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读后感1000字

2020-11-27 03:23: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读后感1000字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是一本由[德]雅斯贝斯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5,页数:3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精选点评:

  ●突出技术时代,提出轴心期,再把历史观和所谓的历史统一引出来 “为此,人类应保持对整个世界上一切事件的审视、鸟瞰和扫描,以想象整体来领悟历史的统一。人类历史只有在统一的整体观指导下,通过在历史实践中的感受和自我反省,才能获得进步和飞跃。”

  ●初读此书, 不免会发现这书不好读,因为读不懂,以至于枯燥,乏味,且让人觉得云里雾里。这只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历史的眼光去读它。而阅读这本书却恰恰能培养我们用历史的眼光去阅读这个社会,以及让我们拥有严谨的思维。书中汇聚了作者的种种观点,并用多种事实去验证,角度全面,叙述严谨,读者可以感受到读史是一件很深厚的事。

  ●历史学入门书籍之一

  ●关于轴心突破的论述是亮点,其他的无甚可观。对世界史相关领域有点常识性的了结,就能从人类生理构造扯到诸子百家,再到世界大战、基督教、社会主义和外星人,哲学这行当真好混。把哲学当做人类精神觉醒之指标,用来衡量人类历史进步这法子不错,下次可以把人类学设为指标,看看能写出另一种史观不。

  ●胸襟广阔,天赋异禀,一片赤诚

  ●轴心文明,终极关怀,超越突破。

  ●老师分外推崇的轴心期理论。

  ●该书三部分:轴心期,技术时代(群众时代)批判,历史的统一问题。最口香糖化的轴心期是最弱的一部分。对“全面计划”的批判不知道比卡尔·波普“乌托邦批判”要高到哪里去,谈起超越问题也是谈笑风声~~

  ●在超验层面对历史哲学的共时性研究。成也轴心,“败”也轴心。

  ●现代人最典型的历史分类学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读后感(一):历史要籍选读作业

  本书中最主要介绍的就是雅斯贝斯提出的历史的独特解释——轴心期理论。他认为人类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期、科学技术时代。雅斯贝斯用独特的见解分析了这四个时期的历史意义,不仅是历史学界的和重要的著作也引发了哲学对此的思考,也引入了哲学思想文化在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作用,并且书中讨论了人类历史统一的因素及其发展规律,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系统理论。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读后感(二):另类的历史分期

  卡尔·雅斯贝斯在其《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突破长期以来的西方中心论,创造性的提出轴心期理论,他宏观对历史进行分期。

  其中史前文明,古代文明为第一间歇期,公元前800到公元200年为轴心期,而他强调轴心期的重要性,提出每一次人类历史的飞跃都要回顾轴心期即复兴。

  看看吧,还是能看的懂的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读后感(三):我读《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这本书读得云里雾里,时常连读好几页都不知道究竟在说什么。因此,我也没有资格为这本书评分。如果一定要我进行概括,或以我个人的阅读经验,提炼一二关键词,那么如下:

  1.轴心期 雅斯贝斯将历史分期为“史前——古代文明——轴心期(公元前500年)——科学技术时代”。轴心期是突破期,其他皆为间歇期。轴心期以哲学的多维爆炸为核心,人类看到了自己的局限,人类意识从此觉醒,“人类的世界历史从这一时期获得结构”。

  2.共同起源 雅斯贝斯认为人类具有共同的起源,这也是其“统一/整体理论”的一个基础。通过共同的遗传,人类成为自然意义的人;通过共同的传统,人类成为历史/社会意义的人——这种共同的传统或许是一种可以称之为“人性”的存在。

  3.统一/整体 统一/整体正是这本书的答案——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实际上,第二条单列出来的“共同起源”在逻辑上属于这一关键词的下辖概念 。雅斯贝斯从起源(过去)、现状(现在)、目标(未来)三个时间探讨了何为世界一统、为何追求世界一统、如何实现世界一统等问题,惭愧的是很多内容半知不解。然而,毋庸置疑,世界在走向多元的同时已经于时空这一物理概念上实现了统一,2020年全球性的灾难——新冠肺炎大流行正是这一点的证明。

