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盲区读后感摘抄
《情感盲区》是一本由周丽瑗著作,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感盲区》读后感(一):所有过不去的坎儿,皆因你陷入了“情感盲区”
朋友小A失恋了,她说这是她恋爱的第334天,他一直说自己很忙,却在外面陪别的女孩。直到小A忍不住发脾气说分手,他只说了“好啊”,就转身离开。小A哭着说:“为什么连句真话都不敢说,连句对不起都没有,还把所有的错都怪到我头上?”之后的三个月,小A日渐消瘦,她说:“他刚开始对我很好啊,我以为我找到了真爱,为什么变成了这样?” 失恋的感觉,想必每个在寻爱路上的你我都经历过,那种感觉痛彻心扉,可能几个月甚至几年才能走出前任的阴影。痛定思痛后,我们希望下一个伴侣会更完美,希望自己不会再遇人不淑,反复告诫自己“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就像开车一样,在一个路口走错过,下一次在这个路口估计八成的几率还会走错。其实,我们已经进入了情感盲区,不幸的人会一味地重复这个错误模式,不断地在这个路口走错,其实这个路口并没有错,开错车的是我们自己。如果不及时察觉,我们只会把责任推到那个路口,甚至还会产生命运对我不公的想法。 著名心理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丽瑗在《情感盲区:弥补我们缺失的爱》中,把我们在择偶、恋爱和婚姻中经历的“坎儿”做了深刻的剖析,追根溯源后发现其实我们兜兜转转、爱而不得的真正原因是陷入了情感盲区。我们期待从自身以外的世界寻求安全感、幸福感和满足感,来填补内心缺失的爱,往往现实总是适得其反,幸福的真正力量其实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治愈好我们内心的小孩,才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01 对“灵魂伴侣”的渴求里,藏着内心中爱的匮乏 根据最新统计,目前我国单身人数已经达到2.4亿人,单身率超过50%的城市多达40多个,其中海口单身率最高,高达87.5%。单身人口众多的原因很多,比如金钱、压力、时间等,生活压力的增大,娱乐方式的增多,年轻人都想过更好的生活,对伴侣的要求也相应更高。 “我们被父母培养了这么多年,没有必要委屈地和不如自己的人过一生!” “我好不容易自己有房有车了,难道让我找一个没房没车的男人嫁了?那也太便宜他了!” “专家都说了,之所以剩下,是因为我们太优秀了!” 很多优秀的女孩子就把青春浪费在择偶一定要“优秀”的标准上,而这个“优秀”的标准通常是有没有房和车,有没有精神共鸣。追求“精神共鸣”的人往往会鄙视追求”有房有车“的人,但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为这都是你内心力量匮乏的表现,如果你真的优秀,为什么还要担心对方暂时缺少什么? 如果你真的有力量,为何还要对别人有要求?靠自己就够了啊。所有的向外求,其实都是内心真正匮乏的东西:你想要对方有房有车,因为你内心缺乏安全感;你想要对方与你三观一致、内心契合,因为你内心缺少对自己的认同感。我们急需要找到“对的人”,却在路上跌跌撞撞,逐渐迷失。 02 在长久关系的维系里,透露出你不爱自己的真相 这个命题你一定会嗤之以鼻:我对择偶的要求那么高,根本出发点就是爱自己,更何况是一段长久的关系里? 男女双方的接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信息刺激阶段。恋爱初期,男女双方最初的吸引来自“刺激”信息,比如身高、样貌、年龄、职业等因素,我们因为彼此的优点而相爱; 第二阶段:价值探讨阶段。恋爱中期,首因效应失去作用,我们开始发现真实的对方,这时分手的风险增高,很可能因为接受不了对方的缺点,对对方做人做事的态度和信仰产生质疑,也就是所谓的三观不一致而分手; 第三阶段:角色融合阶段。恋爱晚期,也是走向婚姻的前夕。男女双方感情已经趋于稳定,更多的是在事业、居家、为人父母等方面的融合。 其实,仔细观察总结不难发现当代青年男女的相处,基本在第一或第二阶段就止步了: 男女主角最开始的如胶似漆,最后沦为互相厌弃。 “有的男人太自我了,到了三个月以后就暴露出来了。” “一开始我很喜欢,但几个月接触下来我发现对方并不是我最初喜欢的样子。” 