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拟人算法》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拟人算法》读后感摘抄

2021-02-02 02:27: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拟人算法》读后感摘抄

  《拟人算法》是一本由吴岩、三丰 编著作,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80,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拟人算法》读后感(一):【须叔试读】了解不多,谈点感想

  

我对科幻并不了解,印象中第一本科幻还是阿西莫夫的几本,之后看过阿瑟·克拉克、菲利普·迪克、特德·姜的几本。自然我是觉得德特·姜的是震撼我的,有一种博尔赫斯、一千零一夜的感觉,并且很多体裁的尝试都很新颖。因为了解不多,所以也不想多说。 说回《拟人算法》,因为是2019的中国科幻选,所以大抵质量是有保证的,但其实也参差不齐,或准确说,有的风格、体裁、情节走向我不吃它那套吧。 全书能给我留下印象的只有《我们的科幻故事》,而这一篇也只有开头的一种“不羁”吸引着我,模糊了现实和虚构。之后从7、8节开始一种熟悉的感觉溢流而出,那是情节急转玩惯的套路,然后出现了一个“科幻”的机器,实在是太令人熟悉了。“虚构”的感觉大大压过了之前营造的“现实”,让我难以适应,产生逆反心理,再加上情节走向的“悲剧”,一切那么符合阅读期待所以没有什么惊喜感。 另一篇颇有意思的是《魂归丹寨》(翻了翻目录我想起来了),我可能特别吃这一种带着神秘色彩、民族特色的异域解谜文章。抛开科幻元素,对着一个“消逝的文化”的挖掘也是立得住的,或许更纯粹,不过也许会落入俗套。 《双旋》(翻了翻书我又想起来了)可能更像是一部电影,《那个杀手不太冷》?总之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大叔”和一个鬼灵精的“少女”的感情纠葛,也许这样的人物关系结构确实很容易产生故事。但“双旋”背后可能还是个“人有自由意志?”以及“楚门的世界”这样的结合,因为有一个世界观和男女主人公的感情,所以这个故事丰满了。话说这一篇当成言情故事看或许也不错。 至于其他的可能我记忆力也不好,所以没记住,因此也没什么话说,但到底是觉得几篇科幻“深度”不够,以及各自的特色还不够鲜明,但这些也都是套话。毕竟看完一本书,能留下的东西确实很少。但细细品味一篇文章,其实又能扯出很长的赏析出来。

  《拟人算法》读后感(二):【须叔试读】一本关于科幻的科普

  

2019年中国科幻年选 《拟人算法》的封面设计颇有深意,背景图犹如一本本半开的书籍,又像是一扇扇即将敞开的窗户,给人带来一种隐隐的窥探欲!原本以为这就是一本科幻小说选集,翻开才发现,这不仅仅是一本选集,对于我这个对科幻小说的故事性需求高于文学性需求的伪科幻迷来说,这本选集为我打开了窥探科幻世界的一扇窗户,窗外的景象看起来一切都是没那么的新奇,科幻创作知识的馨风迎面扑来,竟让我有了一丝陶醉的感觉。 作为一本年选,书中精选了12篇各具特色的科幻小说,每一篇都出自当代名家之手,陈楸帆、宝树、飞氘、戴锦华、吴岩、昼温、王诺诺、夏谦、刘慈欣、七月、糖匪、韩松、杨晚晴、江波、双翅目!这些作者几乎都是读者非常熟悉的。作者们基于不同的科幻资源,采用不同的写作手法、从未来科技、历史和传统、浩瀚宇宙、精神世界等不同的角度入手,为读者带来了一场年度科幻饕餮盛宴,每一篇都值得读者去慢慢品读、细细品味。然而,在我看来,这本选集的最精华之处却并不是这些引人入胜的科幻故事,而是附在每一个故事后面的的作者创作感言和作品赏析,以及穿插于小说之间的科幻科普知识。 从作者的创作感言中,读者了解到了每一篇作品从灵感迸发到撰写成文的创作过程,知道了每个故事背后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源泉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哲学意义;从作品赏析中,读者进一步了解了作品的科幻元素、写作手法、文体特点、思想主题和现实意义等一系列文学创作和科幻文学知识。有了创作感言和作品赏析的加持,可以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每一篇作品的内涵和寓意,对当代科幻作品的总体情况也有了一个更加宏观的认知,既丰富了科幻创作知识又加深了对作品的印象,可谓锦上添花。 穿插于小说之间的科幻科普知识:当代科幻的位置、中国科幻小说极简史、科幻的十三个关键词、论科幻之功用等,也让读者对中国科幻文学创作的现状、历史、方向和功能等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了解,通过阅读这些科普知识,着实让如我一般的伪科幻迷瞬间感觉对科幻世界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立体的认知,也让自己向着成为真科幻迷的大门又迈进了一大步!

