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裂隙经典读后感有感
《生活在裂隙》是一本由立雯著作,山东友谊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在裂隙》读后感(一):期待立雯老师新作
一艘船如果不扬帆,任何风对它来说都是逆风;信息碎片化、焦虑日常化时代的我们,如果不时常冷萃自我,梳理自知自洽的人生理性,没有坚韧从容的心,生活就成为不可承受之重,生命变得不可承受之轻。
本书作者深爱哲学人文,基于她广泛的阅读与多元的经历,在历经波士顿漫长的冬日和太平洋两岸的喧嚣与静寂,逐渐生成自己的人世哲学。
在本书中,她试图撕破生活的表皮,让人看到更深的内底,并在这种看见中,获得一种存在的自知、平稳的力量与活着的智慧。
《生活在裂隙》读后感(二):一场与自己交流的际遇
感谢在20年末拥有了这份意外的礼物,这本书好像一见如故的朋友一般,从她这里,我看到了相似的人生经历与生活感悟。
初见立雯老师,她温柔大方,谈吐优雅,再看她的文字,也是一种“娓娓道来”的感觉。无论是探讨人性,还是分享生活,我看到的是,用最简单的文字记录下了当下的心境,很巧,阅读的人也有同样的共鸣。20年面对了太多的烦恼,也在阅读过程中,看到“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只有自己才能完全理解自己”,慢慢与矛盾的自己和解,也有遗憾今年没有旅行,但在看到“上海与波城之秋”时,惊喜发现原来我们都很爱这两座城市。
这是一场我与自己交流的短途,梳理了自己这一年来所遇到的人、所经历的事,偶尔开心,更多时候是平庸地过每一天,但人生很长,“路途比终点生动,经历比得到值得”。在阅读过程中,简单的复盘思考让我更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同时也期待充满无限可能的21年。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感恩所有:)
《生活在裂隙》读后感(三):生命有裂缝,光才能照进来
生命有裂缝,光才能照进来。
读《生活在裂缝》,我想起这句话。虽然作者立雯在这书里写的不完全是这个意思,她在书中更多的阐述她的人生感悟和生活哲学。一篇篇小短文,涉及人生中的方方面面,有对人性的理解,有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探讨,有对婚姻爱情、对人际关系等的思考,甚至有关于育儿、家庭教育的忖量,当然,也有读书人爱聊的关于阅读、关于文艺方面的话题。
这本书可以任意从哪一篇读起都行,由着你我的性子来,就如作者文笔中展露的那种气质,很随性,很坦然。说她想说的,也许会直击我们的心扉,也许能触动我们的心弦,总有一篇或几篇能够打动你、感染你,引起你的共鸣。喜欢听着她这般娓娓道来的感悟。
身为家长,忍不住先翻到那篇《父母与孩子的距离》。写到了我的心坎里。她写“小时候看美国情景剧《成长的烦恼》“,立马引发一代人的共同话题,“羡慕里面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那么平等,那么互敬,那么像朋友。”互敬也许谈不上,但是像朋友那是肯定的。看过这部剧的人真的都很羡慕里面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可惜这种关系,相互直呼名字的对等,在中国是难得一见的。能和孩子嘻嘻哈哈、无拘无束、打打闹闹一起成长的父母着实让人羡慕。如果说里面的父母和孩子没有距离,那我们和父母之间至少是隔着一张桌子的吧?作者说得很直白,也很现实。也许将来的我们会做到像剧中的父母和孩子的平等关系,但是是不是真的能做到,还是与文化差异、与家庭教育理念有关吧,还有受我们的传统思想的约束。
无论如何,我们要记住,爱是尊重,爱是克制,爱是放手。
再有一篇,《简素的美学》,从写作说起,如果说堆砌华丽的词藻是繁,是臃,那么作者观点里好的写作,是摒弃文辞上的过度考究,而是突显思想,这是她说的简与素。
思想是如此,舍弃华而不实的外表,留下思想的精髓与轻灵。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越来越多的人追求生活中的素与简,是放弃或远离那些让自己活得很累的想法和行为,去追求内心的宁静,让自己活得轻松,要求越来越少,人也活得越来越简单。