其实关系破裂的真正问题不是所谓的“对方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出在我们自己身上,比如生气时情绪失控,对着对方大吼大叫;把注意力都放在对方身上,让对方感到压力、无法喘息,只想逃离;孜孜不倦地想要改造对方,却始终不肯接受真实的自己:不自信、很偏执、缺乏安全感、情感不独立、不会付出真正的爱······归根结底,我们没有接纳真实的自己,我们不爱自己,又何来能力爱别人呢? 03 照亮“情感盲区”,活出真实的自己 为什么我们总是明明内心不愿意分手,但最终还是走向这样的结局呢?不爱自己的根源就在于低自尊!很多人会认为低自尊的人往往总是感到悲伤、害怕,极少主动说出自己的主张。 其实你被低自尊的伪装蒙蔽了双眼,在职场上有很多相当强势的人,他们冲动、好评判、傲慢、完美主义,但其实他们的内心深处深藏着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低自尊,而这种低自尊也体现在亲密关系中。 明明感情已经出现问题,我们不正视矛盾,而是购物、喝酒,甚至加班来麻痹自己。 男女思维存在本质差异,偏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评价对方的行为,永远不懂男人的心思。 看过几个朋友失恋,就觉得男人都是靠不住的,反复给自己心理建设:靠自己才是硬道理······ 其实,你可以换一种方式: (1)学会接纳自己。认清真实情况,客观评价自己,正视自己的强项和弱项,多在生活中给自己积极的暗示; (2)安全感是自己给的。一个人如果处理不好婚前的不安全感,那在婚姻中仍然会向自己的伴侣投射,亲密关系就会一次次受到挑战和伤害。安全感不是向外求的,而是自己给自己的。学会人格独立,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无论身边的男人在与不在,都有能力让自己过得有声有色。 (3)正视曾经的痛苦。如果你对前任还心存怨恨和不甘,那么你永远无法开始一段新的恋情。其实前任存在的价值就在于给你珍贵的一课——学会放手。好好总结过去失败感情中自己的不足,发自内心去感激前任的出现,他们的任务不是与你结为夫妻、陪伴终身,而是让你学会看见自己、接纳自己。 每一段经历都弥足珍贵,每个人的出现都绝非偶然,更换伴侣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沉浸痛苦更不是迎来幸福的正途,虽然我们人生的前几十年没有接受过”爱的能力“教育,关于爱的一切都要在感情的世界里摸爬滚打中悟出来,实践往往出真知,这样习得的爱的能力会让我们获益终生。怕的只是你一直在情感盲区兜兜转转,在感情的坎儿里爬不出来,那才是真的浪费。 希望你我都能拥有爱的能力,拥抱属于自己的幸福。
《情感盲区》读后感(二):婚姻里的情感缺失都是我们不够爱自己
恋爱时,我们每个人大概都想过:婚姻应该就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了吧。可是,结了婚后我们才恍然大悟那句:婚姻就是爱情的坟墓。我们想要在婚姻里寻找幸福,想让另一半来填补曾经缺失的安全感,可是到最后才发现:曾经的爱情很美,婚后的生活不幸福。
著名的心理专家、壹心理最佳人气作者周丽瑗在《情感盲区:弥补我们缺失的爱》书中告诉我们:当我们期待从自身之外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时,我们就陷入了情感的盲区,默认爱等同于被爱。而我们想要真正的幸福的话,只有从更深层次去挖掘自己,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那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真正地获得幸福,让婚后和恋爱时一样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这本书吧。
1.婚姻里的情感投射
在恋爱时对另一半的感情,大多是因为我们字原生家庭上感情的缺失,而在另一半身上寻找寻找这种缺失感。比如,我们童年时期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与父母关系不和给自己带来压抑的渴望。这些情感的缺失,都会让你在投入一份感情后,把来自原生家庭时带来的情感缺失全投到另一半身上。我们会对这个人充满期待,期待他是一个自己内心完美的男人。
