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读后感1000字

2021-02-03 00:10: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读后感1000字

  《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是一本由董彬著作,文津出版社出版的护封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2021-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读后感(一):历史就是要慢慢看

  

前段时间成都博物馆举办了名为“光影浮空”的欧洲绘画五百年,让成都人民足不出户就可以看到勃朗特的自画像,莫奈的查理十字桥,高更的白杨沐风......元旦期间我去看了这次展出,回来又细细品味了董彬老师的《慢慢看》,对如何参观博物馆又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我们参观博物馆,跟着导游走马观花地看看热闹,一般一个展览两三个小时就看完了。董彬老师提倡“慢慢看”慢慢看才能了解每个文物后面的非凡经历,慢慢看也是一个必要的审美过程。看董老师的书也学会了如何慢慢看,也有许多一般人在参观是容易忽略的细节。

比如北京自然博物馆里远古鸟类化石,作者从一根羽毛化石引出人们对飞行的思考,当然这中间还穿插了恐龙的进化思考,最后作者说如果有和他一样的想法,想飞却不能飞,有对天空无拘无束的念想,可以买张机票就能飞起来。不得不感叹作者的想象力,我在参观自然博物馆的时候从来不会把化石和飞机联系在一起,不过开篇就给了大家不一样的视觉,如果不是慢慢看,慢慢思索,怎么能把文物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呢?也许下次无看到石头上动物奇形怪状的姿势就不再仅仅是觉得这是一块化石,而会思考也许这个动物正在做冲刺的准备。

结尾《魔镜的少年》作者又是展开不同的想象力,以我们知道的《聂隐娘》故事引出了铜镜,博物馆的铜镜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而从我们熟悉的传统故事再到铜镜,让我们在日后去看这些文物的时候学会了和历史故事做关联,每个文物背后都有一段故事,这个故事不会在文物前面小小的名牌上展示,只有我们细细研究和琢磨,而在后面铜镜的展示中不管材质是螺钿、金箔、琉璃,在镜面美轮美奂的图案中有这不同的象征和故事,让我们感叹古代匠人精湛的技术,更折服于匠人的设计理念。

正如作者在后记中写道,如果只按参观的方式去认识博物馆的文物会非常遗憾,因为在通往西域的路上发生过一万次的物品流动才会有一首歌被记录下来。而在看过展览之后,会觉得要有趣的活下去,慢慢看等待下一个烟花升起,感受心潮澎湃。

  《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读后感(二):如何通过看博物馆涨知识?——读《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

  

现在的绝大部分都是喜欢旅游的,一方面,经济的发展,大家的财力允许自己旅游,当然旅游其实也花不了多少钱;另一方面,就是旅游就是遇到新的风景、新的人,也会有新的见识新的收获。但是这个旅游并不是“下车就照相、上车就睡觉”,有人说到一个城市旅游,其实应该优先看两个地方,一个地方是烈士陵园,因为一个城市的美好都是无数人的牺牲和奉献换来的;另一个地方就是博物馆,见证一个城市的历史与现代,不然到这个城市旅游就算白来了,或者说至少是有缺陷的。

说到博物馆,其实也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东西”,我们到了博物馆,面对众多的展览、众多的展品、藏品,有时候也会感觉到无从下手,不知道从何看起。当然,怎么参观博物馆,很多书籍已经有很详细的介绍。但是今天说到的这本书,《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却是我读到的非常特别的一本,作者董彬先生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热搜博物院》《文旅中国》等节目制作人,他的书不仅展现了节目的精彩内容,还进行了延伸拓展,它告诉了我们如何发现博物馆的美,尤其是对于如何系统、全面的看相关的展品,如果通过看展品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等等。

