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尾蝶和月亮经典读后感有感
《燕尾蝶和月亮》是一本由〔韩〕张荣福 / 〔韩〕李惠利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燕尾蝶和月亮》读后感(一):如何跟孩子委婉地讲关于成长的痛和分别的苦,这本书告诉你
以前看到某作家的一句话,颇有感触。“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看着孩子们越长越大,开始抱不动了,也有了他们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我们总是为他们担心、忧虑,不想放手,也不敢放手,更不知怎么跟孩子说,他们需要面对的成长的痛和分别的苦。《燕尾蝶与月亮》这本绘本或许可以帮到你。
一、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能够独立成长
夜空下枸橘树丛里的燕尾蝶也有着这样的担心。因为它的寿命很短暂,也不能抚育宝宝长大。但是她不怕自己的生命逝去,就怕宝宝不能安全。她只能向深夜里给人带来光明的月亮祈求。希望月亮保佑自己的宝宝平安地长大。
就算是童话故事,月亮也无法照顾一个毛毛虫,她只能假装听不到。
大自然的法则注定蝴蝶无法看着自己的宝宝变成蝴蝶。但是,我们人类可以,从小哺育孩子,看着他们慢慢长大。等他们长大了,我们也是要像燕尾蝶妈妈一样,放手。
忍不住观望毛毛虫的月亮,就像是要跟孩子分别的妈妈们一样,看着孩子的一天天地独立,既充满担忧,最后又欣喜激动地落泪。
“毛毛虫本来就不用靠妈妈来养育。”多么残酷又正确的现实。我们的孩子也不只是我们的孩子,他更是他自己。他们成长中的痛苦和快乐,我们都无法参与,更不能剥夺,我们只能引导、祝福。
通过绘本中燕尾蝶跟宝宝的分别,“月亮妈妈”的担忧,告诉家长和孩子:分开很苦,但很值得。
二、孩子要勇敢、坚强、快乐地成为自己。
那没有了燕尾蝶妈妈的小小毛毛虫,慢吞吞地啃咬卵壳,睡觉、蜕皮、再啃树叶,在一天天地长大。但是长大的过程中,也时刻面临着各种危险,天敌飞鸟或者其他捕食者随时都会终结毛毛虫的一生。
还有大自然的风吹雨打、寒霜冰雪,毛毛虫一点点承受着。一直到,“一扇小小的门打开了,黑乎乎的小脑袋探了出来。”再慢慢地展开翅膀。
闪耀着淡淡粉末的燕尾蝶出现了,像她的妈妈一样美丽。那个弱小的毛毛虫,勇敢坚强地长大,终蝶变成功,成为了美丽独立的她自己。
成长路上会有很多的困难,孩子是有能力去解决的。哪怕是犯错,孩子也会从错误中获得经验。家长越是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孩子才越会变得更自信更有责任心,也会更有抗挫折能力。
《燕尾蝶和月亮》里我们看可以看到小毛毛虫慢慢长大,经历各种艰难险阻,终化蝶成为美丽自信的自己。这个故事也告诉家长和孩子:成长很痛,但很值得。
三、珍惜缘分,也爱惜自由。
就像某个作家在书里写到的:“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父女母子一场的缘分,求之不得,不管是有幸成为孩子父母,还是孩子有幸有爱护他的父母。都是一场莫大的缘分。在幼时孩子需要照顾的年岁里,我们都要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时光。全身心地陪伴,让爱在父母孩子之间流动。哪怕是日后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内心也是装满了父母的爱意,不管他们日后走到哪里,都是爱自己爱这个世界的。
父母对于孩子满腔的爱,不忍放手孩子独立、远行,甚至想要为孩子操办所有的一切, 恨不得替孩子走他的路,帮他越过所有的坑。其实,那样的孩子也并不会真正的快乐。成长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长大的过程也是快乐的。酸甜苦辣咸都尝过,才知道人生百味,才更懂得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怎样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