但是“当我们在无意识状态下对一个人投射来很多期待,而他并没有满足我们,但我们又觉得我们和他之间有很深的感情,需要和他继续维持这段感情时,我们只能做一件事,那就是改造他。”作者在书中这样告诉我们婚后和另一半矛盾不断,生活越过越累的原因。一般改造的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吸引对方的关注。我们会经常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小事而争吵,这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想让对方不能另自己满意,而恰好就有了要改造他让他变成心中那个“梦中情人”的理由。但如果对方不愿意呢,于是就进入了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你必须按照我说的做”。我们想把他变成理想中的样子:体贴温柔,有责任心,爱我关心我,能挣钱养家。。。。但是,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去改变,于是对方也开始反抗,两个人不断地争吵,因为谁都不想先屈服。
第三阶段:报复心理。当对方没有变成内心的样子时,便会觉得在这段婚姻里受伤了,改造行动失败了。反过来还觉得是对方伤害了自己,觉得他怎么和婚前不一样了,生活过的如此累。
第四阶段:改造不成功便放弃了。婚后通过不断地争吵希望对方能变成心中的样子,可是后来发现现实中的他和内心期待的他相差甚远,一次次的争吵一次次失败。次数多了时间久了便放弃了,不再争吵不再期待,接受了现实,平淡而不开心地一直那么过着。
其实,我们所经历的这四个阶段,都是我们从小与父母关系的一种映射。我们没有在家庭父母身上得到足够的关爱,而另一半也不愿满足我们,所以会觉得这个世界上根本没人爱自己,没有幸福可言。
2.爱与幸福,从来都在自己身上。
很多事例都告诉我们,我们在与另一半相处出现的问题,都是原生家庭里带出来的问题。比如作者在书中介绍了她自己的故事:
作者的母亲是一个相当强势的人,对作者从小管到大。长大后作者就变得特别讨厌对方指手画脚。于是她就对她先生的细节控相当敏感,觉得他什么都想管想干涉自己的生活。所以每当她的先生不自觉流露出这种“掌控感”时,他们之间的关系就会特别紧张。
往往就是这样的生活小事,才引发了两个人的矛盾。如果我们不从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情感缺失中走出来,就很难得到幸福。我们改变不了对方,只能改变自己,当我们不再想着改变对方,不再从另一半身上寻找缺失的爱时,那么离幸福就越来越近了。
女人只有改变自己,变得越来越美好,变得爱自己,那么才会有人去爱你。
婚后的生活,总是因为忙带孩子没有时间,不化妆不收拾自己,每天一身睡衣从早穿到晚,还想着另一半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自己越来越不喜欢进这个家了?
能让夫妻生活和睦的,自然是你有一颗善良的心。但外在是集中了所有内在的表现,你不去变美变得更有魅力,无非就是说你懒没气质,也不爱自己。那这样的你,谁还敢把自己交给你来爱呢?!所以,你只能从自己身上改变,先爱自己,才会有人看得见你的美好去爱你去为你做出改变。
我们只有从更深层次去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爱上自己,不再从另一半身上寻找缺失的爱时,才有可能获得完整的爱,获得自己想要的幸福。
《情感盲区》读后感(三):走出《情感盲区》:你怎么爱自己,别人就怎么爱你
爱情是什么,我曾经问过很多人这个问题,但是能够真正回答我的人,却少之又少。在大家的眼里,爱情就是父母的人生,不论是争执还是执子之手,一辈子都在一起走到生命的尽头,就是爱情最本质的存在。
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爱情却好像是另外一个模样。我经常听见长辈们抱怨:哪家的孩子三十好几了,还不解决自己的个人问题,问他们就说缘分没到,对相亲对象没有感觉,放在我们那个年代,见面就算是定终身了。
是爱情变了,还是时代变了?其实在我看来,什么都没有变,但是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的时代里,每一个孩子都被培养成了更加独立的存在,所以对于爱情,更多的是可遇而不可求。他们希望能够遇到的那个人,和自己有足够的默契,然后能够一起抵抗这个世界的冷漠。
01 因为我们不够优秀,所以希望拥有优秀的对方
父母这一辈的人对于孩子们的婚姻爱情观,一般都是这样的一句话:“女孩子嫁得好就行了,男孩子得继续努力努力。”归根结底,女生仿佛在这个世界上只剩下了结婚这条路才能成功,而男生则需要在努力的道路上不停地奔跑。
《情感盲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对伴侣的要求里藏着你的匮乏。
