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女性权力的崛起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女性权力的崛起读后感锦集

2022-04-13 03:01: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女性权力的崛起读后感锦集

  《女性权力的崛起》是一本由李银河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页数:3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性权力的崛起》精选点评:

  ●书很好,介绍性还是启发性都很好,不管是学习科普还是学术研究都推荐看一下。。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题目比内容好

  ●入门书,用来了解女性主义再好不过

  ●导论

  ●一部不错的介绍女性主义的书,算是个入门了解?还是受制于时间,想知道更新的数据。

  ●个人觉得这本书相比于波伏娃的《第二性》,更适合中国女性看。看完这本书后,中国女性会更加定位自己,更加明白当下男女的差异在哪里。说来也巧,大一擂台赛的辩题,终于在这本书找到了最有力的答案。要解决女性弱势地位,要开化社会根深蒂固的偏见,以及在这个优胜劣汰的社会里,如何解决女性生育问题所导致的女性暂搁事业而给用人单位到来的损失

  ●是读过对女性研究介绍最通俗的一本。

  ●入门

  ●毕业求职季节点阅读这样的调查似乎更能平复就业歧视生的难受

  《女性权力的崛起》读后感(一):这世界永远不会真正平等吧。。。

  对于李银河老师的某些观点态度,一直不能认同,但是这并不妨碍我欣赏她对许多事情的看法和学术派理论的归纳。能够大胆的从许多角度看问题,并且归根结底的站到风头上去表达,就算是噱头,也是一种勇气。这本书存积了很多资料和观点,对于了解和研究相应的问题还是比较适合的,如果作为普通读物未免有些生涩,但是有兴趣的人,还是值得去读读的。

  《女性权力的崛起》读后感(二):我很女性,但不主义

  正如此书开篇绪论所讲,这部著作是对迄今为止世界与中国妇女发展的状况及其未来趋势的全景式描述。全书从妇女的现实状况、妇女运动以及妇女运动发展的新的关注点这三个方面着手,对当今国内外妇女情况进行了介绍与分析。作为读者,我们从这本书中获得了大量有关妇女生存状况的现实性资料,同时也从理论的高度了解了女性权力崛起的发展历程,可以说,这本著作让我们经历了一场从感性到理性的阅读体验,无论是作为知识普及性读物或是进行学术研究都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全书以一种实证性的研究为基础,运用大量数据、图表以及现实事例诠释观点,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是了解和研究各种与妇女有关的情况和论争的捷径。

  《女性权力的崛起》读后感(三):我为何推荐这本书

  在书店里大致浏览了第二章“妇女运动”第一部分,看西方的女权主义先驱是怎么为女性争取利益的。看着看着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买了下来。

  目前刚看完第一章“妇女状况”,作为社会学家的书,引用数据和描述事实比较多,感觉有点冗长;但耐心看下来还是有所裨益;特别是最后一小节“有关妇女的观念”,从东西方不同的宗教、道德起源分析为何一些社会和人会认为女性天生就是“第二性”,地位低于男性。

  除了这一本,之前买的《妇女:最漫长的革命》也很好看,虽然碍于翻译和缺乏当时社会背景的了解,并不是读起来很痛快的文章;但对女权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的确提供了很好的资料。

  之所以关注女权主义,并非要和男性争什么,也绝不是激进女权主义者那种希望复兴母系社会的想法。只是想更了解作为女性的自己,以及肯定自己(和其他任何一个人)都有被尊重和自由的权利。

  其他想法等看完整本书再写。

  《女性权力的崛起》读后感(四):emmmm我怎么把读书笔记写成了这个样子

  绪论:

  4 “由于家庭在世界上往往是最具文化特色又最容易保留着传统价值的一种社会组织,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在各个文化中差异很大。”

  第一章妇女状况

  妇女状况:妇女自身的生存状况。

  ² 彩礼风俗P79

  实质:买卖婚。是男方家庭的买妻子和女方家庭的卖女儿。

  与现代中国城市婚姻中的结婚花费的不同之处:婚姻事件中收受钱财者是女方家庭还是新婚夫妇。

  存在的合理性:

“男方对女方家庭丧失一个劳动力及婚前养育费用的补偿,它与目前农村婚后仍大多实行从夫居(住婆家)有关。”(P79)

  弊端:男方花了钱,把女性当作自己的财产,使女性丧失了独立的人格,甚至选择的自由(包括对配偶的选择和离婚的自由)。

“早婚限制了妇女许多方面的自由,如继续受教育、获得职业等等,早育还对母婴均产生不良影响。”P85

  女婴受虐事件:

“这类事件从两个方面显示了妇女地位的底下:一是女婴在家人心目中的地位远远低于男婴;二是母亲会因为双方都有责任的事情单方面受责备,受虐待。”P90“妇女因生女孩而受虐待;主要的避孕责任落在女人身上;绝育手术大都是女人做;杀女婴现象;女孩的生存机会不如男孩等等。”P90

  家庭暴力:

“有调查表明,被动接受和麻木不仁是受虐妻子的典型特征。妇女挨打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挨打时,她们感到吃惊,竭力躲闪;然后感到恐惧,竭力讨好丈夫;最后感到抑郁,躲到一边自责。一旦挨打成为习惯,其后果可能导致丧生。妻子挨打的社会后果除了伤害、致死之外,还可能成为下一代的效仿行为。妻子的挨打还常常伴随着子女的挨打和受性虐待;待子女长大承认成人后,有可能继续这种受虐的生活模式。”P99

  1.女性为万恶之首、厌女症。(夏娃偷吃禁果)

  2.是男人的附庸。

  Ø 叔本华对女性对看法

  “第二性”(女性在任何方面都次于男性)

“她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事情,执著于现实,其思维仅及于皮相不能深入,不重视大问题,只喜欢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她们实在毫无审美观念的,不论是对于音乐、诗歌或是美术,她们都没有任何真实的感受。也许她们会显出一份认真鉴赏、十分内行的神态,那也不过是为了迎合他人做做样子罢了。”P113² “将中国妇女的状况同西方妇女加以比较,仅受礼教束缚的中国妇女的地位略微强于受宗教教义束缚的西方妇女的地位;中国妇女地位同其他亚洲国家相比也略高一些。”P113-P114

  中国:阴阳调和,但有尊卑上下之分。

  西方:厌女症、仇男症。

  二者文化有别,但都未脱离男权主义。

  第二章妇女运动

  一、妇女运动的第一次浪潮

  1.兴起

“妇女的可悲地位是由特殊的社会与文化因素造成的,因此,妇女运动的任务就是向既存秩序挑战,改变既存秩序,提高妇女地位。”P117

  代表人物:

  a. Mary Wollstonecraft 强调男女之间充分平等(智力和能力上都没有区别);

“女人应当不再受制于她们的身体以及由身体所带来的情感。”P118

  代表作《为妇女权利辩护》

  . Harriet Taylor 《妇女的选举权》

  c. John Stuart Mill 《对女性的征服》(妇女没有理由被排除在领导职位之外;只有在妇女有了选择自由之后,才能知道她们的“自然”能力是什么样的。)

  2.目标

  a. 为妇女争取选举权(前四:新西兰1894,澳大利亚1914,芬兰,挪威)

“在美国,最早争得妇女选举权的是怀俄明州(1868年);其次是犹他州(1870年);1914年,通过相应法律的州增至11个;直到1920年8月,美国妇女才获得完全的选举权,这一权利被载入美国宪法的第19修正案。”P120

  .女性应不应该有受教育的权利,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教育。(阶级问题or性别问题)

  c.女性就业问题

“在19世纪,一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观念认为,女性有特殊的素质,比如生育和抚养子女就是女人的天性,因此女人的天职就是留在家里生育和抚养儿女。”P121 “……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并没有改变,因此,妇女运动第一次浪潮的其他目标还包括为妇女争取在婚后保留财产的权利;在婚后保留自己工资的权利;不受丈夫虐待的权利;为妇女争取儿童抚养费;提高女孩统一性交的年龄线(美国)等。”P121