  此外,雅斯贝斯还谈论了技术问题、群众问题、政治问题。在技术问题方面,雅斯贝斯没有脱离“异化”这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兼论“异化”之后所面临的创造困境;在群众问题方面,雅斯贝斯认为当下正在经历“人民—公众—群众”这一退化过程,基本思想与勒庞的《乌合之众》一致;在政治问题方面,雅斯贝斯主要讨论了从个体与政体两方面而言何为自由,认为社会主义、世界秩序和信仰(我理解为共同信仰)是未来发展的三个主要方向。

  在多元文化发展与碰撞的时代,阅读雅斯贝斯无疑是有意义的。人类是命运共同体,拥有共同的起源与一致的目标,也面对相同的困境。只有走向和谐统一,未来才能拥有更大的生机。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读后感(四):西方的特殊性

  东西方差异是一个被所有关心本国文化,又想理解其他文化的人所经常谈及的问题。话题当然很大,讨论总是从描述一方之特点开始,紧接着两者在相同领域的不同表现的对比。似乎在这对比之中,我们便可以明了二者的差异和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

  雅思贝尔斯以一本《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为人所熟悉,他将世界历史之重要时期聚焦在不同地区相同时期的思想繁荣,并提出“轴心时代”一说法,这一说法也被广为引用。在书中他比较了不同世界(东西方)的历史发展特点,花了很多笔墨去描述史前和早期的人类文化。全书三章有两章在探讨历史本身,中间一章则是对当下和未来的畅想反思,主要是从科学和技术与人类自由角度切入的。因此,借助他的思想资源来探讨东西方文化之差异就不能忽略他最大的前提:对人类主体的自由与现实的反思。

  回到文首所讨论的步骤上,雅思贝尔斯有着一段条理清晰、推论合理的经典表述。不过他并未言及东方文化的特质,只是谈了人类文化中作为一端的西方文化的特殊性 雅思贝尔斯将东西方差异最直接的表现归结于科学技术。而这背后的原因在他看来则跟很多因素有关:地理环境的人类生产、思想观念、民族语言的影响(第1条);孕育着政治自由的希腊城邦制度(第2条);以数学的形式展开的、诉诸经验实证的希腊理性(第3条);历史进程中重要人物有着完全的自我意识、而大众深陷于诡辩家编织的无限而虚假的自由之中(第4条);善恶两极的合理对立令西方人培育了魔鬼、同时也造就了圣徒,这一在现实生活中非此即彼的对立产生了真正的艺术——悲剧(第5条);像其他文化一样,西方寻求普遍原则,但这一普遍原则的主流却是不断颠覆的“例外”,与其说他们寻求的是稳定的权威倒不如说寻求的是“不可能的罕见的可能性”(第6条);然而社会稳定的根基在西方也是存在的——宗教,宗教作为“独占真理的形式”的绝对性也被政治所破坏,教权与政权的斗争总是给可能性生存的机会(第7条)。西方的文化精神内核是理性,不断的怀疑与论证构造了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思想本身对立与否是无所谓的,因而西方人不可能推崇“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东方式思想进路。但理性坚决不允许有高于其上的权威,哪怕那一权威可以带来更加方便容易的生活情景。西方对于知识不屈不挠的追寻是激烈的:他们“决心把事物带到极端”。同时,他们对知识的追寻又是审慎严谨的:“把它们连最后一个细节都详尽说明”。这种文化决心渗透到了西方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造成了对基本原则的意识,在头脑最深层设立了战线”(第8/9条)。

  或许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说的,“西方永远是一个永远把自己引向一个普遍原则,但不被任何普遍原则封闭起来的世界。”第9条的结尾文采斐然,必将深深地震撼着每一个将理性视为生命内核的人:

  “这种情况除了在西方那特征丰富的自主个性中外,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存在”。

  “在西方的发展进程中还有一个基本的卓越的因素:永不结束的的运动中的个人之爱和无限的自我启发力。开放、无限反省和精神的标准在西方产生了,它们第一次使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丰富含义和真正的理性王国发射光芒。”

  “西方逐渐认识到它自身的现实。它没有造成一个占统治地位的人类模式,而是造成了许多对立的模式。没有一个人等于一切,每个人都有其位置。每一个人不仅需要和其他人紧密联系,而且也需要同其他人相互分离,因此无人可以要求整体。”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读后感(五):《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读后记