这本书一共有9个专题,通过对相关展品系统的讲解加之精美的配图,似乎是在一瞬间打通读者在某个方面的“任督二脉”,有豁然贯通之感觉。比如,有一个专题《佛长什么样》,书中提到,释迦涅槃后,近500年的时间没有佛像,也没有人知道佛真正的样子,因为在这500年间,佛的弟子和信众们主要尊崇了他追求自我解脱的法子,以静修和冥想为主,对佛的纪念往往用象征物来暗示,这个时期被称为“无像时期”,但是显然,在这个“无像”里包含的艰深教义并不利于传播,但是已过了500年,佛的像按照谁的相貌做呢?书中提供的答案是从一个叫“犍陀罗”的地区开始兴起佛像,后来成为佛像的发源地。

比如在《我想我会飞》专题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人没有通过进化而会“飞”呢?显然物竞天择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人会飞,那么至少“吃”这一关就过去不去,那么多好吃的,不敢多吃,吃了就飞不起,而且吃完了马上就得“排泄”,一会儿起飞,一会儿上厕所,那成吗?当然这些都是通过看相关博物馆的展览得出来的启示。

总之,这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书。

  《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读后感(三):慢慢走,欣赏啊

  

慢慢走,欣赏啊

评《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

据说阿尔卑斯山下有一块提示牌,写着“慢慢走,欣赏啊”,看到这几个字以后,即便是没有亲身经历,但对于当时又想工作好、还想家庭和、还想着很多事情的着急忙慌的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提示,我便喜欢上了,经常在一些感想中借用。看到这本书的第一眼又想起了这句话,是啊,这些年过去了,不由自主地又快了起来,偶尔因为生离死别之后的人生思考,或者体力不支之后的苟延残喘,很少有时间慢下来喘口气,经常是还没休息好又开始不一样的奔波操劳了。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甘于平淡,但又不能一直在平淡中生活,所以每每看到这些艺术方面的书籍,总会如饥似渴地翻阅,从书中找到一些抚平内心波澜的文字、图画,从一些作者的只言片语中获得生活的慰藉,从一两张不一样的生活场景图片中获取对生活的另一种理解。总之,艺术对于平淡的生活是一幅很好的调味剂,可以让我们跳出生活的圈子寻求新奇,也可以调整惯性的思维重新看待自己。生活嘛,总得有点意义啊!天天过着一样的生活,内心总是希望不一样的自己,通过阅读、旅行、思考,总是能成全自己一点微薄的梦想的。即便是“丧”的生活基调,也要慢慢体会,慢慢思考,从“慢慢”中找到一点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丧”出一点文艺气息出来。

这本《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小书里面有9个小故事,每个小故事都是作者逛过一个博物馆或者一个展览之后的感想和记录,图片很珍贵,通过作者的整理更加有条理性了,这也是艺术类书籍比较贵的原因吧;作者在参观之后的一些感想也很有温度,这些感想看似很个人,但是能代表很多参观者和读者的心声,我这个艺术大门之外的看客也突然喜欢艺术了。既然是博物馆或者展览会,就会有很多的珍贵的文物影像资料,这些影像资料是历史的积淀中萃取的文化精华,文化的“粘性”让我们通过参观感受到历史长廊中过往的故事、文化的温度、还有“远方的哭声”。如果说文物就是历史的驿站,那么博物馆就是人生和世界的驿站,人们都可以在这里驻足停留,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

关于“一个人”的话题,经常是孤独、哀伤的,因为你很难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人性的孤岛上即便是阳光普照也不会觉得世界的温暖。但是我们也要从“一个人”的孤独中找到自由和乐趣。一个人的博物馆,可以很安静地享受一个人的自由,看看艺术品,想想自己的内心,然后再拓展开来想想人生的意义,真的很不错的安排,也很不多得的机会。一个人的博物馆,其实也是一个人的朝圣之旅,是一个人的狂欢,在自由中获得人生不一样的感悟,在乐趣中感受人生的意义,在博物馆这个驿站中找到不平凡的自己。

