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卑与超越(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自卑与超越(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1000字

2021-02-02 01:59: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卑与超越(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1000字

  《自卑与超越(作家榜经典文库)》是一本由[奥]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裸脊线装图书,本书定价:59.90元,页数:4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卑与超越(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一):要了解一个人不是件简单的事~

  

2020年读书打卡第131本 ——《自卑与超越》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宿州读书会第54期共读书目# 读心理学我所了解的只有弗洛伊德和荣格两位在西方赫赫有名的学者,参加这期共读书目时,最初只是想让改变一下自己最近的阅读类型,希望可以从兴趣式阅读慢慢向学术型阅读转变一下,好好过渡,然后让自己静下心慢慢沉淀沉淀。后来在网易公开课上听了一节耶鲁大学的弗洛伊德公开课,穿插着讲述了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轶事,感觉很有兴趣,这样一来,也就更加深了我对这本共读书目的兴趣。 老外的思维是很缜密而且有遇辑性的,他会佐证自己先前摆出的论点,用充分的理点去让读者相信他所得出的结论。这本关于个体心理学的研究书,分很多章节介绍,自卑与超越仅作为里面的部分内容。我最感兴趣的是“生命的意义”篇,作者从宏观大高度罗列了人的三大任务,很通透,很值得思考

  《自卑与超越(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二):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

  在这个人生的节点,最大的自卑大抵是来自于经济的拮据,失去了少年的锐气,被社会蹂躏一遍再狠狠教你做人。迷茫、不甘、徘徊、痛苦……种种滋味涌上心头。

  本书告诉我们,一山总比一山高,人生的自卑感其实是与生俱来的,就算在某方面赢了一场,但是在另外一个战场又只能自惭形秽,所以每个人都会有自卑感,这是无法避免的。首先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自卑,自卑不一定是坏事,它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刺激我们不断挑战自己,克服自身的缺陷。当我们无法消除这种缺陷的时候,便会采取虚荣的方式,去用自己的长处来寻得内心的安宁,但是这样的虚荣会促使我们躲避困难,迷惑自己使我们停止进步,满足于自己编制的假象,而内心的自卑情节却会不断累积,最终压垮心灵。

  那么如何克服这样的恶性循环呢?便是寻求自我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陷入无止境的攀比与对比上。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作者认为若是想克服这样的心理,就必须找准自我的定位,实现对社会的价值。这个定位涉及他人、爱人、自然,而在这样的并存和合作中,我们为这个共同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而解除自身的局限性,进而上升到伟大人类事业中。

  觉得用古人常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有异曲同工之妙。

  《自卑与超越(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三):《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他在心理学方面产生过巨大影响,他的理论和观点至今仍在影响着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自卑与超越》是他最被广为人知的一本书,另外,他的一句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也是被大众广泛引用的名言。早已是他的忠实粉丝,本书一读再读,总有收获和感动。

书中,阿德勒以大量的实例为论述基础,凭借着深厚的功力,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进行了细致的阐述。他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从书中我们能看到极深的哲理,他融汇了基督教、佛教、犹太教与东方哲学文化的精髓,堪称一位哲学家。同时,这本书也具有巨大的学术价值。阿德勒在书中提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在书中,他的研究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这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理论源自于他对自己早年生活的思考,他的家庭富裕,但他童年并不快乐,因为,他不管如何努力,始终不能达到哥哥那样的成就。他患有佝偻病,4岁才会走路,每当看到哥哥活蹦乱跳,他便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又小又丑。母亲偏爱哥哥,好在他与父亲相处很好,父亲经常鼓励他,告诉他不能被眼前的困境束缚住自己,不能相信当下的困难就是人的一生。最终,他没有被身体的缺陷所压倒,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大胆地创造着自己的生活。正是由于他这种坚定的信念,才有了他后来的成就。