父母对孩子的担忧不可能没有,但是我们也要过好我们自己的生活。像月亮妈妈一样,一直都在关注着毛毛虫的变化,为它焦虑祈祷。其实,妈妈也要过好自己的生活,享受自己的人生自由,孩子也会少些压力。
跟孩子共读这本绘本,除了让孩子感受到母亲深切的爱,成长中的“必可避免”,还让我们作为父母的深刻思考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该怎样做才是爱孩子也爱自己的方式。
《燕尾蝶和月亮》读后感(二):关于生命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永远也不早,永远也不晚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幼虎被一只母虎咬着走进了森林,一开始它很饿,长啸着喊妈妈,可是母虎头也不回地走了,后来这只小老虎经历追捕、拼杀,一次次死里逃生,终于,它威武起来,变得强大,它感谢她的母亲。如果母虎永远护着小老虎,也许小老虎永远学不会捕猎。
在《燕尾蝶和月亮》这本书里,月亮守护着毛毛虫,给它鼓励的目光,不干涉毛毛虫的生活,让毛毛虫凭借自己的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力量。这也正是千万家长应该看到的。
著者张荣福,韩国图画书作家。1962年生于韩国忠清北道青州市,毕业于韩国放送通信大学国语国文专业。
绘者,李惠利,韩国插画家、图画书作家。
不要是以爱为借口,干涉孩子的成长
还记得有娃前自己的对孩子的期望吗?希望他能健康长大,但是娃出来了,你的期望还一如初心吗?身边的很多妈妈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不管孩子喜不喜欢,每天的课程排得满满的,除了孩子,大人也是一样,每时每刻盯着孩子。
现在有种教育方式叫密集性教育,父母对孩子的关注越来越密集,好像只有大人知道孩子要什么,孩子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父母把期望和关注过多的放在了孩子身上,以一种“都是为你好”的借口,规划着孩子自己的未来。在国外有一种叫法是“直升机妈妈”,就是从孩子放学一出学校家长就开始跟进,然后把他送到每一个培训班,带他出去玩,孩子完全没有自主时间。
孩子成长和书中的毛毛虫一样,需要经历风雨、挑战和逆境,才能真正的羽化出来,毛毛虫在破茧时如果外力帮助他打开那层外壳,他就丧失了飞翔的能力,只能拖着笨重的翅膀匍匐前行。
如果父母一味的以爱为借口,干涉孩子,什么都帮助孩子,那么孩子永远无法羽化出一对坚硬的翅膀。
美丽的绽放需要经历挑战,生命会回馈你美
逆商是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人们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
很多父母也开始明白,逆商在社会中显然比智商、情商都更重要,拥有强大的逆商,可以让孩子在面对困境时不退缩,不害怕,有重来和面对失败的勇气,面对挑战时,可以从容应对。
小小的毛毛虫一个个的从卵里孵化出来,他们一个个在春光中舒展身体,啃咬绿叶,慢慢长大;经历着随时被天敌一口吃掉的风险,在风雨忽至的日子里,他们经历着雨水的拍打,它们用自己的力量去抵御自然界中的一切突发事件。蝴蝶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是和孩子的成长历程多么的相似,人的成长也恰似蝴蝶一样的蜕变。从十只毛毛虫到最后的只有一只蝴蝶绽放,也侧面的反映出毛毛虫变蝴蝶的艰难。
在亲子共读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像书中的这只毛毛虫,在羽化的过程中经历着成长给他们的考验,勇敢坚强的毛毛虫给孩子们一个正面的向导。让孩子明白:
彩虹总是出现在风雨之后,努力付出,生命才会绽放他该有的美。成长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经历过艰难的甬道,终会获得美丽的新生。
兼具科普性和艺术性的故事
《燕尾蝶和月亮》故事以自然与生命为主题,讲述了蝴蝶的一生,从虫卵变成小青虫,经历艰难险阻破茧成蝶。
作者巧妙的把蝴蝶是毛毛虫变来的这一科普知识融入到了故事里,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神奇的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大自然的生存法则。
