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插图中国史》读后感摘抄
《剑桥插图中国史》是一本由[美] 伊佩霞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6.00元,页数:2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剑桥插图中国史》精选点评:
●补标
●翻译有点生硬了,作为外国汉学家的中国史作品还凑合,看在作者是曾经的校友的面子上给个四星
●201564 花一个多小时翻了翻…图还是不错的,内容确实是浅了点,问题也不少,校正过可做通史读物
●refreshing our history!
●有图,真的不错
●多年以前以69元价格从卓越买到真正好书。
●补补历史,长点常识
●嗯,只读到清代结束,后面的历史实在不咋有爱。
●兼容而又有新见
●少许纰漏,认知角度差异很大
《剑桥插图中国史》读后感(一):内容是很好的,可惜排版漏印不完全。
当当网上买的这本本书排版漏印错别字太多实在看着生气写了几句书评,没想到给自动换成“内容深刻,语言又简练易懂插图也恰到好处。无论是搞专业的还是青少年业余一读都是首选。”!
内容是很好的,可惜排版漏印不完全。
《剑桥插图中国史》读后感(二):评论剑桥插图中国史
适合中国史入门读物,由于中国的历史太长,这样的篇幅很难深入介绍,中国的古典文学哲学思想,很多都只介绍了皮毛和概念。。适合中国史入门读物,由于中国的历史太长,这样的篇幅很难深入介绍,中国的古典文学哲学思想,很多都只介绍了皮毛和概念。。
《剑桥插图中国史》读后感(三):一个新的角度
一个外国人,能把中国历史写成这样,这要经过怎样的艰辛啊。真的不容易。她的立场、背景与国人不同,但即使是斯塔福利阿诺斯也难免受西方中心论影响,这没甚的,可贵的是我们可以试着从另一个角度了解我们的历史思考我们的故事。虽有许多谬误但难免更多光辉。
《剑桥插图中国史》读后感(四):中华认同、农业制度与经济思路
我是看过万门大学的推荐图书后才看起这本书,阅读过程中心里也是一副对剑桥二字的崇敬和极端膜拜的心态,虽然第一次接触的剑桥出版物是那本冒充的《剑桥倚天屠龙史》。这部名义上的学术研究作品实际上仍然是一部普通人皆可读的通史类作品,尤其适合长期接受中国历史教育青年们,因为书中有很多不同于以往的分析视角,以及对历史问题的切入思路,并且很多观点都会改变以往对中国历史的陈旧看法。
首先,作为一个严肃的历史学者,伊利诺伊的伊佩霞教授很快便从中华文明与其他那些古代人类文明之中找到了区别,苏美尔、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所代表的文明没有一个像中华文明一样绵延这么长时间,并且在如此大的一个范围内拥有如此众多民众的身份认同。因此伊佩霞教授贯穿于全书的一个主要观点便是分析中华文明为何成为现在这样,以及这种民族认同的基础到底是怎样缔造的。她给出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第一是中国地域的特殊性,东亚次大陆与天然的地理条件,使得其与中亚、西亚、西伯利亚有着天然的隔绝,并且广袤的太平洋也使得中国大陆拥有一块非常安然的发展空间,所有中国文明都是在这片陆地上展开的;其次是中国文明最初的书写形式是汉字,正是这种表意的汉字(而非表音的拉丁字母、希伯来文等)使得中国范围内持不同方言的人们能够跨越时间穿越空间找到一种归属感与认同感,尽管有些汉字历史上读音发生过变化;第三便是历朝历代的各种不同形式的中央集权,使中国大陆的文明发展更多地归因于主观的人为意志而并非客观的商品规律等,集权的另一个长处便是思想推行的便利与政策执行的彻底,尽管这一特点在近代的很多事件(各种文化运动、文革、包括经济改革等)中表现地更加歇斯底里。
其次,本书全然不同与中国人所写中国史的地方在于,中国史基本都是帝王将相史(笔者中学时期曾经幼稚地沉迷于各种帝王将相的封号与庙号收集),很少触及普通百姓,或者说很少将社会上的人们划分成不同阶层来分析,而在此书中,几乎每提到一个朝代的历史,总要说说底层人民的生活情况,同时夹带着政府的税制政策、货币政策等,以图总结当时社会对立情况与人们生活情况。比如提到北魏时期的均田制度、唐朝时土地资本化、宋时期士大夫阶层与商业发展、明朝评书文化繁荣等。其中,朝代与朝代之间不免有很大的相似性。
第三,尽管这样说,本书还是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中国历史的全貌,与我们所掌握的历史常识并无二至,因此并不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我们对自己国家历史发展的认知。相反,从某些层面来说,反而强化了这种认知。文中提到唐王朝的兴盛,作者也兴奋地探讨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卓越地位,兼容并包的气度与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以及百姓生活水平的突出,各国各民族的拥戴等,犹如当下的美国。又比如,谈起宋朝汉人政府的尴尬地位,作者在同情之外还有对金朝、蒙元入主中原后的积极改变进行的点评,明朝时期虽然商业贸易曾经有过一度的繁荣,但是囿于独裁体制下各方猜忌与误会,使得法律政治秩序变得毫无改进,而明朝中后期皇帝的露露威武作者则归咎于这种中央集权体制的活力殆尽。
