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头鹰的隐形羽毛》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白头鹰的隐形羽毛》读后感摘抄

2021-02-05 00:36: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头鹰的隐形羽毛》读后感摘抄

  《白头鹰的隐形羽毛》是一本由[美] 扬·哈罗德·布鲁范德著作,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5.00,页数:4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头鹰的隐形羽毛》读后感(一):我们从何而来,我们如何活着

  

如果不细加审视的话,相信白头鹰之于美国的意义会被很多人忽略。出现在美国国徽中的白头鹰代表勇猛、力量和胜利,是美国的国鸟。作为美国学者的扬·哈罗德·布鲁范德,选择白头鹰作为一本书的题目并不奇怪,巧妙的是,以《白头鹰的隐形羽毛》作为一本民俗学书籍的名字,既有国家象征,又在“隐形羽毛”的字眼中有所隐喻——美国老百姓的生活范式。民俗说的本来就是老百姓的活法。最习以为常的总是最被忽略。因为身处其中,也就难得反身回看。

人们从何而来,人们如何活着,这是民俗学的价值所在。无论美国还是中国,究其根本,一般无二。老百姓都要在婚丧嫁娶、一日三餐中过日子。

《白头鹰的隐形羽毛》作为美国民俗学概论,集合了口头民俗(方言俗语、谚语、谜语、民谣、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歌、民间音乐)、习惯民俗(迷信、习俗节日、舞蹈戏剧、游戏)、物质民间传统(民众生活、建筑、手工艺、服饰、食物)等,有趣的是,将叙事歌和手势动作作为民俗研究的一部分,是之前没有见过的。

叙事歌作为讲述一个故事的传统民歌,还好理解。但是将手势和动作作为田野调查的对象真是很有意思。如麦克爱德华·利奇所言:“我们应当记录下所有的一切:声音(声调和变音)、手势、面部表情、态度和用词”。联想到我们经常强调的对于沟通中非言语信息的关注,在民间的叙述和表达中,手势动作的确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弹响指、比如耸肩、比如手指画十字、勾小指、竖大拇指还有很多粗鲁的让人不快的手势动作等等,举这个例子,也是为了说明,在民俗学研究中对于生活样貌的全方位的观察和重视。点点滴滴,都是生活。就像我们端午赛龙舟、三月三壮族歌圩,女儿嫁了要回娘家,造房子要看风水一样。

当然,“你如何治疗打嗝”“你怎么预测胎儿的性别”“你怎么堆雪人”等等这些问题的传统的答案也都会在民俗中找到。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来自于人性的汪洋大海(马里恩·纳尔逊),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民俗学就是向下看的学问,看到我们的日子里,看到最烟火的土地里。

一方水土一方人,正是这些民俗把相同的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也把不同的人群分开去,当然,这是狭隘的分法,从更加广义的层面来看,这些民俗的存在恰恰证明了我们是一样的人,无论美国还是中国,老百姓都要同样地在喜怒哀乐中活着。不同的只是,美国人唱牛仔歌谣,我们唱茉莉花。美国人建谷仓,我们盖土楼。大家都讲迷信,大家都玩游戏,只不过各走各的路、各说各的话罢了。在书中鲜活的、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种种例子面前,你会清楚地知道,什么宏大的叙事也大不过细碎真实的生活。

  《白头鹰的隐形羽毛》读后感(二):《白头鹰的隐形羽毛:新编美国民俗学概论》:了解美国历史文化的一把钥匙

  

《白头鹰的隐形羽毛:新编美国民俗学概论》:了解美国历史文化的一把钥匙

白头鹰,系美国国鸟,某种程度上也是美国的象征。白头鹰之于美国,就象大熊猫之于中国之样,被刻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白头鹰的隐形羽毛:新编美国民俗学概论》一书,则是从研究美国的民俗出发,试图让读者们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发展。

那么,民俗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呢?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到:民俗指民众的未被记载的传统,它包括此传统的内容、形式以及互相传播的方式、技巧。从不同学术研究的角度,对于民俗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解,这也为研究民俗提供了丰富的素质与角度。