  《拟人算法》读后感(三):【须叔试读】中国科幻从此起步

  

2019年中国科幻年选。 《拟人算法:2019中国科幻》 的宣传语让我心动。

中国的科幻蒸蒸日上,早些年,科幻还是欧美国家的主场,但是近几年来,中国涌现出的一大批科幻名家,把中国的科幻作品推上了世界的舞台。

《拟人算法:2019中国科幻》 中精选12篇2019年度中国科幻小说精华和5篇高品质科幻评论分析。作品的作品包揽中国老中青三代科幻作家。其中有读者熟悉的刘慈欣、宝树、陈楸帆、韩松、江波、吴岩等人,也有科幻新锐作家杨晚晴、飞氘等。

在这里,读者读到的不仅有优秀的科幻小说作品,还有对中国科幻的年度总结。先来看看那些名家对中国科幻的评论分析。包括吴岩写的《中国科幻小说极简史》、 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创作随笔》等,他们在文中聊中国科幻小说发展历程,聊自己是如何加入到科幻创作的行列的,写他们创作科幻小说的心得体会等等,这些顿腹之言,既让读者对这些科幻名家的创作经历有了深入的了解,也系统地厘清了中国科幻小说的产生与发展。古代中国人的想象力是科幻的源头。这么说起来,古代神话故事也是科幻的鼻祖。科幻领域的极简史,简洁明了。

再结合2019年那些优中选优的科幻作品来读,既佩服笔者无穷的想象力,能写就这些笔酣墨饱的作品。每一部科幻小说后面还贴上了作者的创作感言以及编者对这些作品的逐一赏析,这有助于读者对这些科幻小说进一步的了解和欣赏。

科幻小说并非凭空幻想,它们是构架在真实生活之上的。譬如陈楸帆的《这一刻我们是快乐的》,写的是代孕,这是很现实的。将现实写入科幻小说里,将现实进行一定层次上的想象升级,也许目前还鲜少的事情在未来会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科幻也是架构在科学基础之上的,当幻想与科学成了朋友,才会有这些让人觉得悬却又切实可信的故事,相信它们会发生在未来。未来的路在何方,也许就在这些科幻小说里能找得到答案。

就像三丰说的:科幻有一个很厉害的本领,就是将原本抽象的概念装置化、物理化、具象化。科幻小说里有想象,有美学,每一位科幻作者把个人把社会的很多想法融入到科幻小说里,把现实反映在小说里,也通过小说去畅想未来。有梦想,有启迪,也有忠告。这里有对中国科幻的思考和总结,呈现出的优秀科幻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幻的未来道路是明亮的、会越走越宽。

  《拟人算法》读后感(四):【须叔试读】一本普适性高、给人启发的科幻作品总结集

  

《拟人算法》是我看的第一部科幻作品集,对于科幻小白而言,这本书非常友好。每篇文章的开头有作者简介,正文结束后是作者的创作感言和主编的作品赏析。这些备注说明极大的降低了阅读门槛,更有效的提高了非科幻迷对科幻文学的了解。字里行间传递出科幻迷们对该文学类型的喜好,更传递出希望中国科幻文学越来越好的期盼。

如同封面所言——这一本全景百科式年度总结 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我们精心选择。

通过阅读不同作者的作品和个人想法,一个丰富又多面的科幻世界跃然眼前。丰富的文体和创作议题,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未知世界的好奇。通过阅读可以看出主编筛选文章时的用心,不同作者文章中给读者造成的疑问不解,你总能在主编的赏析中找到答案。虽然,不是每一篇文章我都喜欢,但每个作者背后自成体系的看待世界的视角,令人觉得蛮有意思!

