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塔之梦》读后感摘抄
《巴别塔之梦》是一本由青稞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别塔之梦》读后感(一):孤岛上的巴别塔
这是我所读到的第二本青稞的书。我知道青稞的成名,因为是参加了岛田庄司奖的评选,而这一本就是他的获奖作品。和我读过的另一部作品相似,这个故事也是以暴风山庄模式的推理小说。
这本书和青稞的另一本作品《溯洄》都是今年新出版的。在看了一些读者对于青稞的评价之后,并且读完他的一本书之后,我也发现作者是十分岛田流的日系风。这个故事是发生在一个海岛上,一群人因为一张请柬来到了这座孤岛。岛上有一座巴别塔,每层楼只能住一个人,我从第2天开始早上就陆续有人被杀,手法都不相同,而这些被害者都与十年前另一座岛上的一个邪教组织有关,真正的凶手就是来复仇的。 看到这样的故事设定,以及这一座神奇的巴别塔,不禁就让人想起了岛田庄司的《斜屋犯罪》,同样是以建筑为诡计。而在这个故事里,建筑本身占据了很大的要素,书中的一些诡计,除了本身凶手的设定之外,还需要建筑的配合。所以此建筑上也会有与众不同的变化。不过我个人认为建筑上的变动离现实稍微远了一些,可行性不高,当然了,有时候推理小说也是说需要一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由于是岛田庄司奖的获奖作品,不明就让人想到了很多日系作品。而作者的风格也是偏向于日系一些。不过其中有一段,经过揣摩之后,我还是没有十分理解。就是有一段黑白丸子自杀的逻辑分析,通过作者的描述和图示,我对于这个片段仍然难以理解,我也期待后续其他的读者一些见解。 而对于暴风山庄模式的推理故事,我一直是比较喜爱的,今年也读了不少,风格各不相同,而且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内地作者创造这样的暴风山庄模式的故事。当然。因为有很多前辈的创作,导致这一模式越来越难写,能运用到的诡计也越来越少,所以导致新晋的一些作者想要创造一些新的诡计和手法,就变得难上加难。但是很多作者都在不断的努力着。 我也觉得本土的推理小说也需要我们读者的支持。不一定每位作者的每个作品都会十分优秀,但是通过成年累月的积累,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出现。我也期待本土推理小说会有越来越优秀的作品。
《巴别塔之梦》读后感(二):略显复杂了些
暴风雪山庄模式在推理小说中算是一种非常吸引人的手法,一群人因为某个原因或契机被集结到一个暂时封闭起来的山庄、别墅、孤岛等地,或风暴、或大雪、或泥石流,运输通道和通讯信号都无法使用,随着一段陈述着悲哀过去的往事,组织者的计划消无声息的开始实施了…
侦探在这种类型中一般都是作为局外人登场,因为被邀请人的委托,这是惯用模式,当然,真凶必然混迹其中,于是,在首个温馨的午餐或晚餐结束之后,连续杀人事件便逐个上演。
国内推理界年轻新秀青稞的《巴别塔之梦》,虽然早已出版过台版,但今年终于得以国内简体版首发,值得庆贺。小说由一个梦境开始,在混沌不清、视线模糊的世界中,方远迷惑的感受着一切,还有印象中的小岛,可亲可爱的小姐姐,这些场景到底是真实还是虚幻?假如说是梦幻,可对于小姐姐的印象又那么的真实,海水、大火,一片混乱,这个世界怎么了?