  3.各国妇女运动的特色

  Ø 英国:与工会运动、马克思主义相联系;(女工)争取福利立法,保护妇女儿童权益。

  Ø 美国:争取平等权利立法。

  Ø 奥、捷、匈、荷、西:(女工)积极参加选举、参与政治。(其中荷兰从妇女角度提出反战口号。)

  Ø 德国:德国女工是妇女运动的先锋

  Ø 中国:始于19C末20C初。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从兴女学开始。

“女子受教育无疑是中国妇女觉醒、摆脱传统女性生活方式的第一步。”P124

  中国最早的妇女组织“共爱会”(1903年成立);《中国女报》

  运动领袖:秋瑾(要求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反对女子缠足;提倡女学和主张妇女经济自主、妇女走向社会。);宋庆龄(立场: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4.革命中的妇女问题

  这是一个比较另类的观点来自科伦泰(Alexandra Kollontai),认为爱情具有资本主义性质。

  二、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20C60s、70s美国)

  1.基调

“消除两性差别,并把这种差别视为造成女性对男性从属地位的基础。”P131 “当时的女权主义者认为,女人应当克服自己的女性气质,努力发展男性气质,其中包括攻击性和独立性;她们不赞成母性是与生俱来的,也不赞成女性在道德上天生高于男性;她们否定女人缘于做母亲的经验就在性别上与男人有了根本的差异这一论断,而是认为许多男人也很温柔,甚至更爱照顾人;这些特质和气质不是先天的遗传,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P132

  代表人物:

  Ø 波伏娃:《第二性》

“女性自由的障碍不是其生理条件,而是政治和法律的限制造成的。”P132

  认为生育是女性受奴役的直接原因。self&other

  认为妇女解放的途径有三种:1.工作;2.成为知识分子;3.争取对社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Ø 沃斯通克拉夫特:妇女解放和做母亲可以兼容;看重女人的生育能力。

  Ø 费尔斯通《性的辩证法》:妇女的生育功能导致两性权力的不平等。

  Ø 弗里丹(Betty Friedan):《女性的奥秘》是美国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代表作,反对成为家庭主妇。女人不必力图跟男人一样,不要低估女性特征的价值。

  弗里丹辛辣地指出:

妇女们花了半个世纪为权利而战,在下半个世纪却又对自己是否真正需要这些权利产生了怀疑。P137

  Ø 伊丽加莱Luce Irigaray:把女性权利概括为七个方面。认为性别主义是种族主义的无意识形式。其主张代表了女权主义对现存的男权社会价值的批判和挑战。

  2.运动的规模和特色

  1966年全国妇女组织(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Women)美国。妇女首先是人。

  争论焦点:女性是应当模仿男人的生活方式,还是应当创造一种女性自己的生活方式。

  新口号:女性特质是世界的唯一希望所在。

  The personal is political. 性侵犯事关男性控制女性的政治表现。

  3.妇女研究和理论流派

  妇女研究又称性别研究?

  女权主义的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性别构成了理论的中心论题;性别关系中是存在问题的;不应当把性别关系看作是与生俱来的,固定不变的;女权主义社会学理论的主要任务是向不利于女性的身份地位挑战,争取改变妇女的地位。P144

  流派虽多,但共同目标都是“消灭两性间的不平等关系”。

  Ø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理性与情感

  Ø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公众领域与私人领域

  Ø 激进女权主义:自然与文化

  Ø 心理分析女权主义:主体与客体

  Ø 文化女权主义:心灵与肉体

  Ø 修正派reformist;现行制度可以通过修正加以完善。自上而下的变革。

  再分配派redistributive:必须在国家之间、阶级之间和两性之间进行系统而广泛的自下而上的变革。

  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

  Ø 主张公平竞争(公正),反对照顾弱者或弱势群体(平等)。有平等的法律权利后,妇女个人努力。

  妇女从教育和经济体制中争取机会。

  强调男女两性的相对性而非差异性。

  Ø 代表人物:

  沃斯通克拉夫特《为妇女权利辩护》(1779年)两性的价值平等必然会导致两性的权利平等。女性也要有理性的选择。

  米尔《对女性的征服》(19世纪中叶)“一个性别从属于另一性别是错误的”。仍认为男女在社会上应有不同的角色。

  斯坦顿(Cady Stanton):男女生而平等,但忽视了阶级与种族问题。

  Ø 对自由主义女权主义的批评:

  1.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不承认阶级压迫的存在,忽视有色人种、少数民族和其他边缘无权群体。

  2.工作、政治、法律领域的平等均未实现。

  3.自由主义本身存在问题,对女权主义不适用。

自由主义原则的最根本错误在于它对国家作用的理解是错误的,以为所谓多元政治真是所有利益集团都有同等机会接近政治权力的一种机制,其实不然。P153(不是很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4.忽略性别社会角色的差异、两性的生理区别。不认同这一点,生理区别带来的社会角色差异可以随着科技的发展逐渐淡化。

  5.忽视性别式的立法,对性别社会的社会现实视而不见。区别于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没有注重对妇女的法律保护。

  6.忽视了人类社会的哺育、合作和相互支持的性质。注重个人。第5、6条是站在社会主义女权主义的立场上反驳的吧。

  7.要求女人变得和男人一样,忽视女性品质所特有的价值。持这一反对理由的是认为女性不能忽视生殖与家内需要的重要性,此类反对者还是固守生理差异带来的社会性别角色分工差异。

  8.妇女解放靠妇女个人努力,忽略集体行动的必要性。这个emmmm

  9.向权力的分工挑战,却没有向权力的性别概念挑战,还是在维护既存的权力体制。

  10.还是男性观念。

  (这样子批评得真的很没意思)

  四、社会主义女权主义

  Ø 观点:

  最终目标是消除社会上男女阶级的划分。

  解放妇女的战略是性别特性的变革和生育的变革。

  反对强调男女两性的差别,反对女同性恋的分离主义。

  为妇女争取特别的保护性立法,实现同工同酬。

  Ø 代表人物:

  1.米歇尔(Juliet Mitchell)《妇女,最漫长的革命》(1966年)认为女性的被压迫被剥削是通过四个领域来进行的:生产、生殖、性和儿童的社会教化。主张加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中的有益成分。

  2.本斯通(M.Benston)莫顿(P.Morton)家庭妇女无工资的劳动。

  Ø 社会主义女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异同:

  前者受后者的巨大影响,但并非全盘接受。

  五、激进女权主义

  Ø 最主要的理论建树是父权制(patriarchy)理论。

  她们认为,

男性是与女性极为不同的一种人,是一种富于攻击性的邪恶的人,他们迄今为止一直在统治、压迫、剥削和残害女性。P165

  目标:摧毁统治机制(systems of power-over),代之以赋权机制(systems of empowerment)。

  Ø 代表人物:

  米丽特(Kate Millett)《性政治学》“父权制”(1.男性统治女性;2.男性长辈统治晚辈)

  六、后现代女权主义

  Ø 要颠覆女权主义三大流派据以存在的基础。后现代主义大思想家福柯。

  Ø 主要观点:

  1.否定所有的宏大理论体系(grand theories),试图建立社区理论,即,将道德和政治观念建立在小范围的特殊社区的经验之上,否定因果关系与宏观社会概念。

  从根本上反对西方知识结构中最为根深蒂固的两分主义(dualism)

  2.话语即权力;

  3.惩戒凝视(disciplinary gaze),社会通过纪律管束着人的身体;

  4.重视身体及肉体的各种体验(而不是重精神轻肉体)

  5.抨击本质主义(essentialism)(强调人的生理和遗传决定论)和普遍主义(universalism)(用自然或人性可以解释一切)。

  Ø 对后现代女权主义的批判:

  1.非政治或后政治(postpolitical)倾向,主体和客体方面。

  2.把话语视为一切权力的所在,忽视了真实的身体和真实的性,而这些真实的身体是能够产生道德与政治上的压迫的。

  3.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有明显的男性化倾向,对男性的意识形态缺乏分析批评。

  4.后现代主义是父权制的新的文化资本。

  5.福柯与女权主义的关系。

  六、其他女权主义流派

  Ø 生态女权主义:

1.女性更接近于自然;而男性伦理的基调是对自然的仇视。P1962.地球上的生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网,并无上下高低的等级之分。P1963.一个健康的平衡的生态体系,其中包括人与非人在内,都应保持多样化状态。消费市场把人们的文化兴趣搞得千人一面,既浪费资源,又无趣。P1974.物种的幸存使我们看到,重新理解人与自然(自身肉体与非人自然)关系的必要性。P1975.最极端的观点是反发展,认为“发展是在毁灭自然资源;生产和增长的概念基本上是男权主义的”。P199

  Ø 心理分析女权主义

  观点:

目前社会中男女的区别主要属于心理范畴,是儿童的社会教化过程造成的。“男性对女性的压制不是政治的和经济的,而是心理的,即女性是下等人这一心理的内化。”P201

  心理学对女性思维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异性恋,被动,哺育性,忌妒男性,较少伦理观念,难以预见,缺乏理智。

性别主义就像种族主义一样,把女人视作孩童,好像她们都是乐天知命安于现状的;都是遇事凭直觉而非理性判断的;都是接近自然而非文化的;都是无能力而且无竞争力的。P202

  敏感问题:女性是否天生有受虐倾向

  Ø 有色人种妇女与第三世界女权主义

  抨击过去的妇女运动忽略了妇女内部的差异,如阶级、种族、民族和性倾向的差别。

  胡德(Elizabeth Hood)《黑人妇女、白人妇女:不同的解放道路》“做黑人难于做女人”

  卡巴希河团体(Cambahee River Collective)《黑人女权主义者的声明》黑人女权主义的经典之作。

  Ø 分离主义女权主义(被批评为仇男倾向和翻转过来的性别歧视)

  女同性恋分离主义:性别主义是一切压迫的根源;反对异性恋霸权;母性是女性的优点。

  文化女权主义:女性的特质是人类行为的最佳价值和正面价值;强调独立存在的女性文化。代表人物:吉利根Gilligan、亚当斯Jane Addams、庞克斯特Christabel Pankurst。

  第三章新的关注点

  1.关于特殊保护问题(平等equality &公正equity)

  Ø 参政中保证比例问题

  女权主义理论家认为,

“正因为在自由主义政治理念中存在着结构性的性别主义,所以女性在政治的权力格局中是没有位置的。”P211

  有人认为,

“衡量妇女参政的标注不在比例高低;女性进入领导层也不一定能成为妇女利益的代言人。那些有女性担任政治领袖或国家首脑的国家,同以男性为领袖的国家没什么显著不同。”P214

  支持者:给比例是用强制手段抵销人们对妇女从政的偏见。

  Ø 特殊的劳动保护措施问题

  对女工的保护性公约:把妇女看成是全社会中一批特别需要保护的人,禁止她们从事某些不适合女性做的工作,或对妇女在特定时期内给予特殊的保护。

  Ø 关于对妇女实行特殊保护措施问题的论争

  A. 20世纪20至30年代间,英美妇女运动出现公平派(“公平竞争不要照顾”)和改革派(要求广泛的社会改造,为妇女争取不受危险和有损健康的职业和过长劳动时间的伤害的保护性立法)。

  拉斯波恩(Eleanor Rathbone):“我们要为妇女争取的不是那些男人已经拥有的权利,而是妇女自身所需要的权利。”(攻击重点在男女同工不同酬)

  .当代:女性是应当完全像男性一样服从市场竞争的规则,还是应当对她们的生理特征给予照顾。

  赞成保护性立法者认为,

这类立法最终将带来男女工人劳动条件的共同改善;不赞成保护性立法者则认为,承认对妇女的保护性立法就等于承认了妇女的地位低于男人。P222

  另外,

有人提到过“保护就是歧视”的思想——中国似乎从来没有产生过西方那样的争论,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应当照顾女性,女性自身也没有从“这岂不等于承认了男强女弱”这一角度提出过反对意见。我想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常识主义的,不喜对事情穷根诘源,因此只是按常识想道:既然女人生理上有男人没有的困难,那自然要照顾一下,没什么好争论的;其二是中国人也缺少自由发表意见的习惯,比较容易接受一切已经确定下来的东西。P223-P224 中国的事情有时显得比西方好办,是文化的因素在起作用;然而,从不利的方面看,中国妇女对自身的地位和利益还缺乏群体意识和认真的思索,这也是不争的事实。P225

