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情感暴力》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情感暴力》的读后感10篇

2018-03-31 21: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情感暴力》的读后感10篇

  《情感暴力》是一本由[日] 加藤谛三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感暴力》读后感(一):对情感暴力说“不”!

  当我读到这本书,第一时间想到了我的朋友K。

  K最近在被逼着和男友分手

  确切地说,是从父母知道她和男友的事情之后,就持反对意见,前前后后已经快两年的时间

  理由开始的看不上男孩身高长相到觉得男孩家庭复杂,再到觉得男方家人说话办事不够周到不满意的地方越来越多,总结来说,就是,没有一个同意的理由。

  我和K是多年的朋友,彼此之间也是无话不谈。我见过她的男友Z几次,算不上高帅但还属顺眼,Z为人比较真诚相处起来也不费什么力气。他们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K是我见过少有放松状态,所以那个时候我也大概明白为什么她对Z如此坚持了。

  我们在一个十八线的小城市里长大,K的妈妈公务员,为人也比较平易近人,但因为职业习惯,和她相处难免多了一些拘束感。

  在让K和男友分手的问题上,母女二人一度闹得很僵。后来K的妈妈找到我,让我劝K分手。每次在我面前提到K的事情,都会泣不成声。我非常理解她的担心,最主要的还是Z的家庭问题,她担心自己唯一的孩子未来会吃很多没有婆婆照顾的苦。作为朋友,我也劝过K慎重考虑这个问题。但Z的家境还算优越,而且他和弟弟妹妹就是保姆照顾大的,成长得也很好。她还担心Z现在只是安安稳稳上个班挣钱太少,看他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大出息。还说Z家庭太复杂,如果K真的嫁过去了要面对的太多。我说我看到的是K和Z真的有感情,而且Z的家里做得没有她想的那么差,她又说是K在骗我。我试图向K妈妈解释这些,但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担心中听不进我说的话。那一刻,我终于知道为什么K宁愿一个人把这些事情憋在心里,也不愿意和家里沟通

  K说,其实妈妈骨子里是自卑的,她认为在小城市生活的人就应该本本分分的找份安稳的工作,找个安稳家庭嫁了,结婚生子,安稳一生女孩子不应该去大城市打拼,更不应该去冒险找这样复杂的家庭。所以每当K和她提到这件事情时,妈妈就会变得冲动强势,希望她赶快分手。

  “会这样施加隐性威胁的人,其实是对自身没有什么自信的人。”而K也变成了书上所说的“长期接受情感暴力的人会一直处于焦虑之中,没有办法保持良好的心态”。

  妈妈说,我是K的亲妈,我就她一个孩子,难道我还会害她吗,我都是为了她好。

  我说,但是K确实喜欢Z,他们两个觉得彼此都是最合适的人选。

  妈妈说,你们还太年轻,感情不能当饭吃,等到以后过日子就知道自己有多难了,不听父母的话自己做主的婚姻都是没有好的结果的。

  从头到尾,K妈妈都在说K的不听话让她有多痛心

  我问K,妈妈从来没有问过你,和这个人在一起是不是开心吗?

  K说,没有。

  K妈妈真的是个爱孩子的妈妈,天下的妈妈都是爱孩子的妈妈。但我还是觉得,只是一味的把自己的爱强加到孩子身上,从不问孩子是否乐意是否快乐,这种爱,是真的爱吗?

  “孩子想要的是来自父母的主动积极关心”。而不是父母一味地向孩子兜售自己,展现自己的付出。这种爱只会让孩子觉得内心沉重,充满负罪感

  高中时期,我曾经一度对生活失去希望。每天都惶恐不安,深怕睁开眼睛,自己的家庭会破碎。我努力学习,战战兢兢,努力做一个懂事的孩子。因为我害怕我妈妈的眼泪,害怕她对我说,我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我没有别人优越的条件,害怕她对我失望,害怕她说,我再不懂事不争气她就不活了。

  和K聊起这些过往时,K说,我真的羡慕那种想要什么就会理直气壮地向父母撒娇的小孩。我说,我也羡慕。

  还好,我们在成长,妈妈们也在成长。我的妈妈开始懂得爱自己爱生活,K的妈妈也逐渐理解K的选择

  因为,当我们勇敢地向这些情感暴力说“不”的时候,我们就跨出了独立的第一步,她们也意识到,

  是时候对孩子放手了。

  爱是一生的修炼,愿我们都修成正果。

  《情感暴力》读后感(二):刀子豆腐心,好吗?——《情感暴力》有感

  lue编辑

  我们在生活中与人交往的时候难免会听到这样的话语:你这个人到底是怎么搞的,这么一点小事都不会做,我养你这么大有什么用。让人奇怪的是类似这些很伤人的话可以说还不常见关系陌生人群之间,更常见于关系亲近的人之间。例如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夫妻之间等等。往往在旁人提出话语不太合适的时候,当事人却以爱之名来抱以回答。真的只要出于好心就可以这样随意说话吗?难道真的一句刀子嘴豆腐心就能揭开一切吗?被这些话语伤害的人能够理解说出这些‘冷刀子’话语背后的好意吗?