我在二十多岁时也想找个有房有车的,等到自己买房买车后,觉得更应该嫁个有房有车的男人,所以我自己的青春就是以这个为“优秀”的标准而浪费掉的。后来慢慢明白,这无非只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的映射。这个标准的确是个现实问题,但若以此为唯一的标准,那只是在逃避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而已。但是,放眼现在的世界,女生们不再执着于嫁一个好老公,她们考虑更多的是自身的能力和存在价值——我作为一个女生,我能努力到什么样的程度,我能获得什么样的成功。即便是遇到了对的人,女生们考虑的也不仅仅是嫁得好的问题,而是这个男人会不会和我一样努力。
男生们可能不在执着于努力,而是寻思着同样第一次生而为人,为什么自己要比女生辛苦那么多?当然了,什么样的男生都有,有够努力的存在就会有根本不想努力的存在,不管是哪一种男生,在新时代里都是家庭宠儿的存在。
为什么要在别人的身上去寻找自己匮乏的存在呢?《情感盲区》告诉了每一个期待爱情的人这样一个事实——将日子过得稳妥的人,都拥有者共同优秀的特质:懂得自省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懂得自省,我们才能将所有的问题都找到答案,同时知道自己在这些问题之中存在的问题。当我们找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的时候,我们就能够让自己面对和改正问题。不做井底之蛙最简单的方法便是爬出井底看看井外的世界,井底就是青蛙的问题。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毕竟优秀的人并不是以有房、有多少套房来衡量的,这其中还包含了良好的个性、积极地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各种因素。风物长宜放眼量,两个人齐心协力等到的一切,才会让彼此更加珍惜。
02 处理好原生家庭的关系,原生家庭必然会成为我们情感的最佳助力
现在很多人都开始注重原生家庭的问题,并且认为一个人唯有脱离原生家庭,才能够成长。毕竟,原生家庭与生俱来,不同的原生家庭带给每一个人的成长道路都是不同的。好与坏,在于原生家庭之中父母的存在感。
一个人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对这个人后期的亲密关系非常有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完成与父母之间的功课,那么日后这个人的亲密关系一定会出现问题。所以,在没有遇到自己心爱的那个人之前,我们需要做的一个事情是让自己和原生家庭共同成长。
小时候父母会干涉我们很多的事情,我们自身被各种“应该”和“不应该”捆绑着,这就是父母对我们的管控。成年之后,我们应该去做我们认为应该做的事情,然后去明白什么更适合我们自己的发展,但是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如果自身的发展父母并不认同,那么这个发展会被直接舍弃。
父母拥有着属于他们的情绪,我们应该放手让父母去经历他们人生之中的每一份情绪:愧疚、愤怒和无奈。这是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去经历的事情,而不是用来捆绑任何一个人的情绪控制。
我们需要明白的是,当父母有自己的情绪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被他们的情绪所左右,他们应该如同我们在自我修复时候的反应一下,学会修复自己的情绪,懂得掌握自己的人生。任何人的情绪,都只属于任何一个个体。
成年人的首要任务,是照顾好自己,不论这个人的年龄多少。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学会接受原生家庭的不完美,而这份接纳也是和我们自己的和解。当我们与自己和解之后,我们才能与父母互动,我们才能处理好原生家庭的关系,我们才能懂得如何更好地去爱一个人。
03 在爱中找回自己,爱最真实的自己
有句话叫做“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又怎么可能爱上别人呢?”,所以当我们想要一个稳定的情感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审视自己是否有好好地爱自己?很多人会说:我对自己可好了,舍得吃舍得穿舍得玩,难道还不够爱自己吗?
