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读后感10篇

2022-03-11 12:28: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读后感10篇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是一本由黄仁宇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5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读后感(一):想了想,仍是黄河与青山

  看完黄先生的回忆录,不免叹了口气,只是深感人生的不易。印象中,我也看过不止一本回忆录了,不过之前看过的那些,跟黄先生的比起来,只算是一些小得意罢了。黄先生在人生本该最轻松的时刻,失去了理论上不可能失去的工作,也失去了支撑家庭的唯一经济来源。而他,在接受领救济金的落差中,却是用了三年时间,为自己坎坷,或者说,算不上顺利的前3/4人生做了一次盖棺定论。可以看到,黄先生在49年之前,与那个时代下的大部分中国人一样,为了中国而努力。然而,有能力也有机会独立思考的他,却想尝试着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而出走后,至少是在与李约瑟博士共事的日子中,他慢慢形成了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形成了奠定他的史学思想的大历史观,也形成了支撑他内心的一切,奠定了他在中国史学界的地位,但也是受困于此,当今社会过细的专业分工造成了目前研究的盲区,凸显出了他的突破所在,却也导致他始终进入不了主流体系,只能成为一个圈外人。最后一章,黄先生在临近退休之际却要忍受失业、领救济金的羞辱,不免让人心酸及无奈,更难掩些许牢骚之感,但是,书中的最重要的也是他最最看重的,仍是他的大历史观。经历了这些,才愈发觉得,这才是他生命中,或者说学术生涯中的根,更显那份虽柔弱,却永不被打倒的学者对于自己的学问,自己的自尊的那份坚定。本欲语风中劲草,想了想,却是黄河常在,青山依留。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读后感(二):黄河依旧在, 青山笑春风

  很多年前, 刚出版, 杨澜和白岩松不约而同的说自己最近在看的书, 是《黄河青山》。 名字很美, 过耳不忘。 可惜, 当时总是年少, 还不会有兴趣去看这样大部头的传记。

  很相信缘分, 就是该你感兴趣了, 你才会去阅读。

  非常喜欢这样的平实的描写。

  年轻的军官, 在望族的小姐面前, 一无是处。 另一位平民百姓的女孩, 他也确实觉得门当户对的重要。 呵呵, 很真实。

  他看到了大历史的片段, 为什么会这样, 而不是那样。 这样的追问, 领他走进了历史。 从一位门外汉, 到历史学家, 要走多远, 有多坎坷, 他一一道来。

  很震动我的, 是其中的很多细节。 一位俄罗斯的军官的从容, 使他免于一次手沾鲜血的劫难。

  之后会让他扬名立万的《万历十五年》, 初次出版, 走了多少弯路。 见识到多少所谓名家的嘴脸。

  意外的被解雇, 捉襟见肘的难堪, 看得难受。 但, 这才是真实的生活。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读后感(三):《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

  目前我还没有形成更好的阅读习惯,我指的是,从开始以来我的阅读习惯一直没有变动过,也许我需要阅读一本介绍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书,以使我获得更多。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同时有其他方面的烦恼,这些烦恼也许可以用到了嘴边的话就能消除,但我还是没有开口,我也惊讶于自己的没有逻辑的表达,这种惊讶是一种落差和羞愧。人,都是中性的,这种中性一方面是说他其实没有他表现的那么不识趣,另一方面是说,因为他的中性,所以对于别人偏向有爱的表示会让他感受到极大的感动,这种感动源于不同,这种偏向则不需要多少技巧。我经常一方面用前一方面安慰自己,也试着想也许别人也会想到这一点,因而不会太放心上,另一方面我也用后一方面鼓励自己,只需要小小的艺术,你就能特别的与众不同,特别的让人心里舒坦。我在培养的读书习惯,是盼望这能让我因懂得自己的无知而有虚怀,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更多地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这让我比较难过。回顾我在北京的四年生活,大部分的时间我都在两难中徘徊,无法彻底地担当一个角色,相比于那些有能力预测和预估的人来说,我只能往前看几天,对我来说,这向前看的几天也是从想别人会如何想那儿得来的,暂时对我来说则成了常态。所以当我写大历史这三个字的时候,我都不禁觉得可笑,痕迹并不会像你一开始预想的一样深。如果有的,成为你每一天都会过一遍脑子的,那么他也许会成为日后你回忆录的一部分。我曾以为一生很漫长,等到我在很多我最爱的回忆录中看到如此仔细的情结和心理时,我才告诉自己,人生不长,少数的仔仔细细地包含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每一幅画面,大多数的,你甚至想不起关于他的任何一个词,那怕曾经他是那么巨大的字体。