书中的小细节也向孩子传递出自然界中的食物链法则,毛毛虫吃树叶,螳螂吃毛毛虫,山班鸠吃螳螂。除了这些,自然界的生物共同组成了这个食物链的闭环,少了哪一环自然界都会失去平衡,与孩子一起探讨,可以让孩子明白
“所有的生命都需要食物才能生存,生长能量和营养,就这样从一个生命传递到另一个生命,向一个圈似的不停循环”。
《燕尾蝶和月亮》整本书像是在朦胧的月色中,带给人一种富有诗意的美感。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认知自己,感知生命,增加孩子的艺术审美。这一部关于燕尾蝶的生命小史,一本暖心的生命教育读物,关于生命的教育,对孩子来说永远也不早,永远也不晚。
《燕尾蝶和月亮》读后感(三):有一种爱,叫“冷眼旁观”
曾经听说过这么个故事,说青海有个沙漠地区,非常缺水,有一头老牛,实在渴极了,脱缰跑到公路上,拦下了一辆运水的军车。
部队里有规定,这么珍贵的水,不能随便给出去,老牛耗了老半天,不肯走。牛主人来了,把老牛鞭打得鲜血直冒,老牛还是不动。最后运水的战士没办法,弄了点水给它。
你猜怎么着?老牛并没有喝这水,而是仰天长啸,引来了一头小牛——原来,这水是老牛为自己的孩子争取的。
母爱啊,真奇妙,为了孩子,妈妈们什么苦都能受。
最近读了一本图画书,叫《燕尾蝶和月亮》,讲的不是母爱,但和母爱很像,温柔、殷切。它很特别的地方在于,让我们看到了爱的另一面——有边界、不干涉。
一本关于成长和爱的图画书
《燕尾蝶和月亮》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夜里,一只燕尾蝶在被螳螂捕食前,向月亮祈祷,希望月亮能保佑她的孩子们平安长大。月亮听到了燕尾蝶的祈祷,开始关注和挂念这几只毛毛虫。物竞天择,大自然总是险象环生,一边是恶劣天气的风吹雨打,一边是捕食者的虎视眈眈,毛毛虫总是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而月亮呢,在天上看得心惊肉跳,却无力改变什么。最后,只剩下一只幸运的毛毛虫,在满山花开时,破茧成蝶。月亮目睹毛毛虫的蜕变,落泪了,“长得真像她的妈妈!”这是一本关于成长和爱的图画书。
其中一条线中,燕尾蝶的孩子从虫卵长成毛毛虫,最终成为到燕尾蝶;另一条线中,我们也能看到月亮的心路变化——从一开始认为无能为力、试图忘掉这件事,到忍不住惦记毛毛虫,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宝宝,最后,月亮的心情都跟着宝宝们的一举一动跌宕起伏。
这凄美又有温度的故事,是否也让你想到了自己的妈妈、自己的孩子呢?
爱是有边界的
《燕尾蝶和月亮》的故事中,月亮有一颗柔软的心,却也始终没有跃过一条边界,那就是“大自然的法则”。
我们的爱有没有边界呢?当然有啊,人与人之间,很难做到毫无边界。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会全情依赖父母,可慢慢长大了,就会期待有自己的隐私,有自己的小世界。然而,这对很多父母来说,一定是不太愉快的——“咦,你以前什么都跟我说的,怎么现在开始有自己的小秘密啦?不行!我要知道!”于是,矛盾就产生了。
说实话,我一设想未来的女儿/儿子小心翼翼藏起日记本的样子,就觉得有点受伤... ... 可另一方面,我也知道,要像尊重其他人的边界一样,去尊重孩子的边界,否则一定会造成冲突和伤害,影响亲子间的和睦。
梁冬、吴伯凡的《欢喜》中有这样一句话:
“孩子慢慢长大... 他的自我意识,自由意识就开始显现出来,这时母亲就要在心理上断奶了。”我想,这里说的“断奶”,大概是尊重边界的意思吧。
爱需要勇敢地放手
《燕尾蝶与月亮》中,毛毛虫的生命历程可谓坎坷:一会儿来一只喜鹊,一会儿来一只山雀,另一边呢,椿象和螳螂也在虎视眈眈,天气也不好,又是刮风又是下雨的... ... 月亮始终揪着心,默默守护着毛毛虫。
绘者李惠利说:
“月亮并没有以爱的名义干涉毛毛虫的生活,而是按捺着焦虑和担忧,静静地等待。”其实,这样的“冷眼旁观”很需要勇气。现实生活中,爱子心切的家长们,往往恨不得帮孩子把一切危险都扼杀在摇篮里。
你看,很多商家就发现了这一点,网上一搜,一大堆育儿“神器”——防撞条啊,防夹手道具啊,抽屉锁啊,等等。还有那种带枕头的小背包,防止宝宝跌倒的时候磕到后脑勺... ...