2020-12-22

  《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读后感(四):等春暖花开,我也要去看展 ——《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插上翅膀去看世界

  

等春暖花开,我也要去看展

——《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插上翅膀去看世界

到年底了,结果疫情又开始了,原地过年后,一年多没离开本市的我,心早就蠢蠢欲动了,“忠孝东路走九遍”是一种形容,但是放到被困无法出门的我们,仿佛是种另类无奈的套入。

对于小城市的人们来说,在地方的博物馆仿佛是一种奢侈,不是什么地方都像是底蕴深厚的荆州博物馆,省城的条件、京城的条件,对于一些地方生活的人们,是无法相比的,毕竟很多城市并不具有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条件。但是书本仿佛是翅膀,无论是曾经在我们《历史》《美术》课本上面展现的那些远方的展品也好,那些如雷贯耳的大都会、大英、国博的名字也好,让我们透过那些照片、扫描、记载,能够了解到曾经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发生过的故事,那些经历岁月变迁留下的痕迹。

而大城市的人们具有这样的幸运,除了生存和生活,我们也似乎需要去寻找那些形而上的答案。《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是作者自己逛博物馆和展览的体悟,中间夹杂着作者本人对于作品以及作品背景的理解,比如北斋的浮世绘、比如缂丝工艺的形成与发展、比如点翠头饰所代表的美和残忍……我们仿佛跟随着作者的脚步,游历在博物馆中,见识那些难得一见的藏品,或者是偶然发现的美丽。

最后一次走出国门去玩竟然是18年的事了,时间竟然是过的这样快。一年进修的生活,一年抗疫的安心在岗,今年会是什么样子还不清楚,不由得有些茫然,但是开年解封之后,去看过了净慈寺博物馆展览的那半只曜变天目,也看过了茶叶博物馆、丝绸博物馆、刀剑博物馆……只要安心去发现,那些藏在历史深处的美丽不仅仅是打卡的网红景点,而是对于时间深处的凝望。

走在历史的积淀当中,我们仿佛是能够梦回当年的,作者就做了这样一个梦,在《磨镜的少年》里,他就如同一缕游魂,在时间的缝隙当中窥探那些时代赋予的细节。有的时候去见识博物馆中藏品之后,会生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即便离开了,有时候在梦中,你依旧能够插上翅膀去窥探这个世界——我依然记得,在梵蒂冈博物馆那教皇藏有的丰富的藏品之中,惊喜的在一个斗室当中看到了不起眼的梵高的画作;我依然记得,湖北省博物馆看到的越王勾践的宝剑;我依然记得,我第一次去故宫时小小的眼中,看到的那高高的城墙——历史在博物馆中存在,而现在也从博物馆中诞生,它丰富了我们的灵魂,让我们能够亲眼体会到那永恒的美丽。

等春暖花开,我也要去看展。

By 林怿

2021-1-16 21:49:35

写于御庭园

  《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读后感(五):慢下来吧,不要错过更多的美丽风景

到一个新的地方特别是到一个较大城市的时候,最想要做的,就是要到那个地方的博物馆去看一看。之所以这么做,是在经历了很多次旅游之后才确定下来的。了解一个地方,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懂它,那显然具有不小的难度;而博物馆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浓缩一个地方的过去,再利用剩余的时间把那个地方最现代化、最具特色的一面看一看,两相结合,基本上也就可以得出一个比较靠谱的结论性的感受了。除了一些特大型的城市——譬如北京,各种各样的博物馆实在多得不得了——之外,这个办法还是很实用的。

毕竟,很多时候,很少人有会有大把的时间可供恣意“浪费”;再加上很多人旅游前实际上虽然乐于规划行程,却很少会想到要仔细填充行程的“实质性内容”,而只满足于在最短的时间里看到尽可能多的内容——然而多半会成为流行形式的“到此一游”。所以,看最有价值的内容,对于一个旅游者来说,毫无疑问就是必须做好的“功课”之一。

