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科学的故事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科学的故事读后感精选

2021-02-06 02:36: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科学的故事读后感精选

  《科学的故事》是一本由吴国盛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学的故事》读后感(一):《科学的故事》:人类如科学的发展探索

  科学,一个简单却充满着神秘感的词语,在懵懵懂懂的年纪,我们会在意追寻它;在长大的道路上,我们逐渐离它远去,这就是科学,小的时候让你如梦如痴,长大了却越来越陌生。 对于科学最初的认识,便是从电视中看见航空母舰发射的场景,那个时候,对宇航员是一种羡慕,相信很多人都在内心想过,长大后要做一个科学家、宇航员,去探索世界,探索宇宙。 在《科学的故事》这本书中,作家吴国盛带我们熬游了一遍科学,简单却不枯燥。 通过一些资料的显示,科学早期可以追随到古埃及和两河流域,也就大概是公元3000左右。那个时期,已经有了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的研究,科学也自此慢慢步入人们的视线中。 拿古典科学史来说,对科学的定义一切都显得很模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发现自然的时候,更倾向于用相似的词句定义植物的自然“生长方式”,或者某个部落崇拜特定神灵的“方式”。所以说苏格拉底早期对哲学科学史的研究是一个转折点。 而对于中国来说,科学是从模仿到研究,因为在书中,作家吴国盛也提到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没有科学之说的,显然一些人会感到疑惑不相信,但从各个资料以及书中的观点来看,中国最早手没有科学的,中国的科学是通过后来研究到自行创造。 其实看完了整本书,对科学的脉络没有清晰,或许是自己对于科学太为陌生。科学本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从全然无知到后面的慢慢摸索、创造、知晓,最终传播于世界。 其实近几年对科学的争议还是很大的,人类生活中,很多都被科学发明所替代,这有利也有弊,同时,造成了一些人的反响,不过我觉得科学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需要我们去研究创造,但是在这个创造的过程中,更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这本书诠释了一个科学的历程,让我们看到了科学在发展中的故事,与人类的发展有着相似之处,不知后面会发生什么,但记住要一直这样探索下去,走下去。

  《科学的故事》读后感(二):认识科学、探讨科学

  《科学的故事》是科学史专家、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国盛的重要著作之一,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科学”,这本书中会给你很好解释,其实科学是正确反映世界本质与规律的理论,其对象是客观本质与客观规律,内容是科学本质与科学规律,科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科学早在2500年前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就产生了。科学根源于希腊人对于自由人性的追求,因而是一种十分罕见的文化现象。现代科学起源于希腊科学的复兴以及基督教内在的思想运动,对力量的追求、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成为现代科学。

  书中讲述的内容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什么是科学,就需要去研究一下西方的科学体系,而古希腊的科学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出发点,是它促进了今天正确科学的产生。在古希腊人的宇宙观中,他们很大程度上认同的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地心说,基于当时天文观测所建立的模型。我们在地球上看太阳升起来、月亮升起来、行星也是升起来又落下,我们知道它们是围绕着地球在转动的。可新的天文观测在与这种朴素的宇宙观接触的过程中,发生了矛盾。牛顿力学,它在诞生时是标准的科学理论,但是有了相对论以后,就变成局部正确的理论。哥白尼的伟大学说“日心说”,就是真正的科学精神的体现和胜利。

  吴国盛说:“既要让中国文化保有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传统的仁爱精神,同时又融入近代几百年来行之有效的科学精神,这才是我们需要建设的未来的中国文化。”

  科学的意义是什么呢?通过读这本书心中已有了一个答案,其实,科学离我们并非那么遥远,只是我们一直不愿意承认,它们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生活中每一个新奇的发现,就是源自科学。科学就是人类追求真理的目的,以科学作为我们的立国之本,是非常正确的。如何把自由的科学精神融入我们中华民族仁爱的土壤中,这是我们面临的艰巨任务。既要让中国文化保有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传统的仁爱精神,同时又融入近代几百年来行之有效的科学精神,这才是我们需要的。

  《科学的故事》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讲述科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使我们懂得认识科学、学习科学、研究探讨科学,让中国通过学习科学达到富国强兵、振兴中华的目标。