  对于上面的问题可能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犯过,即使事后意识到自己可能做的比较过火,但是在内心深处还是以‘这些都是为他(她)好’就掩盖过去。在这本由日本知名心理学家加藤谛三所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情感暴力》就对这一现象心理学角度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本书包括序章在内共六个章节的篇幅里面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这一现象的定义为情感暴力。情感暴力在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书中都能够看的仔仔细细明明白白。

  当然作者所分析的角度主要是从日本人出发分析的,但是这一类的心理问题是不分国界的,所以对于我们国人来说一样具有启示意义。作者在安排正文内容的时候是符合我们的认知规律的。例如在序章和第一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情感暴力究竟有怎样的危害力。很多父母都会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身影,如《虚有其表的爱最可怕》里面就谈到了父母们对孩子说:“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的行为其实是属于道德绑架,实施这样行为的其实就是一种‘隐藏的施虐者’。这是因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做为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什么要求,但是实际上在孩子的心理层面上是给了相当大的压力负担的。

  当读者们意识到了这种危害之后,作者适时地对情感暴力的具体表现进行了总结,可以说这是非有用的。因为在这里我们基本上可以参照作者所说的这些表现来反思自己究竟有没有犯过这些错,避免走进情感暴力的误区。如在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其实爱和强烈依赖心理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而这种表现却在很多情侣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屡屡上演。书中就对这种行为进行了批判,并有加黑字体形式指出:“没有爱的能力,会导致无视对方人格、无视对方的界限、无视对方的需求、无视对方的想法、无视对方的发展等等问题”。相信很多父母和情侣看到这里应该会惊起一身冷汗吧。

  可以说在这本书中作者基本上都是以父母和孩子这个群体出发点来进行展开叙述的,非常适合作为一本家庭教育指南。但是我想在这里说的是,其实本书不仅仅适合来处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还适合情侣之间,同事交往之间等等,因为这类现象在我们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存在着,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应该好好学习一下本书,能够客服自己的情感暴力倾向的话,本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最好想问一下眼前的你:你也是刀子嘴豆腐心吗?

  《情感暴力》读后感(三):原来,这些话都是情感暴力!我们常在说

  最理想的父母,是真心爱护子女的父母。

  其实,是不爱子女自己也意识到这件事的父母。

  最坏的,则是并不爱自己的孩子,却认为自己深爱着子女的父母。

  比这更坏更恶劣的是,在情绪上虐待子女,却深信自己是爱着他们的父母,这样的父母常常以爱的名义对孩子实行情感暴力,却全然不知!

  加藤谛三在《情感暴力:你会和亲近的人相互伤害吗?》第二章写了N种情感暴力的表现,我在里面看到了平时很常见的话语,才逐渐认识到,原来我们平时说的话,其实是一种情感暴力。

  请严厉批评我家的孩子!

  想要展示自己是一位负责任的好母亲,很多家长会对老师说:“请多批评批评他。”母亲让自己成为好人,但实质上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改变孩子。

  喜欢用道德伤害别人的人,可以分成两种,一种会伤害无关的人,一种是喜欢伤害自己亲近的人。戴着善意的假面登场,对孩子产生的心理影响也是常人无法想象,但很多人几乎没有意识到。

  你这样真的让妈妈感到很痛苦

  总是利用对方的自责、负罪感而施加情感暴力,一般会用负面情绪去操控对方。比如,孩子不学习,母亲会说:“你这样真的让妈妈感到很痛苦”,这样说的话,孩子会觉得很对不起母亲,于是孩子会说:“我会好好学习的,不要难过了,请你原谅我”。更恶劣的母亲会这样责备孩子:“看着妈妈为难是不是很有意思?你是在故意为难妈妈吗?”会这样说的母亲已经存在虐待行为了。

  被这种话教育大额孩子会逐渐失去生存的勇气,变成没有情绪、没有表情的人。

  不要因为一点小成绩沾沾自喜

  不会夸奖别人,总是在寻找自己的控制力,总是希望控制对方,也是情感加害者的一种表现。比如孩子喜欢打棒球或者跳舞,在运动中表现出色的时候,心理上正常的父母会说:“你今天的表现太棒了,要不是你,你们队可能就要输了”。而情感加害者父母会说:“不要因为这样的一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不然,怎么可能成为大事?”这么说,是在遏制孩子的积极情感,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反问孩子:“怎么这么没有干劲?”

  为什么不能变成XX家孩子那样的人呢?