可以这样说,这本书值得一读,了解我们国家历史的基础上,更加加深对西方人思维方式与思维角度的理解,是一部难得的好书。
《剑桥插图中国史》读后感(五):搁置四年的一本书
如同自传和别人写的传记、自己听家族历史和外人眼里看到的本族演变都有很大出入一样,看看外国人眼里中国的历史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而且大长见识。
四年前,我从总部位于上海的贝塔斯曼网上书店订购了这本《剑桥插图中国史》,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东亚研究及历史学教授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 Ebrey )所著。最近才认真阅读,收获多多。
我记得听到不止一个人,同学或朋友向我谈起中学时特别讨厌历史课。说有那么多枯燥的历史事实要背下来。考试的时候就更恨中国历史如此的漫长,要是像美国似的,才200多年历史,该省下多少时间啊!我那时也是很不喜欢,因为实际上,在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眼里,历史:社会发展、政权更迭是距离自己生活那么遥远的问题,也是毫不关心的事情,对一件和自己认识上没有关联、意识上不想探究的科目,学起来一定是很痛苦和费力的。而且回头看,那时中学的教科书打上了太多的时代的烙印,篇幅集中在王朝的更换和革命上,历代百姓生活涉及很少,而且人文艺术成就也是蜻蜓点水,一笔代过。没有突出的人物性格特征和简练的概括,缺乏对时代框架的提纲挈领式的总结,语言乏味,面目可憎。现在回头去看,梳理记忆,发现绝大多数史实都被遗忘得干干净净,依稀的,一些支离破碎的脉络在记忆的风雨中飘摇着。
上大学时,记得有位年轻的讲授世界历史的老师,他好象是高干子弟,讲起历史来,尤其是1949年以后的历史,思想解放和开放的程度让我闻所未闻,大开眼界,给我思想上很大震撼。还有一位讲授国际关系史的老师,当年是翩翩青年,曾经迷倒台下许多女学生的芳心,前些日在中央台以专家身份出来接受采访,潇洒不再,泯然中年矣。
工作之后,读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我才惊讶,原来历史研究也可以写得这样好看?
等到前几年读德国人爱德华·傅克斯写的一套《欧洲风化史》三卷(《文艺复兴时代》、《风流世纪》、《资产阶级时代》)时,我简直被五彩斑斓的史实迷住了。固然,人们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是,如果掌握资料足够的丰富和翔实,也可以更加趋于真相吧!尽管什么是真相呢?天知道!
渐渐发现,法国人在写历史方面很有天赋, 勒内·格鲁塞撰写的《草原帝国》场面宏大,史料丰富。尤其对中国草原文明和农业文明来回拉锯,对中国民族性格的形成的作用的论述给我很大启发。(格鲁塞在四十多年中完成了许多著作,如《蒙古帝国史》、《亚洲史》、《远东史》和《东方文明史》等。在20世纪中叶,他把欧亚大陆的历史加以整理,成为《草原帝国》一书。《草原帝国》一书之后,欧亚大陆史才成为一种系统的学问。 《草原帝国》一书,其范围除大中亚外,还包罗了波兰以东的东欧诸国,即东欧草原、俄罗斯草原、西亚草原、中亚草原和北亚草原。还有草原近邻的许多高原山地。西起多瑙河,东达贝加尔湖,北起西伯利亚,南到巴基斯坦的广大地区。现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主编的《中亚文明史》(六卷本)包罗的地区,正是格鲁塞《草原帝国》的范围,可以窥见格鲁塞这部著作影响的一个侧面。)
去年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 ,它是美国著名史学大师雅克·巴尔赞写的,雅克·巴尔赞也是法国人啊!
回到《剑桥插图中国史》,它开篇谈到西方人对中国的两个最大特征的归纳:巨大和连续性。我想,现在中国面临的一切社会问题,种种历史思潮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设想,都不能离开这两个基本特征。殷海光所著《中国文化的展望》中就论述了新文化运动以后的知识分子,太急于批判,断开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传承,导致政局的大动荡、大分裂了。《乌合之众》一书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也在20世纪初就敏锐地观察到中国革命的狂飙突进,他预言,历史和文化的连续性会报复这种卤莽的决裂的,后来几十年的发展,果然验证了这一点。
整部书,用精当、翔实的资料,简练的语言描绘了西方学者透过种种典籍和史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理解与描述。
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对中国1949年以后历史的论述,以及1989年前后历史的介绍,毕竟,这部分是目前教科书里没有的。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无论是对何种学科感兴趣,追根溯源,旁征博引都是必需的吧?
2005年8月24日伦敦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