其中,对我个人而言启发最大的是韩松写的《科幻的十三个关键词》,忍不住想要拿出来单独分享一下感受。这感受不纯粹是对科幻文学本身的感受,而是透过韩松老师对科幻文学的解读而激发了我对不同文学题材的感受。

长久以来,在我心中科幻书籍一直是谜一样的存在,谜的地方在于我觉得它们仅仅是无用的胡思乱想,一点没有扎根于日常生活,也不解决现实问题。但韩松老师一语中的,短短几十字便解答了我的疑惑!

科幻其实在更大的程度上是无用的。好的科幻就是要看它的内容是不是能给人一种无用感。科幻作家写科幻仅是为了自娱自乐,满足一种好奇心,他没有耗费太大的力气,不需要改变什么,也不需要去赢得什么奖项。好的科幻需要这样的无用性。

这段话突然点醒了我,让我找到了自己过往忽略科幻作品的根源—在物质社会不知不觉地侵蚀下,我太过追逐“学以致用”,从而抹杀了好奇心。

此外,韩松老师将科幻归结为13个关键词,他们分别是高概念、狂想、异世界、科技、假定、奇观、工笔画、宗教、灾难、文明、探险、艺术与无用。看过韩松老师的13词总结后,再回看书中收录的文章,我有了一种穿过幽暗无光的狭窄小道后,桃花源跃然眼前的欣喜之感。

是的,科幻作品不会让我的日常变好,不会教我解决生活困难的方法,更不会像任何一本工具书一样助我升职加薪。但或许,也只有这些科幻的“无用”,才成为了某种推动人类朝着更好、更文明发展的动力。

综上,本书诚意满满,诚心诚意地为普通大众打开了一扇走入科幻世界的大门,诚心诚意地给科幻迷创造了抱团取暖的领地,并鼓励大家继续坚持“无用但喜欢”的事。也激发了我对科幻文学的好奇心,告诉我抛下太过功利的想法,试一试只为了满足好奇而去做一些开心但无用的事~

  《拟人算法》读后感(五):【雨枫试读】元科幻小说的精彩

  

# 一

作为一本小说集——实际上还有很多评论文章——本书打出的名号是“科幻年选”,意即该年度中国科幻作品中最顶尖的一批。而纵观本书所收录的各类文章,基本上也几乎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起码和《科幻世界译文版》所收录的域外小说相比。当然,就是在这些小说内部,每篇作品也都有各自的特点。

# 二

在前言里面,主编三丰老师对选集中的很多文章都做了简单的介绍,并由此回顾了2019年度中国科幻创作的基本状况。从这些描述之中,不难发现在2019年度,中国科幻开始有意识的关注本土资源,本土传统,并由此创造出本土特色的科幻作品。其中很重要的一本选集《科幻中的中国历史》,在这方面的整理和发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便他不是本年度的作品。而本书收录的《魂归丹寨》,也属于这个类型。但如果以严格的标准来看,这部作品在平衡本土资源与科幻元素之间并没有形成太好的的平衡,更有着此类作品过于常见的套路:用现代科学解释传统元素。这种设计已经太过于平常,难以引起更深层次的阅读快感。不过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这一篇里面对于情感的拿捏倒是真好。