从本书的著述来看,作者显然对于民俗有着深入的研究,列举了很多民俗的形式和内容,本书也可以作为研究美国民俗的专业级读物。

比如,在口头民俗方面,有俗语和俗名、谚语、谜语、民谣和民间诗歌、神话和母题、传说和逸闻、民间故事、民歌、叙事歌、民间音乐等等。

在习惯民俗方面,有迷信、习俗和节日、民间舞蹈和戏剧、民间手势动作等等。

在物质民间传统方面,分为民众生活、民间建筑、民间手工艺和艺术、民间服饰、民间食物等等。

由此可见,民俗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民俗的传承并不是通过书面的方式完成的,但却有着极其顽强的生命力,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反而一直在流传。这就是传统的力量,源远而流长。

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虽然建国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但尚有人质疑是否有真正的民俗,还是专指原来的印地安民俗或黑人民俗?

作者通过大量的田野调查、素材收集、分析论证,给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民俗是一种不断发展而变化的传统,它不会一成不变,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了新的民俗。

可能普通读者对于美国的民俗并不了解,但民俗确确实实地渗入到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当人们欣赏美国的影视剧时,会时不时有民俗的表现。如果对于涉及到的民俗不是特别的了解,就会不大了解这个“梗”到底是什么意思。

美国从建国之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其实,昨天对于今天而言就已经是历史了,几百年的历史,当然也不算短了,虽然相比于四大文明来说时间尚短。但是人类对于宇宙苍穹来说,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

只要时间流逝,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民俗产生。

  《白头鹰的隐形羽毛》读后感(三):接近美国文化隐秘世界的“一把钥匙”

说起中国,会让人想到万里长城、大熊猫;说起荷兰,会让人想到风车、郁丁香;说起俄罗斯,会让人想到伏特加(俄罗斯人太爱喝酒也太能喝酒了)、黑熊;说起法国,会让人想到巴黎的艾菲尔铁塔、普罗旺斯的熏衣草……那么,说起美国,又能想到什么呢?

这些关于特定的国家、特定的标识物,一般来说都是比较公认的。但说到底,这些可跟民俗没有多大的关系;至多,算是“外人”眼中的一种“第一印象”或者“下意识印象”而已。而真正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关的那些骨子里的东西,很多时候光靠“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是看不出来什么,非得静下心下沉下去,细细品味、慢慢琢磨。这样接触到的,才是属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非常稳定、持续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如此,也就接近于民俗的概念和范畴了。

所谓民俗,也叫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简而言之,民俗就是民间流行的那些风尚、习俗。

民俗这个词不是什么新词汇,而是由来已久。《管子·正世》曾有这样的表述:“古之欲正世调天下者,必先观国政,料事务,察民俗,本治乱之所生,知得失之所在,然后从事。”毫不夸张地说,民俗就是民众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有时表现为一种众人现象,有时表现为一种禁忌,有时表现为一种行为准则。所以如果能更多地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俗,那就很有把握对这个民族或者国家在文化层面上深层次的一些东西有了更多了解。有些表面上看来莫名其妙、不能够用科学知识来解释的现象,在民俗层面上却根本不需要解释,而是理所当然。

所以,这大概就是美国著名民俗学专家扬·哈罗德·布鲁范德所著的《白头鹰的隐形羽毛:新编美国民俗学概论》的价值和要义所在。如同大熊猫可以作为中国的象征一样,白头鹰既是美国的国鸟,也可以作为美国的象征。而“隐形羽毛”,顾名思义,那就是表面上看不见、却能够感受得到某些方面或者侧面。要想了解美国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发展和社会现象,仅仅熟悉美联社、CNN以及《华盛顿邮报》等新闻媒体的那些报道是不够的,仅仅是读过旅美游记也是不够的,仅仅从好莱坞的影视作品中得到的那些标识性角色也是不够的——那些实际上都是表面现象;还要从诸如《白头鹰的隐形羽毛》这样的一些关于美国民俗学的知识中去汲取“营养”,才可以接近得更近一些。

在《白头鹰的隐形羽毛》这本书中,扬·哈罗德·布鲁范德说到了“口头民俗”部分的俗语和俗名、谚语、谜语、民谣和民间诗歌、神话和母题、传说和逸闻、民间故事、民歌、叙事歌、民间音乐,“习惯民俗”部分的迷信、习俗和节日、民间舞蹈和戏剧、民间手势动作、民间游戏,“物质民间传统”部分的民众生活、民间建筑、民间手工艺和艺术、民间服饰、民间食物等。所以这些,基本上就是美国民俗的所有“窗户纸”的组成部分了!捅破了这层窗户纸,也就距离了解和理解美国民间文化现象中深层次的东西不远了!