首先,爱自己不是放纵,爱自己更不是让自己一味地在舒适圈里越长越圆。爱自己的前提是自信,自信是一种力量感的体现。力量感强大的人,能够无惧任何外在事物的冲击,一个人越有能力,他就会越爱自己。
其次,我们要学习爱,并且学会主动付出爱。
学习爱,可以找一个生活幸福美满的家庭,去观察和学习他们在生活中爱的表达和互相滋养的共性,学习他们如何对对方真切的付出爱,而不是流于形式的谈天说爱。并且我们需要常怀感恩之心,不去计较自己爱的付出;时时感恩之余,爱就会成为自然的回报。
最后,我们需要给自己足够的爱,不期待完美的男人或者女人。这个世界没有任何完美的存在,所以一个对自己充满爱的人,在任何环境之下都会有爱。不要抱怨这个世界从来不爱自己,也不要抱怨自己得不到所爱的人,因为爱除了付出,还有给予。
我曾认为自己是一个不懂得爱的人,也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爱的人,所以面对这个世界上其他的存在,我总是很冷漠,并且感觉很迷茫。但是在我翻看《情感盲区》这本书的时候,我才发现我的问题在于,我并没有付出过爱,所以我总认为自己没有得到过爱,因此不懂得什么是爱。
其实,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存在,但同时爱也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存在。它存在于我们生存的每一个地方,它已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对于任何一个觉得没有爱找不到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来说,它只是没有被发觉而已。
你怎么爱自己,别人就怎么爱你。这个世界上所有过不去的坎儿,都是无法好好爱自己导致的结果。“寻找灵魂伴侣”是个伪命题,我们需要发现自己的珍贵,放弃对爱的期待;我们需要与更深层次的自己相遇,从内心获得完整的爱;我们需要活出懂爱、敢爱的勇气,成为更好的自己。
《情感盲区》读后感(四):做真实的自己,不要陷入情感盲区,你才会体会到真正的爱
大上海留洋归来的青年才俊佟振保,在纺织公司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因一时找不到住处,就到同学王士洪家里借宿,初遇他老婆王娇蕊的时候,就被惊艳到了,王娇蕊正在浴室洗头发,一件条纹浴衣松松挂在身上,让佟振保不由地惊叹,世人只说宽袍大袖的古装不宜于曲线美,这才方之是然而不然。那女人被勾勒出的身体轮廓,一条条都是活的。
他们俩人都有着留学的经历,又是佟振保喜欢的天真妩媚的热情女子,当王娇蕊决绝地和老公离婚,把自己的真心和坦诚完全交付给佟振保的时候,他却变得冷血和残忍;当王娇蕊抱着他的大腿苦苦哀求他的时候,他却对这个深爱自己女人说,如果你爱我,就不能不替我着想 。
王娇蕊只能擦干眼泪,就此别过,不再回头。为什么他不愿意娶自己真正爱的女人呢?因为佟振保需要的是一个被世俗认可的完美妻子,不允许自己的人生有一丁点的差错,于是果断舍弃王娇蕊,寻找自己的完美伴侣。
孟烟鹂家境殷实,当佟振保和他约会的时候,看到的是让人心潮澎湃的圣洁、美丽羞涩的完美女人,让佟振保对她充满了怜惜和爱慕。
但是这么完美的妻子,佟振保还是得不到幸福,在周丽媛《情感盲区》中我们发现了真相,原来一个人,没有正视自己内心真正的欲望,就会陷入情感盲区,做不了真实的自己。
01完美的伴侣
在国外留洋归来的佟振保也有着传统的观念,他舍弃了为人妇的妖艳多姿的红玫瑰,娶了东方人眼中完美的妻子白玫瑰孟烟鹂。
这样一个温婉秀丽的妻子,就像江南雨巷打着油纸伞的女子,有着丁香一般的美好,贤淑良德,门当户对,非常符合佟振保心目中完美伴侣的特质。
当他带着期待娶孟烟鹂进入家门,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后,才发现那个完美的妻子竟然是自己的想象和虚幻,昔日的优点全部变成难以忍受的缺点。
娴静保守的性格,连和佟振保欢爱的时候,都是僵直的,忍耐的,受罪的,简直就是一个木头娃娃。