方远接到了自称为“巴别塔塔主”的邀请,跟随学长陆宇和私家侦探陈默思来到了一座偏僻的小岛上,岛上一共有八人,渡船都将人松下后立刻离开了,形成了真正的孤岛。一座匪夷所思的“巴别塔”矗立岛上,共有九层,除去一楼的大厅和厨房外,其他八层每层只能住一个人,由此,一场借助于“巴别塔”的建筑类杀人诡计开始了,一切都源自于十年前另外一座巴别塔所在岛屿的惨剧…
《巴别塔之梦》属于典型的日系孤岛推理创作风格,无论从人物的设定、对话还是故事的背景及架构,以及舞台的设定都充斥着浓浓的日系色彩,在以国内的社会形态以及人文特点以及国内私人侦探、法律框架等现实情况来说,推理类小说的创作环境有一定的限制,但对于国内推理小说发展来说,这部小说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当然,这部小说属于青稞的早期作品,整体阅读感觉还略显稚嫩,另外,书中配图过多,塔体旋转的表述有点混乱,作为建筑、机械类的推理小说解读起来主观性太强烈,让人看了摸不着头脑,主打的建筑诡计并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既视感,最主要的是,宗教的设定有点莫名其妙,真凶的案情调查和杀人动机明显有漏洞。
《巴别塔之梦》读后感(三):纯粹的初心之作,一切服务于诡计
感觉已经好久没看纯本格的推理了,上一本好像还是…算了,已经想不起来了。青稞大佬的这本书全书主打一个核心诡计,其实所有案件都是围绕这个诡计进行设置的。不过这就导致这本书非常难以进行评述,如果要想表达出此书的精髓,一定是要介绍下最后的惊天大诡计的,但是推理小说中最让人痛恨的就是被泄底,所以诡计是万万不能透露的,也只能从其他方面说说这本书了。
这本书虽然简中版刚刚出版,但似乎此书是青稞写的陈默思系列的第一本,看完本书就预料到对这本书的评价一定会是两极分化的,对于喜欢宏大诡计的读者可能会因为看到天马行空的诡计而大呼过瘾,对于追求细节的读者来说可能会觉得过于脱离实际,有的地方可能有些牵强。我个人的阅读体验还是不错的,可能也是很久没看需要用图才能说明的诡计了,不过全书的优缺点还是很明显的。
全书用了在推理小说中非常流行的双线叙述,一条线是方远的梦境,梦境的内容涉及到其十年前失去的记忆,也正是由于对梦境和十年前记忆的追寻,才促使三人踏上了有巴别塔的孤岛,另一条就是主线了,主要讲述了在巴别塔内发生的四件不可能犯罪,来到这座岛上的人除了陈默思和陆宇,其他人都和十年前另一座岛上发生的事件有关联,最后通过默思强大的推理能力揭开了所有的谜团。
个人认为本书的诡计设计的还是不错的,虽然有些不切实际,但这正是建筑物诡计的一个特点,青稞对建筑物诡计还是比较执着的,无论之前看过的《钟塔杀人事件》还是《日月星杀人事件》,无不是建筑物诡计,其实在岛田庄司、绫辻行人等作家的开拓之后,在这种诡计上也很难做出创新。作者通过这个主诡计结合一些其他的小诡计,较好地解释了四件不可能犯罪。而本书缺点也是由于过分把精力放在诡计上,导致人物刻画有些单薄,主线人物情感发展有点突兀,动机也有点牵强,另外十年前的那个事件有些太夸张了太匪夷所思了,原谅我到最后还是没有明白那个数学推论。最后的凶手并不难猜,毕竟发生几起命案之后,幸存者也没几个了,不过这些内容也都是为了服务最后的诡计。
不少读者会对这类作品的诡计、内容甚至是作者有比较极端的评价,个人觉得大可不必,要想创作出如此的诡计,可以相见作者一定是花费了很多的心思的,而读者有怎样的感受,也是见仁见智,只希望作者能够坚持初心,不断创造出超越自己的作品,原创推理也需要各种不同的类型,原创推理加油!