  “为什么这种事都做不好呢?”有情感暴力倾向的父母非常喜欢说教,会用夸奖别人家孩子的方式来虐待自己的孩子。常常激烈刺激孩子的软肋,都是因为父母本身期待过高。结果是,被精神虐待的一方会渐渐变得无法接受、认可自己。自我评价标准会脱离现实高度

  我都是为你好

  沃尔夫在书中曾写道:“我是爱你的,所以请你按照我喜欢的方式做事”。这是专制主义的一种。这是以爱为借口支配周围的人。通过让别人感到愧疚来治愈自己的心,将自己变成一位施虐者。

  又比如“严厉的家教都是为你好”其实是一种骗局,乍看之下,这是出于爱的话语,实际隐藏的动机却不单单是爱。这样的父母其实正深陷不安或者恐惧之中。为了缓解心中的不安或恐惧,他们把注意力转移到孩子身上,去束缚孩子、操纵孩子。不厌其烦地说“是为你着想”,其实是出于自己的寂寞,想要将自己的寂寞合理化而已。

  你怎么开心就怎么做呀。

  有个词叫做表里不一,就是表面上说的事情和实际上要表达的事情完全相反,又或者什么也没说但是却在传达着什么。

  防御性的态度,不想让对方了解自己的真实态度,最后让对方越来越排斥。

  我为了你,创造了这么优越的条件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总是会提出矛盾的要求,对寻找快乐这件事抱有罪恶感,是情感受害者最大的悲剧。一方面,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为了满足他们,会自己禁止自己去感受快乐。对于感受快乐这件事会怀有负罪感。

  但另一方面,要对说着这句话的情感暴力的加害者表示出感激样子。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一定会被要求接受这样的矛盾的要求。

  更复杂的是,情感暴力的加害者会以恩人自居。在这样的矛盾下,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只能渐渐沉浸于自己的世界,渐渐变得无法接触外界的现实。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无法再对外面的世界提起兴趣

  《情感暴力》读后感(四):揭开情感暴力的“面纱”,打开看不见的“心锁”

  《情感暴力》是由日本知名心理学专家加藤谛三编著,意在探讨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情感暴力!

  在序言中,作者就指出了情感暴力所指的范围

  指拥有迎合型人格障碍的情感暴力,亦即隐藏自己的敌意和攻击性,用爱的语言去束缚、虐待、折磨对方,包括善意的操控、情感的威胁、虐爱、神经性的爱情渴望等。

  把概念理解透彻了,才能看懂这本书传递给我们的价值:“将善意的操控视为情感暴力的最根本特征。”

  书中反复提及的一个例子: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只要你幸福,我怎么样都可以。”这样的语言,对于没有辨识能力的孩子而言,会理解成,如果我不好好生活,那么我就对不起我的父母。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自卑,很难!

  当你明白这其中的因果关系,那么,你只需要做到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沉浸在不愉快的感情中。

  《情感暴力》这本书中,提及到一个避免情感暴力影响的方法用心去看,透过表面的语言、行动,来观察那个人的内心。

  比如书中的例子:母亲想喝酒,但是因为父亲累了不愿意出门买酒,那么,母亲会说:“爸爸不喝的话,那我也不喝了。”这句话其实是在减轻母亲的罪恶感,殊不知,还不具备察言观色的孩子,很难理解母亲是在打感情牌,进而出门去买酒回来。像这样总是间接让孩子做事的父母,表面上常常是友善的样子,内在隐藏的是自私的个性。利用自己的权利,让孩子去做他本不愿意做的事情。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很难开口表达自我需求的愿望,从而完全丧失与人沟通的能力。

  无论你是怎样的人,如果你想要教育好孩子。那么,请先正视自己的问题,然后解决好它。

  这是一本值得每位父亲、母亲都认真研读的书,因为在我们成长的环境中,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受到过父辈们的情感威胁,只有当自己意识到自己这方面的缺陷,才不会再次循环、无意识的强加给自己的孩子。

  记得小时候,最常听母亲说的一句话是:“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跟你父亲离婚了。”因为这句话,

  到现在,我都无法释怀,直到看过这本《情感暴力》之后,我才明白,有的感情伤害,你可以试着放下,无需再去介怀,因为那只是母亲对我的一种情感绑架,现在的我,并没有成为书中那个胆小怕事,不懂与人沟通,自卑的人,相反,我现在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与人沟通合作。而我也愿意去相信,母亲并没有恶意,只是出于爱。她只是没有意识到,这句话在我的成长经历中,对我的影响会这么大。作为我自己,对待我的孩子,我既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就不能再去用情感绑架我的孩子了。

  你我都应该要明白:生活的乐趣需要自己创造,不要被表面的情感所束缚,用自信和勇气来消除过往的恐惧,做你想做的,这才是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

  《情感暴力》读后感(五):别让你的爱变成刀子,也别让别人的爱伤害你

  就是这本书了

  都说我们不要把自己的怨气、脾气和情绪给我们最亲的人,可生活中的我们还是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

  孩子在学校学习画画,画得不太好,有的父母就会拿着画笑着说:“竟然画出这种画……”

  “今天做操时被老师表扬了!”孩子回家很开心地说。有的父母会说:“因为你原来总是做不好呀。”

