说至关重要,但对一般的追随者则未必如此。任何一场革命运动都有自相矛盾之处,那就是,它一方面必须保持其迥然不同的关于未来社会的理想,与此同时却又必须迁就传统的社会行为规范,以便使广大群众能理解和接受其革命理想。因此,与其去了解他们的思想来自何处,不如弄清这些思想是怎样吸引听众要有意义得多。也就是,重要的是要去探求民众对一场运动或一种邪教的理解——运动对其成员意味着什么,邪教感召力的答案也就在于此。
义和团运动的意图是提供无数的神兵,赶走洋人,保护清王朝(保护自己原来的生活形态),因此,他们不需要自己的将军或者皇帝。刀枪不入与降神附体是义和团宗教仪式的两个标志。像《封神演义》、《水浒传》、《西游记》一类的小说、戏剧,为拳民们的降神附体行为提供了“叙述背景”。义和团民身着彩服,手举大旗,想象着这些小说、戏剧中的感觉,上演了一场由他们自己演出的社会活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