书封作者亲签的书签《巴别塔之梦》读后感(四):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本奇书
在大海上,有一艘船载着四男二女一共六个人,驶向一艘有着奇异建筑的孤岛,一场杀戮即将展开,他们中的几个人在出走之前,还收到了来历不明的奇怪信件……这设定是不是有几分熟悉?但是,这所建筑不是绫辻行人那座大名鼎鼎的十角馆,而是一座足足有九层高的巨塔——巴别塔。这座与古老的宗教传说中的通天巨塔同名的塔,与十年前某个神秘的宗教团体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而收到来自“巴别塔塔主”的请柬的五个人,都选择了赴约。想要在这次旅程中找回失去的童年记忆的大学生方远,找到了大学学长陆宇和侦探陈默思帮忙,因此,二人也一起踏上了这趟旅途。
在《巴别塔之梦》两百多页的内容中,作者连续抛出了太多吸引人的要素和创新式的解答。随着命案一桩桩发生,十年前的秘密也渐渐展现在众人眼前。让我来简单罗列罗列这本书的要素们。 宗教主题贯穿了整个阅读过程。在孤岛上的这座巴别塔的建立,无疑受到那个《圣经》中传说的影响:人类曾经聚集在幼发拉底河畔,想要建造一座通天巨塔,而上帝得知人类的行动后,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不敬,便派出天使,让人类之间语言互不相通,无法交流的人类只能无奈地中断自己的工程。故事中,生活在十年前的那座塔中的宗教团体,为了逃避社会交流与人情世故,选择来到这座不允许任何教徒说话交流的孤岛,以此致意古老的圣经故事。 十年后,巴别塔中的赴约者竟又按照《圣经》中记载的方式被接连杀死:身体有恙的胆怯男人被勒毙于自己房间的床上,可塔中的所有人都有不在场证明;接着,他的妻子被石头重击死亡,但所有人都没有作案时间;凶悍的大块头落得头颅不翼而飞的下场,那个谨小慎微的厨师被塔顶的避雷针贯穿,又被雷电劈得浑身焦黑……凶手究竟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手段作案,又是如何实现的?这一切都要追溯到十年前那个宗教团体的消亡。
彼得·勃鲁盖尔1563年创作的绘画《巴别塔》是宗教故事的再现在这本书中,陈默思仍旧是那个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头脑清醒逻辑缜密的侦探。围绕巴别塔这座诡异的建筑,他先后提出了许多破解的设想,推理小说中的建筑诡计不少,这座塔的玄机则不止一个。书中,陈默思在发现异样时这样感叹:“我们对建筑的了解永远不可能十分完善。我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建筑里,对正常建筑的结构早已十分熟悉,正是由于这种先入为主的心态,当遇到一个又一个不可能事件,了解整个建筑的真实构造、知晓真相的那一刻,我们才会大吃一惊,体验到‘原来如此’的那种感觉。”他自己可能也没想到,原来说出这番话时,他只是揭开了这栋建筑的第一层面纱。 建筑诡计之外,这本书中还出现了一种十分创新的解谜方法——数学逻辑解谜。阅读之余,我也不禁感叹,侦探陈默思的任务量太大了,不仅要负责侦破十年后的杀人案,还得顺带解决十年前那座岛上的人为什么以及什么时候突然失踪的问题。面对同伴们的疑虑,陈默思居然采用数学归纳法确定了当年事件的发生时间。 故事末尾,方远找回了他失去的记忆,所有的谜团全部解开,这场恐怖的杀戮终于落下帷幕。真相的揭露往往伴随着凶手令人唏嘘的故事,每一个费尽心机的诡计背后,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不得不下手的理由。潜藏在重重的华丽伪装和似是而非的灵异之下的,仍旧是人类难以言说的执念和孤注一掷的绝望。
《巴别塔之梦》读后感(五):有人生还
众所周知在推理小说中坐船出行的人很大几率会陷入某种麻烦当中,尤其是在把目的地定为某个与世隔绝的小岛的时候。如果侦探的大脑内置了危险喇叭的话,那一只脚迈进小舟或邮轮的时候警告音就会八百分贝响彻他们的颅腔,争取把他们震晕在地逃过一劫,或者高调提醒他们破案/赚钱的机会有可能来了。
而如果有一天你收到了一张写着“请XXX于本月十二日光临本岛,特附上支票一张,是为旅费/报酬”的邀请函,且支票上写的金额足够能让鬼24小时推磨的时候,百分百代表你已经被分配到事件的角色卡了。
孤岛杀人,除侦探或凶手卡之外,剩下的各位都是被害人。别想了,快跑吧。