于是佟振保嫌弃她苯,不解风情。开始想念和王娇蕊在一起的一颦一笑,风情万种,酣畅淋漓,开始夜不归宿,在外寻欢作乐。
而孟烟鹂因为爱他,甘愿忍受一切,守着一室的寂寞和清冷,从此她不再是佟振保眼中天上的白月光,而是坠落在凡间的尘土,卑微到尘埃。
这时候佟振保是失落的,那么符合世俗的择偶标准,却是最失败的。他放弃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欲望,同时,也就失去了真正的自己。
他后悔了,但是为时已晚,那个敢于正视自己内心真正欲望的女人,自己最爱的女子,早已经名花有主,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
02择偶标准是个伪命题
什么是择偶标准?知乎上说,择偶标准就是男女之间进行恋爱与组成家庭时相互选择的主观评价标准,它是人脑对于男女之间价值关系的客观价值标准的主观反映。择偶标准由众多基本要素(如财富、才华、品德、相貌等)所组成,而每一个基本要素都包含着特定的价值内涵。人将会以什么样的择偶标准来选择配偶,取决于什么样的择偶标准,是否最有利于人的繁衍,是否有利于男女双方获得最大的价值总量,是否最有利于家庭的生存与发展。越是对择偶标准要求多的,越是想拥有完美的伴侣。幸运的是,我们最终碰上的那个合适的人,会让我们突然觉醒,为了他,“所谓的标准”都可以放弃,但如果不觉醒,就只能在恶性循环中继续蹉跎岁月,遗憾终生。
很多女生在择偶的时候,总是要求很多条条框框,要房,要车,要帅气,要多金,对不符合择偶标准的男生绝不留恋,总是在岁月蹉跎中才明白自己错过了那个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
而李子柒在择偶标准上就很通透,不是为了要满足世俗人的眼光,她说:“他就是可以帮助我挖地的,我平常拍摄的时候,会挖老大一个坑,就是特别费劲。”
也就是,她要的男人,不需要有钱有房有车,但是要懂我帮我理解我,是她内心真正欲望的需要,是敢于做真实的自己最好的宣言。
所以,不要用择偶标准来限制爱情,你的爱人不在你的条条框框里,他在你的心里。
03敢于做真实的自己
大多数关系的破裂就是因为我们不能接受这个人生的真相——我们本能地不愿意去承认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的。
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那个对的人的时候,会不由自主的渴望完美,希望对方符合世俗的择偶标准,希望对方是自己完美伴侣的存在,潜意识里面会否定自己最真实欲望的存在。
当你不敢满足自己欲望,不敢做最真实的自己时候,反而带着世俗标准的完美爱人进入婚姻的殿堂时候,那个红玫瑰,一定会变成蚊子血,而那个白月光,也会成为饭渣子。
其实幸福一直在你手中,你只需要把那个最想要的伴侣,争取到自己的世界里,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圆满。
麦绒是贾平凹笔下最本分不过的农村女子,有着农村人本本分分,勤勤恳恳过日子的传统思想,却偏偏嫁个爱折腾,不甘心在农村好好种地,过安稳日子的禾禾。
而热情活络的烟峰却找个甘守一亩三分地,只图有个粮食吃的回回。她梦想过体面人的生活,不愿意守住这个小村子寂寞度日,可是回回认为有得吃就很幸福。
这两对夫妻,三观无法融合在一起,精神上没有共鸣,麦绒和回回的观念里就是把地种好,把牲口养好,有粮食吃,过安稳日子;烟峰和禾禾却是,喜欢新事物,热爱创业。所以他们的日子过得都痛苦,都不快乐。
当他们真正认清自己心中的欲望,正视那个真正的自己时候,勇敢离婚再重新重组,才找到自己真正的幸福。
结语:
人们在择偶的时候,要看清自己真正的欲望,不要被世俗的标准束缚,为了那个所谓的“完美伴侣”,让自己的婚姻长期陷在焦虑和痛苦的漩涡里。
多少人爱过你昙花一现的身影,爱过你的美貌,以虚伪或真情,唯独一人曾爱你那朝圣者的心,爱你哀戚的脸上岁月的留痕。遇到这样一个人,你千万不要错过。
因为,做真实的自己,你才会体会到真正的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