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史学是什么》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历史学是什么》读后感摘抄

2021-01-20 03:18: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史学是什么》读后感摘抄

  《历史学是什么》是一本由葛剑雄 / 周筱赟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3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学是什么》精选点评:

  ●一本深入浅出的历史学入门书。

  ●有一段说到了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分析很透彻,角度也很新颖。

  ●一箩筐废话

  ●没有想象那么学术,可以科普入门看着玩玩

  ●阅读过程是对自己的一些零散的认识的总结,以及深化的过程。而本书所用的历史事例足够引人入胜。

  ●普及读物

  ●看的mobi。稍微普及了一点。葛教授性子直,我喜欢。

  ●很实在的一本书,一点也不装高深。对历史哲学讲得不多,不过说了他的想法,也是一种入门引导吧。

  ●历史学是什么?两张皮(凤光宇)

  ●其實這種通識讀物於我而言,並無多大益處。

  《历史学是什么》读后感(一):关于历史规律的一段论述值得商榷

  第四部分反复强调:历史规律应该是客观而真实的,所以应当是唯一的,而并不随着研究者的立场而改变,更不具备阶级性。

  但从逻辑上看,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并不能推论出其『唯一性』。即使自然科学的规律也未必是唯一的。

  《历史学是什么》读后感(二):《历史学是什么》读后感

  在看到这本书的题目时,就被题目吸引了。中国的史学家中,并没有看到就历史本身是什么展开过专题论述,倒是更多的探讨“历史为什么”的话题。这一区别本不是东方与西方史学的不同,究其根本,应该是东西方哲学的本质区别所在,但确实这一问题是重要的。

  “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有人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要关注历史学家,更要关注历史学家所在的社会。

  书的第二章,探讨了历史的社会性,与个人性。其实本质上是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问题。历史是人的行为过程,但历史不是某个人的行为过程,我们不能罔顾历史的社会性,而夸大一个人的历史作用。人在历史进程中的被动性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我们只有根据现在才能理解过去,我们也只能通过过去,才能理解现在。使人能够理解过去的社会,使人能够增加把握现在社会的力量,便是历史的双重功能。本质上看,历史是社会性的。

  第三章,探讨了历史、科学和道德。历史学家和历史资料的收集者的本质不同,在于对历史事实的归纳。而这种历史研究的归纳方法,其实是和科学是相通的,我们要为历史找到不止是一个发生的原因,这是历史学家的思想性之所在,没有这种思想性的存在,历史的作用也就不复存在。在这里,我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划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意义又何在呢?知识本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认知,历史所研究的,物理所研究的,化学所研究的本都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它们本都是哲学的衍生,它们的方法本都是一样的。

  第四章的题目是“作为进步的历史”。其实提出了一个根本的问题,历史是进步的吗?进步是什么,进步是朝着一个既定的目标的前进,而历史的确有这样的一种方向性吗?这一点我相信,真正倾心历史的人,有着较他人对未来更多的憧憬与责任。历史中的进步依靠的是人类不断的持续的获得性财产的转让,而这一过程便是进步的源动力。进步在于继承,而不是毁灭。对于历史的进步是一种信仰,是代表我们对于未来的信心。进步是历史借以编撰的科学假设。换句话说,没有这一假设,历史是毫无意义的。科学的假设的方法,是构建任何知识大厦的必要前提。

  《历史学是什么》读后感(三):东方睡狮的误解

  这本书是《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的系列之一,详细讲述了历史学,看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可读性比较强。越知道的人越说自己不知道,本书作者就十分谦虚,这一点很不容易。由于是一本历史学入门书,所以讲了很多历史的基本知识,也是之前不很知道的。从最古老的方法开始记录历史,口耳相传、结绳、图画等等,记录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并且未必准确,可以说,为了保存中华民族的历史,所有人都在努力。如果说,文字记录因为要节省字数简洁为主,并且有出错的可能,那么图画就有个可替代的作用了,可以还原当时的情景,更为真实。这些烦恼到现代已经不存在了,电脑能方面的保存所有历史,查询也很方便,唯一的问题是,电脑坏了该怎么半?难道历史也就没了?

