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克·弗洛伊德:愿你在此的故事》经典影评集
《平克·弗洛伊德:愿你在此的故事》是一部由John Edginton执导,纪录片 / 音乐主演的一部英国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平克·弗洛伊德:愿你在此的故事》精选点评:
●“我觉得我写的歌词大部分都提出了一个相同的问题:你是否能够足够释放自己去感受生活的真相?当这真相来到你面前并与你同行,你是否能够接纳它继续前行?因为假如你做不到,就只能被困在原地知道生命尽头”
●最愛的歐美樂隊沒有之一。曲調永遠聽不膩,歌詞常看常新 他們的音樂感覺是用很多種現代藝術做底色,然後在上面灑上一些帶著哲學光彩的亮色
●wish you here 拍的一般
●不疯不魔不西德
●米奇飞叶子那段动画的迷幻和反叛意味可太强烈了……
●Syd,syd,syd,forever syd
●人类创造出的最大力量从来不是原子弹与核武器(结尾的演出我看哭!)
●2019.12.09
●超越悲伤与愤怒,才能看到爱的可能。
●喜欢syd和喜欢roger的是两种不同的人…syd是纯粹天真用感觉和直觉的天才…但我更喜欢roger waters…
《平克·弗洛伊德:愿你在此的故事》影评(一):就像歌词里所说的一样,对于SYD,他们是真挚的,Roger是真挚的。
Roger Waters:it's my homage to Syd and my heart-felt expression of my sadness and...but also my admiration for the talent. and my sadness for loss of the friend.
《平克·弗洛伊德:愿你在此的故事》影评(二):感谢与Pink Floyd的相遇
认识Pink Floyd是Time这首歌,然后这首歌变成了我最不敢听的歌,因为每次前奏响起都会感到无处遁身的惊慌和痛苦。 “No one told you when to run ,You missed the starting gun”句句锥心。 后来是Comfortably Numb、Wish you were here. 这真的是一张四十多年前的专辑吗, 我不认可syd是陨落的天才这样的描述,他是天才但他并没有陨落。伟大的人在创造,至少在几十年后,PF仍能唤起我的思考。
《平克·弗洛伊德:愿你在此的故事》影评(三):天才的陨落,syd
今天补了一遍piper at gates of dawn,重听两次wish you were here,然后看了这部纪录片。
今天之前几乎没了解过syd的pf,现在有些了解他天真跳脱至于混乱的才华了。syd的离去之于syd时期的pf,可谓如同吉米之于大门,柯本之于涅槃。庆幸的是,没了syd,pf还有水爷,还有gilm,syd的离去,对于整个乐队甚至说是一件幸事。
之前对于wish you were here这张砖也仅仅是普通的喜欢,因为太工整,太冷静,太商业,甚至思念的辞藻都略显敷衍。现在终于明白:先有的是pf因为希望追赶月暗而创造这张专辑的意愿;而后才是专辑创作接近尾声时,不期而至且判若两人的syd。所以说,专辑本身创作时,的确并非诚心的挂怀syd,而是出于商业考量才加入此元素;但之后syd的突然出现,却使专辑的存在反而更带有一种怀念的意味(尤其是他们05年重聚时的献唱,更加加深了这一印象)。但这同样也是真实的,只是没有完全参与到唱片的制作中去罢了。而这种情感,也不仅仅是多数人想象的对同学、创始人以及初代领袖的怀念,更多的是出于天才对于陨落的天才的悲哀,正如看到发福走形不复年少姿态的syd时失声痛哭的水爷和gilm。
“我看到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
因时代而诞生的天才反被时代抛弃,这悲哀大抵如此了。
《平克·弗洛伊德:愿你在此的故事》影评(四):The star above you,Crystal Blue
这样纪录片拍得很紧凑,没什么冗长铺垫刻意展现的部分,乐队成员以及曾经的合作者都难得的十分坦诚,你试着想想一个乐队及其他有过合作的人都对Syd赞不绝口,他该是一个多么闪耀迷人的家伙,唉。只可惜在某一个瞬间“啪的一下,something in his eyes was turned off” “你闪现者细致独到的敏锐,让你和世界疏离”