  2.关于妇女回家问题

  Ø 女性遭遇就业困境:下岗的&找工作的

  Ø 女性陷入就业困境的原因:

  妇女对自己事业的期望值低于男性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

  生育是妇女就业最主要的不利因素

  Ø 女性就业困境的解决办法:生育的社会补偿;阶段性就业。

  3.关于性别气质问题(强调男女两性相似还是相异)

  要求平等(equality)者:人性女权主义,妇女应当发展其人性,与性别无关。

  强调特性(identity)者:女性女权主义,妇女应当发展其女性。

如果从历史演变的大趋势来看,在妇女运动的早期,比较强调的是“同”,是男女平等,妇女运动的目标是去争取男性已有的权利,要求去做男性所做的事情;自70年代以来的妇女运动转而强调男女的差异,去争取的是妇女的解放,妇女特殊价值的实现,而不仅仅是男女平等。P249

  Ø 同与异争论的三个层面:

  哲学层面:男女两性基本性质和性格特征之异同

  功能主义层面:男女两性是否有或应该有不同的社会角色与功能

  体制层面:女性是否应当在制度和立法上争取到与男性不同的待遇

  Ø 性别与气质

  感情与理性的区分

  自然和文化的性别归属:很多人相信男性更接近文化,女性更接近自然。

  把哺育性同女性联系在一起。

  把攻击性与男性联系在一起,把柔顺与女性联系在一起。

  认为公众领域是男性的,私人领域是女性的。

  Ø 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中国的传统性别观念与西方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在于,西方人往往把男女两性的关系视为斗争的关系,而中国人则长期以来把男女关系视为协调互补的关系。阴阳调和、阴阳互补这些观念一直非常深入人心……在两性平等的进程中,西方女权主义激昂亢奋,声色俱厉,轰轰烈烈,富含对立仇视情绪;而中国妇女运动却温和舒缓,心平气和,柔中带刚,一派和谐互补气氛。但在我看来,也正因为如此,若要中国人放弃本质主义的观念,恐怕比西方更加艰难,需要更长的时间。P266

  4.关于性与淫秽色情品问题

  Ø 性问题

  自由派:看重释放女性的性能量,对性持支持态度;享用性快乐理论。

  激进派:致力于压抑男性的性能量,对性持否定态度。

  在艾滋病恐怖出现之后,自由派观点受挫,有节制的性伦理出现。

  Ø 淫秽色情品与检查制度

  “丹麦试验”

  模仿论、宣泄论、无关论

  禁止淫秽色情品派:美国女权主义者麦金农(Catherine Mackinnon)、德沃金(Andrea Dworkin),认为淫秽色情品的主调是男性统治女性。

  5.关于暴力、性骚扰与卖淫问题

  Ø 暴力问题

  Ø 性骚扰问题

  麦金农是提出“性骚扰”这一概念的第一人,并使性骚扰成立为犯罪。

  麦金农对性骚扰的定义:

“性骚扰最概括的定义是指处于权力不平等关系下强加的讨厌的性要求。……其中包括言语的性暗示或戏弄、不断送秋波或做媚眼、强行接吻、用使雇员失去工作的威胁作后盾,提出下流的要求并强迫发生性关系。”P292海德《妇女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年,第413页。

  Ø 卖淫问题

妇女运动不可能赞成卖淫,因为它使女性的身体商品化,供男性剥削和消费;同时,它也反映出妇女地位的低下。另一方面,妇女运动也不能支持禁娼的立法,因为它限制了女性掌握和处置自己身体的权利。于是,妇女运动就在卖淫问题上陷入两难境地。P29

  自由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三者在此问题上的共同看法是:从妇女利益出发,不认为卖淫是犯罪。

  5.关于认识论与方法论问题

  Ø 女权主义认识论:批判男性中心(androcentric)认识论

  Ø 女权主义方法论

  对特殊群体的研究、对特殊行为的研究、研究资料的新形式。半结构化的访谈方式、权衡访问熟人和生人的利弊、口述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