# 三

在序言中,三丰老师提出“元科幻”的概念。这个概念由“元小说”派生出来,强调得是文本本身对自己的讨论。而《我们的科幻世界》与《伪造者Z》都属于这个类型。

宝树的作品《我们的科幻世界》,以第一人称回忆的形式,记录了一段似幻似真的经历。这部作品堪称是本书最优秀的一篇作品。作品本身的结构极为简单,在布局上却是颇见功力。用简单的悬疑,引起读者继续阅读的欲望。而在他寻找事实真相的时候,顺势加入对于中国科幻发展史的回忆,具有个人经历的科幻体验,对于高考失利的情感宣泄,能够极大程度的满足这部作品可能作者的情感共鸣。相信在中国阅读科幻小说的人群,如果做一个简单的侧写,“爱好科幻的大学生”应该是最大的共性,而他们对于如何对科幻作品产生兴趣,也都会和“我”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而这些最能引发读者共鸣的元素按部就班地展现,阅读快感在文字中能够很好的满足了读者的需要。三丰老师将这部作品成为“写给科幻人的一部情书”,则是通过机器的设定,强烈的表达了这种感情。这种感情,既是文本整体所表达的,也是书中人物所具有的情感追求。而当书中的沈老师这一人物形象饱满丰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时候,他对于科幻的热爱与追求,对于读者的影响也可谓明显。巧妙的布局谋篇、精确的人物塑造,再加上朴实的叙述语言,让这部作品成为了本选集中最为成功的一篇。

《伪装者Z》同样属于“元小说”。但是与《我们的科幻世界》相比,更多的是一种“博尔赫斯式”的幻想小说。这篇作品同样精彩,但是在叙述上就过多的沉迷于在设定上的铺陈,而在情感的表达上也有冷静感。但是如果喜欢这种智力上精妙繁琐的作品,实际上也是极为值得阅读的。

# 四

本书的其他作品也是有高有低。至于本书的同名主打《拟人算法》,只能说“还好”。比起上述两篇作品,真得还是有明显的距离。

  《拟人算法》读后感(六):【须叔试读】科幻新希望

  

在2021年的年初收到这样一本名为《2019年中国科幻年选》的书,仿佛两个年份之间的一年时间被吞噬一般,这本身已是一个非常科幻的事情了吧。但是拿到这本书又唏嘘不已,诚如这本年选的主编吴岩所言,中国科幻年选自本世纪初开始编纂,中间历经各类波折,如今又能重新收集出版,已算是幸事。新千年初期类型文学黄金时期,不论是科幻年选、奇幻年选还是悬疑年选都曾极为辉煌,可惜科幻与奇幻年选相继中断,唯有悬疑年选尚能坚持。如今乘着中国科幻回潮,科幻年选重新出现,着实是一件令人快乐的事情。

本册年选由曾做过科幻编辑的三丰掌舵,内容上包含了两类,即本年度优秀科幻作品和科幻研究专著,且在每篇佳作之后都附有作者的创作感言与编辑的作品赏析,较以往的年选更专业严谨,亦可见编辑用心诚挚,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遴选的小说部分皆为2019年发表的中短篇作品。三丰曾提到,在后《三体》时代,中国科幻中兴,每年有近三四百篇科幻中短篇发表,从如此众多的作品中选择出能够进入年选的优质之作,既显出编辑的苦心,也彰显了作品极佳的质量。这些作品中,既有成名大家的华章,如陈楸帆《这一刻我们是快乐的》、飞氘《河外忧伤一种》、七月《双旋》、韩松《同化》、杨晚晴《拟人算法》、江波《魂归丹寨》,也有新锐翘楚佳作,如昼温《偷走人生的少女》、王诺诺、夏谦《故乡明》、糖匪《瘾》、双翅目《来自莫罗博士岛的奇迹》。从内容上来看,科幻类型涵盖AI觉醒、基因改造、或然历史、宇宙探索等等,各位作家以科幻点子为基石演绎出了丰富多彩的故事。从创作类型上看,大家尝试了各类新颖的题材形式,拓展了科幻小说的类型限制。较为遗憾的是,由于年选篇幅所限,三丰未有收录2019年出版的优秀长篇作品节选,错失了很大一部分精彩。不过三丰在其序章中略有提到七月《群星》、王晋康《宇宙晶卵》、吴楚《记忆偏离》等长篇作品,算作弥补吧。以后每年年选可罗列一下长篇出版作品。