《巴别塔之梦》中收到这张邀请函的方远显然预感到了背后的危险性,但由于他认为自己缺失的记忆也许与这座小岛有关,所以咬牙决定铤而走险。但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所以他又找上了他的学长陆宇和学长的好朋友陈默思和他一起铤而走险(?)。
“我站在船头,深吸一口气,体会到了一种只有在雨季才会有的湿润感。一只海鸟从头顶掠过,很快就变成了一个点消失了。海风吹拂着脸颊,我简直想大吼一声。”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积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有一只海燕在高傲地飞翔。
是您吗高尔基。
青稞在《巴别塔之梦》中将故事走线分为梦境和现实。其中现实采用了陆宇的视角,而梦境则明显是方远模模糊糊的回忆。梦境中提到的火海、死人和由于失忆导致没有五官的女生,不难联想到小岛上曾发生过一场大型事故,所有人都命丧于此。此时两条线已经明朗,前种因后结果,再次踏上岛屿进入巴别塔的人们都与多年前的事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管家老张、李敏、杜松、郝施然、方远、陆宇、陈默思、戴虎,由低到高分别住进了巴别塔的二至九层中。陈默思他们在与老张的对话中得知,十年前他曾被邀请到一个海岛上做厨师,岛上同样有一座巴别塔,在那里居住着一个宗教团体,教众被要求不能与外人说话,甚至自己也从不交流。
《圣经》中“巴别”即是“语言变乱”。巴别塔本是人类修建的与上帝沟通之塔,因上帝不满人类对自己诺言的猜疑,于是来到人间变乱了人类的语言,使他们因为语言不通而分散在各处,这座塔的建设便半途而废了。而岛上教众供奉着巴别塔,自然也奉行“语言变乱”的宗旨。除此之外,教众来到这里时还被要求奉上自己的全部财产,所有人共同劳作共同吃饭,每日按时集体学习《圣经》,能听到的唯一人声就是教主的教诲。尤其是教主还会不时在众人面前展现人体悬浮之类的神迹,久而久之已经麻木的教众变成了只听教主安排的忠实追随者。
嗯,到这里已经可以闻到邪教的味儿了。青稞老师在这里也给出了众目睽睽下人体悬浮的机关诀窍,听说2021年春晚已经开始攒组了,如果还有魔术环节的话大家学会后可以去报名一下。
拥有意识的生物最先掌握的就是沟通的技巧。即使是侏罗纪的霸王龙也会用小爪子进行(暴力)交流。《圣经》中记录的上帝变乱语言之事实际上是将进化至此的人类社会重新打散,缺失沟通能力的他们被极其暴力但有效地遏制了历史的发展可能。被剥夺交流权利的岛上教众失去了人类社会构建的基础要素,又被盲目的信仰强行黏合在一起,久而久之自然会有破裂的缝隙。毕竟就算是上帝他老人家也没能靠这一奇招完全灭绝人类,大尾巴狼教主就更别想千秋万代一统小岛了。
随着角色不断被杀,他们遗留下的信息逐渐揭开十年前的真相,方远的记忆随之恢复,破案的难度升级,胶带密室、凭空消失的尸体、被插在避雷针上的人,虽然嫌疑人持续减少,似乎最后靠排除法找出凶手也不是没有可能,但靠死人来破案属实被动且不道德了,推理小说可不能变成新年倒数VLOG。线索需要寻找,证据需要印证,把“孤岛无人生还”争取为“孤岛有人生还”就要看侦探的本事了!
人类在即将达到顶峰时又跌回泥土,苦苦追寻触摸到的也许并不是心底认定的真相。青稞在他的出道作《巴别塔之梦》中糅合(消音)诡计、宗教元素和经典的孤岛模式,挑战多种不可能犯罪,完成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复仇故事。除了推理小说外,《巴别塔之梦》还能被当做一本优秀的反邪教宣传案例和增进关系的工具书,一举三得!(?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有事没事,常回家看看
反邪教,信科学
嘿!哈!
《巴别塔之梦》读后感(六):关于书中无法实现的建筑物诡计之新构思
青稞作为新生代的推理创作者,从2014年开始创作推理小说,至今为止已经出版了五本书,而其笔下唯一的系列侦探陈默思在其中四部作品中发挥着本领。而本作《巴别塔之梦》有着作者目前在获奖方面最大的成就——第五届岛田庄司推理小说奖决赛入围作,且早在2017年就由皇冠出版社出版了台版。
诚然,本作冠以巴别塔之名,作者创作背后的意图就特别明显。“巴别塔”在圣经中有两层意指:一是人类对抗上帝,妄图通天僭越,获取神名,为难以收束之恶;二是人类因天罚彼此区隔,心灵不通,争斗不休。本作中这两层含义都有较大篇幅的呈现,作品的内涵与后期的《钟塔杀人事件》和《日月星杀人事件》相比仍占有上风。
