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拒绝的勇气》读后感摘抄
《被拒绝的勇气》是一本由[日] 岸见一郎著作,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2020-4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拒绝的勇气》读后感(一):关于「成熟」
读书时觉得自己天真烂漫,开开心心,独一无二。
后来,开始面对复杂的研究课题,再后来进入职场面对各个维度的考核和考验,对「成熟」两个字有了新的认知。
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乐观,确实是虚假的。
成熟之一:学会为自己的课题选择,并且承担后果
成熟之二:自己成为自己价值的决定者,不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成熟之三:丢弃自己是世界中心的设想,学会付出,为这个社会增加爱和温暖
这就是成熟很好的定义吧,自己独立的生活,自己很好的活着,自己在爱着周围的人和世界。
当前,已经工作三年,心态历练了很多,开始感恩生活,敬畏生命,也珍惜身边的同事朋友。
心理学,真的是一门可以让你更好的了解人生,走进幸福的学问。
《被拒绝的勇气》读后感(二):被拒绝的勇气 2020.6.1
看了被讨厌的勇气之后 深受作者阿德勒心理学理论的影响,这次也算是“回看”其同系列的书籍。 原本以为作者会大谈对被拒绝的看法,实则整本书的主题是幸福。并且是以解答日本市民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来展开的。《被讨厌的勇气》是从哲学的角度,《被拒绝的勇气》是从心里都角度。前者是建立体系,后者是解答困惑。更喜欢前者,因为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的的确确是受到了其正面影响,能够更积极正面地面对很多事情。后者很重要的一个观点是“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但同时幸福也存在其中。想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也很简单:在关系中展示自己的价值,并且永远相信自己的价值。” 这是自己目前遇到的人生瓶颈,还不能琢磨出其中的真谛,一直是以回避的态度对待人际关系,避免了伤痛的同时,可能也错过了幸福,但目前这个舒适圈自己似乎没有准备好迈出。。。 最近也遇到了一段友情的困惑 很是不解。 我与其在办公室一直一起吃午饭,其实已经发生过两次了,她会因为一些小时而突然脾气暴躁,甩袖离去,不顾他人的感受。 第一次就算了,我可以理解其外卖没拿到又要去拿焦急的心情。第二次是因为我有debriefing想问她借一下鞋,她当场表示自己鞋小不愿意,唉,我是觉得你不愿意也没关系,的确我的脚大一些,也没说什么,后来吃饭的时候气氛就很尴尬,我不是很懂我没有生气你甩脸子给我看是干什么?第二天直接自己去吃饭了也不来叫我,ok啊,划清界限好了。 但我真的很困惑啊,是她的性格就这样吗?!我招她惹她啦?! 我表示不是很想主动去问她这样做的原因,毕竟是她先不理睬我的。从此就形同路人感觉很奇怪。 在自己没有过错,对方拒绝或回避了,我也不会进一步的,没有什么特殊契机,就此画上句号。 Skype删掉,因为看到很难过。 我似乎没有被拒绝的勇气,被拒绝的我就接受了,不想再觍着脸让对方接受。(前提是对方有错的情况下) 0601后续 我怕不是个
《被拒绝的勇气》读后感(三):幸福真的需要勇气
虽然书名是《被拒绝的勇气》,实际上内容是在讨论什么是幸福。这是一个被说烂了的话题,但每次看到“幸福”两个字总是忍不住去了解,想去看看幸福到底是什么样的,别人的幸福到底是怎么样的。
这本书是由过去的演讲内容、对人生咨询的回答以及有关“挫折”问题的采访记录三个部分组成的。其实在前言部分就已经给出答案了:想要真正的幸福,唯有用艰难的拒绝代替简单的从众。
幸福是一种存在,不依托于过去或未来,也不在乎你是否成功,它甚至是很短暂的,无法维持。当你面对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最能感受到:它一直都在,只是你能否意识到。
如果说你的幸福是想要成功,那怎样才是成功?赚很多钱,买到大房子,事业有成,还是家庭合睦,子孙满堂?不是说成功不好,只是很多人将成功误以为是幸福。世上总有人比你更有钱,房子事业家庭也是,总有人会比你更好。
“活在当下”是这本书提供的一个指引。当你真诚的面对自己,不过多地与他人比较,不去满足别人的期望而压抑自己的意愿,就会发现幸福其实一直都在,只是自己没有察觉。
怎样才算幸福,要看自己下的定义,而不是参考别人的成功,或者模仿别人的经历就能获得的。每个人对幸福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要重“质”而不是“量”。你可以胸无大志,也可以志存高远。对我来说,更多是不复杂的人际关系,拥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我就是不想“拼死拼活”地去争取财富、地位、名誉,只想感受微小的日常生活,一份炒河粉,一个暖暖的被窝,就很可以了。