  时间真的改变一切,有些历史存在的书籍经过各种各样的原因可能就遗失了,有些可能因为抄自别的版本,传到现在已经是不准确的了,除过应该珍惜流传至今的典籍外,应该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姿态去面对那些历史典籍。胜利者可以书写历史,有些人因为失败了,被描述成了一个形象不佳的人,这些都未必是真的,如果那些人真的那么差,怎么能给当时还不是胜利者的胜利者那么大的威胁呢?书中详细举了一些例子,在此不做赘述,只是想说,如果能够改的天衣无缝,那么某一段历史是不会为人所知的,那么是不是有可能,一个人人皆知的事情其实只是在历史进程中被慢慢改掉了呢?是不是真实与描述相去甚远呢?而且,当时无法说无法查的事情,现在通过各种史书典籍,可以找到一些句子互相印证推算,证明当时的事实。所以说,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即使是李世民,他在位时表现的再好,也不能否认他杀兄逼父的那个行为,具体要怎么判断一个人,还需要自己客观的进行,不能想当然。

  历史是客观的,不能因为要得出某些结论,故意找些句子来歪曲它们的原意,一个史学家是应该公正客观的看待历史的,如果凭自己好恶来做主,那么是无法称其为史书的,只能算作小说。能够不畏死的忠诚记录历史的人是值得敬佩的。

  一件事情很令人痛心,即东方睡狮的真正含义,那不是我们得到认可的句子,而是训狮者用含有鸦片的生肉喂狮,狮子就昏昏欲睡任人施为,而且不会再醒来。所以这句话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是挫败。我没有想到乾隆死去40年后,中国就被列强敲开了大门。中国人都有一种超乎寻常的自豪感,包括知道自己的文化传播影响的情况会自豪,认为自己的文化经济什么的都是最好的,一直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不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西方在不断进步发展,而中国几千年来大概就是一个样,现在大概知道了一些。所以以后会收敛一点我们的自豪感,凡是不能只看短期的样子,还要考虑长远,能够一直保持领先的行动就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历史学是什么》读后感(四):明目之小书

  近来断断续续看了几本历史类的书,感觉珠沙混杂,深感被烂书浪费了许多时间,然在出版业异常发达的今天,想从诸多读物中欲立辨良莠难上加难。同时对那些所谓的正传、大传、正说、反说、第几只眼看XXX等这些千奇百怪的解读感到厌烦。而今人的历史作品多源自古人的著作及考古发现中再加上个人这见解,更有甚者胡乱以现代人之环境妄自批评、指摘古人之言行。

  为此一直想直接读古人的历史著述,虽说写史之人必有其主观留于作品中,但总好过看那些不知所谓的快餐读物,同时也想提高一下古文水平,至少能看懂简单的古文。

  自有了这个想法,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仅举最为显见的两例:

  一是,古文水平很差,只能读有注解的书,而且一定是很好的注解,绝不可为粗制滥造的东西所惑。巧得是上月购回吕思勉先生的《为学十六法》一书,发现此书对于如果入手学习“经、史、子、集”有极大的帮助,同时可参看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一书。

  二是,必须有一个正确的方法,竖立相对正确的历史观。这一类的书很多,近代许多学者的著述足够看一通的。先从这本《历史学是什么》小册子开始。

  这本书虽说才二百五多页,而且是普及型读物,还是用了半个多月才看完,而且深感有重读的必要。特别是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如果说些书的前两部分是关于历史知识的介绍,后面这两部分对于人们提高对历史的认识是极有帮助的,细致分析了历史是如何被误读以及人们在历史面前错误认识的根源,同时还指出了人们学习、运用历史过程中的错误作法。

  特别要推荐给那些喜欢在BBS中看解读历史帖子的朋友看看其中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

  另外,打算有时间从这套“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中选两本看看,有些东西必须得受一下普及。

  附:《历史学是什么》目录

  ------------以下内容,源自网络-------------

  目录

  阅读说明

  总序

  引言

  1.历史的来历

  1.1 “历”和“史”

