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观念读后感100字
《历史的观念》是一本由柯林武德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4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观念》精选点评:
●历史理论的书籍,过去读的太少,现在读读梳理自己对于历史的新的角度。
●必读
●可能是因为来自讲座/遗稿,这本书比起C的其它著作更加通俗易懂。作者通过对历史的观念史的辨析确立了特殊的历史学(方法)的合法性(两年后用相似的方法证明了特殊的形而上学的合法性:历史是历史学家在心灵中对过去事件的复活/而形而上学的思考必然是一件过去的事情)。编者序似乎不完全正确地描述了C后期的思想。
●入大学看的除了课本外的第一本书哈哈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2009年2月
●经典著作,不过理论上有欠缺,但是影响很大
●很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地震和戰爭都死不少人,但兩者有本質的不同。
●文学概论老师强力推荐的
●历史哲学的路径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一):历史的观念
我十分赞同科林伍德的那句话”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的确,历史的对象就是思想,历史是严谨而严肃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文章着彩于古代文明古国的思想,作者对于”历史的观念“这个话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并且,他力图将历史和哲学结合在一起。在他看来,历史研究的对象是过去的,是可以通过思想来体现的。我们都知道,历史并不是“死掉的过去”,而是“活着的过去”,现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一切,都在成为历史,但却不是无声的,而是跳动着的历史。柯林武德提出用历史学的方法取代人性的科学,虽然新颖,但在我看来,可能性还是很小的。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二):《历史的观念》的追忆笔记
历史学的工作不可包括预测未来;历史学是经验的一种必然形式,它有自己的规则;历史的知识是在历史学家心中所重现的活着的过去,历史学家的心灵是过去的继承人,他本人也是历史过程的一分子;过去活在现在之中;对历史事实做出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区分是轻率的,因为个体性(与普遍性相对,某种无理的成分)不是时而在历史中以意外的形式出现的,而是历史所由之形成的东西;历史并非如自然科学的最初对象般仅仅是一堆事实,而是一种精神过程;历史学是一种心灵的自我知识,但又并非心理学的对象;使得某个事件成为历史研究对象的原因是因为历史学家能够研究它和在心灵中重现它,而并非因为历史学家对它感兴趣;历史学不是感觉和感知的直接享受,而是智力的劳动;历史学与艺术的区别在于它在用逻辑判断区分真实与不真实,而艺术不作出区分。
2005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三):《历史的观念》读书笔记
开始这本书之前,我对历史的认识,仅仅是过去发生的事。 此外,我想要从历史中知道的问题是——对于生命,对于信仰应该怎样思考,我的性格中,认为从过去的思想中给我指导是对的,这一点可以确定,不会改变,因为过去的伟大人物坚强的在他们的思想之上完成了一生。
而这本书提供的是以前的各种学习历史的观念,从中可以形成自己的学习历史的观念,则怎样以
建立一个观点,必须在假设一个观点成立的基础之上,于是,我先假设书中的观点,即如果我要认识自己是什么,我就必须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我要知道自己能做什么,那么,我必须要知道人已经做过什么,所以,我知道别人做过什么,就知道了人能做什么,知道了人能做什么,同时也就能知道我自己能做什么,于是就解答了我是什么。
在假设我的性格确定不变的情况下,对于历史的研究便有了意义,他通过研究过去人们的性格,来认识我自己的性格,这样差不多就知道了我自己是什么,我自己应该怎么做了。
人们过去做过什么,不是意味着现在我就能做什么。比如历史上有人不吃饭,不意味着我也要不吃饭;或者历史上有人杀了凯撒,我也要杀了凯撒,而凯撒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同理,如果按照这样思考的话,现在是否要做地铁在历史上就找不到答案了,因为地铁在以前不存在。所以,应该了解历史上的人是怎么想的,他怎么想才会怎么做,而他之所以那样想,则是他的性格决定的。???