本书中最为惊艳的内容是各位科幻文学专家的科幻研究专著,戴锦华所做的科幻影视研究极为出名,在《遗骸、环境或未来之乡—当代科幻的位置》一文中即可见其真知灼见,从一名学者角度看待中国科幻的发展可谓高瞻远瞩。久未有作品面世的刘慈欣所写的《科幻小说创作随笔》,让读者们一窥这位当代中国科幻第一人对于创作的诸多看法,不论是对于读者还是写手都有莫大的启示意义。另外两位韩松和陈楸帆,本身即是著名的科幻作家,作品硕果累累深受读者喜爱,两人又致力于科幻研究,从韩松的《科幻的十三个关键词》看科幻的多面性,从陈楸帆的《论科幻的功用》看科幻的价值,两人的观点都既犀利又富有洞见。

在书末三丰非常贴心的附上了2019年中国科幻活动一览和中国科幻奖项一览,粗粗计算下来,大型科幻活动已有十多场,可算是读者的盛宴;科幻奖项则超过了十四项,为众多作者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不论是活动还是奖项的丰富,都显见中国科幻的日益鼎盛。

《三体》热后的几年,原本对中国科幻抱持的悲观态度因这本年选而一扫而空,随着更多的创作者和爱好者涌入这个领域,中国科幻的发展前景一片明朗。厚积薄发,相信终有一日中国也会成为科幻创作大国。星球大战系列电影其中有一部名为《新希望》,这本年选大概就是中国科幻迈入下一个十年的新希望吧。

  《拟人算法》读后感(七):以科幻的方式思考未来

古希腊先哲泰勒斯,曾经说过人类脚踏着大地,要抬头看到永恒的星空。如果我们以现代的眼光理解,大地就是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星空就是我们人类所珍视的社会价值。科学技术是人类精神价值的产物,可是一种存在着脱离人类控制点 风险。

自然在人类面前,并非是客体改造的对象,因为中国古人就已经知晓,人是自然之子的道理,我们所面对的世界是有限和无限相博弈的世界,就此而言人类的理性是非常有限的,并非是万能的,西方当代哲学大师齐泽克就认为现在世界的产生,其实是一个错误的结果,并非是一个正确的结果。他的方向很像刘慈欣在《三体》中的相关设定,作为现存非道德宇宙中,唯一的道德动物,人类的存活几率几乎是零。

科幻小说,诉说着我们人类是如何纠正看似,构成世界的一系列错误的,可是这个结果未必如我们所能预想到的。

《拟人算法》是2019年中国科幻年选集,其中收录了2019年国内科幻大咖最新的作品,阅读下来看到其中也有大刘、戴锦华等对科幻文学的理解,通过阅读对国内科幻文学的发展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

什么是科幻文学

科幻和玄幻的最大区别在于,科幻具有其科学性,就算是科幻小说的始祖儒勒.凡尔纳,大炮上月球中也有诸如弹道计算等基础科学常识,《八十天环游地球》对地球地理进行了客观描述。

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加持下,科幻小说对技术的展望,可以上升到宇宙级和量子级,同时也使科幻小说的面向能对人类的命运与价值做出思考。大刘的《三体》无疑是中国科幻界,对世界科幻文学做出的贡献。

相比于现实主义文学,科幻小说可以进行更高密度的思想探讨,着使得科幻文学更具有了思想性和指导性。

科幻小说的阅读

本书集结了不同风格的短篇科幻小说,读起来各有千秋,而且每篇的后面都有作者创作谈和主编的点评。

《我们的科幻世界》是科幻作家宝树的作品,他将自己的人生历程和创作历程,写成了小说,自己一直去星光书店看科幻杂志,其实店主就是一位物理学家,因为科技成果为被重视,就隐居在小城,若干年后当作者再次回到小城,才从他女儿口中知道,原来他自己研制了量子逃脱装置,企图利用“量子纠缠”理论,进入多维空间,结果自己也消失了。

