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历史不会萎缩读后感精选
《大历史不会萎缩》是一本由黄仁宇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历史不会萎缩》精选点评:
●視野和角度啟人。章辭時而冗繁猥瑣 又屢屢重複。
●看到三分之二,标记一下。
●另一种视角
●挺学术挺专业......
●海外史家的独到视角
●碍于泥腿子的出身,作品逻辑性不是很严密,而且对于所熟悉的东西一再重复,对于不懂的东西,就含混带过。不及学院派出身的史学家写的东西正统。不过趣味性很强,也能带来一些新的视角。
●黄仁宇想做的就是为纷繁复杂的历史提供一个理解的框架,其历史观高度浓缩为一个“立”字,上部一横一点为社会高层政治、财政、金融等正式组织制度,下部以横则为社会基层的组织基础,中间两点为联系上下两层对应的法律、文化制度联系。黄仁宇这样一个简明的理论作为他理解、解读历史的思维框架,以此解释资本主义在世界各国的兴起和中国近代史的长期革命...... 书中在多篇文章中黄仁宇都提到了这句话:”近一百年来中国没有历史,写的都是对事情不满意,满纸谩骂,所以我想站在中间。“作者对历史充满了"同情的理解”,试图理解每个历史人物和事件在历史中的长期合理性,不喜动辄价值判断。这一点很吸引我。 黄仁宇著述颇丰,这本书算是汇集了他主要的学术成果和历史看法,文字很平易近人,还是值得一看的。
●太 主观了
●黄老的书我应该收藏一套,独到的观点,好。
●作者内功深厚 ..我这本书更是跟不上了...
《大历史不会萎缩》读后感(一):阅读给人思考
黄仁宇先生的所谓的大历史观念,和中医理论里面讲述的各脏器互相关联,彼此影响,天人合一等,如出一辙,是对西方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个叛逆性论点。
其实所谓科学,应该不叫科学,而该称为科技。自然科学可以科技为基础,探索发现和探秘。但是人文学科的研究探索,还是应该有个统筹的。能够做到这点,不易。
《大历史不会萎缩》读后感(二):小评一二
先前已经差不多把他的其他书全看了,至此再读已经少了很多惊喜,但书依然是值得一读。大历史的视野确实让人在近代史面前不那么愁眉苦脸,不那么嫉恶如仇,总之少了不少主观感情介入。但同时对历史的同情似的抒写更让人处在一种温情愉悦的状态。算是给历史观注入了一种正能量吧,而且不是宣传口号式的、强迫式的、洗脑式的注入。
如果相信历史的长期合理性,面对操蛋的现实就不会想再次掀起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了。何况那更有可能是你自己的一厢情愿呢,到头来只会雪上加霜,而不是雪中送炭。努力在现实中发挥法律、司法、文化的作用,应是促成更好的社会的途径。
《大历史不会萎缩》读后感(三):读《大历史不会萎缩》第四章
由于网上所得电子书质量良莠不齐,而我所获得的恰恰是属于“莠”的一本,只有全书的第四章内容,可以说是“读完只觉得贸贸然似乎毫无所得也”。
在此前我拜读过黄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以及关于先生的《黄河青山》。黄先生的文字似乎总是天马行空的,思路非常广,视野非常开阔。《大》这本书涉及到方方面面,内容多,范围广,读不懂的地方甚多,但也激发了我的求知欲,所以又从图书馆借了《一口气读完大明史》(为偶然所得)、《听黄仁宇讲中国大历史》,希望接下来通过相关书籍的阅读,来窥视中国历史这座大冰山,并从此过程中了解更多相关的知识。过一段时间再读《大历史不会萎缩》的时候,相信一定另有一番体会。
《大历史不会萎缩》读后感(四):初识黄仁宇
正如本书附录(一)中所评论的,"他的作品不守学院规律,所用刺次级资料也欠详尽。但是书评人没有道出这些缺点不是无心知错或一时松懈,而是存心有意如此的。“通读本书后,我觉得的确如此,如作者多次提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国家资本及公众资本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强迫节省而出“,此论断并不符合经济学的逻辑与事实。其实对此我们不必苛求,黄仁宇线条比较粗犷的宏大叙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细枝末节的疏忽。对于我们大部分非历史专业的芸芸众生来说,追求完整的历史过程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黄仁宇想做的就是为纷繁复杂的历史提供一个理解的框架,其历史观高度浓缩为一个“立”字,上部一横一点为社会高层政治、财政、金融等正式组织制度,下部以横则为社会基层的组织基础,中间两点为联系上下两层对应的法律、文化制度联系。黄仁宇这样一个简明的理论作为他理解、解读历史的思维框架,以此解释资本主义在世界各国的兴起和中国近代史的长期革命......
书中在多篇文章中黄仁宇都提到了这句话:”近一百年来中国没有历史,写的都是对事情不满意,满纸谩骂,所以我想站在中间。“作者对历史充满了"同情的理解”,试图理解每个历史人物和事件在历史中的长期合理性,不喜动辄价值判断。这一点很吸引我。
黄仁宇著述颇丰,这本书算是汇集了他主要的学术成果和历史看法,文字很平易近人,还是值得一看的。
《大历史不会萎缩》读后感(五):如何奠定正确的历史观
这部书本来应该列入力荐的行列,不过,由于编者集合了黄先生的言论和其他书中内容有些重复,降低了本书的含量。
这本书主要关注于黄仁宇先生在90年代初对中国现代史的史观,分析。也包含一些对90年代初世界一些现象的解读。但总体在于围绕黄先生大历史的角度客观的分析。
对于中国现代史,黄仁宇先生对蒋介石先生的评价颇高,在中国大陆目前仍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对蒋介石先生的评价尚不能客观和中立,当然,评价不能空穴来风,历史的评价仍要基于史实。
由于中国自明朝始,囿于当时基于农业的自耕农经济无法完成数目字管理,而以道德代替法律的政治体系环境对改革的阻力,整体上采用了收缩的复古的财政政策,使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迟滞了将近600年。而清末的世界环境逼迫中国只有整体再造才能是唯一的出路,而处在这个过程中的人却无法自知,因此,前仆后继的完成这个整体使命,从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始。
蒋介石先生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下创建了上层机构,毛泽东重建了创建了下层机构,而现在的中国正在努力构建上下链接的法律体系,从而完成一个立字。
黄仁宇先生作为一个旅外学者,几十年的功课、治学环境的熏陶、远离意识形态的独立思考,所形成的历史观相对比较客观,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我的历史观基本承袭黄先生的观点,当然,随着自身的发展也会有所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