  黄仁宇写成这本书时,他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这本书写成于1983年,那时他也只有65岁,距离去世还有17年。齐邦媛写成《巨流河》时,是2009年,这时她已经85岁,整整比黄仁宇写回忆录的年龄大了20岁。我还记得乔布斯在临去世前不久,才找到沃尔特.艾萨克森,希望他帮他写传。我在这里要表达的意思好像是人越晚写传记越好,可以这么说吧,因为也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我真的很想看在83年之后黄仁宇回到大陆的故事,可惜不能见于书中。我喜欢自传,因为只能自己写,因为包含自己的心理活动,这是最重要的,这是别人不可能完全知道的。我也喜欢他人作传,因为自传的文笔少有好的,也因为他人作传的客观评价,这是《乔布斯传》最吸引我的。不是说一个人总是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而是不管是自扬还是自抑,都难免显得不自然,好像是突然想到的自抑和突然停止的自扬。但《黄河青山》和《巨流河》显然没有这样的问题,他们几乎不去评价别人的是非,不去猜测别人的想法,而只是自白。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读后感(四):波澜的一生,他的黄河青山。

  我没有想到他的著书历程如此艰辛,我以为这样的大学者应该是有闲从容地生活,却不想黄仁宇经历了那么多飘零曲折。难怪他的书越看越有味道,文字平实但是真正地越看越有力度,因为啊, 那是他一生的浓缩和提炼。

  我才看了四分之一,但是已经被书中的故事所打动。看着他写的在美国那几年的漂泊,一下子就想起了我在德国最艰苦的那些日子,于是一下子就被书中那充沛的感情表达所吸引。我就像看一本侦探小说一样,控制不住地翻翻后面的内容,想知道他有没有被别的学校聘用。上班路上读,吃饭的时候看,甚至上班的时候也偷偷看着,很想知道以后怎么样了,很想了解他的大历史观是如何形成的,也很想知道那段动荡年代的国人的命运如何。

  经历了战争之后的黄仁宇,三十多岁的时候进入校园,经历那么多起起伏伏,也不放弃他的追求。 经历了那么多年的浮沉,他的回忆录凝结得沉重,字字深刻。也很诚实,忠实回忆他的军旅生活,也给长久以来接受红色历史教育的我们提供了过往新奇的一面。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读后感(五):「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失败的时代和失败的人

  欢迎关注我的博客:http://www.libinx.com

  黄仁宇,湖南长沙人,早年辗转于求学,却中途从军,一心梦想成为拿破仑。

  一开始他在南开大学学习,却只读了一年,不顾父亲的反对投笔从戎。在成都军校接受了三年正规军事训练,却没有机会赴前线,等到毕业的时候,抗战已经接近尾声。读军校的时候,他爱上了安,一个无论是学识、家境、聪慧都过于他的上层女孩,结局自然可想而知。后来被派到缅甸和印度,但是始终没有受到重用,自己的军事梦想无法实现。国共内战爆发前夕,由于谣传他选择退役,「该军官应永远不再委任或聘用」,转赴美国攻读历史学,此时他已经34岁了。

  正如黄仁宇所说,经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那一代人之缩影,包括他自己,总的来说,都是失败的。他本可以成为抗战之后的社会精英,无奈时势多变,竟沦落海外,忍受屈辱。读完「黄河青山」这本回忆录,你会感受到500多页近四十万字的叙述后一个有血有肉、眼光宏大的历史学者。他无意隐藏自己作为普通人的追逐名利欲望、富有争议的过往,无非是想借这段经历讲述他的观点,除此之外,他坦然自己的一生过得很失败。

  在密歇根大学攻读历史学位,结识诸多名流,遍阅百家著作,泛游各地,再加上早年曲折多变的经历使得他重新开始思索,越来越把眼光放大,「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须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这正是黄仁宇「大历史观(macro-history)」形成的原因。

  大历史的观点,也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历史」,不管是明代还是近代中国,其失败的原因在于缺乏清晰的「数目字上的管理」。不管是明代没有数字统计的财政弊病,抑或是蒋介石统治下缺少明确组织制度的民国政府,还是毛领导的「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中,都看不见数目字管理的影子,注定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

  后记

  黄仁宇的学术生涯可谓坎坷,美国的汉学研究,一般重分析,不重综合,而他动辄几百年、天南地北的叙述风格在哈佛东亚研究院简直就是一个异类。他的著作「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税收」、「万历十五年」和没有面世的「中国并不神秘」在寻求同行认同的过程中备受同行质疑,理由是涉及领域过于宽泛而又缺乏令读者信服的分析,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他的生活也并不宽裕,在密歇根大学半工半读的他干过各种工作,洗碗工、服务生、超市打杂,年近四十依旧一贫如洗。即使在拥有了研究员工作成立家庭之后,每每为学术事务出差或是全家旅行,也只能屈居汽车旅馆。这种状况知道「万历十五年」在大陆赢得广泛好评之后才有所改善。所幸的是他遇到了格尔——一位有着中国传统女性美德的美国女人,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黄仁宇曾在60之际被研究所解聘没有工作)也始终不离不弃。