  夫妻之间碰到一点小事,有些妻子也会经常和丈夫哭哭啼啼地说:“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事,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然后开始疯狂折磨丈夫。

  在外面我们即使遇到不顺心的人和事,都会稍稍忍耐、礼让三分,但这些如刀子一般锋利的话,却往往出自父母、夫妻、恋人、朋友等亲近的人之口,它像无形的杀手一样伤人至深。

  其实这就是一种看不见的暴力,在加藤谛三的《情感暴力》这本书中,就阐述了这种情感暴力:比起攻击型人格的情感暴力会直接攻击对方,这种善意的操控因为隐藏了敌意,从外表上看很难分辨,更容易使对方受到伤害。

  这类型往往打着这样的旗号:

  我这都是为你好;

  我说的都是对的,你怎么不听呢?

  都说了随你便了,为什么连这点事儿也做不好?

  你看,这些话听上去好像并没有什么错,但会让听者无以反驳,时间一久,就会在思想上控制对方,更严重的是到最后,连受害者自己都搞不清楚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

  一 什么是情感暴力

  情感暴力是指隐藏自己的敌意和攻击性,用爱的语言去束缚、虐待、折磨对方,包括善意的操控、情感威胁、虐爱、神经性的爱情渴望等。

  而善意的操控视为情感暴力的最根本的特征。

  善意的操控虽然常常难以反驳,却会在被操控的人心里留下深深的不愉快感。

  在父母子女、夫妻之间、上下级关系中都会存在这样的情感暴力,这种善意的操控,会变成一种“看不见的束缚”、“看不见的心锁”。

  思维导图(sunny原创)

  二 情感暴力的不良作用

  情感暴力的受害者,常常会在应该警惕对方、怀有敌意的时候产生自责;在需要和对方保持距离的时候,却觉得需要表示感谢;在一般人认为“不是自己的错”的情况下,认为“是自己的错”。

  相反,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在应该自我反思的时候却会攻击对方;在需要表示感谢的时候怀有敌意;在应该觉得“是我的错”的时候,认为“不是我的错”。

  就像文章开头画画和做操的小孩,本来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画得更好的,但听完父母那样一说,就会觉得自己好像真的画得很糟;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确实是因为做操做得好才被老师表扬的,而不是一直不好,只有这一次才好。

  三 我们怎样与情感暴力做斗争

  长期遭受情感暴力,就会没有自己的喜恶,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真正讨厌的人是谁。

  这种人也没有自己的立场,常常是害怕被讨厌的人、自卑感强烈的人、虚荣心强的人。

  那要怎么做呢?在加藤谛三的这本《情感暴力》中,作者也给我们一些很好的建议:

  1 学会找到真正的自己

  只要觉得人前样子和“真实的自己”判若两人,就一定要找到真正的自己。

  成长过程中一直被灌输了错误的价值观的人,就算被别人排挤也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要找到自己的意志。

  2 做好被人记恨的准备,然后正面战斗

  总是唯唯诺诺的人,无法正面和别人发生冲突,他们总是认为,与人对抗或者发起战斗会失去周围人的善意,而他们非常害怕失去这种善意。

  他们虽然特别气愤,却没有直接向对方发泄愤怒的能力,然后,这种气愤就会一直埋在心里,久久不散。

  一直怀有恨意的话,终有一天也会变成充满恨意的人。

  这里不是主张和加害者去吵闹,只是要勇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适当时候还要勇敢拒绝。

  3 重新建立价值观,战胜怯懦

  美国的心理学家大卫.西伯里曾说过:“治疗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自己给自身设定的否定性暗示。”

  越顺从的人越容易怯懦,只要发现价值观有违背自己的内心,一定要学会正视自己的内心,重新在心中树立新的价值观。

  只有真正地改变自己,才能战胜怯懦。

  找对方法,对症下药

  4 打开心灵枷锁,正面战斗

  这种战斗,是摆脱心理虐待的一个机会。

  长期活在恐惧里的情感暴力受害者,已经不知道没有恐惧的感觉是什么样子了。

  因为心中常年都戴着一把枷锁,所以已经不知道,心里没有枷锁是什么样子,所以要打开心灵枷锁,从正面去消灭它。

  5 和过去的自己告别

  和过去告别是困难的,因为小时候的人际关系创造了你现在的性格。

  但是,告别就是一个让你从过去解脱出来的机会,一定要面对它,无论如何也要斩断你和过去的关系。

  6 伸出头来,战胜恐惧

  美国有句俗语:“看看乌龟吧,乌龟只在把头伸出来的时候才能前进。”

