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诠释与过度诠释》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诠释与过度诠释》读后感锦集

2021-01-30 02:45: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诠释与过度诠释》读后感锦集

  《诠释与过度诠释》是一本由艾柯 / 等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0.50元,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诠释与过度诠释》精选点评:

  ●很喜欢这种针尖对麦芒的感觉,尤其是每个发言者都非常睿智,很懂得找到人家的问题,当然咯,除了那个法国人的,其他的都还不错。

  ●精华还是在艾柯的那三章讲稿里,后面的三篇对其的驳论当真没啥营养。

  ●囫囵吞了

  ●艾柯的演讲作为引子开了一方好药。这种论辩式的会议/评论将参与者及旁观者带入一种思辨的状态,一种观点在批评被批评之间认同与否定之间渐趋多元,而这些批评是这些观点借以得到有发展地传承的载体。另外,文学理论真是越看越有趣(前提是看的懂:))。有些观点现今看来不算新鲜然当时真是灼见。

  ●艾柯的语言精辟风趣,就是译者翻译text用的是“本文”而没用现在更通用的“文本”,有点让人不习惯。

  ●只好好看了一下第一篇关于神秘学的东西⊙﹏⊙b

  ●学术讨论,但是比较容易懂,尤其是Eco的两篇。很想看《玫瑰的名字》的电影,和《傅科摆》。Eco辩解此傅科和彼福柯无关的一段很有些黑色幽默

  ●翻译的很糟。Eco与三位学者结合Eco作品(主要是玫瑰之名和傅科摆)对标题中的两个概念进行了辩论式的探讨,举的例子很有趣,比如对Wordsworth诗的解读。以及Eco真是个Nerval吹。

  ●因为是演讲录,浅显易懂。四人辩论,还是很不错的。入门可读。

  ●存货扫尾,看完想看《福柯摆》了

  《诠释与过度诠释》读后感(一):诠释与过度诠释(purpose disinterestedness freedom)

  对我比较有启发的是卡勒的辩护,尤其是他把哈特曼对华兹华斯的诠释推到极端,说出一种未必对但绝对有趣的阐释是:“昏睡蒙蔽了我的心”表现了对眼泪的压抑;除此之外,去问文本没有鼓励你去问的问题(去探究文本忘记了什么,把什么当成想当然)可能比问文本鼓励你去问的问题更重要。其次有趣的是艾柯的前两章,他对于“秘密意义”的历史的梳理(赫耳墨斯主义和诺斯替主义的现代形式),提出的文本意图和标准读者的概念;艾柯说文本意图vs读者意图其实是文本内在连贯性vs无法自制的读者冲动,划线意在约束人们力图使任何事物都为我的需要服务的偏激想法本身—为何需要约束?因为有disinterestedness才有自由?有点像我理解的加缪vs卡夫卡隐含的对自由和超越的描述。然后是罗蒂,他的核心观点在于我们先有了特殊目的,才能按照这个特殊的目的把我们的分析和被我们分析的对象区分开来,并且文本自己没有意图,只可以让读者看清自己原本的意图,他的想法就是艾柯谴责的“偏激想法”(为…服务的想法),这也许又可以联系到康德的purposiveness和purposeful,艺术是self-sufficient的一种形式;以及new critics

  《诠释与过度诠释》读后感(二):开放的作品与开放的时代

  这是一本会议论文集,是艾柯在伦敦某大学(忘了是牛津剑桥还是哪里)会议上发言的三篇论文,之后是参会者对艾柯观点的评论与自己观点的表达,比如乔纳森•卡勒。最后是艾柯对大家观点的回应。非常符合会议流程的文章排版顺序。 这次会议,艾柯将其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思想进行了梳理,并且总结了当时九十年代解构主义思想盛行时对诠释的过度表达。艾柯想要为诠释找到一个界限和标准,但是又承认作品是开放的、能产生意义的。只是艾柯最后的观点有点中庸,因为艾柯最后也没有一个完全坚定而明确的标准和界限。 正如当今学界仍在讨论批评与诠释的界限,艾柯当然不能在二十多年前便下一个坚定界限。 读书过程中受到很多启发,让我从符号学结构主义的角度看待诠释。 再补充:课上太胜师讲,艾柯所举的开放的作品的例子,基本都是现代主义之后的作品,比如象征主义等;而对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之类,艾柯很少举例认为属于开放的作品。这一点自己没有注意其作品分析,因为对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等不太了解,因而不具有学术敏感。但是当老师说出这一现象之后,自己却能明白这是为什么。艾柯在书中已经说明原因:时代的单义性与封闭性会影响作品的演绎。即中世纪封闭、单义的时代中多是单义的作品;近现代因为各种观念的丰富,作品可从很多角度理解,作品之间的隐喻性也可以互相发现,等等都是因为艾柯所说的作品和时代的关联所导致的。