不用什么都填充得太实太满,生命留一些裂缝,可以让光照进来。
简单又深刻,是这书给我的感受。
《生活在裂隙》读后感(四):对我而言,这本书是哲学启蒙
已忘了最初是什么时候与《一个人的阳台》邂逅,而后在微博关注了立雯。她的文字在信息流中是独特的存在,柔和而充满力量,常常带给人以慰藉、启迪和宁静。本以为写出这样文字的人,应该是一位情感丰富、内心敏锐的作家,然而猜对了前者,却猜错了职业,不过虽然意料之外,大抵也在情理之中——最懂资本、市场和战略的人,往往也是最懂人性的人,而立雯则是更少数的愿意向外界输出真诚的人。
《生活在裂隙》是立雯回国后完成出版的,可以看作《一个人的阳台》的重制,形式上是散文集,记录了作者旅美十年的点滴感悟,以及疫情之后回到国内新增的几篇随笔。联想到当时寻找《一个人的阳台》的艰难,想来这本书在国内的出版应该是不容易的,好在终于在2020年底问世了,这对喜欢她的读者而言真是最好的跨年礼物。
收到书后,在一个晚上读完。“沉浸地忘了时间和困倦,直到封底。合上书本,留下的是如遇知音般的喜悦,和思维流淌的平静的幸福”,我在微博如是表达体验。但是想提醒后来的读者:对待这本书的态度,不宜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其实更适合一点一点去安静、反复地品读。篇章简洁,文字朴实而隽永。一遍自然不够,读得懂文字,却忽略了文字背后的思想,大概是读书最大的遗憾。
回顾这趟阅读之旅途径的风景,有些是对外界现象的观察与思索,有些是对内在心智的剖析与反思,还有些是对文化、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洞察。一遍读完,书中的许多片段已记忆模糊,但是留在脑中的核心画像是清晰的,如果只用一句话概括,我把它表达为:认识自己的心性,构建符合这种心性的内心秩序。对于这点,于我自己而言,年少时不以为然,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心智尚未成熟,即便有时似乎有模有样地拿捏着那么些道理,然而由于经历与体验的浅薄,其实“不解其中味”;如今已步入职场,虽经历有限,却也实实在在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知道了心性稳定的重要性,以及构建内心和谐秩序的必要性。
在2019年的回顾中,我写到:我发现理性的思考有时并不能帮助我立即解决内心的症结,因为那似乎是另一片我未曾接触与历练过的部分,相比于解决一个个具体的物理世界问题,精神世界的问题看起来有另一套方法论。于是我不再轻易忽略自己的感受,而是如实地去抓住并记录下来。理智与情感的合一,原来是我一生要修为的课题之一。
无独有偶,我的一位好友(注:我们都是理工科出身),也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我也曾以为保持理性思考是件很容易的事,直到自己的膝盖无数次中箭才始觉,原来,情感的生活高于理智的生活。如果说感性是大海,那么理性就是冰山,比例大体如此。但是在众多的十字路口前,我们需要理性的指引。理性的头脑作为弱势群体,要学会与感性的内心对话,了解内心深藏的力量和驱动,并争取引导它,这样才能逐渐达到心智的合一。”
通过《生活在裂隙》,我再次确认了这一点。前面提到的“精神世界的问题看起来有另一套方法论”中的“方法论”,现在来看,应该就是指哲学。作者指出,从功利的角度,哲学在到了人生一定阶段会变得有用,深以为然。教育体系的宣传、历史的故事、社交媒体的文字,无不把一切都简化——优秀的学生是各科成绩取得高分和各种可量化比赛获奖的人,历史由一个个大事件和符合逻辑的事件结构构成,人的定义是标签化的,事物是非黑即白的,社会上永远充斥着非议、争论和鄙视链……人们从小就容易被线性的信息包围与引导着,渐渐形成了线性的思维方式,世界看似简单了。而这些正是现代社会信息化浪潮带来的副作用,人们的生活变好了,可是人们的幸福感却没有增加。这说明现代社会的发展忽略了对人的心性的塑造,人们自己也忽略了对社会现象背后逻辑的思考,更忽略了对内在的探求与认识,于是逐渐被群体意识和宏观系统所“异化”。而为了更和谐地存在于社会间,我们必须向内生长,认识自己,从而能够更好地认识世界,这大概就是哲学所要讨论的内容之一。而这个过程,可能主要依赖一个人自己去进行。
这本书不会告诉你世间的真理,却可以启发你去思考一些“无用”的事情。立雯老师说,读书就是读自己。如果我们能够通过读书,读到共鸣,乃至读到共鸣之外的新的启迪,那么这趟旅程就是值得的。与我而言,这本书是哲学启蒙,因为它让我确认了一样自己逐渐有所体悟而曾经无法用言语表达好的东西。