  《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读后感(六):生命融入历史之旅

  读《黄河青山》:生命融入历史之旅

  我很少读人物传记,算是阅读结构中的一个缺陷,但历史学家黄仁宇的自传《黄河青山》却一开头就让我不忍释卷,看完又做了几十页的摘抄,现在正准备正心诚意地写点什么。我自问:为何这本书如此吸引我呢?答案可能在于,这是一场将生命融入历史之旅。书中写道,“重述历史至此,我开始领悟,为何我必须在生命中见识如此多的奇人异事,面临如此多的暴力。我恰巧出生在中国政治的最低点,以及人心惶惶的最高点。但在无穷危机下的生命也有一个好处:让我能窥见成形的历史,据以证实和补充我所阅读的内容。”“国家不幸诗家幸”,也是史家幸,暴力与危局正是“历史成形”的写照。他很幸运,能将生命融入历史的转折,丰富生命的同时,也锤炼出深刻史观,让后人读者从中一悟“纳须弥于芥子”的小中见大之乐。或者还不是小中见大,他的回忆本身就已磅礴。因此读《黄河青山》有很多不同的视角,我看到的是:人生,中国,历史,学问,世界。

  一、看人生:一个“失败者”坎坷辗转的一生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黄仁宇”这个名字,但却读过《万历十五年》或者《中国大历史》。所以,黄仁宇的书和史观都很有名,但很少人是从了解他的一生再进入它的史学观点,虽然,他的一生已与其史观难以分离。读罢他的自传,我觉得,从了解他的一生开始,将会是读黄仁宇最恰当、最精彩的读法。

  面对这位“失败者”的坎坷一生,我能说些什么呢?

  二、看中国:被浅解的近代史和现代化

  三、看历史:“史学是一种观点”

  那天和室友讨论:是否存在真实的历史?我想起书中的“史学是一种观点”,灵光一现,说:历史是在过去的时空发生的事件,它被时间之锚定格,一旦发生便成永恒。因此历史恒定,变化的只是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史学就是对恒定历史的不同理解。同样,社会科学理论也是对恒定社会事实的不同理解。原文是:“史学是一种观点。我们每个人总是在重写和修正写不完的自传,过去必须重新投射于现在的崭新前景中,而现在却不时在变换中。历史是经过大时代动荡起伏的亿万人的集体传记。”

  黄仁宇最著名的无疑是“大历史观”了:“为理解今日的中国,我们必须回溯和西方国家对峙时期,因此必须将基线往后延伸,到鸦片战争前两百多年。标签和分工必须置于历史真相之后,历史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我倒有个疑问:如此大历史观大可以一直上溯,溯至中西地理差异(难怪黄也有很强的地理决定论色彩),在溯至地球为何长成这般模样,为何有地球人类,直至宇宙起源,如此便和物理学、神学、形而上学纠缠不清。大历史观的界限在哪里?如何划分历史学、神学、哲学的地盘分界?

  关于偶然事件影响的论述,我亦激赏:“一大堆炮火对历史的影响可能微乎其微,但有时短暂的小冲突反而可能造就历史的重大里程碑”,“治疗有时是治疗,但一旦奏效,通常会发展成模式,再变成体制,最后开花结果,形成独特的文化。”

  四、看学问:治学格言

  除却丰富的人生经历,黄仁宇的治学功夫也堪称深厚。他就曾因逐册阅读过《明实录》,而要大加克制,才能不显得是在炫耀和压制同事。

  他深谙主题阅读对研究的重要性:“诸如英国内战、克伦威尔、复辟等史实,如果读上十至十二次,每次阅读的作者都具备不同的背景和性情,就会开始学习如何吸收基本史实,如何形成自己的理论,虽然后者不免有风险。”

  他还深知有价值的比较研究的前提:“如果脱离社会甚至语言学的背景,很容易在荀子中读出柏拉图,从王阳明中看出尼采。”

  最后,他的告诫是“先熟透,再创新”:“学者照理应当加强自己的纪律,这样他们才能熟悉最基础的工夫,直到熟透为止,就可以借此打破传统,展望未来有所突破。”

  五、看世界:资本主义与道德优越论

  看世界主要指的是理解资本主义的成长史。黄的许多观点都很精辟,和其他许多经典分析所见略同(如卡尔•波兰尼):“使用货币不一定导致货币经济”,“资本主义只有和国家合而为一时才能成功,这时资本主义就等于国家。”

  对于中西融合和全球化,黄仁宇采取的策略是各打五十大板,双方都有问题,别再争论谁在道德上更优越了,“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吧。伦理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可能不同意了,这种实用主义的答案这么能用来终止终级追问呢?但现实有时就是折衷的产物。

  这是一篇冗长且剧透的书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真想让更多人从《黄河青山》开始,读黄仁宇,理解中国,理解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