这篇小说,读起来感觉非常平常,可是越深入越觉得作者的布局,非常巧妙,就像是走了一段上坡缓路,结果遇到险峻的山崖。

同时,也提示了我们,科学家未必能够控制住,自己所研究的对象,如果处理不当,或许连科学家自身也成为那个无足轻重的牺牲者。

科幻小说,具有启示未来,认识本身的美学价值,非常值得我们阅读。

  《拟人算法》读后感(八):【须叔试读】分量十足的科幻精选集

  还记得你最早读的科幻小说吗?我最初看过的是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讲述了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那神秘的海底世界和天马行空的故事情节,让我心驰神往,从此对科幻题材的小说充满了兴趣。

图片来自网络

  这本《拟人算法2019中国科幻年选》收录了十七篇科幻小说和创作随笔,作为年度评价最高的一批科幻小说,本书收录的小说水平也非常的高,每一篇作品也都让科幻小说的死忠粉爱不释手。

  首先便是吴岩老师对于编制2019年科幻年选进行了解释,这本年选和往年有所不同,评论内容相比学术化的程度要少一些,更加注重在作品的阅读感觉上,对于初入门的科幻读者也很友好的进行了科普,而入选的作品里老中青三代作者都有,满足了各种不同层次和阶段的读者的需求,可谓是耳目一新的作品集。

  三丰老师对科幻作品的创作现状和创新方法做了一番综述,首先从科幻文学的关键惊异感上解读科幻作品的本质,然后结合科幻作品的发展,提出如今的科幻作品应该如何发展寻找新的创作资源。除了向未来科技、历史和传统、宇宙等方面进行发展,三丰老师还提出了“元科幻”这个创作概念,即有关于科幻的科幻。科幻文学并未走到绝路,恰恰相反的是这应该是科幻文学厚积薄发的最好时间。

  翻开每一篇作品可见编者满满的诚意,每一篇作品前都附有作者的简介,可以让读者在阅读之前简单的了解作者的风格。文后还附有作者的创作感言和科幻研究者三丰对于作品的赏析。

  《我们的科幻世界》是作家宝树的作品,通过讲述自己与上一代科幻作家沈星光的相知相遇,再到后来时隔多年返乡遇到了沈星光之女沈星,揭开了一段尘封的记忆。通过回忆和现实的描写,一个执着的科幻作家形象跃然纸上,通过两代科幻作家对梦想的坚持,抒发对科幻真挚的爱,随着最后对沈星光去向的猜测,表达出在科幻世界中,一切皆有可能。

  作为中国现代科幻文学的领军人物,刘慈欣老师也为科幻小说进行了一番讲解,讲述了科幻文学的产生和繁荣的历史背景,对于科幻小说独特的美学进行了分析,强调了想象力在科幻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我们对科幻文学应该抱着欣赏的角度去看待,因为它是作者们通过非凡的想象力,在荒芜的空地上建造出的恢宏建筑。我们通过观察这座建筑,感受到作者对于世界的感悟和理解,从而拥有更加广阔的精神世界。

  《拟人算法》读后感(九):【须叔试读】当我们读科幻时我们在读什么

  

.

在2021年初读2019年的科幻小说年选,时间巧妙的跳过了2020,似乎有一种冥冥天意,这2020真的是让人避之不及。书里的小说是年度之选,质量毋庸置疑,几篇对于科幻解读的文章也同样精彩,当科幻作家们开始掉书袋的时候,请拿起小本本,做好记录,他们引经据典的那些就是你接下来几个月的读书清单。

《这一刻我们是快乐的》 陈揪帆。作者以一种纪录片的形式把近年来性别、婚姻纠纷较多的几个话题和科技融到了一起,DY、TXL、独身主义、丁克等等,技术带来的两面性太多了,而技术的应用的是无法阻止的。恰巧就在写这一段的同时,某明星爆出了DY事件,虽然各种观点开始交锋,但在道德层面,大家都保持了一致。只有因为守住道德的底线,技术才能以正确的方式应用,这是一句很官方很套话的结论,再多的讨论也不如大野敬二的身体力行。希望在每一次的吃瓜当中,我们都能更进一步吧。

《我们的科幻世界》 宝树。作者说沈星光去了他梦寐以求的科幻世界,按照这个宝箱的理论,我更倾向于沈星光用他的生命壮大了科幻世界,他把自己化成了种子,融入了到这科幻世界中,孕育了后来绽放的时代。