希腊的历史观:变化着的东西不能是知识,只能是意见?而关于变化的意见甚至是错觉。历史学是瞬间的,必须要能证明,因此他不存在?这个问题的解答在哪?了解变化,即著名的历史事件,它说明了将来可能会发生什么,如果没有知识的局限性,那人就能把自己放在一个命运打击不到的地方。
三段论是大前提加小前提必然得出一个结论。
希罗多德的历史学是通过只记述事件本身,形成知觉的集合,说明将来可能发生什么;而修昔底德则是为了证实心理学的规律,而规律是恒定不变的,历史是变化的,这样修昔底德就不是历史学家。
那么历史的作用,知道了人已经做过什么,是通过什么方式告诉我们人能做什么的呢,从而我才能知道自己是什么?或许答案是p38所说的“历史学的程序或方法根本上就在于解释证据”。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四):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
柯林武德认为史料学不是历史学,历史学家研究的不是单纯的事件,而是行动,是事件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思想意志的统一体,历史学是透过历史事件去探索人类的思想历程。
柯林武德认为真正的历史观点是认可所有历史事件存在的合理性,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不是完全批判、否定地去看待,所以他并不认同启蒙运动对宗教的看法,认为启蒙运动的历史观是论战性质的、反历史的。
柯林武德认为文明种族理论在科学是没有根据,在政治上更是灾难性的。
康德的自然观是目的论,即自然创造任何创造物的目的,是为了那种创造物的生存和其本质的实现。人的本质是理性,自然将理性给予人类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有成为道德行动者的能力,自然创造人的目的是要发展道德的自由,人类的历史进程就是要实现这个目的。
因为理性的特点是其不可能在单独的个体的有限生命中得到完全发展每个个体必须要继承前人的经验并且使自己也成为经验,人的理性的完善可以在不同个体间共享、继承,也体现人类历史存在的必要性,即理性的充分发展和实现需要一个历史过程。⥤康德的历史观使人类历史有了一个目标和方向,相继关系,使得个体的凋谢不再是自体闭合性的,枯燥单调的生命的周期重复,而具有一定的使命和意义。
一种停滞不前的平静的社会会是幸福的,如果幸福指的是一种无知觉的满足状态,那种社会必定是低级、原始的,但其成员的心理状态会相对平稳,但人类却抛弃了这种平静的自然状态,而选择了充满了艰辛的进步。
这种驱动力,康德认为是人性的邪恶。人性的邪恶破坏了平静的社会的绵延,引发了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和纷争,分化出的社会阶层。
斯塔夫里阿诺斯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原始社会被文明社会取代是出于客观性因素,是被动的,是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力量更强大的文明社会将原始社会碾压。
柯林武德对历史进步观念的讨论。柯林武德认为历史进步的概念的基础有两种假设,其一为人具有某种绝对价值,自然进程就是要完全实现这种价值;其二为自然历史过程的规律就是进化规律。
柯林武德认为现代鸟类并不是始祖鸟的一种进步,因为一只鸟并不是一只更好的始祖鸟,而是从始祖鸟衍化出的另一种不同的种类。也就是说,柯林武德认为进化概念是针对种族范畴内部的,当变化突破这个范畴,就不再称为进化,因为主体已经发生转变。
柯林武德认为进化来源于判断,判断来源于选择,选择来源于对选择对象的充分认知。他认为两种生活方式之间不存在真正的比较,因为一个人只能实践一种生活方式,只是人倾向认可自身所处的社会生活方式,自认为自己所在的生活方式优越于以往的生活方式,将生活方式的变迁认为是进步。而发展,也不等于是进步。
柯林武德也并不认为作品的时代局限性是一种缺点,因为普遍性和特性无法兼得,这种时代局限性就是对人类心灵在当前时代所达到的程度的最鲜明的阐述。