毫无疑问,这本书的重要性就在这里。或许,如果更加深入了这本书里所涉及到的那些隐秘世界,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如今在美国会发生那么多看起来迷惑不解的事情了!因为,追根究底,所有的一切毕竟都是有来由的!正如孙猴子绝不会平白无故地就从一块石头上蹦出来一样!

  《白头鹰的隐形羽毛》读后感(四):序言 | 《白头鹰的隐形羽毛:新编美国民俗学概论》

  

自从这部教科书1968年首版以来,美国的民俗研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展,第二版( 1978年)对此有所反映,第三版( 1986年)进一步补充了当时学界的研究成果,并在教学用途和参考资料方面有所加强。第四版在保留主要民俗和民间生活类型框架、更新书目之外,另有较大的改动:原来附录的四篇研究范文被删去,代之以贯穿全书的“焦点”,它们包括简明的美国民俗材料例子及阐释;精简了参考书目并增加了最新的作品;最后,为了增加本书的可读性、激发课堂讨论,重新设计扩充了版面。

本版的基本目的仍然如旧—清晰而系统地展示在美国发现的民俗类型,从而为更深入的研究铺平道路。作为美国民俗类型、研究理论及方法、学科主要著述的导引,本书沿着民俗材料的三大群类展开:口头民俗、习惯民俗和物质民间传统。每一章先介绍所涉类型的定义,再描述其亚类及例子,然后对相应的理论及研究方法进行讨论。大部分例子是当代英裔美国人民俗,但在许多类别中亦有古代民俗及其他民族的一些典型传统。如此做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英裔美国人民俗材料集中、论述丰富,一旦掌握,就为研究美国以及其他地方、其他群体的民俗奠定了基础。换言之,我也期望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传统或自己熟悉的传统来研习美国民俗,将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各种亚文化纳入视野。至于理论方面,我兼容并蓄地概括了当代各家学说,而并未局限于某个单一的流派。

专业民俗学者会发现,我在概述他们的成果时,按照正规学术刊物规范,在正文或注释中注明了出处。尽管许多著述涉及民俗的多个方面,我也极少多次列出同一著作。我编著的《美国民俗学读本》(纽约诺顿出版公司, 1979年)可作为本书很好的补充,它从民俗学刊物中精选了36篇论文并附有介绍性的题注。编选的文章分为文本研究、阐释研究和理论文章几个部分。对于想进一步研究民俗学的学生,推荐下列数部概论或教科书。理查德· 多尔森主编的《民俗与民众生活》(芝加哥大学出版社, 1972年)概述了国际民俗类型,收录了一些国家的民俗学者的论文,多尔森自己则撰文介绍了民俗学的定义、理论和方法。《民众群体和民俗类型概论》(犹他大学出版社, 1986年),由艾略特· 奥林格主编,分10章论述民俗主题和民众群体,其中对学生尤为重要的是威廉· 威尔逊的章节“记录民俗”。与这部书相关的是奥林格主编的《民众群体和民俗类型读本》(犹他大学出版社, 1989年),收录了36篇学术论文。巴瑞· 托尔肯( BarreToelken)的《动态民俗学》(犹他大学出版社1979年初版, 1996年修订版)从行为、文本、交流、功能等方面分析民俗,其例证大部分来自美国民俗,包括移民和本土的材料,文笔和插图俱佳。罗伯特· 乔治斯( Robert Georges)和迈克· 欧文· 琼斯的《民俗学概论》(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 1995年)以大量精选的例子,论述了“作为艺术品、作为可记述/传送实体、作为文化、作为行为”的民俗,对古老和现代的民俗传统及理论予以同等的重视。便于学习的实用之作是乔治· 休梅克主编的《日常生活中的民俗:学科入门和资料》(魔术师出版社, 1990年)。这个集子由印第安纳大学的研究生们编写,用于指导学习民俗学基础课的本科生搜集、记录和阐释自己生活和环境中的传统。该大学学生田野调查的范文也收录在内。