做好了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的第二步,该是什么呢?那就是要学会“舍”。广告词上说“有舍才有得”,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要想做好事情,就必须善于抓住事情的主要矛盾,就必须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此,才能够如庖丁一样,“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假如没有更好的办法,那就要找到一位老师,学一学怎么才能提高自己在这一方面的能力水平。

在此,非常有必要介绍一位“老师”,也就是节目制作人董彬所写的《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这本书。作者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电台主持人,主要负责博物馆方面的节目。在《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这本书中,作者介绍的好东西似乎很凌乱,一开始是关于飞翔,接下来是缂丝,接下来是浮世绘,接下来是普鲁士蓝,接下来是佛像故事……博物馆的藏品果然可以包罗万象,各种年龄、身份、地位、国家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最爱,也都可以给那些藏品以普遍或是极具个性的解读。不必担心自己说得不准确,只需要担心自己不肯表达。毕竟,博物馆之旅,并不是上考场;答案并非只有标准答案,而是更考验临场发挥的能力。

这样一种“指南”,并非只是有关于董彬的这本名为《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的书,实质上就是一个标准、一种态度、一份作派。只有真正能够“慢慢看”,才可能静下心来,不再三心二意,而是更加专注一些,看到别人容易忽略的地方,看到能够令自己感觉不虚此行的妙处。

同时,不仅要看,还要有所感悟——三言两语亦可,长篇大论也行。看过了不等于会长久地印在心里,把感悟说出来,才会让印象更深刻一些。“春风得意马蹄疾”,但不能太快了;太快了,就容易错过好风景。生活中的确时时处处事事都难免有遗憾,但不要拿这句话来安慰自己——除非自己确确实实尽了力!

  《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读后感(六):《北京晚报》:博物馆要慢慢逛

  

  缂丝为什么这么贵?“浮世”绘出的是怎样光怪陆离的世界?佛究竟长得什么样?从穆夏眼中的姑娘看出了艺术的哪些新价值?这些种种在看展时产生的奇思妙想,被记录了下来,在横向对比和深入思考后,成为了这本《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博物馆只有一个人或许是个奢望,但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慢慢体会博物馆之外的艺术。作者董彬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文旅类节目制片人,曾经策划过《热搜博物馆》《国家宝藏·挖藕季》《文旅中国》等节目,热衷于国内外各种博物馆、艺术展等。正如书名一样,如果你只是想迫不及待地知道某个知识,或者是希望能从中学到什么技巧,可能这本书并不适合你。就像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为本书所作的序中所说:“‘慢慢看’,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个必要的审美过程。我是故宫的‘看门人’,我希望每个‘进门人’都不要太着急,不要带着事先太多的成见或者想象,都能慢慢走,慢慢看,多看几遍,流连忘返。”

  书中其中一篇讲浮世绘的文章,就展示了作者如何“慢慢看”。作者发现江户时期町人文化下的浮世绘、浮世草子、歌舞伎、净琉璃等在外国人眼里看来颇有日本特色的东西,都是在江户时期定型传播的。又顺着当时日本与中国的商务往来,发现了流入日本的大量民间小说中,有着很多辅助文字阅读的插图,而在演变中,更容易的图像思维代替了文字的抽象思维,一位叫做吉兵卫的日本人,将插图从文字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造了单幅版画,成为了浮世绘的祖师爷。书中写到这里,并没有以刻板的概念知识介绍往下写,而是顺着作者的思路想到了他大学时认识的一个日本同学,从他的话,延伸到对日本文化的思考。虽然古时日本人的原创能力不足,但是在二次创造的层面上,日本的能力叫人惊讶。作者又想到了浮世绘中的美人绘,那些著名的浮世绘画家从给风俗业从业者画肖像开始做起。思维发散后,需要补充的资料越来越多,在不断地补充完善中,一场读者与作者在艺术佳品之间的漫游也就完成了。