柯林武德对现代婚姻制度的看法。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的理想的实践化、制度化、法律化,将爱情态度转化为社会道德的一个方面,由此也产生了相对应的背德和罪恶行为,反映出现实和这种理想的冲突和矛盾。离婚的施行是对这种冲突的一种妥协和解决措施。
《历史的观念》读后感(五):后论笔记
后论 人性和人类历史
1不能用研究自然的方法类比来研究历史学 2历史学不研究自然(除非和行为发生互动) 只研究人类社会 即关于人类思想的行为活动 3研究历史方法类似于“回想”“同情之理解”可以理解某个对象的心灵 也可以用这个方法理解过去自己的东西 理解自己 同时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分辨出哪些自己可以理解或不能理解(“黑暗时代”) 那么人类用这种方法可以理解人类心灵 历史研究的是某种具体的状态 而不是心灵的规律 同时因为结构需要依赖功能而存在 那么心灵只能在历史回想中才能被研究(又因为心灵的不独立使这一过程难以被观察)
心灵的规律(结构)不是普遍的 只是心灵科学家误把某一段时期的历史研究作为了永恒 但也不能把这种自然化的分段加之于历史学上 因为历史的对象(功能)实际上是永恒的
历史的想象
永恒 推理 暂时 知觉 历史学是 暂时加推理
历史学家要树立自我“权威”用自己的标准去界定事实 历史的想象不是幻想 而是具有必然性(先验的)的历史主体的行为 用以填补事实之间的空白 历史学家的任务:(想象的标准) 时空中的事件定位、一切历史事件要和历史世界有联系、要有历史证据 由于对于证据的不断理解 历史的解释就将不断变化
怀疑论倾向:构成历史的想象的基点也可以继续被怀疑下去 但作者重在强调这个基点也是需要通过批判自行负责的
历史的证据? 历史是科学的 不同于自然科学 历史学研究事件和人物的关系 而不是一切事物的关系 历史学研究具体的事实而推理情况 而不是普遍的 历史学必须依靠证据 记忆不是历史学 历史学 的归纳思维特征 从已知到未知 从特殊到一般 推理的开放性 历史学家必须自己找寻证据 自律 “剪刀加浆糊”的历史学不是历史学 即有条件性地选择材料 而且缺乏证据的历史学 17世纪考察权威资料和研究非文字材料运动冲击这种历史学 其中 维科研究资料出现的意义 又使求真更近一步 鸽子笼方式 赋予历史学某种图示 不是科学的 仍然是剪刀加浆糊 科学历史学的主动性 不考虑这个证词是不是真实的(这一状态属于剪刀加浆糊的最后阶段) 重点在于自我的肯定 即问一个现象何以存在 这是完全属于自己的思考
科学历史学要提出问题 而不是茫然搜集所有材料来确定真伪(因为科学历史学要研究现象出现的原因去推理联系 而不只是陈述事实)
作为过去经验之重演的历史学? 阐述历史是可以被思想的,而且不会因为是自己的思想而使历史变质 区分了一些概念 如知觉、记忆(需要证据)、普遍联系等等 总之 思想有内容性的对象在历史活动中是可能的
历史的题材? 历史研究是反思的 研究对象需要有目的性和实践性 即行动者预先有某种目的 因此政治 军事 经济 伦理 艺术(成就) 宗教史
历史和自由 历史学家的自由在于可以思考某个现象出现的原因 而不仅仅是现象的内容 而现象中的人是受局势所迫的 但历史学家已经跳出了这个局势而是自由的 历史也可以被叫做自律的(也就是可以根据历史学家本人的判断来思想)
历史思维所创造的进步 驳斥自然界的进化理论 历史理论也不是从自然界中推演的 所以不能简单说历史的进化的 进步表现在对过去和现在两个时期内某种方式的充分考察中 现在的方式是否解决了上一个阶段的问题 而这一中考察就是一种历史的思维 因为如果不能充分理解过去 就无法评价进步与否(顺带批评了对黑暗时代的定义 认为是历史学家因为证据缺乏的成见而匆忙定义的,但他又认为要做到这种充分的比较很难,因为在比较时难免会陷入憎恶某物的成见之中) 难以比较全体 是比较的经验具体当年 举例 幸福感的进步、艺术的进步(艺术反思的独立性)、受自然过程影响的道德进步(自然变化 不是有意识的) 是不存在的 社会机制创造的道德进步是可能的(如解决战争和离婚问题的机制,作者认为这些是社会行为) 经济活动中有存在类似道德活动的双重性 科学领域的进步 哲学的进步 宗教理论的进步是可能的这些都是靠历史性(充分比较)的思维来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