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女儿的读后感大全
《饥饿的女儿》是一本由虹影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一):残忍的自我救赎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自我战争,真实到近乎残忍。优秀的文刊总有带人穿越的魔力,会让你跟着主人公在那个年代又活了一遍,感同身受,饥荒、生存、动乱、情感。很多时候我常感觉自己就站在那个街头、看尽世间。整书带给人的压抑与悲伤鲜明,也正是因如此,那曾出现过的希望就极其耀眼。
这世间的事啊、本就无关对错、都是选择。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二):我们如今的模样,都无法摆脱幼年的经历
在那个黑白颠倒,压抑,苦闷,饥饿重重的年代,每一个人都卑微的活着。身上的枷锁无人能松懈,内心的惶恐无人可诉说。死了是一种解脱,大多数人忍辱负重,也是无奈之举。 牢笼的鸟儿一旦有了机会,必会冲出牢笼,远离那个痛苦大于欢乐的城市。
作者写实,那个动荡的年代,在作者笔下触目惊心,犹如一帧帧电影画面,让人震惊。
那个敏感的女孩,六六,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渐渐长大,不合群,早恋,未婚怀孕,出走。。。
黑暗中不仅仅是苦难,也有温情,或许是对温情的留恋,才有了这部小说的诞生。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三):不做伪善的人,命运,可以恨
①如果说纪实性文学也具有欺骗性,那我真想她错觉在历史老师身上的,不是爱,一刻不曾地。 ②所有的泪水都流给了生父,一个到死都没能拥有她一声“父亲”的可怜的善良男人,他让我想去重庆的枇杷山公园,去找寻那个,父女间温情又绝情的夜晚。 ③不必再说“好歹她给了你生命”这种博爱(上帝视角)的浑话,本来能投胎有更好的人生,结果前半生所有的美好全都被啃咬得支离破碎,还只能靠自己远走他乡,用自我消化与遗忘来抚平从出生那一刻就被迫接受的不公。她在撰记下这些苦不堪言的回忆时,是否有过心头剜血般得钻心痛楚,不敢深想。 ④我想我终于能为几年前看的那部《维罗妮卡的房间》,找到同病相怜的真实案例。那个父母是对亲姐弟,自己每每还要找来一个无辜女孩来陪疯癫的母亲演戏赎罪的男主,他也是从出生开始,就没得过正常的爱,他从未被抱过,被母亲,从未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四):无题
我在序言中得知了作者的真实身份,猜测她之所以对历史老师发生关系,是对父爱的渴望,果不其然。她说他们之间根本没有相爱过。是为了从对方身上得到些什么。或释放,或安慰。 很难想象这是大饥荒的年代发生的事情。她写的是一座被遗弃的孤城,那时应该有数不尽的孤城吧。数不尽的饥饿,数不尽的折磨,数不尽的煎熬…… 这是16年时孙永良老师推荐的书。19年我在城市书房的书架上偶然间看到了它,当即借了来。 “震惊”一词是我贯穿全文的反应。我不知道该如何用语言形容那段岁月,以及发生在“我”身上的那些故事。 生父、养父、历史老师。 一个爱“我”,却只能偷偷摸摸。 一个爱“我”,也许心存芥蒂。 一个爱“我”,真的爱“我”吗?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五):倒水叙述法,直击人心(含好儿女花)
无意中在图书馆借阅的一本书,一读不可收拾,连夜看完
这种直接的叙述方式,真的市面上不多见,又是一本没有主角光环的书籍,每个人是怎么样就怎么样,不美化也不美颜,为了一些戏剧的效果可能用了一些伏笔,总的来说值得看
距离阅读完毕已经3个月,印象最深的是排队上厕所,六六和另一个小女孩呕吐蛔虫的画面,对于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饥饿的90后来说,吐蛔虫、排队上公共厕所、在河里捞萝卜头、死亡,这些父辈的事情,确实没有经历过,但正是因为没有经历过,所以产生了无限的好奇,促使我去阅读
抱歉,写的有点随意了~回到书籍本身,其实主角真的是一个敢于做自己,又恐于做自己的人,这是童年的家庭影响带来的,从六六跟历史老师上床到跟一个认识不久的男人出国,可知她敢于做自己;从她不愿意生第二个孩子到与姐姐分享老公,又能够得知她恐于做自己,害怕失去所以委曲求全,最终还好结局是好的,碰到了爱她的男人,有了女儿,真心祝福她。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六):饥饿的女性
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中国大饥荒,饿死个人比踩死只虫子还容易,嚼树皮、草根,吃观音土,成堆的饿死的肿胀的尸体搁浅在江边。贫穷是恶疾,病入膏肓的人根本谈不上人格和尊严。虽然未曾亲身体验无法感同身受,但细腻的文字描述带来的真实的画面感仍旧让人震撼。
书名中的“饥饿”二字,当然不仅仅是缺少食物带来的生理现象,更多的是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精神的极度打压、观念、道德以及责任的束缚,人们对极度匮乏的情感产生的心理“饥饿”感。
虹影厉害在哪里呢?她毫不避讳地向读者解剖自己、撕开伤疤、展示出自己难以启齿的痛苦的少年时代,同时又坦诚的告诉你在那个精神和物质都极度匮乏的年代里,女性(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对于爱和欲的渴求。那些鲜活的真实的生命和欲望,来势汹汹又矛盾的情感,就这么摆在你面前,直白的让你无处躲藏。而这些女性生来就被赋予的权利,在现在这个高度文明的年代,也依旧隐晦、依旧谈之色变。虹影的直白和坦诚就显得愈加难能可贵了。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七):没意思透了
纵观全书,七岔八岔的叙述使得整个故事支离破碎,没有什么可读性!