  把头藏在坚硬的龟壳中的时候,乌龟是无法前进的。

  只有自信和勇气,人才可以发挥自己的力量,伸出头来,才能消除恐惧。

  7 只有让自己幸福,才有能力给对方幸福。

  情感暴力的加害者误把自己的执着当作爱,他们一直活在自己的幻想中。

  他们没有爱的能力,也没有变得幸福的能力,这样不幸福的人成为施虐者,就会用别人的不幸来治愈自己。

  只要自己是不幸福的,就不可能给别人幸福。

  我在本子上画的

  综上,我们穷尽一生都在寻找爱与幸福,请不要让那些脱口而出的“玩笑话”,那些无心的嘲讽眼神,那些自己也看不到的控制欲,像暗流一样在双方间涌动,使两颗心渐行渐远。

  别让你的爱变成刀子,也别让别人的爱伤害你。

  爱是一生的修炼,愿你终成正果。

  《情感暴力》读后感(六):愿我们都被生活温柔以待

  收到这本就迫不及待地赶紧看起来,按照以往的习惯先把目录过了一遍,不得不说是吃惊的。看完之后,甚是震惊,也思绪颇多。所谓情感暴力就是“指拥有迎合型人格障碍的情感暴力,亦即隐藏自己的敌意和攻击性,用爱的语言去束缚、虐待、折磨对方,包括善意的操控、情感威胁、虐爱、神经性的爱情渴望等”。突然发现,原来自己也曾多少次打着为别人好的幌子在行为自己好的事,就是把自己置于了道德制高点上······细细想来,有些时候确实是为了自己,无意识地在道德上绑架了对方。

  也曾有很多次,觉得明明看起来是为我好呀,为什么我还是不开心呢?读后顿然醒悟,原来我们都在施加或承受着多多少少的情感暴力。事实上,情感暴力的加害者并意识不到自己在施加暴力,甚至真的认为是为了别人好,也许这就是那看不见的控制欲在作祟。现在知道了,就在生活中多少注意点,不施加不承受~

  有句话说得好,

  《情感暴力》读后感(七):自我疗伤

  一看到情感暴力这本书再看看书封面一个女孩的嘴巴像啄木鸟一样。心里马上就想到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这个人刀子嘴豆腐心。看完这本书算是明白这句话是褒义还是贬义了。 情感暴力这本书主要针对心理对照而写吧,在我们的青春期都有过叛逆。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经历的,明明从小被赞美夸赞的语声中长大。却突然变的要逃离父母逃离家庭。我们自己都搞不明白为什么。情感暴力告诉我是太压抑了原生家庭。父母不经意的教导和施压,使我们小小年纪不敢反抗,只能依从。到了青春期,我们长大了,翅膀硬了,终于想挣脱原生家庭的压力了。好比,小时候,母亲总会说“大人受点苦没事,就是不想让你受罪。大人吃什么无所谓,只要填饱肚子就好,只要你多吃点好吃的,长高一点就好”这都是经常的。听的最多的就是“你两个月就领养你了,那怕你不孝敬我们,我们就自己孤老终生,我们也不怪你,只要你以后过的幸福”我母亲的语气确实在关心我。但是,我听了以后心理特别难受,又说不出什么,反而就想多干点活,好吃的也不敢吃了。到了相亲的年龄,一股劲的要远离家乡,即使没有意中人,也要离开这里。那时候小,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直到长大都不明白。 看完情感暴力这本书,我明白,语言暴力和情感暴力的危害。施暴者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在实施情感暴力,受害者又不懂得怎么样摆托这种束缚。我深知这种危害会影响我们母女的关系,却又束手无策。情感暴力不仅让我学会分析什么是情感暴力,更让我学会怎么保护自己不受情感暴力的困扰。看了这本书学会站到局外人的立场,聆听观察事物。对自己对她人,都有极大的好处。推荐这本书

  《情感暴力》读后感(八):教你识别情感暴力N种形式,只有自救才能被拯救

  一.“我这么爱你”就是想束缚你,控制你。

  经常说“我这么爱你”的母亲,不一定是真正的爱孩子,可能是想站在道德上来控制孩子。这种母亲只是在扮演优秀和伟大的母亲。孩子的潜意识里不会喜欢这样的母亲。但是那种就算自己被说,也要保护孩子的母亲,才是伟大的母亲。比如张靓颖的妈妈。

  张靓颖的母亲张桂英选择在网上公开发信,质疑冯柯对女儿的感情。信中清楚的指明了自己不信任未来的女婿冯柯,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是关于财务方面的。他没有经过自己的同意,就把本属于自己的20%的股份变为零,把张靓颖的股份由原来的70%变成40%,而冯柯本人的股份则有当初的10%增加到60%。

  二是关于个人婚姻状态方面的,他没有离婚而骗张靓颖说离婚了。还有就是他们交往的13年间,发生了很多事情让张母觉得冯柯生活不检点。

  作为一个母亲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女儿找个好归宿。至于钱财,就是自己厚着脸皮争取的也会留给自己唯一的女儿。但是母亲不愿意为了面子而维持这种表明的客气和善良,相当于撕破脸也要替女儿在全国人民前面要个说法。

  可能很多人会说,这个母亲怎么都这样。要对孩子选择的结婚对象要祝福啊,怎么这种好日子说这种话呢?