本作以破解发生在巴别塔之岛上的连续杀人事件为主线,在侦破过程中慢慢浮现出十年前新兴宗教引发的事件,而该事件既是此次此次连续杀人事件的动机和缘由,也是作者倾注心力表达作品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兴宗教教主令信徒们生活与世隔绝的孤岛上,彼此不能沟通,且通过展现神迹来抓住信徒们的心,这些段落都是教主妄自称神的描写,而其下场则与圣经中隐隐暗合,被人降罪受到天罚,因恶致死。而信徒们妄信教主,彼此不作任何交流,最终由于教主之死引发更大的群体自杀事件,一方面契合了圣经中巴别塔倒塌引起人们无法沟通的事实,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孤立的个体在当代信息社会无法生存的现状。
但可惜的是,青稞在创作中更倾向于设计惊天的诡计以及解谜的桥段,很多内容都是为了诡计服务,因此作品中关于巴别塔内涵的阐述也仅仅停留在十年前的事件中,而没有更好地结合当前发生的连续杀人事件,如果能在当前的事件中也表达出由于死者互相不能有效沟通才陆续被凶手得逞的桥段,会对全书的主题有更加清晰和完整的表达。
当然,如果读者看过青稞的长篇处女作《塔之愿》(台版正式出版书名《死愿塔》),就能在本作中看到作者文笔上的进步,相比起处女作中枯燥乏味的文字,干巴巴的场面描写,本作中这方面已经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每个人的说话至少都有着不同之处,而梦境和景物方面的文字也得到了加强。
但文笔上的进步也仅仅是针对作者本人而言的,如果放到整个原创推理小说圈中,还是存在很大的提高空间。例如第二章最后有一封杜松写给他的妻子李敏的信,这封信就写的有点奇怪。信中主要叙述的内容都是十年前两人一起经历过的事情,这方面来说就不像是留给妻子信,更像是为了把十年前的经历告诉陌生人才留的信。作者可能也考虑到了读者的感受,在信的开头增加了一段杜松认为这封信可能会被陌生人看到的话,以此减少后面叙述内容的违和感。但这方面只要有心,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法。比如文中已经写到妻子精神方面出现了问题,稍微增加一点记忆混乱的描写,那这封信留给妻子帮助她回忆过去就更加贴合文字了。
其他可以提高的点还有关于感情方面的描写,不能一直非常突兀地来一见钟情的套路;在“我”的心理方面还能有更细致的描写等。
书腰、书签和本体,以此图作为分界线,下面就是本文的重点内容看过青稞的长篇作品的话,一定会知道他是一个热衷于建筑物诡计的作家,四本陈默思的长篇从书名就能知道都是以建筑物为卖点。而以建筑为卖点的推理小说中出现的建筑物基本都会比较特殊,且与核心诡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期待“巴别塔”这建筑物有何特殊之处,而最终的解答也确实利用了巴别塔这幢建筑的本身,但有一些话我不得不提。
本书中共有五起杀人事件,前面死亡的三人没有特别的诡计,最多就是需要破解不在场证明,直到第四具尸体戴虎的案件中终于出现了不可能犯罪:胶带密室外加尸体在黑暗中瞬间消失的双重诡计。第五具尸体老张被刺穿在高达30多米的塔顶避雷针上,就又是一起不可能犯罪。而在最终的解答中,所有的杀人事件都是围绕着巴别塔这幢建筑物的特殊之处展开的。但在解答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大的漏洞,造成从根本上就可以直接否定掉这种解答。
以下,我会试着说明一下诡计中的漏洞以及尽量提出重新构思完善诡计的意见,相关内容会涉及到核心诡计及真凶,请各位注意。
书中的巴别塔的特殊之处在于这座塔是倾斜的,与水平地面之间存在着夹角,而且这座塔还能绕着塔的中轴线进行旋转。书中杀人事件的破解都是基于倾斜和旋转来进行解说的。如果单独只有旋转或者倾斜一种属性,可能就不会产生让解答崩塌的漏洞,正是两者结合,才造成了以书中的描写无法自圆其说的漏洞。
不用具体说某一案件,因为在书中直接忽略掉了各个房间中的家具和没有固定的各种餐具、文具等物品在旋转中由于倾斜造成的位置移动问题。按书中描写,塔本身倾斜,但塔中各层的地面在初始情况下是水平的。本来水平的地面经过中轴旋转,水平地面就会变成斜坡,那么本来水平摆放的家具如何在倾斜情况下保持在原地不动?餐桌上的碗碟怎么保持静止状态?只要无法保持静止,则所有人都会察觉到塔是倾斜的这一问题,怎么在书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察觉到呢?