如果你感觉心境平和,那么你应该去读读这本书;如果你感觉浮躁而希望自我求解,那么你更应该去读读这本书。
《生活在裂隙》读后感(五):思考有益
读立雯老师的书,像是与智者在对话,有豁然开朗的感受。
今年的第一个读书感受,第一个关于读书的flag。
没有想到这本书实在不是一本能够用几句话凝练概括的文本,如若可以用几句话概括,是不是就简化了这本书的意义,正如书中第一篇中提到的关于人性的“简化”(只是一个类比)。
和同事闲聊这本书出版的不易,做过编辑的同事说,可能是因为一般的编辑无法为这本书做校稿,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因为作者思维高度高,一般编辑思维难以达到;一方面是因为文章多为一些哲思的见解,关于方方面面,校稿有难度。我认为不失为一个角度,来证明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
但我依然认为,这是一本老少咸宜的书。于是出现了非常有趣的一幕,我拉着18岁刚上大一的妹妹,让她安安静静看了听了一章“大学时的茫然与反思”。我想,如果在我大学时就听到这样的见解,我会成长的更稳、更扎实。但转念一想,也许在我那么小的时候,我也会每天除了学习,只想开开心心的休息,加上一些休闲娱乐。真的感受到,每个年纪有每个年纪的关注点,此刻的自己,与18岁的自己相比,更深沉、更稳重。
从书名说起,书的名字叫做《生活在裂隙》,这样的名字可能放在平时,我会认为是“鸡汤类”的书籍(没有说“鸡汤文”不好的意思,只是在平时不是太对我的胃口,但坚决抵制“毒鸡汤”)。在细细读过这本书后,我大概理解了题目的含义。“生活在裂隙”是一种比喻,人们虽没有生活在“裂隙”里,但他们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非顺境中,造成不悦和痛苦。“生活在裂隙”也是一种状态,但它是流动的,流向更平和的状态。作者在“裂隙”中产生了很多哲思,这些哲思让读者读后也产生共鸣,他们链接自己、了解自己、甚至达成不安情绪的消解。
我自然是产生了共鸣的,与朋友分享道:为什么一翻开,就篇篇有共鸣。看过书的她比喻:感觉戳了自己大脑一下,文字太神奇。于是在这个文字的世界里,我开始游历。
开篇:“人性比你想的要复杂”
生存在人类社会里,第一步便是了解人性。然而在早期的阅读中,人们对人性的认知偏单一,如英雄对应的就是无私、忘我,反派对应的是没人性、反社会。这里我非常赞同作者所说的
“人的行为具有偶然性,用必然去覆盖偶然,难免过于绝对”。媒体也常常陷于标签化,我想这样做的原因无非是标签是被简化的文字,容易被理解,吸引大众眼球。作者认为大众传媒承载不了人性的复杂,我很大程度上是同意的,我也非常反对新媒体对人的“粗暴概括”。不过现在好的电影、电视也在往人性多样性的方向发展,而人性一旦在这些作品中呈现多元的状态,观众会非常惊喜。我想,这是我们所期待的媒体所呈现的样子。对人性的认知,是认识社会和世界的基础。在读过这样的开篇后,我非常惊喜。作者呈现出的包容和思考,令人信服。
次篇:“人的动物性和植物性”
“动物性”和“植物性”的比喻非常生动、贴切,有“动物性”特征的人比较拥有征服欲,野心较大,有“植物性”的人更注重精神的追求。我个人是希望自己是这两种特征都兼备的人,正如曾有位前辈所说,既要有现实的能力,包括商业、职业发展的能力,又要有对艺术的感知甚至热爱。换句话说,我们既要有赚钱的能力,又要有对生活的热情。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的确也会出现作者所提的
“出现明显的偏向”但我想,无论如果,这两种特性,都值得我们去提炼和思考,进而去实践。
这本书从方方面面体现了作者的思考。她在坐禅时,问禅师:
因为禅宗认为佛只存在于每个人内心,为什么要拜一尊神外之佛?禅师说:
虔拜(bowing)是为了让你谨记时时刻刻要谦卑,让你降服于(surrender to)当下的一切。只有回归谦卑和宁和,才能冷静面对外界与处事。”接受当下的一切,要谦卑。
当你让自己全然接受所有不确定,那一刻,你便会获得心灵上的纾解,你才会走出情绪旋涡,转向行动面对。”整本书,源源不断的会有共鸣、思考。我想今天的感受作为文本展示,并不是一种尘埃落定,而是会成为一种延续,明天的明天,还会有更多的感受与思考,这便是这本书的魅力。正如开篇所包含的意义,人性无法用简短的标签概括,同样,我也无法用文字去短短概括这本书,因为它留给我们的,是人生路的指引,更是包含了无尽思考的星辰大海。