所有大学或学院图书馆应当收藏、每位民俗学者应必备的主要参考书有两部。其一是理查德· 多尔森主编的《美国民俗学手册》(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 1983年),书中60多个章节涵盖研究课题、研究阐释、研究方法及研究描述等;其二是新近出版的《美国民俗百科全书》(纽约花冠出版公司1996年版),由布鲁范德主编。这部综合性的著作包括了500多个条目,撰写者均是民俗类型、群体、理论、学者、表演者等研究领域的重要专家。鉴于以上两书的材料与本书的每个论题都有关联,故在注释中未将两书的章节和条目单独列出。

多年的计划酝酿,自己教学中的使用,对其他师生意见的搜集,对文本的修改、重写和补充,对书目的更新,没完没了的剪贴修补—开始时是用剪刀和胶纸,后来用电脑—这一切都汇聚在本书中。我相信美国民俗学的教师和学生会发现它是一部日臻完善的上乘之作。

  《白头鹰的隐形羽毛》读后感(五):译后记 | 《白头鹰的隐形羽毛:新编美国民俗学概论》

  

美国著名民俗学家扬· 哈罗德· 布鲁范德教授的这部经典著作,英文原著首版于1968年、1978、1986、 1998年分别修订再版;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中文译本,也已经是第三版了:1993年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第一版(根据原著1978年第二版译出,书名为《美国民俗学》),2011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第二版(根据原著1998年第四版译出,书名为《新编美国民俗学概论》),2020年三联生活书店出版此版。此次第三版,在中译本第二版的基础上进一步详加校核,勘误订正,补遗润辞,以期为读者们提供一个更完善的中译本。

前两版的出版过程,在两部中译本的后记中已分别叙及,不再赘述。这次的第三版得以付梓,缘起于魔宙公司的一项有关都市传说研究的整体出版策划。他们在了解到布鲁范德教授在此领域的贡献、成果和地位后,就决定与三联生活书店合作,出版一套三部布氏的著作,包括《消失的搭车客—美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增补版)和这部《白头鹰的隐形羽毛:新编美国民俗学概论》。其中,《消失的搭车客》也是中译第二版(第一版2006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18年已由三联生活书店出版,分别在北京和青岛举行了发布签售会,销量甚好,受到读者们的好评,媒体也多有荐介。《都市传说百科全书》(增补版)中译本则是第一次在国内翻译出版。三部译著内容不同,各有侧重,风格迥异,但可互相对照、互相参看。作为一部面向美国大学本科阶段的民俗学教材,本书的侧重点在于传播基础性的民俗知识,使美国大学生对民俗事物和民俗学学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正如作者所说,该书是一部“自1968年初版以来已被无数美国学生使用的基础教材”。总体而言,它基本涵盖了美国民俗文化的方方面面,章节分类清晰,论述严谨平实,既有提纲挈领的理论阐释,又有生动鲜活的实证举例。书中大量选用大学生们熟悉的日常谚语、儿童游戏、家庭习俗和故事、笑话、歌谣、食物服饰、节假日风俗等例子来论述民俗学的基础知识。

同时,在版本的修订再版过程中,作者不断与时俱进,拓展新的研究疆域,例如增加了对都市传说的介绍讨论—布鲁范德教授被誉为“都市传说先生”,他在此领域的搜集和研究在国际学界和社会中影响极大,这方面自然着墨颇多。通过大量的实例,他对都市传说的特色、源流、意义等进行了分析研究,令人印象深刻。这部书虽然是严肃的大学教材性质,但由于书中大量引用了美国各个类型的民俗事例,读来并不觉得枯燥乏味,而时常令读者感觉生动有趣,兴致盎然。例如,书中引用的几则美国民间歌谣这样写道:“春天到,草儿长,我不知道鸟儿在何方。松鼠、松鼠在地上,一声也不响。怎么变成这模样,原来被车撞。我要是把美国总统当,就吃着糖果到处逛。”“走过路过可别错过,最大的螃蟹多又多,新鲜的鱼儿活泼泼,俺刚从船上卸下货。”“五月种南瓜,种了也白搭。六月种南瓜,长得快又大。”令人哑然失笑,不禁莞尔。这样鲜活的、散发着浓郁民众生活气息的民俗事例,在书中可谓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部书可以提供一个广泛了解美国民俗文化的窗口;对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者而言,它是一部值得细读参考的学术读本;对于开设有民俗学、民间文学本科或研究生课程的高校而言,它可以作为开拓国际视野的辅助教材。布鲁范德在书中明确指出了民俗学发展的广阔前景,他认为在这个时代,人们进行民俗研究的兴趣更多地集中于民间传统在当代的功能和意义上,民俗学对人文学者、艺术研究者、历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具有重要价值。他说:“随着民俗学者继续进行和推广他们的研究,也许任何涉及民众和他们行为的研究领域最后都要通过某种途径运用民俗学的资料。最近进行的民俗学综合研究,为其在其他领域的运用展现了广阔的前景。”期望这部译作能够为中国的相关学术研究,为中美两国民间的文化理解和交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最后,我要衷心感谢魔宙公司的各位朋友及汪徽、王大宝编辑,感谢三联生活书店的领导和责编,若没有你们的远见卓识,没有你们的积极策划、辛勤编辑和市场推介,本书和其他两部译作就不可能出版面世。我的研究生张瑞娇协助进行了细致烦琐的中英文本校核工作,陆慧玲、郭倩倩协助查阅资料并认真校对样稿,在此一并致谢!