  《科学的故事》读后感(三):愿纯粹的科学精神永存

  “科学”这个名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虽然科学家离我们有些遥远,但我们仍然能从课本上或者生活中感受到它的存在。可要确切地给出一个定义,大多数人又会犯了难,我也不例外,于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遇到了这本《科学的故事》。

  原本我以为,这本书讲述的是发现科学过程中的小故事,但在翻阅目录后我发现,这是一本科普向的科学史,而作为系列丛书的第一册,起源篇仅仅为大家介绍了科学发源地——希腊的故事。

  前言里说到,人们总是将科学与科技混为一谈,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但剔除掉技术的概念,科学本身又是什么呢?我带着这样的疑问看了下去,却始终没有得到一个答案。作者并未向大家给出科学的定义并解释,反而直接开始了科学发展史的叙述,未免有些填鸭式教学之感,这是我认为第一个有些缺失的地方。

  不得已我去搜索了一下科学的定义: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实践经验的总结。这样的概念对我来说仍旧有些难以理解,而作者刚开始就断言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凭空让人产生一种不服之感,之后也没有丝毫以古代发明为例的解释,不管别人是怎么想的,反正从我自身来说有些影响到了之后阅读的心情。

  科普应当是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为并不了解或者仅有片面了解的人们,解释正确的事实,但本书夹杂了太多作者的个人情感在里面。在寻求希腊能够诞生科学的原因时,作者反复强调他们拥有的平等权利,但当时的希腊仅有少数男性能够享有,奴隶和女性的地位都十分低下,而作者却平淡带过,仿佛不值一提。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科学就是科学,不论什么时候人类为它写下了怎样的定义,它都应该是纯粹的,追求它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不论身处何方,只要心是自由且赤忱的,思想便能在追寻科学的道路上快乐奔跑,而当你累了倦了想要停下,科学也永远不会对你稍加挽留,只有持之以恒又脚踏实地之人,才能有幸留下科学的一片衣角。

  但被已有条框固化,满心满眼都是体制不行人民愚昧,还自命清高的吴国盛教授,恐怕终其一生都无法得见那扇至高的真理之门了。

  《科学的故事》读后感(四):我们为什么没有诞生科学?

  我一直对科普抱有称赞和感恩的态度。知识曾一度是贵族、士族掌握的东西,进入近代以来,才渐渐向普通大众张开了怀抱。21世纪,有了信息时代的加成,知识终于成为了我们只要想要,就能得到的东西。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科学的进步。 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感谢科学没错,但读完吴国盛老师的这本《科学的故事》之后,我才明白自己混淆了一些东西。 《科学的故事》帮我们厘清了,“科学”这个术语最初原本的含义。科学不等于科技,科学也不等于技术。科学其实是一种无功利目的,只是单纯为了知识的知识。科学的诞生并不普遍,不是一件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否则两河文明、埃及文明、中国文明都会有科学。科学更像是一场稀罕的令人惊奇的奇迹。那么这个奇迹为何会在希腊诞生呢?又如何在希腊成长起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吴老师的步伐看一看。 一、科学的诞生 一谈到希腊,首先让我想起来的就是丰富多彩的希腊神话和奥运的发源。这两者其实环环相扣。希腊神话里的神,第一不会死,第二和人类同形同性。他们长的和人类一样,只是更完美;他们和人类性格一样,有毛病也有脾气。而希腊人民崇拜神的方式,就是祭祀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举办大型运动会。他们会裸体比赛,向神展示最完美的肉体。 同时,希腊城邦里还有很重要的四大标配:卫城、阿戈拉、剧院和运动场。这个阿戈拉,可以理解为广场+集市。公民们可以在这里探讨政治,也可以进行贸易。 爱因斯坦曾提出过三种学术自由:一是免于贫困的自由,二是免于恐惧的自由,三是内心的自由。这三种自由都可以在希腊城邦文明中找到。雅典公民生活富足,可以悠闲地思考;可以在阿戈拉畅所欲言,在剧院里演出讽刺统治者的戏剧而免于任何指责,拥有着完整的言论自由;拥有着充沛的好奇心,他们永远乐于探索世界。就这样,有了科学诞生的一切土壤。 二、科学的成长 吴国盛老师带我们了解了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四个最重要的科学贡献群体,让我获益良多。 说个很有意思的点。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皆可用数和数的规律来表示,包括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但却突然发现,一个等腰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直角边之比无法表示,无法用数字来表示,这简直是该学派的致命打击,活生生腰斩了该学派的发展。当然我们现在知道结果是√2 ,不属于有理数的范畴。 书中还有很多看起来非常有趣的内容,比如希腊三巨头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人的故事,比如为什么行星要被称为planetes(希腊语 乱走一气的东西)。因为这些内容的加入,整本书读起来让人不会枯燥。 不过也要有一说一,有些部分学者的感觉挺重的。关于科学的内容挺有门槛,什么天文学里的模型啦运动模式啦,我看的一脸懵。但不失为一本科普的好书,期待老师后续对该系列的其他解读,为我们讲讲科学如何在罗马和中世纪被遗忘,又如何在伊斯兰延续。