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印刷质量很高,一幅幅精美的艺术画作,为本书增色不少,在阅读的同时欣赏大师的作品,可谓是意外的收获。精神分析与艺术融为一体,在接受心理学知识的同时,提升一下美学方面的素养。精神分析本身就是基于科学之上的艺术, 它对于我们的文学阅读和艺术欣赏大有帮助。所以,业余时间读些精神分析相关心理学书籍,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对我们性格的成熟与发展,都大有裨益。

  《自卑与超越(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四):爱别人才是爱自己

  

选择看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可以感觉到自己心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开始我以为它只是单纯讲自卑心理以及如何去克服自卑,超越自己,但它带给我的远不止这些……

从书里我了解到作者贯穿全书的理念是学会合作,在家庭中,在婚姻中,人不可以只想到自己,只顾虑自己的感受,爱他人才是爱自己。

我们可能天然的会对身体有缺陷的人报以同情并保持距离,会认为他因身体而自卑,他会有高度敏感的心。然而生理缺陷并不是无法逃脱,心智上不再只局限自身时,障碍反而是前进的动力。这样的事情不止会发生在残疾人身上,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偏见也是屡见不鲜,大多数人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总会有同情,并且觉得他们的心理上有一些缺失,因而会判断孩子可能会学习不好,社交能力不行等。但其实一个不和谐的家庭带给孩子的伤害可能更多,心理问题更严重。拿我个人为例,我是妈妈带大的,别人一听说我是单亲家庭,言语上诸多同情,但我并不觉得我应该不好,从小我就认为不应该因为我的家庭而判断我这个人,因此我努力和别人交往,兴趣广泛,让自己开朗积极。但原生家庭的阴影不是没有的,单亲家庭并不是错,相反的是,亲戚们对我爸爸的仇恨,会映射到我的身上,那一刻,我是自卑的,它影响到我的亲情理念以及恋爱理念,我想逃离家庭,很多时候,我会觉得陌生人都比家人要温暖。

看了这本书,会认同许多观点,作者用浅显直白的语言,形象的事例去剖析问题,阐述观点。最后的爱情与婚姻部分,让我深以为然,集体利益应先于个人利益的,一个人若能比关心自己自己更关心他的伴侣,那么他收获的将是平等以及安全感。合作是婚姻的基础,若是无法坚定的在一起合作,总是谋求全身而退的方法,婚姻也是无法长久维系的。工作非常重要,两个人只有有了职业,才能支撑起一个家庭。

总体来说,本书非常不错,是静下心来剖析自己的好选择。

  《自卑与超越(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五):自卑最终靠自己超越

  对这本书的第一感觉非常好,封面颜色鲜艳,图书纸质顺滑手感很好,内页插画丰富,重要的句子内容还会用彩线标识出来,全彩的图书让人十分有好感。 作者阿德勒在书中以“自卑情结”为论点,详述了他创立的个体心理学思想。开篇讲生活的意义,一个十分抽象的话题,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因为过于抽象,所以读起来并不有趣,快速浏览了这一章,从书中作者重点标识的内容中可以得到,阿德勒认为,“生活意义就是向全体作出贡献”,“不断的奉献才是真正的人生意义”。道理我都懂,就是作者为了说明这一点,翻来覆去的表述,读起来很抓不住重点,这一章如果能删减三分之二,只留重点内容就很好。另外作者认为神经症患者、精神病人、罪犯、自杀者、妓女等都是失败人士,过于绝对的表述,这一点不敢苟同。 在“心智与身体”一章中,作者提出一些生理缺陷的孩子会利用自己的生理缺陷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这在周边的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对于有孩子的父母很有启示意义。这个观点表明了心智对于身体所施加的重大影响,但是作者在书中也写到目前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证明这个假说的正确性。出于好奇,我查阅了后面的作者生平,这本书的第一版是在1931年出版,距今已有近90年的历史了。对于这个时间,我还是有点惊讶的,那也说明这本书的部分内容是90年前的观点了,包括作者提出的这个假说,可能已经被证实或者被推翻,但是在本书中是注定找不到答案了。 说到自卑,每个人心里恐怕都会有那么一个词,一旦提及,自卑情绪就扑面而来。前几天看一个综艺节目,主持人让每位嘉宾写一个自己最不能听见的词语。现在想来,写出的词语多是自身的不足,听见了看见了都要难免自卑。我当时也给自己写了一个词,算是我目前生活中最自卑的地方了,被别人提出来当众讽刺的滋味别提多难受了。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内容很多,不求甚解的浅读一番,实话说对于我缓解“自卑情结”并无很大用处,倒是书中的一些理论,一些见解比较值得思考。在我看来,有自卑心理很正常,面对自卑无外乎两条路可选:要么靠后天的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将自卑的沟壑填平;弥补不了的就调整自己的心态,坦然接受自己的不足,接纳完整的自己。我目前属于后者,倒不是弥补不了,主要是因为懒惰。看来懒惰情绪也是客服自卑的一大阻碍啊。