  《诠释与过度诠释》读后感(三):我也来逼屌几句

  我比较注意罗斯观点,可能因为她把我所倾向的写作立场骂得一无是处;像个充满偏见的女读者-主要抬高拉什迪摔死约翰巴斯。我并不生气,反而认为整本书她那篇最养眼——老牛窝中一点红(刻薄:老牛窝中一母驴)。她的观点非常明晰,有结有论——不像艾科阴阳怪气曲里拐弯骂人:

  现代小说两类

  1“羊皮纸历史”(认为历史是虚构,即强调历史(知识)的小说)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品钦《万有引力之虹》、拉什迪《撒旦诗篇》、库弗《公众焚烧》、艾科《玫瑰之名》《福柯钟摆》、帕维奇《哈扎尔辞典》

  读者一看就知道,都是西方二十世纪晚期最具代表性的大部头

  2英美后现代(强调形式、封闭自恋的小说,罗斯认为这种小说非死不可)约翰巴斯.................

  罗斯后来指出库弗与品钦是半吊子“羊皮纸历史”,她是对美国作家红果果的歧视。并似乎对所谓魔幻现实主义大加赞扬。

  骂约翰巴斯那段太可爱了,罗斯和巴斯,你们干脆交往吧!

  其美学:涉及历史(知识)的小说才是好小说,她推出结构主义研究结论——好的小说家对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态度严谨。最后谈到女性知识小说受指责而男性知识小说却被默认。

  其他部分简言之,讨论《福柯钟摆》的观点,就是艾科在选秀节目中以小说形式报复式表演了他年轻时最爱的娱乐节目结构主义。

  《诠释与过度诠释》读后感(四):“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1

  最近桌上论文的残骸都不堆积了,全然抛却脑后,借光了自己的卡里的量又用完了学妹的,图书馆的书在桌上一迭着,蜉蝣的尸骸般瞪着我活生生地咽下它们去。

  一本接一本地看。看到恶心反胃也不罢手。哪来的笑陈子善是又一个阿斯彭遗稿,2专攫小报的晃眼处。背后却不见瞪着的眼睛。3

  或者日子是过火的过山车,让我好几次想大喊:我不玩了。

  没几人在听。

  癔病是从over开始的吧,叹那个断壁残垣。我对着自己编缀的调笑话笑不出来了。向云标和里标晶的人生态度。

  对蓝田玉而言,隐隐的是《贵妃醉酒》,却和待唱的“惊梦”一样,永远地不曾出场。即使有的荣华富贵,亦付断壁残垣中了。蒋碧月是唱了醉酒,但她不是贵妃,蓝田玉才是,杨玉环从李寿那里被公公李隆基抢去,蓝田玉何尝不是嫁给了爸爸辈爷爷辈的钱鹏志,杨玉环始终是个玩物,蓝田玉何尝不是,钱鹏志娶她的时候就分明和她说清楚了,他是为着听了她的“游园惊梦”才想把她接回去伴他的晚年的!蓝田玉分明醉酒了,她才是贵妃的命。

  缺失的是否才是要加点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由不得不想起李义山的那份留得残荷听雨声,那本涛哥的莎评简史一样,烟波微茫信难求。4真当是“此处这所房子无味的很”。cosi fan tutte。5

  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笑。你说的。

  为了张蕾JJ的一本无稽书,坐了两个小时,老了脸皮问:“同学,这本书你看么?”焚香求祝,红楼望月。6 直忘了自己也是个overinterpretation之人。

  倚在三楼东,恼晓梁笨笨不好好去作我交待的功课。想起来原来我不写论文的因由:搅扰在inter与overinter之间。自己怯了,陷在鲭鱼精。7

  还是见识短薄的缘故。

  拉了张椅子坐下,比如说吸毒是社会的癌症,癌症细胞冤不冤呐,就被绑来做了一个比喻,癌症管病主是谁么?好人坏人。吸毒却只是个坏东西。饶了癌症吧,让它只以生理性的身份活着。又比如说你今天穿了件粉红的衣服,可谁也都知道夜店的灯光粉红,我就断定你是夜店小姐。哎哟,别拧我,疼。8

  很多事情无非easy,何必呢,搞得一个吃蛋的时候先敲破蛋大的一头,一个先敲破小头。 9

  噗哧,您老看出来了啊,志摩GG和格列佛游记捏。

  圣人无意,我输在此。10

  1 此处语句明出自《红楼梦》卷十七“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贾政贬语蘅芜院。暗含哈姆雷特语“丹麦就是个牢狱。是个很大的,它有很多囚室、监房、地牢等,而丹麦是其中最坏之一部份。”意蘅芜院是个藏污纳垢之地。居蘅所之人必俗臭缠身,槛外之人腌臜之。即使被其一时所惑也不久长。