李 扬

2020年4月12日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

  《白头鹰的隐形羽毛》读后感(六):通过民俗讲解来认识一个更加真实的美国

这几日网上的热点不少都是有关于米国大选的,那场面简直是一波三折,高潮迭起,一时间各种有关于大选地冷的热的笑话层出不穷。虽然眼下已经差不多看出个眉眼高低了,但是还是不敢轻易下结论说红蓝双方到底是哪一方稳了。毕竟四年前那场大选的结果出来时,是让全世界大跌眼镜的。现在的这个国家太过于魔幻,实在是不好让人妄下结论的。

提起生活在美洲的这些人,除了山姆大叔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且经典的形象,那就是白头鹰。它是生活在北美洲的猛禽,在美洲原住民的眼中,这种动物是力量、勇气、自由与不朽的象征,是美国的国鸟,也是美国文化中极其重要的元素。

或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所以这本讲述美国民俗的书籍才会用《白头鹰的隐形羽毛》这个名字来命名。

民俗有很多种元素,也有无数的表现形式。衣食住行、坐卧行走、工作生活、神话逸闻、艺术语言……皆可为民俗的组成部分。它是人类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各种习惯,并且将随着时间的流逝继续的流传下去。可是说每一个人从一出生就在各种民俗的包围中开始渐渐地成长。不同地域的民俗造就了不同人群的特定性格。

众所周知美国在历史上其实是一个“移民国家”,十八世纪后期才获得独立,距今也不过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正是因为相对于世界历史的浩瀚长河这段时期实在是有点短,所以很多人认为美国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同样也因此而认定美国没有什么民俗。这种极端的认知美国著名民俗学家亚历山大.科拉普在1930年的时候还是秉持的,他认为美国有的只是少数在机器化时代里不断消失的舶来品。

其实这样的认知并不算正确。“民俗”的标准是“口头的、习俗的和物质的传统”,据研究显示有大量这样的传统流传于美国,他们分别来自于本土与其他文化。虽然有些种类的民俗会消失,但是新的东西又会随即而来。美国的民俗虽然不能够跟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相提并论,但是正是因为他的多元因素,才使得民俗在最复杂多变的美国民众中大为繁盛。

在这本《白头鹰的隐形羽毛》一书中,我们将了解到位于大洋彼岸的美国这个国家的各种民俗。其中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从俗语谚语到音乐诗歌,从神话传说到习俗节日,再加上衣食住行等各种与民众生活相关的内容,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一位来自于美国的导游,他将带领读者去了解有关于美国人生活日常,一起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看一看究竟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美国。

了解一个国家,要从多方面去探讨,民俗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甚至还是尤为重要的一项。翻看完这本书之后,回过头来再细细想想之前与这个国家那些息息相关的事情,或许就没那么不容易理解为什么会发生那些事情了。

  《白头鹰的隐形羽毛》读后感(七):通识和理论:W. Edson Richmond评《美国民俗学概论》

  作者:W. 埃德森·里士满(W. Edson Richmond)/ 印第安纳大学 原载于 The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美国民俗学会期刊之一)