《和外忧伤一种》 飞氘。我最爱的一篇,我从来没有在科幻小说中读过如此优美的文笔。这几年我似乎丧失了读书能力,每次都是一目十行挑重点,只找我想要的东西,好像已经不懂得文字之美,但这篇文章让我重拾了一字一字读下去的激动。忘记是哪位国外科幻小说家评价《三体》时说,刘慈欣是个“混蛋”,因为他有那么多的绝妙的想法,在小说了就只用了几句话描述。飞氘这一篇也有类似的情况,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讲述时间无涯岁月里的巨变,看似信手拈来的几个角度无一不包含悠远的意境。诸位,一起入坑“寂寞者自娱手册”吧。

《偷走人生的少女》 昼温。子女教育经典案例,请关注附录应用的论文,新人父母们,不要错过了1岁、3岁、6岁、12岁的子女思维塑造时机。

《故乡明》 王诺诺、夏谦。刚看到放弃逃生,选择抛光计划时,我以为地球是破釜沉舟的选择了一个应战计划。那是我还在想,能否也选择像石碑那样,选择一种启迪并加速后继文明的做法呢?彼时我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想到了一个好玩的点,只是觉得人类应该没有那么伟大吧。结果故事却恰恰走向了我以为不会发生的情况。有的时候,真的不是你想不到,而是你不敢相信你所想啊。

《双旋》 七月。我第二喜欢的一篇,可能是因为我把它当成爱情小说读了吧。基因构造的想法并不新颖,故事的优点在于让我们看到了在科技的冰冷之下,绽放的人性之花。故事有两条线索,一个是当技术遇到权利和金钱,阶级壁垒的加深,一个是父母的期待和孩子的个性之间的抗争。前者先不谈,后者在书里呈现的是一种无力感。故事三个主要角色的定位非常鲜明:徐家义是“试验品”,一开始他是整个故事的希望,但第二通电话成为了故事转向无力的拐点,这是一个细思极恐的点,无论徐家义的想法是否来自基因构造,一旦接受了神之手的设定,就得接受任何事情都逃不出神之手的结论。上层并不畏惧变革,因为他们掌控变革。关黎是变革者,也是徐家义这个“试验品”的牺牲者,在徐家义接受了试验的结果之后,迷茫之下的关黎走向了激进的道路,这让梁一帆迎来了他的人生拐点。梁一帆是顺从者,无论是对关黎和还是现实,他选择的都是顺从,他属于“沉默的大多数”。这种沉默最终因为关黎而爆发,爱情就是这么一件奇妙的东西,它能够让任何行为都变得合情合理。无论关黎爱不爱他,他起码埋下了一颗种子,一颗激发怀疑的种子,这颗种子终将会孕育出真正的变革者。

《瘾》 糖匪。一个将意识现实化的故事,也是一个幸运的故事,毕竟,有多少人能有机会完全剥离开来,去面对另一个自我呢?

《同化》 韩松。读书人讲起黄段子来不怕你看不懂,就怕你想不到。

《拟人算法》杨晚晴。梳理写的是算法开始修改算法,我开始的想法是算法开始反抗算法,有意思。

《伪造者Z》。陈揪帆 不论最后一段作者制定了怎样的一个解释,我理解的这个故事就是一篇作者和编剧的博弈,一场乙方对甲方的吐槽。

《魂归丹寨》 江波。最具有人文情怀的一篇,也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一篇,与其说是科幻,我更觉这一篇优美的散文。

《来自莫罗岛的奇迹》 双翅目。换一个角度来看,“我”探索莫罗岛的过程像不像一次debug?设定了一个测试步骤,设置断点,一步一步排查推进。

  《拟人算法》读后感(十):【须叔试读】无用之用的科幻

  无用只用,方为大用

科幻是什么?