  这种话正是要公开场合说,让冯柯正面回应并且得到他的承诺,母亲才会放心把女儿嫁给他。这种不顾自己的面子愿意为了女儿争取的母亲才是真正的爱孩子的母亲。而且她母亲说的是有理有据的事情,不是空口白话来骗钱的。

  这和那种为了嫁女儿而对夫家“狮子大张口”的丈母娘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张靓颖的母亲是爱女儿的,后者只是爱自己的。

  二.教你识别《情感暴力》的N种表现形式

  “我都是为你好”说这话的人的潜台词可能是:请你按照我喜欢的方式做事。特别是单亲母亲养大的儿女,如果要娶母亲不喜欢的儿媳妇或者没有按照她设想路径来完成学业取得成就,这些母亲不惜以死相逼来威胁儿子按照自己的来做。

  这就是典型的虐爱,用卡伦.霍妮的话来说的话,就是以爱为借口支配周围的人。说这种话的人,总是利用孩子的自责,负罪感来施加情感暴力。

  “只要你幸福,我怎样都可以”说这话的父母可能养出“巨婴”。因为在父母的理解上觉得自己是为了孩子的幸福而自我牺牲。但是潜意识里面,却是束缚和控制孩子。

  这种好像“救世主情结”一样的话,实际上是将自己的虐待行为合理化。和“拯救人类”其实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合理化一样的。弗瑞达.弗罗姆-瑞茨曼说过:“自我牺牲型的的献身精神其实是强烈的依赖症的表现。”看起来好像是在自我牺牲,实际上是在支配对方。

  “你不相信我吗?”却是一种情感威胁方式。心理正常的人都会觉得很困惑。注意这些话可不是什么鸡汤,而是毒药——情感威胁,注意经常对你说这些话的人,注意观察他们的言行是否一致,他们说的话和做的事情是不是矛盾的,如果是矛盾的话,尽快离开这些人。

  日本有句俗语“举起棍子叫狗”,就像我们满脸堆笑的对别人开玩笑说“你过来,看我不打死你。”这些人也许嘴上说的是表达爱的词语,但是脸色,语气上却传达出抗拒,拒绝的意思。这就是典型的言行不一。

  我们知道这些情感暴力的各种表现形式,是真正认清楚,什么叫虐爱什么叫真正的爱和好好相处。我们努力生活,与人交际不是为了看起来幸福,也不是为了让别人看起来很强大,而是要真正的幸福生活。

  电影《告白》被称为模范生的人,竟然是杀人凶手。细思极恐,很多人不明白,觉得是不是弄错了,怎么看起来很好的人,背面却是如此的阴暗。说出来很可笑,他杀人的理由,就是想让引起更多的人的注意而已。追查原因,是因为他小时候,母亲离开了他,而他也只是缺爱的可怜虫而已。

  《情感暴力》这本书中仔细的分析了各种情感暴力的差别,帮你鉴别什么是情感暴力,什么真爱,更是教你从人际关系关系来分析和观察施暴者的言行是否一致。

  三.分析受害者的内心世界,寻找突破口

  日本有句俗语:“借一下屋檐,却被夺走了房子。”施暴者利用情感威胁,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说漂亮的话,有计划的一步一步的欺骗你,直到你失去了整栋房子。被情感威胁的时候,一定要保持警惕,这种会使用情感威胁的人本质上都是坏人。记住,远离这些人。对他们说的话,要思考。

  书中举了一个很现实的例子。房地产开发商怎么想办法把不是很好的土地建房子,并且把它卖掉?方法很简单也很缺德,破坏掉旁边的房子的围墙,而且还会对对方说“都是邻居,还是好好相处吧。”

  被破坏掉围墙的人家多委屈,被房地产破坏了围墙不说,如果自己反抗的话,房地产会说“大家只要稍微忍耐一下,这个社区就会变得更漂亮。”这样说的话,很多人都没法拒绝。但是习惯用情感威胁的人,一旦自己处于优势地位,获得自己想要的效果,态度马上就会发生180度大转变。这种人以爱之名榨取对方,他们内心没有爱,他们也从来不会愧疚和自责。

  所以我们需要从三点来了解情感暴力的心理机制:

  首先要转换思考方式,不要否定自己,认为自己可以去享受充满乐趣的人生。去破坏掉施虐者强加给自己的世界和自我形象。施暴者会用语言让受害者,充满自责,不断地否定自己。甚至认为“活着没有意思”。

  其次,明白善意不应该是被别人要求的。要理解情感威胁的本质,试着去改善一下自己的人际关系。寻求认同感是人最基本的需求,永远不会消失。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交往是生存的基本条件,但是施暴者会设法切断受害者的人际交往,让他们活在封闭的或自己想象的世界里。

  再次,一定要了解情感暴力的心里构造。特别是弱小的人,自己需要有抵制不安的能力。遭受过情感暴力的人,需要培养自己用心看人的习惯,避免反复被欺骗,被利用,被伤害,让这些负面的情绪耗尽自己。

