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饥饿的女儿》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精选

2021-01-20 00:28: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精选

  《饥饿女儿》是一本由虹影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页数:3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饥饿的女儿》精选点评:

  ●恸

  ●母亲说:“这个社会假模假样,不让人活也不让人哭”我还是痴迷于描写60年代中国的小说

  ●作为重庆出生的女作家,饥饿的女儿很多桥段应该都是虹影亲身经历,是把自己写在故事里,还是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见仁见智。确实记不得自己读的是哪一版了,2001-2002年读的,按照出版时间是这个版本的可能性很大。#第三个十年读过的书#

  ●很久以前看的了。昨天整理书柜是突然又冒出来了。依稀记得世纪之交,边上夜校边看此书。有点压抑,有点迷茫,青葱岁月一去不复返。好像那时,作者在国外的名气就比国内大。

  ●难得一见的小说。

  ●看得突然很饿

  ●心灵的饥饿,成长的残缺,感人的恋情

  ●最早看虹影的小说是高中的时候,绿袖子和鹤止步,惊讶于这带着异域与浪漫气息的书名,故事看的晕晕的。现在读到作者的自传,文字很是冷静朴实,剧情一波三折仿如电视剧一般,总是忍不住去想,原来这是作者经历的事实。整体而言没有什么惊喜,却也耐读

  ●挺惊艳。比她后来胡编乱造的那些书好多了。

  ●不知道算不算霞喜欢过的一本书。高中时看的。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一):每一个女性的成长都有着自己故事

  有一个发小给我说过,如果让她重新过一遍13岁到23岁的日子,她不愿意,尽管那是似乎很重要的“少女时代”。

  我的回答与她一样。

  我是因为那太表涩和太可怕的自以为知道和明白的无知。

  至少在我们成长的那个年代,那一段时间是无助、茫然和手足无措,不懂应对日子。

  因为信息学习和积累的不对等,我们还在学步时,所有的“大人”们和看着比我们大的人们,他们的游刃有余,使我们摆脱不了“人为刀殂,我为鱼肉”的处境。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二):一种真实

  起初只是好奇,朋友讲想要看“想起一个自己一直喜欢的小说,虹影的<饥饿的女儿> 也许有点阴暗 ”。不小心就被自己的好奇心骗取借了。

  看完,多少有些吃惊,当然很重要的是那种直白的关于男女关系的描写。啃了很多关于那个时期的书,几乎没谁写那时候男人和女人是什么关系,是什么样子的。有也只是王小波,一种调侃可口气,让人分不清真假。能给人以如此真实感觉的也只有她了,或许这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还有一点,一不小心就会想到《洛莉塔》,看洛莉塔是就因为N多人讲色情如何,可看来看去,“总透出一股子性冷淡”,这本书也一样,和历史老师如何如何。但等到整本书差不多完了的时候,才冒出来那么几句轻描淡写的话。Why?让人感觉她在前面的大段话像是在给自己找个理由,找个犯错误的理由。不知她是不是这样想的。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三):成长也许是苦难

  读余华的《活着》的时候,我感到自己的命运似乎是跟主人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纵然生活中亲人们一个个离他而去,纵然每一天他都在经历物是人非,福贵还是坚韧地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读虹影的《饥饿的女儿》,我却仿佛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审视一个人的成长;故事若即若离,却在最后推向高潮,让人欲哭无泪。

  这可能就是生活以及作者带给读者的共鸣。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这本书刚一出版爸爸就带着我到菜园坝的图书交易市场买下的时候。它再次闯入我的生活的时候就是在这学期《儿童文学概论》课程上老师讲成长小说的时候。于是我想读,回家就读了。

  我真的不知道我是应该以普通话还是以标准的重庆话来读这样一个以重庆为背景的故事。行文中不时夹杂着重庆方言,害得我也不时地转换语言:至少在我看来,我应该是用重庆话读那些“言子儿”,用普通话来读剩下的文字,这样才会让我感动。

  《饥饿的女儿》究竟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感到非常懊恼,因为我没法概括出一个大致的情节出来,只是这个故事似乎蕴含了一个永恒的主题:个人的成长。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我们的成长经历都是不一样的,并且是无法复制的。对于主人公六六来说,她的成长必定要和她的身世、家庭以及她与历史老师的爱恋扯上关系。这是她的磨难。她在用她的灵魂讲述了一个她的自我成长的故事。

  我们也许总在困惑自己的身世,也许我们总在渴望改变,也许我们总是在成长。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其实我们每一刻都在成长,在我们经历了很多的事情以后,当我们回过头去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时,很多以前我们不明白的种种事情都会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我不知道我应该怎样来写关于这本书的书评,也许在小说的结尾那首诗就已经包含了所有想说的一切吧。

  在灾难之前,我们都是孩子,

  后来才学会这种发音方式,

  喊声抓住喉咙,紧如鱼刺。

  我们翻寻吓得发抖的门环,

  在废墟中搜找遗落的耳朵,

  我们的祈求,向这无人之城。

  灾难过去,我们才知道恐惧,

  喊声出自我们未流血的伤口,

  出自闪光之下一再演出的逃亡?