  《科学的故事》读后感(五):我们为什么没有诞生科学?

  我一直对科普抱有称赞和感恩的态度。知识曾一度是贵族、士族掌握的东西,进入近代以来,才渐渐向普通大众张开了怀抱。21世纪,有了信息时代的加成,知识终于成为了我们只要想要,就能得到的东西。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科学的进步。 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觉得自己感谢科学没错,但读完吴国盛老师的这本《科学的故事》之后,我才明白自己混淆了一些东西。 《科学的故事》帮我们厘清了,“科学”这个术语最初原本的含义。科学不等于科技,科学也不等于技术。科学其实是一种无功利目的,只是单纯为了知识的知识。科学的诞生并不普遍,不是一件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否则两河文明、埃及文明、中国文明都会有科学。科学更像是一场稀罕的令人惊奇的奇迹。那么这个奇迹为何会在希腊诞生呢?又如何在希腊成长起来?让我们一起跟着吴老师的步伐看一看。 一、科学的诞生 一谈到希腊,首先让我想起来的就是丰富多彩的希腊神话和奥运的发源。这两者其实环环相扣。希腊神话里的神,第一不会死,第二和人类同形同性。他们长的和人类一样,只是更完美;他们和人类性格一样,有毛病也有脾气。而希腊人民崇拜神的方式,就是祭祀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举办大型运动会。他们会不穿衣服比赛,向神展示最完美的肉体。 同时,希腊城邦里还有很重要的四大标配:卫城、阿戈拉、剧院和运动场。这个阿戈拉,可以理解为广场+集市。公民们可以在这里探讨政治,也可以进行贸易。 爱因斯坦曾提出过三种学术自由:一是免于贫困的自由,二是免于恐惧的自由,三是内心的自由。这三种自由都可以在希腊城邦文明中找到。雅典公民生活富足,可以悠闲地思考;可以在阿戈拉畅所欲言,在剧院里演出讽刺国王的戏剧而免于任何指责,拥有着完整的说话自由;拥有着充沛的好奇心,他们永远乐于探索世界。就这样,有了科学诞生的一切土壤。 二、科学的成长 吴国盛老师带我们了解了米利都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四个最重要的科学贡献群体,让我获益良多。 说个很有意思的点。 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皆可用数和数的规律来表示,包括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但却突然发现,一个等腰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直角边之比无法表示,无法用数字来表示,这简直是该学派的致命打击,活生生腰斩了该学派的发展。当然我们现在知道结果是√2 ,不属于有理数的范畴。 书中还有很多看起来非常有趣的内容,比如希腊三巨头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人的故事,比如为什么行星要被称为planetes(希腊语 乱走一气的东西)。因为这些内容的加入,整本书读起来让人不会枯燥。 不过也要有一说一,有些部分学者的感觉挺重的。关于科学的内容挺有门槛,什么天文学里的模型啦运动模式啦,我看的一脸懵。但不失为一本科普的好书,期待老师后续对该系列的其他解读,为我们讲讲科学如何在罗马和中世纪被遗忘,又如何在伊斯兰延续。

  《科学的故事》读后感(六):读完这本书,感觉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这本关于“科学”的科普读物,带着我们穿越回古代希腊,讲述科学是如何起源的。

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毕达哥拉斯,这些熟悉的名字在古代希腊的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原来在那个时代科学和哲学是不分家的,一位优秀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位出色的科学家。

很多关于“科学”的定义,和我们现代观点有很大区别。我们误以为科学和技术是不分家的,但在古代希腊,科学是更加宽广包容的,历史,地理,人文,哲学,自然等等都可以说是科学。