书里有两个章节是我很有感触的,也是我需要努力去解决的课题。一是培养自我价值感,二是让自己拥有敢于进入人际关系的勇气。
怎么样才能不论别人怎么对待、讨论、评价,都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爱自己,认可自己,愿意为他人做出贡献。
阿德勒说:“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像我这样“战战兢兢”活着的人,对于处理关系真的很吃力。不论是一般的同事关系,还是比较亲密的朋友关系,我都觉得自己没有处理好,亲密的亲情和爱情就更不要说了。可能还是因为自我价值感太低,总是容易被别人的态度或者行为影响到,自己默默地觉得受到了伤害,进而更加抗拒进入这些人际关系。其实我更应该是拥有拒绝的勇气,以及进入关系的勇气。
这是一本温柔且治愈的书,其中的很多咨询事例都是一些日常的困惑,与自身很容易产生共鸣。
很久没有写这么长的文字,感觉自己也被自己治愈了。
《被拒绝的勇气》读后感(四):放下过去 看淡未来
一个人由孩童变为成人,要逐渐接受自己并不是世界中心的这个事实。孩提时代,父母、亲人对你百依百顺,会让你有一种自己就是世界中心的错觉,将别人对你的付出视作理所当然。渐渐在长大的过程中,你会遇倒许许多多的挫折,爱而不得、得而不惜、放而不舍,这些事情都会慢慢让你领悟,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对你好,不是所有人都会同意你的观点,也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你。这时,你就得学会释怀与接受,学习拥有被拒绝的勇气。
这本书中有许多让人受益匪浅的观点,说清了许多的现实,教会你不对生活过分纠结;不对任何人抱有太多的希望;不对自己过分苛刻。学会接受自己,也接受外界带给你的伤害,并依然热情满满的热爱生活。
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自我认同感非常低的人,这本书中一个特别好的观点,就是教会你培养自我价值感。那么,到底什么事自我价值呢?自我价值不是由你的公司老板、你的领导上司或者是跟你有亲密关系的人来决定,只有你自己,才能决定你的自我价值。然而,自我认同感高的人自然会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并且是自信的。自信的人相较于自卑的人幸福感也会更强一些,就像书中说的:如果你觉得自己有价值,就会爱自己,自信满满的人,也会爱自己。
所谓的价值感,其实主要还是来自于自我内心对自己的肯定,别人的评价不等于你的自身价值。所以,不要为了别人一时的评价而丧失了对自我认同的信心,别人无法决定你的价值,我们要拥有直面自己的勇气。人只有在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能获得勇气。我们只能从认清自己的实际状况出发,要有从自己目前所处的现实出发的勇气。人生的道路上,不管你处于任何一个阶段,往后会有更大的困难在等着你。属于你自己的课题也不是轻易就能够达到的。即便如此,当你通过努力最终完成的时候,就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希望你无论如何都要具有直面自己课题的勇气,敢于自信的勇气。
自我价值感低的人、自卑的人,是得不到幸福的,幸福的必要条件,是认可自己,爱自己。拥有了自信的勇气,人生的幸福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自我认同感也会随之上升,那么价值感,自然而然也就培养出来了。作为人生幸福的一大关键,你要明白:“我决定我的价值。”
许多人都会忧虑自己的未来,总是想计划好未来的路。往往越想着计划未来,越不能如愿,有时甚至会丢失眼前的快乐。先关注脚下,才能看到远方。未来究竟会发生什么,很难预料,对于未来有期许,是正常的,但绝不能过分介怀,先看清脚下的路,完成好眼下的事情,才能更好的服务未来。即便是眼下的事情并不能得偿所愿,那也已经成为过去,得不到的不必耿耿于怀,人生变幻无常,求而不得也是常态。我们总是要先能够拥有放下过去的勇气,才能看淡未来,活的自然而坦荡,也是提升幸福感的一大捷径呀~
最后,祝福我们,都能拥有放下过去、看淡未来的勇气,活的热情又坦荡呀~❤️
《被拒绝的勇气》读后感(五):被拒绝、被讨厌、被伤害都不怕,鼓起追求幸福的勇气
晚上在卧室窗边拉开窗帘,看着对面楼上人家灯火通明,从上到下一家家客厅正中靠墙都摆放着大电视,估计主人正坐在沙发上享受晚上的休闲时光。
我想,像我一样的多数普通百姓,可能过的都是被社会文化无意识洗脑的高度同质化与结构化的生活,上班、下班,晚上看电视、睡觉,第二天接着上班、下班,养育孩子,孩子长大再接着上班,就这样循环往复直到退休。当然这还是理想情况,一旦不小心失业或者没事做,那可能就连生活开支都很难保障了。