Tess
《生活在裂隙》读后感(六):生活在裂隙-读后感
终于在今天读完了立雯老师的著作《生活在裂隙》,称呼您为“老师”,与您的职业、教育背景无关,我是您的一个普通的读者,在您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一种在独立中的思辨、冷静中的睿智。
这本书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故事,也没有宣扬什么成功学或厚黑学,而是在一种平和的心境下冷静思考人性、欲望、智慧、痛苦、幸福等哲学人文话题,既不故作高深,也不流于浅薄。这种以哲学短文写就的著作,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几年前我读过的周国平先生的作品《人与永恒》。
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有好几个方面:
一、要有内省精神
在我看来,“内省”精神的表现有两个:一是独立思考,二是行胜于言。
就像这本书的封面所写的那样“未经审视的伤痛是慢性的毒,侵蚀着你的思想和身躯”——而“审视”就是内省。
按照大众舆论和他人意见来指导自己生活和工作的话,实际上是放弃了思考,也放弃了自我。面对人生的诸多选择,盲从舆论及他人意见,固然这可能是一条最轻松的宽阔马路,而另一条经过自己思考、认真选择后的道路可能是一条陡峭的登山道——选择后一条路的人是少数人。
举一个例子,当我读到第一辑的《“逆来顺受”的智慧》这篇文章时,立雯老师讲述自己阅读禅宗佛经、坐禅、与禅师对话等方式试图解决自己遭遇不顺后的心绪不宁——每个人都会面临不顺,只不过我们面对“逆境”时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已,我最近尝试在哲学著作里面找到“答案”(但是我意识到,哲学一般只提供思考问题的方式,记住一个结论意义不大),在艺术、运动等爱好里面找到慰藉,在亲友那里找到温暖。
二、找到精神的锚
在互联网时代,常见于社交媒体上的各种骂战,或者受惑于铺天盖地而来的各种资讯,或者受困于被“量化”(源自本书《量化时代》这篇文章)的命运安排……
我们就像一条在海上航行的夜船,时时面临信息海啸、人际关系网等的侵袭而失去方向,我们需要找到精神的锚,让我们坚定方向,让这条船驶进安全的港湾。
找到精神的锚,就是在自己内心要有安定的力量,它可以是信仰、价值观或某一种生活方式等。
“等我老了,欲望脱落,我想我也会挑一个安静的地方待着,专心做心喜之事,观美好风景,全然沉浸于生活本身……在人生的终点,我希望能够优雅地跟这个世界告别,跟自己告别。”
当我读到这篇《衰老的亮度》时,这是多么朴素、多么优雅的晚年“畅想”。人在面对人生的终极问题——死亡问题时的回答,最能看出他的价值观和处世哲学。
三、观照人生的风景
人与人的外部遭遇有相似性,但是外部遭遇带给每个人的感受和收获各不相同,有的沉沦其中不可自拔,有的超越自我——外部的遭遇沉淀为内心的风景。
想要将外在风景(外部遭遇)转化成为内在风景,需要:
第一,阅读
阅读经典作品,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观看人生的风景,那是一种“上帝视角”。
惊讶于立雯老师的阅读量,尤其是您提到自己多阅读非虚构内容的哲学散文,您在本书中引用的名家名句让人印象深刻,我甚至将这些引用的哲学著作写在纸上,作为自己的待阅读书目,计划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哲学人文涵养。
第二,思考与写作
旅美十年生活,让立雯老师有了对中美差异重新思考的基础,不像一般媒体报道的那样,刻意夸大中美的差异,您是以自己的所见所闻重新思考,“你所见的中美差异也许只是浮于表面”、“人性都是超越国界的,差异的只有程度”……这是以“异中求同”的眼光看待问题。
借助这一辑的内容,也让我重新认识了中美的差异,或许说得更准确一点,让我更深入地了解到了美国文化。
写作的背后其实是思考,思考也需要借助写作固定框架以及成型。
……
幸运在微博遇到了立雯老师,幸运在《生活在裂隙》遇到了一种理性思考后的处世哲学。
谢谢立雯老师和编辑老师的努力,让《旅美十年散文》得以在国内发行,我只用了三天的时间读完了,收获颇丰。
祈愿平安喜乐!