书中对很多知识的解读蛮有意思的,经常令人发出:“哦!原来是这么回事~”的感叹。

比如说,希腊神话故事通常称为神话传说,实际上是由神话和传说两部分组成的,神话讲的是神,而传说讲的是英雄。那英雄其实都是半神,有神的血缘,因此有许多超级能力,但归根结底英雄寿命有限,而神是不死之身。

又比如说,我们从小学到大的“数学”,其实原本被译成“算学”,后来留日学者带回了“数学”这个日译名词。到底是数学还是算学一直争执不休,以前在北大称“数学系”,在清华称“算学系”,直到1939年才被统一成“数学”。

书中探讨了一个比较冷门的问题:为什么科学只在希腊城邦时代才出现?而不是在其他地方,其他时代?

“亚里士多德已经有明确的答案:一是因为希腊自由民“有闲”,只有摆脱了生存困扰的希腊城邦自由民才有可能去发展关于事物“自身”的纯粹知识,而不顾及它的实用性;二是因为希腊民族有天生的,未曾泯灭的好奇心,能够专注于事物自身,并且以发现事物自身的逻辑为乐事。简单来说,因为希腊人是自由的民族,只有自由的民族才有可能发展“自由的”科学。”

追溯到现代,天才大脑爱因斯坦也有类似的观点。

“爱因斯坦提出自由学术的三个条件:

一是摆脱生存的压力,获得生存自由

二十可以随意发表意见,有言论自由

三是对世界事物有追根究底的好奇心,有心灵自由。

这三大自由和亚里士多德的两大自由一脉相承,揭示了为何只有希腊城邦文明才孕育出科学的奥秘:只有自由的人民才会追求自由的科学。”

感觉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哦~

这本书适合闲暇时拿来翻翻看,毕竟亚里士多德和爱因斯坦都认为闲暇和自由的状态是追求自由科学的最好状态。

  《科学的故事》读后感(七):一起走进科学的故事

  说起科学,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确实是将科学和科技混为一谈,如果让我们去认真的区分或许也并不能说出个区别,却也明白,无论是科学还是科技,最终的目的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活,思想上得到正确的认知。科学解释了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怪异的事情,在遥远的古代,无论是科学和技术都没有得到很好发现的时候,人类的思想是愚昧的,很多事情的发生超乎着自己的认知,便人类是上天对人类的惩罚,就中国历史环境而言,天狗吃月就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今年的6月21日出现的日环食,若是放在古代便也是天降大灾的征兆,虽然今年的灾难也不少,却不可同日而语的。科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生活,让很多事情变得更为直观,科学不等同于科技,那又有怎样的分别呢?

  《科学的故事起源篇》由吴国盛所著,这位北京大学理学学士,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将为我们细致的叙述科学的起源,它的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科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历史环境和意义的,两河文明和埃及文明虽然有些辉煌的成就,但归根结底,科学的文明是从古希腊这里起源的,本书便是围绕着科学的起源地古希腊开始讲解,在时间和空间里所带来的影响。谈起科学的起源地古希腊,不得不说一说古希腊的历史,作为部分文明的起源地希腊的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对科学的起源有着一定的影响。作者通过对希腊的历史介绍来描述科学的起源。以及在历史的发展中,科学所涉及的领域和伟大人物对科学事业所带来的改变和影响。书中介绍了米利都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这是科学届的两大派别,对于我们来说或许都是有些陌生的,即使柏拉图我的印象中依旧是哲学家的词汇,而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实验则让我们更加明白科学的正确性而不是主观的臆想。

  数学和哲学是古希腊科学的主要体现,这本书讲述的科学的起源便以这两个学科最为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人讲述的。天文学自然学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视野和思维,科学不只是一两样学科就能解释清楚的,它所包含的内容太过于广泛。

  《科学的故事起源》对于想要了解科学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基础知识的掌握,没有学术上难懂的词语,更多的是类似于故事的科普,对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

  《科学的故事》读后感(八):推荐热爱科学的人,都读一读这本书

  