特殊的人生经历是她写作的资本,在语言上也确实有点天赋,但作者真的不会讲故事,严重不会!我想:她更适合写纪录片式的作品,把解放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重庆生活全景展示给大家,毕竟这些内容很敏感,是曾经的禁区,大家都有兴趣。当然,前提是,在下笔之前要列好提纲,明白自己的写作思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讲故事就算了吧,这个故事真的是很无趣无聊!
作为自传性的作品,虹影把自己写得如此讨厌也算勇气可嘉内心强大,感觉父辈三人稍微正常一点,孩子辈的姊妹六人真是要多讨厌有多讨厌,他们真的不像一家人!
我是在微信读书上看到这本书,打开阅读是因为前面是阿来作的序,以为这书是很不错的,可惜事与愿违!看到有姊妹篇《好女儿花》,本来是决定看完《饥饿的女儿》继续读的,但是现在看来完全没有必要了!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八):岁月中一场漫长的失去
一场母亲在饥荒年遭遇的婚外情。关于爱,关于失去,不仅是一瞬间的电光火石,和此后长久的寂静。更在漫长的岁月中,演化成为一个六六在情感上始终难以靠近的母亲。她是如此匆忙地告别了这场爱欲,隔绝了爱,以便隔绝思念……然后,她变成了六六记忆中的那个母亲。不再美丽,不再年轻。 一场灵魂层面的寻根之旅。六六越过岁月后的回忆,平静的笔触弱化了故事原本的悲情。一个女孩生命的前十八年,被动地承载了上一代人生际遇中隐秘的伤口。 她是如此孤独地生长,以致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那个带给她短暂依靠的老师,迷恋上了那些家人从未施以的爱抚,恨不能将身心一并交付。或许是孤独脆弱的灵魂,在一瞬间的擦枪走火。此后他依旧绝望着,她依旧孤独着,孤身经受住宿命般的无可奈何。 她是如此渴盼地试图揭开她生命伊始的迷局,仿佛漂泊的灵魂能够在此找到栖居的港口。直至缺席18年的父亲,终于能够出现在女儿面前,倾泻他隐忍深沉的爱与不舍。她适才发觉,错过的岁月已在漠然间封锁了她情感的归期。 倘若要寻找什么宽慰的支撑,或许虹影是天生的作家,终将以文字抚平年少的苦楚。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九):浅谈《饥饿的女儿》
毫无疑问,相对于小说,《饥饿的女儿》更像是一部自传,记录着作者自身的成长轨迹与裂变,充满鲜明的个人情绪色彩。但这部作品仍具有着长篇小说的深度与广度。它所指涉的对象包括母亲、自己与女儿,而故事的核心始终围绕“母亲”进行,显现出作家独特的设置与安排。不同于冰心笔下的慈母形象,虹影对母亲形象进行了拆解与颠覆,赋予了“母亲”更丰富复杂的个体性,将母亲不为人知的欲望与痛苦呈现出来,引人深思。同时,在叙述母女关系的层面,虹影延续着张爱玲关于母女关系的隐秘书写,母女之间不再是和睦或温馨的状态,取而代之的是冰冷的审视,甚至漠然的鄙视与疏离。亲情被苦难异化,这其中折射的是困囿于家庭之中的个体内心深处的觉醒。
小说进行到后半段,身世之谜的浮出水面与历史老师的自杀使得“我”的心境不可逆转地发生巨变,“我”逃离了家庭,多年后才回到家中,听闻生父逝世的消息,终于与往事和解。小说将母亲的历史放置进宏大的时代命运之中,让所有的苦难、欲望与肮脏都在时代的震荡之下呈现其本真赤裸的面貌。深切的痛感引发人的叩问,生理的饥饿感上升为精神的饥饿感,这正是那一饥荒时代里的人们的真实写照。
《饥饿的女儿》读后感(十):我更多读到了爱与感动
“这个社会假模假样,不让人活也不让人哭”。 在这样无常的岁月中,在那样无奈的日子里,我们有放弃一切的足够理由,但是更多的,无论多么艰苦,这个世界仍然有值得我们苟延残喘,用尽全身力气不愿放手的期待。 历史老师选择放弃的自由,生父的十八年的煎熬,父亲选择包容与善良。那些恩恩怨怨,痴痴缠缠,纠纠葛葛,饥饿,批斗,下乡,生离,死别,动荡……读后泪流满面,莫大的虚空和无处安放的悲伤,但是感动也是确确实实的。它们占据着我的整个思绪,眼睛涩涩的,鼻子酸酸的,眼泪不由自主的满脸满心都是。 “什么都是注定好的,要逃要躲,效果不会太大。” 历史老师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似乎影影约约看到了每个人的宿命,那种与命运抗争的无力感。命运是无情的,但是我更感动和感受到了存在与彼此之间的真与情,我与历史老师的感情,母亲与大姐生父的感情,母亲与生父的浓烈炽热的爱情,母亲和父亲平淡如水日子中的温情,五哥和我的情,姊妹之间的感情,不可避免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和自私。岁月有它无情的一面,但是至少有人爱着你,爱过你,便不必再问“为什么我会出生到这个一点没有快乐的世界上?有什么必要来经受人世这么多轻慢、凌辱和苦恼”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