我说这些的意思是,我们多数人努力工作讨生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过得幸福,不管这种幸福是被社会文化同化后的高度结构化、同质化的幸福,还是你自以为很独特、很适合自己的幸福,反正你只要感觉自己当下活得幸福、过得舒心满意就行了。
最近看了日本心理学家、哲学家岸见一郎先生的不少著作,包括《幸福的勇气》《被讨厌的勇气》《被拒绝的勇气》《老去的勇气》《可怜的我、可恶的你》《向阿德勒学习》等等之类。如你所知,岸见一郎是日本著名的阿德勒心理学研究权威,经他不遗余力的大力推广,阿德勒心理学在当今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个体心理学的开创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认为,我们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当然人的一切幸福美好也来源于人际关系。因此想要获得幸福,人就要勇于投身于人际关系,积极主动与人互动交流、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贡献价值,你就会感受到幸福。用阿德勒先生的原话说就是,“人生的意义与幸福则在于贡献,在于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
主动释放内心爱与奉献的丰沛能量,力所能及帮助他人,你就会喜欢自己,也会有勇气与人沟通交往、互动联结
生活中可能有很多人感觉自己过得不幸福,甚至活得很痛苦纠结,他觉得自己都不喜欢自己、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怎么可能会有别人喜欢自己呢?因此纵容自己抱着这种消极心态逃避人际交往,无意识地把自己自我封闭、自我孤立起来,活得越来越孤独凄苦。
实际上在阿德勒先生看来,这些人本质上是因为缺乏进入人际关系的勇气,所以才下意识给自己找了一大堆理由和借口,什么“我不喜欢自己、别人也不可能喜欢我啊”抑或是“我这个人性格很内向、很自卑,不擅长跟别人打交道啊”或者“他人很烂、他人皆地狱,我才不屑于跟他人打交道呢”牢骚抱怨一大堆总之就是不愿意跟人交往。就像电影《心灵捕手》中罗宾·威廉姆斯对马特·达蒙说的话,“或许是你不想破坏你自己的完美,我觉得那是极好的哲学,这样可以一辈子不认识任何人。”无论是觉得自己还是他人360度的不完美,都是一种完美主义哲学。
就像笔者本人一样,多年来我也常常以自己性格内向自卑、不喜欢自己、讨厌自己等为借口,不敢跟人打交道,觉得别人不可能会喜欢自己;于是宁可沉溺在自我黑白单调的小世界里,也不敢面对外部世界五彩缤纷的人际关系。
那么如何能够具备主动进入人际关系的勇气呢?阿德勒先生提醒我们,就是要积极主动为他人做贡献、力所能及地关心、帮助别人。当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特长及专业能力等,为他人提供帮助而使他人受益时,我们内心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价值感、欣慰感和自尊感,觉得自己还是挺厉害的,于是就能够一点点培养起跟人主动打交道的勇气和自信了。同时随着我们勇敢投入一段人际关系,与人开展良性互动,赢得他人的好感与友谊,我们也会因此重新认识自己,会慢慢变得喜欢自己、认可自己,觉得自己还挺了不起的。
稍微有点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不管是内心再自卑怯懦疏于跟人交往之人,其实他内心爱与奉献的天然能量始终是充沛丰盈的,只不过可能是由于自身家庭背景及成长经历等因素,这股能量被深深压抑或封闭住了;只要主动创造机会,让自我内心这股爱与奉献的天然丰沛能量拥有流动宣泄的机会,我们自然而然就会主动帮助别人、为组织及社会发展做出价值贡献;与此同时作为爱与奉献的价值泉源,我们自然而然亦会重新认识自己,会发自内心地喜欢和认可这个能够奉献爱心的自己。
在与人互动交往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与我们直接及间接打交道的所有人的发展,决定了我们自身的发展。”从心理学上来看,自我不是一个实体,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在本质上都是人际关系的产物,从出生、成长、上学、工作到婚恋、生育、老去等等,人的一生轨迹都离不开人际互动互助,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形成和修正着我们的性格特点、思想观念、为人处世方式方法等。