  《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雅斯贝斯

  读后记

  一年半前读了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从此对雅斯贝尔斯十分的崇拜,认为能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能够在浩瀚的历史里找到这样一个拥有共性的时代的人物,一定是一位不简单的历史学家。学了一年半的历史,时至今日,我将雅斯贝尔斯的另一本著名书籍拿了出来,那就是我今日方才读完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我幡然醒悟并不得不承认我一年半以来的一个认知误区——雅斯贝尔斯不是一个历史学家——没有哪个历史学家会这样写一本书,雅斯贝尔斯是一个哲学家、思想家。

  其实读这样一本书对我而言是一个挺煎熬的过程,当时在读《轴心时代》的时候便觉得雅斯贝尔斯的用语对于我而言还是太过于生涩,以至于我耗时一个月才将它读完,而这本书不得不说比那本更加晦涩难懂。书名《历史的起源与目标》,在这里我觉得用“历史”这个词神是不妥当,个人感觉雅斯贝尔斯整本书并不是在论证一个历史学上的观点,而是一个哲学认识论上的观点,所以我只用了四天零碎的时间就把本书大致的浏览了一遍,很多地方甚至直接大段大段的跳过了。

  书的整体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从内容上来讲,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关于过去的哲学,第二个部分是关于现在和未来的思考,第三个部分是关于所谓“历史”的讨论。因为我实在对于这样哲学思辨的东西无法静心阅读彻底理解,加之生活阅历不足,基本的历史知识也不能够信手拈来,因此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没法根据它的理论去联系实际,所以我想我对这本书其实是没有什么很大的评价资格的。

  既然无法从整体上理解这本书,那么我就几个细节的内容谈一下自己的感想,也算不枉读书一趟。

  1.关于“历史主义”。之前并不知道历史主义这个概念,在本书中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认为我个人也是个历史主义者。(译者序p8)。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总是自然变化的过程,历史的事件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我们借鉴或者参考历史,总是从现在的眼光去审视过去,并不能够完全把过去的经验当作现在的教科书(p113),而且历史当中也不是总有一个固定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的,历史是无法被预测的,历史是被物质基础的,也是被个人决定的,也是被人民群众决定的,并不是哪一种力量促进了历史的发生,而是各个事物的合力促使了历史的发生。

  2.关于西方非此即彼的论断(p77)。我认为很有意思,值得深思。

  3.(p109)“在我们的时代,科学一直享有巨大的威望······便会导致轻视科学”。(p110)“认为世界在整体上和原则上是可知的错误的科学概念·······”等等关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论断。我觉得雅斯贝尔斯在本书的创新和亮点就在于他对于科学的论断上。不得不承认,当我发现科学并不是万能的时候,我的的确确产生了一种对于科学的轻视,我想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文科生和理科生总是相互仇视相互看不起的原因吧。在我看来雅斯贝尔斯在这里采取了一个挺中立的态度,他虽然认为“精神才是决定性的”,但是他从不否认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无可替代性和独一无二性,这也是他将我们这时代作为第二次轴心时代的准备期的原因。我们的确应该思考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最受其害的难道不是我们的信仰和精神?在后文雅斯贝尔斯也说到,现在这个时代,要么信仰虚无主义,要么就只能信仰爱了(p174)。

  4.(p158)在这里再次向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历史学家等等致敬,在几百年前就已经可以预测到会发生什么的他们,难以想象拥有着怎样强大的思考方式和广阔的视角,对历史和未来有着怎样深刻而清醒的认识。

  5.(p309)克服纯审美的历史观。我认为我现在对于历史的态度就有些纯审美,认为一切历史的意义都是平等的,所有历史事件都是该被重视的,也许是社会史观发展到某种极致的表现,但是我还是认为雅斯贝尔斯的话有道理,应该去克服这样的态度。

  6.关于世界最后会走向统一。我想也许这会是历史的发展方向之一,但是我认为不会。我认为世界会一步步走向分裂,人与人之间就是始终无法彻底的相互理解,随着地域的扩大,时间的推移,社会分工的细化,人与人之间的沟壑会越来越深。

  对我而言这本书大概只能到此为止了,读完本书最深的记忆应该停留在“世界的本源是什么”“如何认识世界”的转型这部分、关于现代科技批判性思考的这部分、以及对于马主义批判性思考的内容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