  1.2 从品耳相传到结绳记事

  1.3 图画与历史

  1.4 文字与历史

  1.5 遗迹遗物与历史

  1.6 神话与历史

  1.7 民间故事与历史

  1.8 历史还是新闻

  1.9 历史的历史

  1.10 未来的历史

  1.11 历史学是什么

  2.历史的类型

  2.1 时间系列

  2.2 空间系列

  2.3 内容系列

  2.4 人物系列

  2.5 另类历史

  3.为什么要了解历史

  3.1 董狐的力量

  3.2 《春秋》笔法

  3.3 太史公的地位

  3.4 《资治通鉴》:历史的“资治”作用

  3.5 古为今用

  3.6 影射史学及其遗风

  3.7 走出庐山

  3.8 历史的智慧

  3.9 从历史看未来

  4.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

  4.1 有没有真实的历史

  4.2 要不要真实的历史

  4.3 能不能获得真实的历史

  4.4 了解历史

  4.5 复原历史

  4.6 认识和把握历史

  阅读书目

  后记

  《历史学是什么》读后感(五):笔记1

  一系列的科普图书,最先看的是这一本,与专业有关。出版时间是02年,成书时间应当更早,距今12年不止。想到前些日子看葛剑雄的讲座《再谈读书与行路》,深感老爷子如今当真是柔和不少。

  书很好,有关史学理论的问题此处按下不表,单用读书笔记的模式分章节来谈。

  第一章谈历史来历,史学史上说得多,本章尤为重要的几个信息一是“借词”问题。特别是从史学史的角度来说,很多词汇并非本土,而是借用,层层翻译得来。所以特别要注意的是现在很多词汇的概念和原本已产生了不小的偏差,指代的并非同一事物。此方面内容要多参考中国史学史和西方史学史的内容,进行交互的比较考察,特别是对于西方史的内容,更不能想当然得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要了解词汇和翻译背后的演化内容。信息二为历史事实,历史材料,历史学这些概念的涵义和之间的关系。就单说神话与历史的关系,便有过很多相关的研究。三代以前的东西因为可证实的材料太少而难以言表,更多是建立在推测的基础之上,此类,对于现下能力而言看过便是,纠结在这里容易走火入魔。

  第二章谈历史的类型。这章若多做了解去看史学史的内容,暂不谈。

  第三章谈为什么要了解历史。此章节写得旁征博引,摇曳生姿,但是太宽泛容易扯到自己并不甚了解的领域,惹人非议,不过仅从入门书籍的角度来看,问题倒也不大。其它领域我也未曾了解,更不敢妄谈。只说启发大的。在空白部分记下了几点关键词:影射史学;规律;历史的作用与历史非万能;实事求是,关注现实情况;借鉴而非模板。最终是要求为学,水平一颗心,不偏不倚,脚踏实地。看似简单,做起来难如登天。并非是不想,研究过程中即便是明白要如此,也会受能力所限,更不谈种种画地为牢的束缚了。况且人总认为自己是中间派,是最正直而中立的,错误就在于无法认清和发现自己的不足,这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极为麻烦的,知道哪里不对尚可有方向去调整,而看不到自己的不是就只能再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很多人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被自己绊住了脚步。所以只能放低自身,特别是在面对自己,面对知识本身,要尽可能的放低自己的态度,做到以最谦卑的心态去探索,这也仅仅是做到不固步自封,认识自己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读书和做人一样,读什么书做什么人,怎么读书怎么做人。偏题了,其实关键词就那几个,记不下来在纸上,记下来在心上。先是抄下来,在今后的读书和生活中碰到了,反反复复拿来思考,等到何时可以抛开这些,才算融会贯通。

  第四章谈怎样学习和研究历史,老先生估计是第三章写high了,基调在那里这章也刹不住车。看标题本来该是挺正经八百的端着写的感觉,看下来却是一边挺轻松一边挺沉重。这样写文章也很好,酸甜苦辣都在里面,读到是几分味道自己去品。其实也是在说研究过程中的小与大的问题。具体的怎么做,如何求真实,大范围的怎么做,如何把握度。

  说真实,说平衡,几乎是个个史家都在说,从古到今。但从来不是说得出就做得到。受限种种,简直难如登天,而且关隘不在外界,更在本心。人做不到绝对的客观公正,历史学强调隐去“我”的存在,国外史学更有表示“我”是无法隐去,不如不隐。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其间定有成果,也定又偏颇,不问旁人,只道自己读书过程中,又是如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