在跟人打交道过程中,我们通过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支持他人,会让我们体会到内心的价值感与贡献感,会让我们更加有勇气进入人际关系,与人联结互助、成长进步。同时我们在跟人互动交往过程中,就像照一面面镜子一样,更能清晰映照出自身的性格缺陷、毛病问题等,从而督促我们不断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进化,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跟人交往就像照镜子一样,如果发现镜子里有污点,通常不是镜子有问题,而是因为你的问题。比如你在跟人交往时觉得对方很自私虚伪、很耍滑头之类,此时你不用急着责骂对方或者跟对方划清界限,很有可能这些缺点正映照出你的内心缺陷,只不过你无法接受自己自私虚伪、耍滑头等这些缺点问题,才无意识地统统把这些问题投射给他人、投射给“镜子”,自以为是镜子的问题,跟自己无关;殊不知凡是觉得他人有问题的人,首先应该反思的人是自己才对啊。
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凤仪先生曾经说过,“跟人打交道要常认自己不是、多找对方好处;认不是乃响亮金、找好处生智慧水。”在人际互动交往过程中,我们难免因为性格脾气、思想观念、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差异等跟人产生摩擦、纠纷甚至怨恨,此时我们要立足自身多多反省自我问题和不足,同时多多看到及学习对方的长处和优点,才是求同存异、人际和谐互助之道。而如果不从自己这个立足点出发努力自我改进完善,却妄图指责别人、纠正别人,最终不仅自取其辱,反而大概率会破坏跟对方的人际关系吧。我们要明白任何时候,我们都无法真正改变别人(除非他们选择自愿改变),我们唯一能纠正改变和不懈提升的只有自己。
人生于世,要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也不吝助力“共同体”的幸福
无论是我们主动帮助别人、改进提升自己,还是融入组织团队、助力社会发展进步,本质上都是为了让我们自己内心得到安宁幸福。
阿德勒先生曾经指出,我们每个人皆是社会共同体的一份子,通过人际联结、互帮互助而结成了强大的命运共同体。日本心理学家、哲学家岸见一郎先生在《被拒绝的勇气》一书中引用日本哲学家三木清的名言,“只是内在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还是外在显现的东西。”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亦深刻指出,“人们越是投身于超越自我的某项事业,就越具有人性,越会活得充实幸福。”如前所述,我们每个人内心皆拥有天然自足的爱与奉献的丰沛能量,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泉源;但我们人不能仅仅为自己而活,而是要勇敢走出自我中心,为内心这股爱与奉献的天然丰沛能量找到外部出口和超越自我的奉献对象,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人生幸福与充实满足。
比如我们为了家庭共同体、为了企业共同体、为了社会共同体的发展兴旺和幸福美好而不懈努力、贡献心血智慧,产出劳动成果。看到家人孩子因我们的付出而绽放出灿烂幸福的微笑,看到企业组织因我们的创新创效而发展兴旺,看到社会因我们的付出而变得越来越和谐美好,此时我们自身亦会深深感受到内心丰沛充盈的幸福感、充实感与人生价值实现感吧。
当然说这些不是强调人所属共同体的义务应优先于个人的幸福追求,这只是在共同体的名义下,压制个人幸福的一种借口而已。恰恰相反,我们每个人都应优先考虑自己的幸福,这是我们生存于世的首要人生使命与责任,除了你自己,没有人会替你而活!
你自己活得幸福自足、充实美好,才有能力和心力去帮助和奉献他人,才能给他人和组织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带来幸福。你自己活得独立自主、奉献担当,也才能影响身边更多人也活得独立自主、奉献担当。同样的道理,你不吝于帮助他人和奉献社会,自己也会更容易体验到人生充实幸福感受;或者说,追求自我幸福与助力他人幸福实质上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正如岸见一郎先生所言,“若是你感到自己现在很幸福,或者说发现自己是幸福的,然后把它展现出来,那么随着你的这种变化,周围的人也一定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很幸福。”
总之,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幸福能量是天然自足的,我们天生就有能力使自己立足“此时、此地”而处于幸福状态,而不依赖于金钱、物欲、权力、地位等外在渴求的东西。同时我们也有能力和丰沛的爱的能量去走进人际关系,去为别人、为共同体的发展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创造和开创属于我们的“命运共同体”的充盈幸福与美好未来!