  2 《阿斯彭遗稿》为亨利•詹姆斯一中篇小说名,其故事有所本:尝有一英国船长听闻意大利有一女子年轻时为拜伦所悦,藏有不少手稿情书。遂往欲攫之,老妇此时仅有一老未嫁甥女作陪,老迈甥女迷上船长答应若迎娶就为其取得遗稿,船长大骇而逃,绝望的老姑娘遂顺从老妇遗愿将遗稿付之一炬。此处窃笑陈子善为了张爱玲的遗稿似乎也有些乱了枪法,上穷碧落下黄泉,竟从小报处又寻获一篇。而南北两大报纸为争夺新近从故纸堆里发掘出来的《郁金香》而搞得焦头烂额,台湾皇冠又横插一刀,更显得追蝇逐利世人之可笑。

  3在詹姆斯笔下,男主人公滞留长久终耐不住藉探病突入老妇房中寻找遗稿,回头竟见原本不省人事的老妇僵立其后,第一次露出她一直遮着的奇特的眼睛,瞪着他说:“啊,你这出版败类!”

  4 《莎评简史》,作者谈瀛洲,故下句不自觉地就接上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烟波微茫信难求”。上文的“蓝田玉”同理。

  5意大利文:女人善变心。同时也是莫扎特一部歌剧的名称,又译《女人心》。

  6 这本无稽书即是刘心武自称开创新索隐派“秦学”的大著《红楼望月》。此书也是讨论“诠释与过度诠释”的由头:怎样的诠释才不算过度诠释。整个人搅扰其中,“情哥哥偏寻根究底”。

  7参见明董说《西游补》,全书只为堪破一个“情”字,悟空搅扰其中,到末了才一棍击杀了“鲭”鱼精。正所谓近乡情更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更有可能黏滞其中。因为毕竟这是可赖生存的全部,轻易妄言行差踏错的结果会很严重,招牌难立却易折。

  8《别拧我,疼》是徐志摩发表于1931年《诗刊》第三期的诗作,此处借作答语,故下文曰“看出来了啊”。

  9参见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第一卷利立浦特游记,利立浦特与邻国不来夫斯库之间的战争即是由吃蛋的时候是打破蛋的大头还是小头引起的。利立浦特国王的祖父年幼时一次吃蛋依据古例先打破了大头不料却划伤了手指便颁布法令要求人民吃蛋时一律先打破小头,大头派不愿改变多次抗争失败便逃到不来夫斯库去,两国之争由此而发。此处引用意谓为了小事何必大动干戈搞得这般昏天暗地。

  10参见弗朗索瓦•于连所著《圣人无意》,此处意指作者似乎有些聪明过度,有些话该是留给旁人说的,却自己抢白,有意了就没有价值了,圣人不是想做就做得的,心里有了先验的想法,即使是小小的,但就是这一步,成为了横亘在成圣路上的最基本最难逾越的鸿沟。而为自己的文字作注就更奇怪得如同屈原赋注案一样,似乎急欲摆脱无人理解的境地而急急地剖白自己。自己的文字能让人耗费思量是好,久了却显得寂寥,就像位高权重的王者最孤独一样;只好抛却看着庸人猜解费神的快感,替他们揭开难懂的文化符码,好为自己争上一个半个可能的朋友。

  《诠释与过度诠释》读后感(五):阐释与过度阐释 摘要

  艾柯

  《导论:诠释,有限与无限》

  25:尽管这些新的阐释仍会被视为微不足道或不着边际,但通过对那些无可争议地处于中心地位的作品做出新的解释,他们引起了学界的注意。

  《诠释与历史》

  30:作者意图:很难发现,往往和文本的诠释无关。

  诠释者意图:诠释者的作用仅仅将“文本捶打成符合自己目的的形状——文本的意图

  希腊罗马的理性主义线性运动:如果p,那么Q,因为p,所以Q.(排中律)

  34:希腊和拉丁的这种理性模式至今仍然支配着数学、逻辑学、自然科学以及计算机的程序设计。但这并非我们所说的“希腊遗产”的全部。亚里士多德属于希腊,但“埃留西斯神秘教派”也属于希腊。希腊社会一直非常迷恋“无限”这一概念。无限也就是没有modus。它逃离了规范的制约。

  35:另一方面,公元二世纪的神秘主义却在寻求一种连它自己也不知道的真理,而它所拥有的唯一武器就是书籍。因此,它想象或希望每本书都包含某种真理,并且希望这些真理能够相互印证,在这种调和论的影响下,作为希腊理性主义原则之一的排中律遇到了危机。