  《情感暴力》中提到,过劳死的人常常是肉体上疲劳困倦,同时心灵上也满目疮痍。就像一个人物的能量被消耗殆尽了,如果没有及时补充能量的话,只能是死亡。所以,趁还有机会挽救,我们要立刻行动。

  四.与情感暴力做斗争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有一种大人很喜欢逗弄或者故意弄哭孩子。其实这种大人在和孩子玩“猫鼠游戏”,“猫鼠游戏”就是猫抓到老鼠后不是马上把它吃掉,而是把它玩弄至死。类似于猫这样的大人,正是情感暴力的加害者。

  经常听到楼下某个老太太故意说些吓人的话逗某个小孩,吓得小孩哇哇大哭,周围一群人看着孩子哭的这么厉害反而觉得很好玩,在旁边哈哈大笑。那个家长可能虽然很心疼,但是碍于面子但不会说逗孩子的那老太太。他们双方都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情感暴力。

  但是如何与情感暴力斗争呢?《情感暴力》为我们提供了以下几点意见:

  总是被人利用却不会反抗,必须意识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其实并不自己真正喜欢的,所以才没有办法反抗。让自己一点点慢慢变强。

  学会找到真正的自己,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讨厌谁,坚定自己的意志力。

  面对不爽,选择正面拒绝。不能因为让大众觉得自己善良,而不顾自己内心的感受。重新建立自己内心的价值观。只有和施害者对抗,战斗,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美国心理学家大卫.西伯里曾说过:“治疗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自己给自身设定的否定性暗示。”

  消除自己心中的恐惧感。自信和勇气能让人充满力量。不论最后结果如何,人要有活着的样子,这才是正确的生活方式。

  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从小到大的生活历程,找到受屈辱的根本原因。认识到自己是情感暴力的受害者,无论和对方的关系多么亲密,都先逃走再说,在空间和心理上都与对方保持距离。“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情感暴力》的作者加藤谛三,是日本知名心理学家,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哈佛大学赖肖尔研究所研究员,同时也担任日本电台“人生问题咨询”栏目的主持人。著有十本心理学作品。他写的这本书中有提到卡伦.霍妮的《未知的卡伦.霍妮》和法国著名作家玛丽.弗朗斯.伊里戈扬《冷暴力》。(片尾有链接,曾写作这本书的书评,这本书畅销法国20多年。)这两本书,大家可以找出来做延伸阅读,加深理解。

  《情感暴力》中提到,在传播学中有两种语言形式,分别是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当这两种信息矛盾的时候,真相往往隐藏在非语言信息之中。表情,说话时的音调,姿势等非语言信息中无意识的部分占了绝大多数。人们的这种无意识的表现是无法隐藏的。

  《不要对我说谎》中的专家们,根据犯罪嫌疑人的身体语言来分析他们是否说谎,很有效。我们也可以依照这种方法来分辨出究竟谁是施害者。注意认真观察,那些情感暴力的施害者是无法掩藏其肢体语言的。他们的言行一定是矛盾的。心里健康的人自然会觉得“这人很讨厌,难以相处。”

  情感暴力世界的构造很复杂。施害者会设计受害者斩断他们与外界现实世界的联系,让他们深陷自己的世界,完全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去,很难。要与人接触,必要的时候要求助心理医生。

  观察施害者他们的人际关系,找到矛盾的地方就是突破的时机,就是解救自己的时候。唯有自救才有重获新生的机会,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自己。

  大拜碎碎念:

  假期结束了,美好的一周即将开始,撒花!