《被拒绝的勇气》读后感(六):《被拒绝的勇气》,让我们看看「幸福」,这个寻常又好像渐行渐远的词汇
我们从小学习立 flag → 上好的学校,进好的公司,赚很多钱,达到此目标仿佛成功与幸福更进一步,没达到就是loser。我们越来越忙,也越来越焦虑。
快节奏的我们好像很久没有再斟酌,成功和幸福并不是同一件事情!!!
哲学家三木清说,自从人们把成功与幸福,以及不成功与不幸福等同看待以来,就再也不能够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了。
成功关乎结果,而幸福是种体验。太重视结果会失去过程的意义。
道理浅显易懂,但很久很久没想过,成功和幸福是两件事情。那么,我们想要和积极追求的,究竟是成功还是幸福?
01. 幸福≠成功幸福≠成功,不过度追求成功,不刻意摈弃幸福。
搞清楚自己的需要,究竟是幸福,还是成功?就算我们没有成功,仍然有获得幸福的资格。
幸福对每个人来说是独有的,个人化的东西,他只适合于当事人,对当事人而言是幸福,对其他人而言却未必。因为独特,所以美丽。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成功是一件不容易,但是却是一件可以复制的事情,同样的经历,同样的背景,只要你愿意,可以效仿。因为稀缺,所以格外有吸引力。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当成功成为人们的主要目标是成功,幸福几乎已经不再受人们关注了,毕竟人们不喜欢满足于太容易得到的东西。成功是一种结果,而幸福是过程。他们不对等,当然,也不对立。
作者写道,彰显着身份的事业,这是普遍意义上的成功,是结果。与妻儿共享美食的美好过程,是幸福。成功关乎结果,而幸福是种体验。我们需要明白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
现代生活对成功的过度追求,让我们忽略了幸福的重要性。
02. 付出努力也不一定会成功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努力就会成功。
但是努力一定会成功吗?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付出努力,也不一定会获得成功。我们需要这种直面人生的勇气,去正确面对哪怕惨淡的人生。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失败又何尝不是一种经历呢?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可以尽力做到最好,享受这个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人生这场经历,太重视结果会失去过程的乐趣。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岸见一郎的人生没有像通俗意义上的那么顺利,生病,受伤,辞职,但不曾用挫折来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而已。
就像鸟儿在天空中飞翔,一定会有空气阻力,但也是因为有阻力才能够抓住气流飞向天空,不只是飞翔的动力,更是人生经历。
如此想来,挫折也可能会成为获得幸福的机遇,我们更该珍惜的,是整个过程,哪怕失败,痛苦,又或者成功,幸福,不是么?
03. 为什么而活歌德说,各种生活皆可以过,只要没有失去自我,只要自我还在,失去任何东西都不可惜。
人不是为了工作而活着,是为了活着而工作的。
那些附属的金钱,名誉,工作成绩等,跟真正的幸福,关系不大。弄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幸福多一点,成功多一点,或者二者兼得?作者认为,并不一定每个人必须志存高远的拼命工作。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价值不等于生产力,别人的评价不等于自我价值,公司的评价也不等于自我价值。当下的快节奏生活,让我们不断地为GDP贡献自己的力量,有时候会有成就感的幸福,但它建立在自我的价值认同之上,如果你想要的不是成功,这样的实现对于幸福是没有帮助的。
幸福因人而异,而且人生本就艰难,我们需要正视现实,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奋力争取,不要太贪心想拥有太多。
04. 现在让我们谈谈幸福中华文化果然博大精深,中庸之道绝佳,不完全沉溺过去,不完全忧思未来,尽心努力在今天,很多事情自然而然会因人而解。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我们常常想起过去就会后悔,过去已过,事到如今已无法办法挽回,对于过去,不如释怀。
我们也会为还没发生的事情而担忧,但既然事情还未发生,过度的忧虑是徒劳的。
放下过去,看淡未来,尽心当下,中庸方能幸福。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