✔要真正理解“科学”,我们需要进入西方、进入古希腊的语境。因为“科学”起源于古希腊。科学为什么偏偏在古希腊诞生?《科学的故事》为我们揭开了科学的神秘面纱。

✔公元前6世纪到前4世纪,科学在希腊城邦文明中诞生。前4世纪到后2世纪,在希腊化地区茁壮成长。

✔8世纪,新兴的阿拉伯帝国收留了希腊科学。本着“学问即使远在中国,也要去求取”的先知好学精神,伊斯兰世 界系统翻译引进希腊科学著作,并且在数学、天文学、光学 等领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12世纪,在熬过了漫漫长夜的基督教欧洲,农业生产力极大恢复和发展,人口增长,手工业和商业蓄势待动。

✔14世纪,基督教唯名论运动风起云涌,与经院哲学一争高低,为近代科学引人崭新的“经验主义”视

☞近代科学是希腊理性科学与.俜教唯名论运动相结合的 城,故得此名。 产物,形成了 “以人为本”的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数学 加实验”的科学方法。

要理解希腊文明,首先就要了解希腊神话。

☞希腊诸神有两个基本特点:

㊀神是“不死”的,而人是“有死”的。英雄其实都是 半神,有神的血缘,因此有许多超级能力,但归根结底“有 死”,这就和“神”区别开来了。

㊁神人同形同性。“同形”指的是,神的形体跟人是一样的,区别在于更漂亮、更完美。男神女神均拥有漂亮 的如同人类一般的身体。正因为神拥有人一样的身体,人如 果把自己的身体弄得十分漂亮,并且裸体展示出来,这就是 一种“敬神”行为。

总而言之,希腊神话中的神,第一是“不死族”,第二是神人同形同性。

☞希腊人各城邦之间没有统一的历法,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全希腊圾蜇要的节日,反过来成了希腊人的纪年依据。中 国古代是用朝代年号纪年,希腊人用奥运会纪年。奥运会成了希腊人民共 同的时间尺度,是希腊人最深刻的一种文化认同。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是政治的动物”。所谓“政治的动物”就是住在“城邦”里的动物。住在城邦里的人叫 “公民”。

❏科学并不是一种天然有助于国家统治、人民富裕的东西。但是,它的确是一种“自由”精神的象征和体现。

✔什么是科学?就它与技术的相区别而言,它是探求原因的普遍知识。就它与一般知识相区别而言,它是探求事物“自身”的知识,而不是关于国计民生的 “实用”知识。

  《科学的故事》读后感(九):自由造就科学

  念书的时候,最喜欢的学科便是数学,到了大学里学习《高等数学》,才智有限,开始对数学感到有些吃力,难免寻思,学习数学到底有什么意义,作为并非像陈景润那般致力于研究数学的普通人,学那么多的数学知识究竟有何用处。其实不光“高数”,记得曾经有同学调侃过,对大部分人来说,有小学水平的数学知识就够用了。 这样的想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自身目光的短浅,也印证了吴国盛先生在本书中一再提及的观点之一,在传统中国,只讲究实用的技艺而非理论的科学,现在国内说科学,更多的还是指科学研究、科学应用,科学技术,重点还是落在技术二字上面,这其实是偏离了科学的本质。这样的观点原本并不存在于我的脑海中,直到读了这边《科学的故事》后才渐渐有所理解。 所以说,数学其实是非常厉害的科学。古希腊先贤柏拉图有言“数是万物的本质”,初看此言,难以理解,不敢置信。作者便解释了希腊原文与汉语翻译的出入,此处的数学并非古希腊所说的数学,虽然将那个希腊单词翻译成了数学,但究其原意,并非如此,只是在汉语语境中找不到一模一样的词,只能找个近似意义的词来翻译。就像耿爽曾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来回应美国人,而美国人显然不会理解这句话一般,有些异国诸多外语中的一些术语名词在汉语中很难找到能让我们准确理解原意的词来,就难免让我们在理解一些外国人的言论时一头雾水。所幸吴国盛教授学识渊博,将外文原意吃得透透的,每次碰到这类情况便在书中一一解释。 其实柏拉图也不见得在数学理论上有多大的成就,但他一生致力于推广传播数学,数是万物的本质,数字是万物的本质,数码是万物的本质。才有了之后古希腊“科学”的蓬勃发展。希腊先贤的智慧,过往,因为不了解,我总以为苏格拉底柏拉图这些人就是哲人,哲学家,其实这些充满智慧的人,拥有真正智慧的人,是看清了世间诸多真理的人,才是最早抓住科学的人。 “科学”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吴国盛教授在开票便提到,“科学”的诞生其实是诸多机缘巧合之下的偶然,并非必然现象,如此想来,若是人类文明没有诞生科学,今天又会是怎样一番光景,没有科学,那自然是神话信仰当道,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自由世界。 但科学却又是诞生于自由的古希腊文化之中。在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中国等等历经了数千年历史的文化中,其实是没有所谓“科学”的,都只能算到技艺的层面,都是为了实用而服务,不像古希腊那般是纯粹的理论,高瞻远瞩自由无限的理论。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古希腊文明城邦的自由主义,生存自由,言论自由,思想自由,自由的沃土诞生了灿烂的科学。反观之,时至今日,还有很多人无法实现这三个自由,何谈科学,也就难怪目光短浅,数学真的无用吗? 唯有自由才能早就科学,唯有自由才能发展科学,才能真正实现文明的突破。