您的读者 慕淹
2020.01.02
《生活在裂隙》读后感(七):人生就是在可知与不可知间摇摆前进
在2020年末的时候,我给自己新一年的一个期待,不再只做一个信息的接受者,去走出舒适圈,勇敢地,和美好建立联结。因此,尽管之前,我很少正儿八经写书评,最多就是在微博上,用一两句话记录一下忽然飘过的思绪,再或者,在转发一些观点时,附带两句自己的延伸;这次,还是想要正式地表达些什么,或是欣喜,感激,也可能是一种哲思的平静闲适——好像是刚刚觉醒的自我意识的萌芽,浸入了智慧温泉的滋养。
不记得是因为什么关注@立雯 老师的微博了,一直很少互动,但也在不断关注着,从《一个人的阳台》的出版,到《生活在裂隙》签售。这次终于拿到实体书,花了3天时间,在白天的工作和晚上的法语课之间,在清晨,在午休时,细细品读。就像书中第六辑中所写,读非虚构类的书,或者说哲思类的书,某种程度上是在借用作者的逻辑读自己,脱离人世的繁杂,保持头脑的清醒与活力,借文字主人的思考反观自己,寻求一种自洽、清晰的生存逻辑与理性的思考方式。
确实,我从立雯老师的很多文字中看到了自己。在读到第八辑大学的茫然与反思时,同样懊恼于大学时期异常”稀薄“的时光,缺乏有质量的阅读,思考,社交与探索。最懊恼在于,一遍厌恶麻木吞吐课本的自己,一边又被游戏规则所束缚,只会做同质化竞争下的抱怨者,和主流发展的追随者,而对个人的探索与人生的探讨毫无进展。好在,在本科的最后两年,身处异国,稍稍能从繁重的学习压力与主流群体中脱身,成为一个outlier,在文化冲突中撕裂、发问、探究、思考,又在个人独处间,一点点构建自己的ego,享受孤独。
但慢慢地,我开始不满足,或者说焦虑于自己的人生选择——我找不到自己的热爱,但我清楚地知道,我不喜欢我脚下这条,某种程度上既定的道路。我大概就像立雯老师在第一辑中说到的,”各方面才能分配均衡的人“,”在学校各科均优、名列前茅,出了学校,也随时按照社会期待的样子锤炼自己,他们参考的是外界认为尚好的途径,却很少审视自己的热爱”,也因此,在我本科的最后一年,我常常能感受到这种”错位的痛感,一种完全无法释放自我价值的缩减感“。我感到痛苦,想要纠错,放弃了在父母和外人看起来很好的保研机会,想来一个人生的急转弯,却在不断碰壁中,求而不得,得而复失。但也渐渐学会和自己的消极对抗,与世俗的复杂性相伴,和痛苦和解。也因此,在看到最后一辑中的这句话——”前路是异常无可奈何的不可知,不如不想“,鼻头竟然泛起酸意。但又忍不住想,这种“不可知”或许也是命运的馈赠。可知且一眼望到头的顺遂人生,可能才是绝境。又让我想到《苦难的底色》中的一句话,”人身心的构造,不会对顺意有所感知,却会敏感于一丁点的痛苦。苦难才让我们保持活着的警觉,而摆脱苦难——哪怕只是一瞬——才使我们有目标感。“
最后还想说的是,感谢立雯老师,让我从她的文字以及过往人生中,感受到了不同领域的特质,在同一人身上很好兼容的可能性。商业,金融和咨询行业所要求的强执行力和决策力,对复杂问题和信息的辨识和框架思考能力,以及人际利益的纷争往来,和人文、哲学以及艺术对人性和美的探索,抽象的表达,甚至生活状态的宁静与松弛,看似完全冲突的特质在同一主体上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了我许多继续前行的力量吧。