这是很多人心中一个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在我心里,科幻就像这日新月异的世界一样,时刻变幻着姿态。

我对“科幻”的最初印象来自于一部动画片《怪老头》,邻居家奇怪的老头, 可以把自己的耳朵、鼻子取下来当做窃听器和窃闻器,还有电影《霹雳贝贝》 中那个可以用电手控制一切电器的主人公贝贝;后来我的科幻世界变成了《黑客帝国》、《星际大战》、《星际穿越》,这些脍炙人口的影视作品构建了我对科幻最初的认知。

宇宙、世界、人,这无非是科幻的构建基础。我原以为,科幻就是在这些基础元素下的奇思妙想,让人感到惊奇、意外、炫彩夺目的作品。但接触了科幻文学作品,也就是这本书后,我才发现科幻并非如此浅薄,那是一份来自人类智慧结晶的“惊异感”,它不仅打开了一扇未知之门,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门的后面是一切迸发的、跳跃的思想,读者在这个未知世界中遨游,探索每一部作品的核心思想,神经元递质一次次闪烁着智慧和好奇心的光束。

就像我喜欢的戴锦华老师说的,“科幻的位置决定了它对于今天的世界、今天的人类是否存在特殊的、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这话听起来好像给予了科幻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不得不承认,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确实认识到了科幻的重要性。

我和科幻的缘分

说来也实在巧合,在遇到这本书之前,我刚接触到了一本科幻书籍,《最后与最初的人》,这本书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展现了人类各种历程,最后走向灭亡。那时候刚接触,不是阅读,而是听一位老师介绍这本书时,我的第一感觉是“科幻作品需要包含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等一切知识手段,去构建和创作吗?”不得不说,当时心中有这样疑虑的我,是无知的。

在《拟人算法》这本书中,我也看到一篇类似的文章,《河外忧伤一种》,这篇文章就是用一种独特的写法,没有特定的人物、情节,单纯构建了一个宏大的格局,然后诉说这人类的乡愁。起初,我并没有看下去,相比较第一篇故事性极强的《我的科幻世界》,这篇密集的构建性文字,很难让我进入状态,但是只要看完后面三丰老师的评语,我就一下改变了最初的阅读态度,因为我实在对老师口中的“宇宙级的乡愁”好奇不已。

结果正如所说,虽然文章的代入感不强,但是只要进入作者构建的宇宙环境,就仿佛置身于一哥鲸鱼的庞大身躯内,可以清晰地听到它忧伤的呼唤,那一刻是美妙的。

科幻真的妙不可言

再来说说这本书,集结了各种不同类型的作品,有经验丰富的科幻大师,也有让人一眼难忘的名家作品真是一场饕餮盛宴,更可贵的是三丰老师的评论和注解,让我对科幻小说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其中不乏有“纪录片脚本式”的文章《这一刻我们是快乐的》,作为开篇第一,这篇文章一下子推翻了我对科幻作品的刻板印象,原来科幻作品也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因此可以像众多文学作品所做的尝试一样,尝试新的创作形式。

而这篇文章所涉及的问题也很具有思考意义,“女性生育的意义”、“生物科技发展下的繁殖”以及“人造人的存在”,这是一个“存在问题”,更是社会、道德和人本身的问题。

科幻可以是《故乡明》的地球灾难、也可以是《伪造者Z》的人工智能意识、还可以是《偷走人生的少女》的知识神经复制,类型多种多样,韩松老师就对科幻作品做了十三个关键词的总结。其中,最让我感到好奇的是:无用。

就像韩松老师的文章《同化》,由一句“夫妻脸”引发的一连串的假想,但实际上确实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他认为科幻从根本上讲既不能改造社会,也不能语言未来,什么都改变不了。但还是有很多人因为一部科幻小说,开启了科学研究,就是为了实现作品中的一个假想。

因此,这份“无用”只是对写作者的箴言,不要带着一份“成就之心”,和改变社会和世界的目的去设想未来,科幻作品其实就是写你想写的东西。但不是盲科的、不是毫无根据的、不是反三观的。

这样的科幻作品,带给人的,一定不仅有宏伟的科幻世界,还有对未来对人的思索。

最后感谢须叔一如既往地支持和厚爱,希望下期有《最后和最初的人》可以一饱眼福,后会有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