我们来看看有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难题。设想一,既然已经设计了这么复杂的机械装置让塔倾斜并且能旋转,那就把每层的地板都做成活动的,根据倾斜角度自动上下保持水平状态,示意图见下图中“设想1”,其中黑色线表示塔初始的状态,红色线表示的是围绕中轴旋转180度之后的状态,中间红色线就是各层的地面,可以看到旋转后内倾角已经是初始外倾角的两倍大,而蓝色虚线表示的是上下动态保持水平的各层地面。只是这样的话层高必须要高,倾斜角要尽量小,且在顶层会明显出现天花板和地面出现夹角。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话窗户和门都会受到影响,无法实现诡计。因此,设想一被我pass了。
仍然按照旋转的思路,我的脑海中又出现了设想二,如果不要围绕中轴旋转,而是围绕垂直于一层地面中点的中垂线旋转呢?这样地面倾斜的漏洞消失了,同时为了完成书中把二楼当成一楼的诡计,还需要把整座塔变成夹层结构,示意图见下图中“设想2”,其中黑色线表示塔初始的状态,红色线表示的是围绕中垂线旋转180度之后的状态,蓝色虚线是塔夹层结构中的内侧,蓝色虚线部分可以沿着塔的中轴线上下移动。这样的话楼层变换问题、太阳照射问题、门、窗的问题也都可以解决。
蓝色可能看不太清楚,主要就是虚线的部分至于书中莫名其妙的尸体被当成弹弓弹到窗边再贴上胶带的诡计,竟然需要依靠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可能性来完成,完全无法令人信服。如果我来设计这个诡计的话,我就直接把窗口胶带贴上,再按照书中的设计从房门出去,尸体弹射就弹射吧,反正随便掉在哪里都没关系。后续尸体瞬间消失之谜因为无法从窗外掉进下面楼层的窗户,但由于设想二里塔中间有夹层,直接让他挂在夹层中间就可以使诡计成立了。
这样除了最后老张尸体串在避雷针上的谜题没有解答之外,其他的谜题已经解决了。我们先看书中的解释又是双重螺旋又是虹吸管,搞得非常复杂,而且还有科学上的错误。这里我又不得不指出虹吸现象中高低两侧液体的高度差不能超过10米(具体说是10又1/3米),这是由于在理论条件下,一个标准大气压只能支撑10米高的水柱,超过10米后,低处的液面最多只能到达10米,上面的管子中会变为真空。如果需要超过10米,需要增加大气压强,显然凭书中巴别塔是无法完成这个动作的。因此,书中的虹吸管诡计是无法实现的。
那我依然从设想二出发,既然塔的结构已经这么复杂了,那我们把避雷针设计成不是安装在塔的外层,而是安装在塔内侧的夹层上,而在外层把装修成避雷针的底座可以打开的结构,类似于爬到楼顶的维修孔那样。这样的话,只要蓝色的塔内侧夹层下降,从夹层中可以轻易内侧夹层的顶,把尸体串在避雷针上,再让内侧夹层上升,重新回归到顶端,就能完美实现书中的诡计了。这可比书中用的什么虹吸管原理把尸体上升20多米靠谱多了。
当然,如果要把设想二写到作品中,还有不少细节方面要注意的,例如内夹层下降过程中如何防止其他人注意到窗口中光线变化、如何防止住户通过窗口发现有内外夹层等。但这些都是小事情,可以比较方便地解决。
感谢青稞题词的书签在解决了本作中最大的漏洞之后,我就再对两个小地方聊一聊吧。
其一,陆宇和郝施然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个槽点,明明是这次事件中第一次遇见的人,怎么没过一晚上就两人牵着手了呢?陆宇发烧后施然在照顾他,而在凶案现场,陆宇还紧紧抱着施然,这种像是情侣之间的互动是怎么回事?作者这种太过刻意的书写,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位郝施然正是凶手。在最终解答时候,也确实如此,让我不免失望。
其二,第五章中关于十年前所有信徒一起自杀需要时间的推理说明有点问题。书中陈默思的推理是他自说自话设定了三个基本条件才能达成的。第一个条件是每个人都数清记住了看到的黑药丸数量,第二个条件是每个人都会进行这么复杂的逻辑推演,第三个条件是默认了每个信徒一天才思考一次。但事实上,这三个条件按照故事中的设定,只要其中一条那些信徒无法做到,整个推理过程的基础就不存在了。因此,书中陈默思给出的50天的推理在我看来完全站不住脚,不如放弃这部分推理说明,直接说出最后信徒全部死亡的事实就行了。
以上,是本人关于本作诡计的重新设计,从理论上可以解决书中所有谜题,如有错误,我想也不会比书中的漏洞大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