  《自卑与超越(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六):冲破自卑超越梦想

  这是本很实用的心理学知识分析书,是奥地利的世界心理学大师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单是看看本书的目录就会被深深吸引住了,有种特别想了解的激动。

从自卑时开始超越梦想

  比如第一章《生活的意义》这是围绕着每个人都会经常思索的问题,从古至今永不落伍,人们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迷茫和疑问,特别是在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繁华世界,很多人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却还是对生活不满意,还是会得忧郁症。很多人只有在病床上躺着才会珍惜健康时的每一天,才会考虑生命的意义到底何在?这本书的第一章正是深刻探讨了这个人类活着最重要的意义。

经典目录

  第二章《心智与身体》和第三章《自卑感与优越感》是对人类自身的身体和心灵的深入研究,让人类了解自己,突破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强调。这章可谓是作者用心良苦的调和剂。是作者对于心理学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精辟总结。

人的一生

  后面的九章也是围绕人的一生从早期的记忆到所经历的家庭、学校、青春期和职业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犯罪爱情与婚姻的分析。这些都是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不可少的要经历的事情。一个生活的如何就要看他怎样处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怎样发挥自己所承受的压力,怎样解决这样人与社会之间的问题?这些特别专业的心理知识都被作者详细的彻底的阐释出来。适合大部分想了解生命的意义的读者去读。特别适合专业学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每一位读者来读,甚至是需要仔细的研究个学习的教科书。

  《自卑与超越(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七):那些可以用心理学解释的问题

读这本书,初识觉得是一本心理学教材索然无味,慢慢的细致往后看,发现他能对应、解释生活中很多案例。在书中不管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还是个体心理学,他们对个体的发展都持有一个共识:童年时期的社会经验已经决定了个体成年人的行为。这个基本的观点是个体社会心理学的精髓,它指出了个体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连续性和早期社会经验对个体成长的绝对影响力。这个说法让人惊喜的同时也令人感到残酷。我认为他夸大了童年的作用,比如一个孩子在童年受到的嘲笑、屈辱,会影响他一生的判断决策,甚至是世界观。个体受到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应考虑其他的干扰因素,比如自身强大,亦或是父母的正确引导,后天社会实践的塑造等等因素,单纯说童年,对于一生这个漫长时期,分量有些大了。

书中也有些有意思的观点,比如在多子女家庭中,子女排序的不同,甚至会影响后天的成长。比如家中老二更容易学会合作,更聪明;问题儿童中比例最大的是家中的老大和老小,处于一头一尾两端位置的人更易制造出极端问题。甚至加入性别后,排行前后会更加剧这种现状。比如老大是男,老二是女孩,那么老大日子更难过些,他时刻面临被女孩超过的危险,以当今社会眼光看是极其羞耻的事,这种情景会逐渐影响他的心理变化,甚至影响他的成长发展。因此要避免这种状况,就须:在这个家庭里,所有成员平等合作,大家都没竞争感。孩子不会感到有敌人威胁自己,他更没必要花费时间抗争。