原文链接:https://www.jstor.org/stable/539061?seq=1#metadata_info_tab_contents ①

据说,已故的海伍德·布朗——他既是著名的美食鉴赏家,也是老饕——经常会在餐厅里仔细浏览整个菜单,然后严肃地把菜单还给服务员,并说:“谢谢你,我没什么要反对的!” 关于《美国民俗学概论》 一书,一个民俗学家,无论他是“美食鉴赏家”还是“老饕”,也会做出同样的评论。不过,如果他的“味觉”很保守,可能会觉得布鲁范德提供的一些“菜品”更适合户外烧烤,而不是正式的学术盛宴。然而,即使是最挑剔的人,也会在离开“餐桌”时感到充实;即使没有吃饱,也会觉得终于有一部著作对民俗学作为一个学术课题有彻底且充实的介绍,满足了研究人员和学生的渴望。

书名中“概论”一词很重要,说明这不是一部能让那些已经在民俗学上有很深造诣的人突然得到启示的书。相反,它是一部对已经成型的民俗学研究进行彻底、学术性调查的著作,不仅行文写作极其出色,还对仍需做的工作提出了无数的建议。书中每一章都包含从对特定主题的一般性讨论,到对细枝末节的详细分析,不同读者都可以简单地找到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内容,特别是每个小结都附有简短的描述性评论。

这些评论是描述性的,而非评价性的,正是这本书的典型特征,非常值得称道,说明《美国民俗学概论》并未企图把特定的理论和固定的观念强加给读者。布鲁范德教授摒弃了伪民俗研究者和外围传播者的异见,毫无明显偏见地讨论、解释了各种理性和科学的民俗学研究方法,即使它们之间有可能相互矛盾。换言之,本书是一本民俗学学术指南。至于将本书作为教学文本的老师是否要在讲课时传达出自己的意见或“偏见”,则取决于个人了,而事实证明,这对民俗学家来说并不是什么困难的选择。

本书首先用三章的篇幅,专门介绍了民俗学的定义,特别是美国民俗传统的传承者。布鲁范德教授用未经扩展的、最简洁的形式,给了“民俗”足够具体的定义。他说,民俗是文化中以不同的样态——无论是以口头的形式, 还是以习俗范例的形式—— 历来流传于任何群体成员中的事象;民俗亦指传统演述和交流的过程。这个定义是通过对以往定义的分析加上对民俗期刊和书籍内容的进一步分析而得出的,然后被扩展为三个方面,构成了本书的三个主要部分:口头民俗、部分口头民俗和非口头民俗 ② 。

毫无疑问,这样的民俗学定义准确地反映了美国民俗学研究的模式,尽管可能有很多人反对它的松散性和包罗万象。实际上,这个定义表明了民俗学者的正确关注点应该是人类的传统,尽管布鲁范德不愿意做过多文字说明,但这主要是为了让大家接受民俗学主要研究的是人类生存——很可能是这样,因为生存是人类固有的传统。

一旦解决了对民俗的描述性定义这一棘手问题,就像埃及艳后一样,对所有的人都能做到面面俱到,布鲁范德就开始对民众进行定义(“所有拥有民俗的人”),并对民俗起源的各种理论进行简要讨论。最为明智的是,由于所有的理论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没有一个理论是全部的真理,所以他的内容仅仅是描述。 然而,第三章 “民众类型 ③ :美国民俗文化传统的承继者”却给人留下了一个明显的印象。那就是虽然民众可以是所有拥有民俗的人,但人们更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通过地理、语言或职业——在那些与主流文化隔离的同质群体中遇到民俗。

换句话说,民俗学家可能会对本书前三章中的一些说法和态度提出异议,但这些异议将成为课堂讨论的极好基础。此外,不论你对民俗学的定义是什么,布鲁范德在这前几章中已经准确地描述了美国民俗学研究实际关注的内容——尽管里面有常说常新的理论,又在随后的几章中把这一广泛的主题分解成了具体的细节。