这让我想到一件事。
我有个小侄子,前两年刚学会走路,有一回正好在我家,一不留神就摔倒了,几个大人忙站起来要去哄,他妈妈却制止我们,只跟他说,“跌倒啦?自己站起来!”小家伙其实本来也没哭,就站起来,又玩去了。
这件事让我记忆犹新,也对我有了很深的启发:
摔倒了,很痛,就知道下次走路要一步一步稳稳的;被门缝夹到手了,就知道下次关门的时候,手指不要停在缝隙里;拿水杯烫到手了,就知道下次要试试温度再拿... ...
吃一堑长一智,这可比唠叨管用多了。与其造一间安全的温室,替孩子挡下一切,不如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
正如犹太教育家切尼说的:
我绝不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如果一味干涉或者代办,不仅打击了孩子的主动性,还会损害孩子独立的人格。《燕尾蝶和月亮》由韩国图画书作家张富荣创作内容,韩国插画家李惠利绘制插画,画风细腻唯美,尤其是月亮的目光刻画得极好,温温柔柔的,让人心也化在里面。
内容简单却深刻,作为家长读,很启发育儿和亲子关系。当然,和孩子一起读也好,你可以顺便和ta讲一讲,大自然的法则、毛毛虫的生命历程、白天与黑夜月亮的变化、月相的阴晴圆缺等;也可以聊一聊,我们的一生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挫折,爸爸妈妈们也不是无所不能的,没办法永远能替你挡住一切,但是别怕,你每次勇敢进击的经历,都会化成一股力量,在下一次困难到来的时候,奇迹般地帮助你。
《燕尾蝶和月亮》读后感(四):“妈妈,看我,看我!”,孩子为什么老要大人看自己呢?
“有生命的个体,可以从他人关注的目光中,感受到温暖的爱意。”
“妈妈,你看我,你看我!”
萌萌最近除了爱说“不,不行”,排第二的就是这句了。
一天到晚,非要我看她的“新本领”和“新发现”,比如躺床上拱起小肚子,从台阶上跳下去,抓到小螃蟹了,发现小蚂蚁了,用叉子叉起莲藕了,大口吃橘子了……
除了这些快乐时刻,要是不小心摔倒了,哪里受伤了,也是必须让我看看的。
姐姐也是这样,现在三年级了,依然如此,只是频率没小时候那么高。
发现寻求大人的关注,基本是每个孩子的共性。
为什么呢?
“有生命的个体,可以从他人关注的目光中,感受到温暖的爱意。”
韩国童书作家张荣福先生的这句话,或许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仔细想想,孩子寻求关注这个行为,也是潜意识里希望自己的成长过程能被看见。
成长的过程中,有喜有悲,有顺境有逆境,有得意有失意,开心时有人分享,痛苦时有人分担,不管何时都有爱的关注,这可能是每个人在孤独的成长之路上最渴望得到的礼物吧?
而且,不仅是人类的孩子需要成人的关注,任何有生命的个体都需要,比如燕尾蝶。
来看看张荣福先生给我们讲述的这个《燕尾蝶和月亮》的故事吧!