75年出现在录音室的syd,成员都花了几分钟才将其认出,寂寞和水均落泪几位平克老队员都或多或少承认了唱片工业,最重要是他们自己给同伴Syd带来的压力,平克这支乐队如同在纪录片里提到的一样,一开始就是有相当部分动机是奔着结婚去的名利去的。四位成员也均对syd唯一参与的唱片给予了高度肯定,没有它也就没有月暗迷墙,也不会有入驻名人堂,丰碑鹤立的pink floyd。 几句题外话,阿水的父亲死于二战,爷爷死于一战,因此他有那么多看起来“苦大仇深”的社会哲学思辩一点也不奇怪,沉重又凄凉。去年他也参与反对抓捕喂鸡创始者发起义演。 寂寞的眼睛仍然闪着光,愿你在此这张唱片的两首歌都是寂寞漫不经意地几个弦音启发了水,真的是高山流水却又针锋相对的两个人。
水的不好事情不想多说,他确实是个很强势甚至可以说很自私的人,但他也是一名忠于自己的战士,和平年代他是反战反集权反媒体泡沫娱乐的先锋,战争年代我相信他也一定会是勇于陷阵的军人。
没有什么比看着天使的陨落,和天才的隔膜致分崩离析更让人难受的了。05年那次合演就像是pf的回光返照,次年syd去世,又贰年Rick离去,pf老比里面就剩俩还在明争暗斗,留下的只会是音乐本身。
《平克·弗洛伊德:愿你在此的故事》影评(五):悲伤愤怒和爱的前行
看完BBC《摇滚七纪》第二集,对Syd Barrett产生了强烈的好奇,看了一些关于Syd的文章,大致了解了一下他的生平和惨淡的后半生(在参加了David Gilmour的婚礼并不辞而别之后再也没有出现,有一说法是他和母亲在剑桥隐居,重操旧业开始画画为生直到六十岁死去)还是觉得应该看一些影像,于是就搜到这部《Wish you were here》。本以为影片会通过对Syd Barrett的大篇幅回忆与描述展开这张碟的历史,但影片重心更多是放在冗长的制作背景,从词曲创作,到演唱人员的选择,到封面的拍摄的细节上。在影片开头简短地提及Syd后,直到影片最后才又重新说了一些关于Syd的事情。平铺直叙的叙述,让人觉得短短包含了四五首歌的专辑的成型居然如此漫长和折磨。对于影片末尾出现的Syd的形象,只想说,如果从没有见到过他曾经消瘦卷发清秀迷人的样子,那个取而代之的光头大肚眼神涣散的中年男子在Abbey road studio的突然出现,才不会让Dave和Roger开始痛哭吧。这样的Syd想到了我的舅舅,年轻时虽然消瘦却精神十足,但生了一场大病之后,我最常看到的是他惊恐却又空洞的眼神,这样强烈的对比反差,一模一样。是不是人无论得了什么病,都会缺失掉大量的安全感?人们所看的事实是,大起大落的人生遭遇在旁人眼里都变成无以复加地惋惜和痛心,以及廉价的唏嘘。 最开始听《Wish you were here》是因为来英国之初,有一位朋友很详细地提到过这首歌,一个深夜,我们坐在学生公寓的厨房里,聊到关于宿命论的话题,那时候他以《Wish you were here》其中的两句歌词作为依据,跟我讲了一段他个人经历,说他相信冥冥之中一切都早有安排:“We're just two lost souls,Swimming in a fish bowl,Year after year,Running over the same old ground,And how we found,The same old fears,Wish you were here”。他说的故事,到现在我也只能记得百分之三四十了,但是这首歌,因为这首歌,我一头栽进了Pink Floyd的所创造的的世界里。从那以后一遍又一遍重复,然后延伸到其他专辑。期间还特意买了CD回来仪式感十足地顶礼膜拜。可惜,不久以后,那位朋友也离开了英国,他走的时候我的脑子里莫名其妙跳出这首歌的旋律,伴随着我想象中,他沿着地平线的方向逐渐远去消失的背影,可能是潜意识在惋惜再也不有同样的谈论发生了吧。明明知道人生总少不了离别的场面并自以为做好了准备,可实际上当每一场分别发生的时候,无论先前做了多少心理准备准备都会觉得遗憾。正如每个人遭遇的起伏,人们心知肚明前进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但遇到挫折的时,仍会有些猝不及防的情绪。在我看来,将wish you were here理解为一句想要跟着再见二字说出来却永远也不会说出口的话,未必不可。 看完这部影片以后发现,《Wish you were here 》这张碟所要表达的,不只是对Syd的怀念,和对唱片工业的批判,还有对Pink Floyd所一路走来的的反思。而我一直以来,以小家子气的情绪去代入和理解这样一首歌,多少觉得有些惭愧。如Roger所说,“你是否能够足够释放自己去感受生活的真相?当这真相来到你面前并与你同行,你是否能够接纳它继续前行?”是活在回忆里被困在原地,还是在自我撕扯之后接纳自己继续前行,能获得什么样的结果,就要看多能经受得住生活和个人的残酷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