  要是我们知道该怎样度过来的,

  靠了什么侥幸 我们就不再喊叫,

  而宁愿回到灾难来临的时刻。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四):写故事的人都是有故事的人

  你以为这是写亲子教育?虎妈虎爸?可是虹影说;

  “我绝望的想,我一定得有梦想。现在我什么都不拥有,前面的岁月,不会比现在更强。

  我对自己说,不管怎么样,我必须怀有梦想,就是抓住一个不可能的梦想也行。不然,我这辈子就完了,年岁越大,就越会成为一个辛苦的浑噩一生的女人。”很赞同这句话,人可以很穷很贫,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梦想

  看到“妈妈”背着大女儿逃离不忠的袍哥头子不顾辛苦给船工洗衣服养活自己的时候,就觉得独立、专注的女人最可爱,值得别人爱也值得自己爱

  历史老师说:“一个人的艰苦就是这个人的财富。

  一个人再强,你也强不过这个世界,你也占不尽世上所有的荣华。他还说,瀑布一直在那里,无人知悉,直到河流把它显示出来”不得不说老师说得很对,但是老师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还是没有想得开,所以六六说:“我们两个人实际上都很自私,我们根本没有相爱过,就像我那个家,每个人只想到自己!

  他要走,要这么走,就由他走好了,他该有决定自己命运的自由,对不对?”

  二姐是除了妈妈六六之外另外一个我比较佩服的人。她心细,凡事心里自有主张,而且很佩服她的果断,都说感情的事剪不断理还乱,直教人生死相许,但是她只要家长说不行的,就再也不会往来。她是唯一一个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的人,也是家中婚后过得比较幸福的人。但是有点功利有点现实吧。

  六六说:“我从来都爱不可能的东西,越是无望,越能烧灼我的情感。

  不,我有什么必要扯谎?我应该告诉他,我就是想见你,就为这,我来了。

  如果我能看见自己,我就会清楚,在十八岁那年的那些日子,我将自己一生应享有的美丽,不想保留地使用了。

  我的本性中就有这么股我至今也弄不懂的劲头:敢于抛充一切,哪怕被一切所抛弃,只要为了爱,无所谓明天,不计较昨日,送掉性命,也无怨无悔。”我就很佩服六六这一点,对,我就是喜欢你,就是想见你,就是想和你在一起。爱就大声说出来!要是都能像她这样时间怎么还会有那么多爱而不得相爱相杀……《求婚大作战》等都不要拍了…六六爱得很深切很大胆,但是当她决定不爱的时候也很决绝,如老师自杀后六六的行为:“那天傍晚,我一个人走到江边,把他给我的诗,包括我写给他的信、日记中与他有关的记述,一页页撕掉,看着江水吞没,卷走。”我最佩服三种人:一种是说起就能起的人;一种是说睡就能睡的人;还有一种是说忘就能忘的人。而六六很明显就是这种!六六也不是说什么事都不顾后果,六六是有自己的目标的,有自己的盘算的,我希望有一天我也能这么大胆,果敢!

  “人一进茶馆,一壶热茶暖融融,便有了几分生机,嗑嗑瓜子剥剥花生,与人天南地北地瞎聊一阵,磨蹭够了,伸伸懒腰,拿起自个烟袋,慢悠悠走着,是一阵享受。重庆人再穷,也要想办法弄几个辣椒来吃,吃得满嘴满脸红涨。这点享受,是对命运的不服气,是一种自我伤感的放纵。”这种惬意的生活我什么时候才能有呢?

  “谁又能说得清楚,一个人喜欢另一个人,喜欢就是喜欢,有时候就是没有任何具体的理由,更不用说爱一个人了,爱就是爱,别的人不可能理解。包括我这个做女儿的,我不也正在偷偷爱一个男人,爱得同样无情理,不合法。别的人会认为很肮脏。”

  “我不会主动去激怒任何一个人,当别人对我耍态度时,我尽量保持沉默,除非万不得已,才去回答。”文章中六六这样说有点逆来顺受、忍辱负重的鸵鸟的感觉,好像不怎么可取,但我们现在往往很容易就被一些事情激怒,愤青一样的人(比如我)做到这点就超级棒了。最不要的是当一个agitator。

  人都有个毛病:容易记仇,难得记恩。”人还有一个毛病:知道自己的毛病,却很难下定决心改正。

  睡眠真是个奇怪的过程,像一次死亡接着一次新生,过滤掉了痛苦,榨干这种那种的欲望和情感。所以想不开就睡一觉吧,醒来人生还有无限可能!看六六不就成功的脱离了贫穷的家庭即使高中没毕业没读大学也成为了名作家以一种傲然独立的姿态生活吗?勇于迈出第一步,人生就有无限可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