第二部分是关于口头民俗的,由八个独立章节组成,分别是 “俗语和俗名””谚语""谜语""民谣和民间诗歌""神话和传说"“民间故事""民歌 " “叙事歌" ④ 。每一章都和本书其他章节一样,以一个定义开始,这个定义就像民俗学本身的定义一样,是在综合已有定义的基础上提出的,包括对过去学术研究的调查,对当下态度的总结,以及大量的例子。在每一章中,布鲁范德更愿意陈述自己的观点,而不是美国民俗学家集体的同质化观点。例如他将叙事歌定义为“被学者们划归为三类的950多首叙事性民歌 ⑤ ,这三类分别为英国传统叙事歌、英国单页歌片叙事歌和美国当地叙事歌”。其实,他本人并不支持这样一个完全无用的定义;事实上,在下一段中他就指出了其中的谬误,并解释说他是在描述一种事实情况,而不是给出一个真正的定义 ⑥ 。然而,任何一位老师都知道,对“非事实”进行过于简单的陈述是危险的。它们吸引眼球,导致学生们画下下划线,并经常在试卷上重复出现,因为它们比学生自己从大量材料中抽象总结出的定义更容易记忆。

第三部分是关于部分口头民俗,由 “迷信”“习俗和节日”“民间舞蹈和戏剧”“民间游戏”四章组成 ⑦ 。主题的分类和递进是合乎逻辑的,每一个主题都与下面的主题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在这类教科书中是一种令人钦佩的品质,其精心编排的文本甚至可以直接用于系列讲座。然而,很明显,在这一部分中,布鲁范德受到了美国在这些领域中零散的、常常是伪科学的学术研究的阻碍。只有在第一章和最后一章,他才能够依靠真正的学术调查——即使是这些调查也是零星的,这事实一强调了对这些主题进行详细深入调研的必要性,并且可能使这一部分成为全书中最具启发性和最有价值的部分。

本书最后的四章是关于非口头民俗的,分别为“民间手势动作”“民间音乐”“民间建筑、手工艺和艺术”“民间服饰和食品” ⑧ 。虽然其中的民间音乐可能是个例外,所有这些主题确实都是非语言性的,但它们的缄默性在其他方面似乎并不能作为分类的重要手段。这一节也许最好称为 “杂项民俗”,而关于民间音乐的一章也许应适当地融入第一部分——尽管其中完全是器乐,仍需要单独讨论。但这是有待争论的。近年来,民俗学学者们分别对这些领域进行了调查,布鲁范德对他们的工作及其对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民俗学的贡献都进行了如实描述。事实上,关于民间音乐的一章并不像其他章节一样清楚明晰。在美国,这些领域的研究都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就迫使作者不得不以实例来描述。尽管有一些亚里士多德的影子,却让阅读文本引人入胜并且易于理解。

《美国民俗学概论》结尾有三个附录 ⑨ ,每个附录都是一个特定领域的研究范本。作者本人写了一篇关于 “美国驯悍记”的彻底的传统研究;J. 巴瑞·托尔肯贡献了 “学院的民俗”,亨利·格拉西则写了一篇关于 “南方山地小木屋的类型”的先锋文章,并配以大量的线描图。每一篇都是对现代学术的贡献,但更重要的是,每一篇也都是学生可能效仿的对象。因此,《美国民俗学概论》是一本理想的教科书,既能传道授业,又能举一反三,它最终会成为民俗学本科生课程教师们期待已久的书。

注:

①原文刊发于《美国民俗学概论》一版出版期间,2020中译版以英文第四版为基础翻译;

②根据英文第四版原文,2020中简版译为口头民俗、习惯民俗、物质民间传统;

③英文第四版已删除该章节,2020中简版无此内容;

④根据英文第四版原文,2020中简版此处有十个章节,除“神话与传说”拆分为两章“神话与母题”“传说和逸闻”外,还新增了一章“民间音乐”;

⑤根据英文第四版原文,2020中简版中,叙事歌定义为“讲述一个故事的传统民歌谓之叙事歌”;叙事性民歌数量为850多首;

⑥此问题在英文第四版时已经修订;

⑦根据英文第四版原文,2020中简版第三部分为习惯民俗,新增了“民间手势动作”一章;

⑧根据英文第四版原文,2020中简版第四部分为物质民间传统,由“民众生活”“民间建筑”“民间手工艺和艺术”“民间服饰”“民间食物”五章组成,“民间手势”被归入第三部分,“民间音乐”被归入第二部分;

⑨英文第四版已删除该附录,2020中简版无此内容。

王大宝 / 译、注

冯慧敏 / 编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