作为一本心理学书籍,读此书有两个阶段:首先了解自己,其次治愈自己。这便是此书的意义。作者阿德勒提出的超越自卑的方法大概就是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确立生活的意义。 要多同外界合作而不是当一个自己想像中的环境内的困兽。要多交流,用新的角度看待问题。

就如同书中所说:“一般而言,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会被赋予各种意义。例如,大部份人对于更年期的态度即是如此。然而,阶段只是生活的连续,它们的现象也沒有什么特別的重要性。重要的是个人在阶段中所期待的是什么,赋予他意义是什么和他学会面临他的方法。”

  《自卑与超越(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八):那些可以用心理学解释的问题

读这本书,初识觉得是一本心理学教材索然无味,慢慢的细致往后看,发现他能对应、解释生活中很多案例。在书中不管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还是个体心理学,他们对个体的发展都持有一个共识:童年时期的社会经验已经决定了个体成年人的行为。这个基本的观点是个体社会心理学的精髓,它指出了个体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连续性和早期社会经验对个体成长的绝对影响力。这个说法让人惊喜的同时也令人感到残酷。我认为他夸大了童年的作用,比如一个孩子在童年受到的嘲笑、屈辱,会影响他一生的判断决策,甚至是世界观。个体受到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应考虑其他的干扰因素,比如自身强大,亦或是父母的正确引导,后天社会实践的塑造等等因素,单纯说童年,对于一生这个漫长时期,分量有些大了。

书中也有些有意思的观点,比如在多子女家庭中,子女排序的不同,甚至会影响后天的成长。比如家中老二更容易学会合作,更聪明;问题儿童中比例最大的是家中的老大和老小,处于一头一尾两端位置的人更易制造出极端问题。甚至加入性别后,排行前后会更加剧这种现状。比如老大是男,老二是女孩,那么老大日子更难过些,他时刻面临被女孩超过的危险,以当今社会眼光看是极其羞耻的事,这种情景会逐渐影响他的心理变化,甚至影响他的成长发展。因此要避免这种状况,就须:在这个家庭里,所有成员平等合作,大家都没竞争感。孩子不会感到有敌人威胁自己,他更没必要花费时间抗争。

作为一本心理学书籍,读此书有两个阶段:首先了解自己,其次治愈自己。这便是此书的意义。作者阿德勒提出的超越自卑的方法大概就是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确立生活的意义。 要多同外界合作而不是当一个自己想像中的环境內的困兽。要多交流,用新的角度看待问题。

就如同书中所说:“一般而言,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会被赋予各种意义。例如,大部份人对于更年期的态度即是如此。然而,阶段只是生活的连续,它们的现象也沒有什么特別的重要性。重要的是个人在阶段中所期待的是什么,赋予他意义是什么和他学会面临他的方法。”

  《自卑与超越(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九):自卑与超越读后感

  自卑与超越 这本书是阿德勒写的。心理学家武志红给这本书的定义: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能够帮助我们走出自卑,只有超越自卑,才能获得新生,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有句话叫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从另一个角度上说,自卑其实是走向卓越的精神原动力。 打开这本书,可以看到里面有很多很多的世界名画。单是欣赏画就给人一种特别的愉悦感和美感。而且这本书特别的地方在于,很多重点的句子,下面有浅蓝色的加粗的划线,方便让人知道什么是重点,如果没有时间精读的话,可以粗略地读,就可以看一下这些下划线就可以了,也是一个总结和参考。书的封皮儿是可以去掉的,然后去掉之后会发现这是一本裸的书,裸脊线装,一方面这样节省一些成本,还有另一方面就是他可以让进行180度的平铺。看翻书的时候,特别的方便。 而且下面我简单谈一谈,我对书中的一些见解,谈谈我的想法 第一个就是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关于溺爱书中是这样写的,说被宠坏的孩子,习惯别人把他的意愿当做法令一样对待,这样他可能会不经过任何努力,就得到了他本不配拥有的荣辱,然后心安理得的觉得,他受到的荣辱就应该得到的,结果呢?如果说他换了一个环境,如果其他人不再考虑他的感受,这个时候他可能会觉得这个世界的辜负他。他也不知道怎么样解决问解决问题,如果周围的人对他一直很顺从,可能他就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了。我曾经也多少读过一点育儿书,很多书里面关于宠爱,还有无条件的养育,对孩子的无条件满足,其实不同的书里面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专家,也有不同的见解。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究竟什么才是对孩子的爱呢?怎么样才能做到包容呢?既能无条件的满足孩子,又不过分宠溺?这个度怎么把握呢?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怎样,都要有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孩子会经过不同的事,来验证自己的重要性,试探父母的底线。这里就需要父母的智慧了。 还有一段是关于忧郁症。忧郁症,就像是针对他人的一种长期积聚的不满和抱怨。所以说人们常常会看到表面,而内心深处,忧郁症患者想争取对方的关心,同情和支持,但是他不会表达,他通过哭泣,自怨自艾,别人可能会觉得不适。可能刚开始大家会同情,后来难免遭人嫌弃。我想强调的一个重点就是,作者一针见血的指出,是为了获得同情和支持,获得关心。患者并非对这个世界和别人完全丧失了信心,十分的失望,而是对别人有期待,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这种希望让让他的行为让别人所不解,反而掩饰了他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