  《科学的故事》读后感(十):正确的理解科学

  这本书刚看到封面的时候有些疑惑,因为它叫科学的故事。 什么叫科学的故事?作为一个非科学家出身的普通读者来说,看到这本书就会觉得是什么历史上有名的科学家的故事?有点像学生教材的味道,所以这本书看上去有点让我感到不是很想去看的感觉。 但还好的是封面用了这张画,增加了一些艺术性的好感。因为是再版书,感觉之前的版本看上去的确是为了阻止我去翻开它而存在的...... 但是,翻开看之后,甚至看到一半之后,才发现这本书的好。 因为它并不是书名给我的刻板印象,而是一本融入了科学史、宗教史、哲学史的读物。这是一本涉及到人类本身的诞生甚至宇宙存在的问题的迷人之书。 我觉得真的可以改一改书名。 这本书因为是一个教授、老师写的,所以的确也可以说很多地方写得像论文,有些地方又像在上课。 悄咪咪先说一下这些不好的地方,甚至有的地方很像是百度百科式样的科普,就是知识罗列。真正的干货真正的让人大开眼界的,都在每一个章节的中后部,几乎每一个章节最前面的历史介绍都因为模式比较古板有点劝退读者。然而要是读者没有看下去,后面的最精彩的内容被错过了又是非常可惜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些点我来说说吧。 所谓科学的故事,作者给我们普及了一下什么叫科学。 作为中国人耳中一听到科学一词首先想到的就是科学家,像钱学森,或者袁隆平这种。他们都是制造了原子弹,种出了超级水稻的科学家,是让中国在经济上军事上实实在在突飞猛进让国家地位在世界水平上迅速上升的科学家。 加上从小学开始教材里就给我们普及学习这种类似的科学知识。我们国人需要的和重视的,就是这类别的科学,科学对于我们而言就是实用的,利于经济发展的一个通道或者说工具。 但这本书中所纠正的科学,是古希腊时期就诞生的科学,那时候的科学的意思就是,让人明白万事万物的运作原理。这就叫科学。真正的科学和哲学、宗教、天文学是一脉相承的。 这其中书中说到的,像古希腊时期的先贤是如何来认识宇宙的。有人认为天上的星辰日月是镶嵌在天幕上的,整个天幕在规律旋转,而我们的大地是不动的。 有的认为我们的大地是漂浮在水面上,而有的认为是悬空着的,这个认识已经非常接近现代科学的认知。 再有谈及到宇宙是如何诞生的,有的说万物是源于水,但我们已知很多物体并不是水组成的,所以这个推论不是那么容易成立。有的说是源于气,而我们现在科学知道,很多物质如水、金属都可以在一定温度下由固体成为气体,所以这个推论是比较能够接受的,是可以去推论的。而有的又觉得万物源于虚无,这个结论和气的说法非常接近,但又更接近于现代科学的说法,现代科学有一种说法是万物源于无,无的意思就是混沌,和古希腊圣贤的这一说法是一致的。 这些关于万物诞生的说法都非常有趣,因为从中我们可以尝试去推断宗教上的生死轮回。就像大哲学家柏拉图说的,我们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我们在不断地忘记,我们学习就是为了再次记起我们是谁。 再到后面,还会涉及到古希腊时期数学与几何的开端,而这种意义上的数学与几何与当下的数学与几何又不是同一个意义上的存在了。因为那时候把音乐也算做了数学的层面。 总结一句就是,这本书并不是外表看上去那么无趣,而是一本涵盖了宇宙万物的书,从中可以看见天地又可以看见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