在2020年末的时候,我给自己新一年的一个期待,不再只做一个信息的接受者,去走出舒适圈,勇敢地,和美好建立联结。因此,尽管之前,我很少正儿八经写书评,最多就是在微博上,用一两句话记录一下忽然飘过的思绪,再或者,在转发一些观点时,附带两句自己的延伸;这次,还是想要正式地表达些什么,或是欣喜,感激,也可能是一种哲思的平静闲适——好像是刚刚觉醒的自我意识的萌芽,浸入了智慧温泉的滋养。
不记得是因为什么关注@立雯 老师的微博了,一直很少互动,但也在不断关注着,从《一个人的阳台》的出版,到《生活在裂隙》签售。这次终于拿到实体书,花了3天时间,在白天的工作和晚上的法语课之间,在清晨,在午休时,细细品读。就像书中第六辑中所写,读非虚构类的书,或者说哲思类的书,某种程度上是在借用作者的逻辑读自己,脱离人世的繁杂,保持头脑的清醒与活力,借文字主人的思考反观自己,寻求一种自洽、清晰的生存逻辑与理性的思考方式。
确实,我从立雯老师的很多文字中看到了自己。在读到第八辑大学的茫然与反思时,同样懊恼于大学时期异常”稀薄“的时光,缺乏有质量的阅读,思考,社交与探索。最懊恼在于,一遍厌恶麻木吞吐课本的自己,一边又被游戏规则所束缚,只会做同质化竞争下的抱怨者,和主流发展的追随者,而对个人的探索与人生的探讨毫无进展。好在,在本科的最后两年,身处异国,稍稍能从繁重的学习压力与主流群体中脱身,成为一个outlier,在文化冲突中撕裂、发问、探究、思考,又在个人独处间,一点点构建自己的ego,享受孤独。
但慢慢地,我开始不满足,或者说焦虑于自己的人生选择——我找不到自己的热爱,但我清楚地知道,我不喜欢我脚下这条,某种程度上既定的道路。我大概就像立雯老师在第一辑中说到的,”各方面才能分配均衡的人“,”在学校各科均优、名列前茅,出了学校,也随时按照社会期待的样子锤炼自己,他们参考的是外界认为尚好的途径,却很少审视自己的热爱”,也因此,在我本科的最后一年,我常常能感受到这种”错位的痛感,一种完全无法释放自我价值的缩减感“。我感到痛苦,想要纠错,放弃了在父母和外人看起来很好的保研机会,想来一个人生的急转弯,却在不断碰壁中,求而不得,得而复失。但也渐渐学会和自己的消极对抗,与世俗的复杂性相伴,和痛苦和解。也因此,在看到最后一辑中的这句话——”前路是异常无可奈何的不可知,不如不想“,鼻头竟然泛起酸意。但又忍不住想,这种“不可知”或许也是命运的馈赠。可知且一眼望到头的顺遂人生,可能才是绝境。又让我想到《苦难的底色》中的一句话,”人身心的构造,不会对顺意有所感知,却会敏感于一丁点的痛苦。苦难才让我们保持活着的警觉,而摆脱苦难——哪怕只是一瞬——才使我们有目标感。“
最后还想说的是,感谢立雯老师,让我从她的文字以及过往人生中,感受到了不同领域的特质,在同一人身上很好兼容的可能性。商业,金融和咨询行业所要求的强执行力和决策力,对复杂问题和信息的辨识和框架思考能力,以及人际利益的纷争往来,和人文、哲学以及艺术对人性和美的探索,抽象的表达,甚至生活状态的宁静与松弛,看似完全冲突的特质在同一主体上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也给了我许多继续前行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