  《自卑与超越(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十):有因才有果,有果必有因

  没有完美的人,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会有自卑情结。当一个人面对某些棘手问题而感觉到无能为力时,就会产生一些自卑情结,这是人们不可避免的情绪。

  然而在习惯认知里自卑是一个负面的标签,就好像这是对自我价值的一种否定,即使很多人自我审视时能够察觉到这种自卑感却羞于启齿。我们避而不谈,刻意隐藏着这种自卑心理。

  读书使人思考,读书使人明智。《自卑与超越》是一部能直观体现其价值的个体心理学著作。他能让我们认识自卑并正视这个问题。遇到问题如果惯性的逃避,粉饰太平只会让掩藏的伤口腐烂流脓。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在出现问题时,正视他,了解他,才能对症下药,克服困难,超越自我。

  从本书的目录中我们仿佛能看到一条生命线。一个人的成长轨迹是从幼年、青春期到成人,接受父母学校的教育和影响,成年后独立生活,成家立业。一个人的心理构建在这样的成长过程中接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古往今来从小育人的理念与作者描述的许多影响元素不谋而合,这是符合逻辑的发展过程,心理的可塑性是毋庸置疑的。

  幼时诵读三字经老师教导我们“人之初,性本善”,而后,这种性善论又受到《荀子•性恶》中“人之性恶”的冲击。对于人之初性善恶的问题我曾与人有过激烈的争论,最终我依然坚持自己的观念:人之初无善恶。

  呱呱坠地的婴儿没有既定的善恶黑白,他就是一张白纸,父母亲人家庭教育,耳目渲染的一切都会在这张白纸上留下痕迹。对于小孩子的“善恶之行为”,他们没有自我认知,毕竟善恶的定义是成年人给予的,他们只会从周遭的一切反馈获取讯息,能与否,对与错,从而慢慢描绘在自己的心图。

  就像作者所说的犯罪者大多在成长过程中,就出现了一些异于常人的影响因素,或生理或家庭或遭遇种种不幸,导致他们长期在心理上与人产生距离,不能正常交流,获取正确的心理构建渠道,没有共情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如果没有共情能力,这是件极其可怕的事情,他体会不到他人的喜怒哀乐,感觉自己独立与众人之外,这种强烈的孤独感容易导致性格扭曲,大大的提高了犯罪的可能。

  作者通过各个案例去分析问题,追根溯源。而我们通过众多犯罪分类的影视文学作品,也能大致总结出罪犯的原生家庭和幼年经历多有不幸,造成了一定的心里阴影,扭曲了他们的价值观,没有共情能力导致他们在施暴的时候体会不到常人的不忍。或许有人会质疑,那些都是作者杜撰的故事,当不得真。但是艺术高于生活却也源于生活,故事背后都是无数真实案例的影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