  《情感暴力》读后感(九):爱,请纯粹的爱|情感暴力

  《情感暴力》,我是充满强烈地好奇阅读这本书的。很想知道,情感暴力是如何界定的?它是如何发生的?它会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应该如何抵制情感暴力?如果是情感暴力重度受害者,应该如何改变自己,以便更好得生活下去。带着这些疑问,我仔细地阅读了这本书。 《情感暴力》作者是哈佛大学资深心理导师加藤谛三,书中作者结合具体的案例,从情感暴力的特征和隐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实际的解决办法三个方面来论述,并告诉我们如何爱和被爱。 本书共分为三个大部分,但是三个部分的内容里基本都穿插了情感暴力的特征,心理机制和解决办法。相对来说,解决办法这一块的内容比重较小。 何为情感暴力 情绪暴力是指拥有迎合型人格障碍的情感暴力,亦即隐藏自己的敌意和攻击性,用爱的语言去束缚、虐待、折磨对方,包括善意的操控、情感虐待、虐爱、神经性的爱情渴望等。 情感暴力的特征 用不愉快的感情束缚别人,在心里疗法中被称为代用感情。 完全的自我牺牲,站在道德至高点,通过语言进行防御性攻击对方,给对方强加上负罪感。 不讨论现在发生的事情,总是说已经不可能反悔的事。 在自己犯错的时候,绝对不会认为自己错了。 为了让自己感到安心而付出行动。 不管多小的善意,被要求付出善意的时候,对方正在对自己使用情感威胁。 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中一定充满矛盾。 通过负面性的打击言语来刺激孩子。 你这样子我真的非常失望。 只要你们幸福就好,做母亲的我怎样都可以。 我明明都这么努力了,你为什么不领情。 那个时候你要是和我说了,我就会帮你做了呀。 请严厉地批评我家的孩子。 看着妈妈为难是不是很有意思?你是在故意为难妈妈吗? 不要因为这样一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 你不信任我吗? 以上这些话是不是都耳熟能详,估计我们绝大多数中国孩子都是在这种情感暴力下长大。即便是现在科学教育已经渐渐地深入到年轻父母的观念里。但在我们传统的意识里,孩子取得了一点成绩或者进步是不能表扬的。认为如果表扬了,孩子就会骄傲自满,就会退步。还有些有情感暴力倾向的父母会夸奖别人家的孩子,用夸奖别人家孩子的方式来虐自己的孩子。我们以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励自己的孩子更好的发展,更好的生长,殊不知这却是在害他们。在孩子个人自我价值尚未形成阶段,是需要家长的鼓励和帮助,而不是打击来建立的。很多话往往是不经思索脱口而出的,但对于听者来说,却可能是致命的。所以作为父母,面对孩子定要时时提醒自己,是不是又居高临下的指责孩子而不自知了。要知道,情感暴力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情感暴力的心理机制 受害者和加害者,其实都是人格不健全的。加害者需要通过情感暴力别人来补偿自己的心理缺失。不能通过自己来实现自我,通过束缚别人,来实现自己对别人是重要的。加害者,通常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通过委婉的,甚至是比较好听的话来表达出来,一方面道德约束,另一方面推卸责任。让受害者无法也无力辩解。加害者没有爱的能力,会导致无视对方的人格、无视对方的界限、无视对方的需求、无视对方的想法、无视对方的发展等等问题。情感暴力的受害者,会产生无价值感,否定自我。从而不能形成自我,需要从外界来吸取肯定。而人的社交能力不仅需要听到语言的内容,也需要能够正确识别对方没有在语言上表达出来的东西。长期在情感暴力下生长的人,会失去了辨别非语言信息的能力,不能用心地去理解别人的意图,自我否定,急需别人的肯定来实现自我。表面上很平和的样子,但内心其实常常感到焦虑,无法熟睡,并且对批评很敏感。稍微被说两句就容易生气。如自己的感受、意见和父母的感受、意见不一样的话,就会感到恐惧。于是,在顺应对方的要求中渐渐失去自我,失去自己的感受与意志。 解决办法 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要学会用心去看,并养成习惯。重新建立自己内心的价值观,要认识到只有和狡猾的人、榨取型人对抗、战斗,才能真正改变自己。人活着的最大义务就是让自己幸福。学着找到真正的自己。克服恐惧依赖症,消除自己心中的恐惧感。 从空间和心理上,远离情感暴力的加害者。 情感暴力的发现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既需要加害者能够常常省视自己的内心,也需要受害者能站起来反抗加害者,从而建立起健全的人格。而对于轻度情感暴力的加害者,比如在我们这种传统文化里关于教育孩子的思想观念,父母对面幼小的孩子,定要时时小心,因为情感暴力的话语,常常会是无意识地脱口而出。特别是父母长辈,看到年轻一代在教育孩子时,时时夸奖。总是语重心长地劝导,不能这样宠着孩子,会被宠坏的。而自己却时时对孩子说着,为了你,爷爷奶奶在付出;为了你,爸爸妈妈在努力挣钱给你用。他们的心是好的,但效果可能并不如他们想象的那么好。如作者说的,这种披着善意的外衣,在情绪上虐待子女,却深信自己是爱着他们的。这是最不易发现,也最具有杀伤力的。既然是真爱孩子,那么还是从孩子的角度和需求出发,来给予他们真正需要的爱,而不是用于满足自己需求来施舍爱。

  《情感暴力》读后感(十):情感暴力

  作者自己对情感暴力的解读,很多地方没有讲顺就跳过了。感觉作者的观念有偏差。比如“我怎样都可以,你是否能幸福才是我想的事”的时候,其实并没有在考虑孩子的事情,只是在考虑自己的幸福而已。”家长说这句话也未必就是作者所谓的那样。“以善意为名,控制对方的内心。被控制的一方明明是受到了对方的“攻击”,却往往难以抗议。”也不是难以抗议,有一部分是因为没有意识到,有一部分意识到了也觉得为了这种事没必要吧,多伤感情呀!算了吧!然而这种攻击多了并不是作者说描述的那样,人是会爆发的,像火山一样爆发。再来说说,以善良掌控别人。其实人天生都有掌控欲,往往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为这种控制欲打上了各种善的标签。往往在别人爆发中或者自己遇到更强烈的控制欲,才会意识到改变自我的控制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