  秘密的知识就是深刻的知识(因为只有藏于表面之下的东西才能永远保持其神秘性。

  在希腊理性主义中,诺西斯(Gnosis)指的是与简单的感觉和观念相对的、关于存在的真知。但在早期基督教时期,这个词却被用来指一种超理性的、直觉的知识。诺斯替主义者将自己确认为神性身上溅落的火花,由于宇宙运行的失误才被偶然房主到人世中来。

  诺斯替主义者成了一个“超人”。那些唯物质是务的人们相反,只有不断进行精神探索的人才有望获得真理并因而得到拯救。与基督教不同,诺斯替主义不是奴隶的宗教,而是主人的宗教。

  《过度诠释文本》

  然而,清醒而合理的阐释与妄想狂式的阐释之间的区别正在于,我们能够确认出这样的关系是微不足道的,因为根据这种关系我们无法认识二者的本质。

  神秘主义者运用了一种“错误传递”原则:这种原则认为,如果A与B有某种X的关系,而B与C有某种Y的关系,那么A与C也有这种Y的关系。

  *scripture一词通常有以下四重含义:手稿;基督教《圣经》(常大写词头);基督教圣经中的文句;基督教之外的其他宗教的经文(意义四重性之说)。

  罗塞蒂寻找但丁神曲与共济会标志渊源的生硬研究:鹈鹕撕掉胸脯上的肉哺育幼鸟,在基督教中有“牺牲”的意味。

  一个比喻或者类比,不论来自何处,重要的是非常独特(至少是通过一定的描述获得这种独特性),能抓住二者关系的本质。

  文本被制造出来的目的是产生标准读者,标准读者隐含在文本中,能够进行无限的猜测。标准读者的积极作用在于勾勒出一个标准作者,而非经验作者,它最终与文本的意图相吻合。因此,文本是诠释在论证自己合法性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个客体。

  对作品意图的推测加以证明的唯一方法是将其验之于文本的连贯性整体。

  《在作者与文本之间》

  一个敏锐而有责任心的读者并没有揣测华兹华斯在写这句话时,头脑中到底正在想些什么的义务,但他却有责任考虑华兹华斯时代语言系统的基本状况。

  我当然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自由地“使用”华兹华斯的诗歌文本,但是,如果我想“诠释”华兹华斯的文本的话,我就必须尊重他那个时代的语言背景。

  《实用主义之进程》 罗蒂

  据我们实用主义者看来,任何人对任何物所做的任何事都是一种“使用”。诠释某个事物、认识某个事物、深入某个事物的本质等,描述的都只不过是使用事物的不同方式。

  《为过度阐释一辩》 卡勒

  正如大多数知识活动一样,诠释只有走向极端才有趣。四平八稳、不温不火的诠释表达的只是一种共识;尽管这种诠释在某些情况下也有其价值,然而它却像白开水一样淡乎寡味。切斯特尔顿对此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说,要么什么也别说,要么必须使作者暴跳如雷。

  ECO认为罗塞蒂对但丁作品的解释是不正常、不合适的,他走得太远,诠释得太多,或者说诠释得过了度。我的理解则与此相反:我认为罗塞蒂这里存在的问题与其说是“过度解释”,不如说是“不足诠释”:没能对但丁诗作的足够多的元素进行分析:没能对历史上实际存在的文本进行全面的考察,以便从中发现隐含的罗塞克卢主义的思想,并且从中找到相互影响的痕迹。

  韦内·布恩 适度理解(直接在文本中获得的信息) 过度理解(隐藏探究)

  弗莱《批评的解剖》讽刺视阐明文本的意图为文学批评的唯一阐释目标的,小杰克霍纳式的批评观。(一种方法如果不仅仅让人思考那些具体的元素,而且能让人思考那些元素的运行机制,它就比那些文本只是向其标准读者提出问题的那些方法更有可能获得新的发现。)

  《写在羊皮卷上的历史》 罗斯

  小说将根深扎在历史文献里,总是与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与历史不同的是,小说的任务是将我们心智的、精神的、以及想象的视野拓展到极致。

  《应答》 ECO

  我们只能把一个头脑清醒的观察者所能觉察到的那些特性视为相关的或贴切的。

  罗蒂问我们想知道语言的运行机制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我满怀敬意地回答:不仅因为作家研究语言可以使自己写得更好,而且因为,好奇乃一切知识之源,知识乃快乐之源:发现一个文本为什么,以及怎样产生这么多好的诠释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尽管我无法依赖个人感性的经验,但我相信群体的判断。

  但某些诠释可以认为是不成功的,它们不能产生新的诠释,或是无法面对以前的阐释传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