  很多文物还可以有更多的思考和故事的串联。这时就需要有人将其从博物馆中提取出来,让艺术品彻底走进大众审美生活的一环。作者在发散的思维中慢慢寻找着审美带来的享受,在慢慢看,细细品中,跟着作者见识更多的艺术品、文物,阅读到的周边信息越多,对于历史的理解便越丰富。

作者刘奈,本文首发《北京晚报》 2020年12月27日

  《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读后感(七):单霁翔:来博物馆,慢慢看

  

一次我和董彬老师在故宫见面,聊了好久。临走时,他送了我一本他写的关于吴哥窟的书。我跟他说,希望他多写写故宫,这里面的故事一辈子都读不完。一年多之后再见,他又送给了我这本《慢慢看》,比上一本厚,记录的都是他去过的博物馆和看过的展览,看来他去了不少地方。

我很高兴和年轻的董彬老师有一种共同的热爱——热爱博物馆,也想让更多的人愿意走进博物馆。中国当下确实掀起了“博物馆热潮”,但这还没能让“走进博物馆”完全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我希望这本书的内容能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来探寻历史、享受艺术、丰富生活、愉悦心情。

《慢慢看》共有九个篇章,字里行间,收集起的蛛丝马迹,让文物有了表情和温度,也指向了一般人在参观时容易忽略的细节。这不仅仅是讲故事,也引出了很多问号。正是这些问题,带我们寻到了推开未知世界的一扇门。 文津书馆《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 董彬 文津出版社

文津书馆《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 董彬 文津出版社

展览,是博物馆与观众最直接的交流形式,故宫博物院就是如此,在这古老的宫墙之中,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展览,与观众对话,与历史对话。这些年,全国新诞生的博物馆数量很多,我们确实也有经济实力建设更多的博物馆,也可以策划出更多的展览,但我觉得还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将博物馆文化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

黄金琉璃钿背十二棱镜 选自《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

人类迄今已经走过了长达数百万年的历程,创造了数千年的文明,诞生了文字、工具、城市以及天文学、医学、数学、哲学等诸多学科。事实证明,一个没有文化依托的民族是走不远的。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若想得到尊重,不仅离不开经济、科技、军事的硬实力,更离不开文化的软实力。在文化面前,在历史面前,每一个后来人,无论品阶高低或是贫富差异,都有好奇张望的权利。所以,慢慢看,每个文物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非凡的经历。

平螺钿背八角镜 选自《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

董彬老师的书名很有意思,“慢慢看”,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个必要的审美过程。我是故宫的“看门人”,我希望每一个“进门人”都不要太着急,不要带着事先太多的成见或者想象,都能慢慢走,慢慢看,多看几遍,流连忘返。

我永远记得2015年故宫博物院90岁华诞时的情景。90年来,故宫从“宫”变“院”,从皇家禁地变成公共博物馆。为了庆祝院庆,我们推出了18项展览,尤其是“石渠宝笈特展”,虽然时间只有两个月,但展出了《清明上河图》《伯远帖》等名品。观众们真是不惜排好几个小时的队前来观展。清晨,红色的宫门一打开,等待已久的人们便分组排队按照顺序步入展厅,真是一厘米一厘米地仔细观看展品,迟迟不愿离去。

这些年来,故宫博物院始终努力通过古建筑维修保护、室内外环境整治,扩大开放,慈宁宫成为了雕塑馆,南大库成为了家具馆,箭亭成为了武备馆,钟粹宫成为了古琴馆,东华门成为古建馆,端门成为数字馆;雁翅楼、东华门成为大型临时展厅,常年举办引人入胜的国内外临时展览。建福宫花园、慈宁宫花园相继实现接待,同时东长房成为了文化创意馆,冰窖成为了观众服务中心,以及故宫城墙的开放……所有这一切,就是为了让来故宫博物院参观的每一位尊贵的客人,都能慢慢看,舒心地看。