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一只燕尾蝶妈妈产下了十颗卵,她知道自己很快就要死去,于是在心里默默祈祷,乞求月亮能保佑自己的孩子们平安长大。
月亮开始并不想接受这个请求,因为她觉得毛毛虫本来就不用靠妈妈养育,它们得靠自己的力量长大。她帮不上什么忙,就连燕尾蝶妈妈被螳螂吃了,她也只能眼睁睁看着。
但,月亮还是不由自主地关注起燕尾蝶宝宝来,并且从一开始的悄悄关注,到后来主动当燕尾蝶宝宝的“月亮妈妈”,成为“妈妈”的月亮,时刻揪着心。
经历过风吹雨打和被鸟雀啄食后,十只燕尾蝶宝宝,只剩一只了,在她破茧成蝶的那天,月亮哭了,她见证了燕尾蝶宝宝的成长,动情地说“长得真像她的妈妈!”
看到这里,我也鼻头一酸。
“月亮妈妈”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爱的关注”,简而言之,就是“不越界”。
她虽然心里时刻记挂着凤尾蝶宝宝,但并没有直接干预,她严格遵守着大自然的法则。
你看这段精彩的描述,足见“月亮妈妈”对“宝宝”的关心之深。
每当麻雀啾啾鸣叫的时候, 每当喜鹊叽叽喳喳的时候, 每当红头山雀成群飞舞的时候, 每当山斑鸠咕咕叫唤的时候,月亮的心都揪得紧紧的。其实,当过父母的人都知道,在育儿过程中,要做到完全“不越界”,是很难的。正常父母都想让孩子成长得顺利些,少经历些磨难和痛苦,最好一直幸福快乐。
所以,像“月亮妈妈”一样,父母有太多“忍不住”、“时刻想起”、“惊得脸色苍白”、“心急如焚”、“心揪得紧紧的”的时刻,要想按捺住不去“帮忙”的心,真的不容易呀!
女儿听完故事后(第一遍没看图),很伤感的说“燕尾蝶妈妈太可怜了,毛毛虫太可怜了,为什么月亮妈妈不救救它们呢?”
这是好故事的魅力,会让孩子的心变得更柔软。
但作为一本图画书,单纯有一个好故事还不行,还得有好的图画来映衬。
《燕尾蝶和月亮》的图画作者是李惠利,之前看过她的《跑啊!》,极其有力量的画风,但这本的风格却完全不一样。
李惠利没有过分渲染故事的悲伤部分,也没有刻意放大“月亮妈妈”的温情,而是很客观地呈现了这幅自然的场景。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的不仁体现在没有“偏颇和私心”。从李惠利的图画里,我感受到了这份“一视同仁”的情感,尤其是当镜头拉远,以较远的视角来看时,不管是螳螂、椿象、小鸟还是枸橘树旁玩耍的那群孩子,都同燕尾蝶一样,是大自然中的一份子呀。
女儿在看图时,关注点也有了些变化:
她注意到作者把不同阶段的月亮画在一起;她想知道燕尾蝶的生长周期多长?她疑惑毛毛虫释放的难闻气体是什么?她担心蝶蛹冬天挂在树上会冷,她还说小鸟们也很可爱……她想起之前看的《一寸虫》,还很遗憾地说,毛毛虫要是也像一寸虫那样,会量东西,就不会被鸟儿吃掉了。你看,这就是图画的魅力,呈现更多客观的视角,无形中也牵引着孩子的关注方向。
对于图画创作的心理,李惠利女士是这样说的:
“我也曾认真地思考生命、自然法则和生活的道理。创作时,我将我的心意托付给了月亮,希望能借月亮,把“月亮妈妈”和“毛毛虫宝宝”的故事传递给全世界。”而我想说的是,感谢两位作者创作的《燕尾蝶和月亮》,让我学会带着温暖的爱意来回应女儿的“看我,看我”,我也要力争当一个“不越界”的“成长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