目前,故宫博物院有文物藏品1862690件(套),其中90%以上是国家定级的珍贵文物,占全国博物馆收藏珍贵文物的40%以上。这里的每一件文物都可以讲述生动的故事,如果参观者没有能够对这些文物产生兴趣,那可能是因为观赏时行走得过于匆忙。如何弥补这一遗憾,董彬老师的《慢慢看》,也许能帮到你。

本文为单霁翔先生为《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所撰序言,发表在2020年1月10日《南方日报》

  《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读后感(八):《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有生之年应该东张西望

  

董彬在《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后记中写道:这个世界,有趣的事太多了,有生之年应该东张西望。

我非常喜欢这句话,也赞同他说的古人在山洞画画是为了有趣这一说法。很多时候,无目的、偶然的兴致所至恰恰是成就伟大事物的开端。正如书中提到的“跳水者之墓”覆板上那位跳水的年轻男子一样,他为何跳水,地中海文化对往生世界又有着怎样的神秘表达,我们无从得知。

跳水者之墓

但是,这并不影响“跳水者之墓”带给我们的震撼。董彬说:“看不懂,但却看得很开心,因为不一样,因为没见过。”

“没见过”是我们对世间万物好奇地开始。《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中提及的几类文物也恰是我本人知之甚少的,于是我更加能够体会那句“看不懂,却看得很开心”的意韵所指。

金银平脱花鸟镜

参观“金沙博物馆”的时候,这份“看不懂,却看得很开心”的体会尤为深刻。

“金沙博物馆”镇馆之宝“太阳神鸟”惊艳绝美,让所有前来参观的观众叹为观止。

这件商周时期的金器,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仅0.02厘米,重量20克。图案分内外两层,内层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

太阳神鸟

“太阳神鸟”文化寓意深远,并含有历法等科学知识,2005年,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采用金沙“太阳神鸟”金饰图案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有机会去成都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

跑步存储罐

文物是时间的凝结,文物能够将久远的历史徐徐展开,让我们得以跨越时间山海与古人面对面交流。甚至于,我们没有机会到达的远方也可以通过文物去触摸、去了解。当然,更多的是文物在说,我们在听。

佛陀坐像

作者董彬在给每个章节命名时非常有趣,比如“跳水者之墓”一章命名为“死得很阳光”,比如古希腊陶瓶一章命名为“不也很好吗?”

董彬在文中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年纪,在这个地球上,总有人拥有一个与你完全不同的世界……”

这些珍贵的文物带着满身的尘霜出现在我们眼前,我们透过它的形状、它的色彩、它的图案猜测它的前世今生,品味曾经的主人是如何的珍视爱惜它,感悟它来之不易的重获新生,这一切真的很好。

缂丝仙山楼阁

前不久读到的一本书中,余秋雨先生在提及云冈石窟时说到,亲临云冈石窟,除了震撼之外,还会有产生一种特殊的异样感:为什么齐山的古柱具有古希腊的风范?为什么很多佛像都是高鼻梁、深眼窝,一派西方的神貌?

董彬在“佛长什么样”一章中说,佛陀像印证了犍【jiān】陀罗艺术的巅峰,也为更东方的中国、朝鲜、日本佛像提供了最初的范式。

之所以会将这两段话摘录下来,是因为文字间除了表达出佛像从雏形到演变的历史之外,还有揭开了世间万物同宗同源的神秘面纱。

雪中相合伞

《慢慢看:一个人的博物馆》一书中展示的文物图片来自不同展览,不同博物馆。董彬以“给文物插上想象的翅膀”的方式,为每一次参观的展览辅以历史和文化背景,让我们在跟随参观的同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背后的生命历程。从古生物化石到缂丝,再从佛像到铜镜,这是一本跳跃灵动的博览之旅,也是一份珍贵的博物文字展。

-END-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