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被讨厌的勇气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被讨厌的勇气的读后感10篇

2018-01-25 21: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被讨厌的勇气的读后感10篇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由岸见一郎 / 古贺史健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页数:19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一):摘

  1、世界是主观的

  2、现在不是由过去决定的,而是由目的决定的

  3、过去根本存在

  4、学会“课题分离”

  5、不为满足别人的认可而活


  6、别人不是敌人,而是伙伴

  7、和理想中的自己竞争

  8、获得归属感

  9、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

  10、该做什么工作?只要对他人有贡献就可以

  11、单身狗之间:“命中注定的那个人”根本不存在


  12、恋人之间:主动去爱是成熟的唯一法门

  13、父母孩子之间:不能批评也不能表扬,而要以平等身份交心。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二):一些思想上的冲击

  用了大概一周的时间读完了这本小说,有一点思想上的冲击想表达一下。

  最大的感受就是what?黑人问号脸。的确有很多在我常识之外的词语,观点,不停的蹦出来,让我脑袋嗡嗡嗡的,这种感觉又好又不好。之后是不停的回想,思考,想反驳又不知道该怎么反驳。

  总的来说,这还是部心灵鸡汤,只不过形式高级了。不是一些矫情安慰语言,靠别人的认同,怜悯、鼓励来让你焕发力量,而是要让你从自身生出改变的力量。

  相对于悲观因果论,本书提出目的论。区别在于,一个你无能为力,一个你可以重新选择。一个被动,一个主动。原谅我自私的想相信后一个,因为不管怎么说,都想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然后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本书否认了“认可欲“,要求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忽视别人的反馈,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有点自我为中心自欺欺人吧,这得心多大才能做到。不过对于有过剩的自我意识的我来说是一剂猛药,狠对症。

  其次关于在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个共同体的概念,要接受自己,完全信赖别人,无条件付出,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拜托,臣妾做不到啊。

  最后,告诉我们要活在当下,过好没个点。这个我倒是比较认同。

  总的来说,全书是由对话体完成的,一方面通过青年不停的反驳,提问,会让我跟着青年一起思考,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另一方面,整个书的观点会显得很松散,无法让人很系统体会到这套哲学重点。只是一个点接着一个点,有时候还互相渗透。还有就是,既然选择了对话体,怎么会有这么多专有名词蹦出来,头很疼。好的方面是,的的确确,会给你带来全新看待问题,看待世界的角度,给你旧有的世界带来冲击,会让你重新思考很多事情

  不要先否定,know and try。然后再决定要不要否定。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三):不念过去,不畏将来—Leo鉴书208

  本书是阿德勒心理学现实应用的讨论,有两个原因我本来应该不太爱看,其一是对话体,看着累,个人认为书应该是思想的总结,全是对话体看着像是在偷懒;其二是日本人的碎碎念,很啰嗦。书我仍然很喜欢,因为确实写的不错,给我最近思考的几个问题很大的启发。

  众言乱耳,爱谁谁吧!

  书名叫《被讨厌的勇气》意思就是不管别人怎么说,只要自己认为对就可以,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眼光,不寻求外界的承认与肯定。每个人都是为自己活着,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基础其实是对自己的认可与肯定。如果能从内部认可自己,那别人爱说啥就说啥。我之前工作之中从不介意得罪别人,过于顾及一个都不会出现在自己葬礼上人的感受本身就没什么意义。全然接纳真实的自我,同事给予他人充分信赖。不在意别人的观点不代表不信任别人。别人的观点是别人的,我的观点是我的,谁也别影响谁,这样挺好。

  不为表扬而活。

  认为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自然的付出,而不是因为想得到别人的表扬,或者害怕别的人批评与惩罚。表扬与批评虽然对立,但都是来自外部的力量。事情如果不是来自内部的需求,只是源于外部,那当外部力量消失之后,事情也就会消失。我身边很多朋友大学毕业之后再不看书,就是因为学习只是为别人、为毕业,目的达到之后自然不会再学习,不会再看书——从开始事儿就不是为了自己!反之,能越早真正想明白,学习是完全为自己的人,越能比较早地认识世界,认识真实的自己。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而被别人需要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体现。

  不求别人表扬,也不表扬别人。一表扬好像我高别人低,应该只道谢即可。从此,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只道谢。

  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只在当下。

  这个观点跟佛教观点很相似。每个人都只是活在当下一刻。佛陀说:“生命只在呼吸间。”应该就是这个意思 。人生最大的麻烦就是总想过去怎样怎样,总害怕未来怎样怎样。过去的已经过,未来的还没来,如果现在都活不好,那念及其他最多也就是给自己增加烦恼。人生取决于当下,现在的努力是在为以后的人生做铺垫,早一天采取行动也许就会早一天达到理想化,活在当下,最实际也最上进。

  “要是XXX,我就XXX”是非要不得的。

  经常能听到有人说,如果我有高学历就怎样,如果我有好的工作背景就怎样。就书里的观点看,这样的人都是在为自己的不努力寻找借口。“有缺陷所以不作某事”才是他们真正想达的目的。书里讲到一个社交恐惧女孩,就是以此为借口不与喜欢的人接触。超是这么想,越是不能成事儿。书里的人点破了这点,女孩的病自然就好了。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总之,不念过去,不畏将来,持住当下。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四):读书摘录

  《被讨厌的勇气》 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1.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自己经历的意义

  2. 不是因为原因而导致了结果,而是想要这种结果的目的而去制造这种原因

  3. 比如,不是因为出门会不安才不出门,而是想要达到不出门会让父母担心自己从而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才制造出门会不安的原因

  4. 比如,不是因为怒不可遏大发雷霆,而是想要大发雷霆才让自己产生怒气,以此来让被发怒者重视我们。我们可以控制怒气的例子就是,当我们和别人怒不可遏地吵架时,接到一个长者的电话时,我们能马上收敛起怒气。

  5. 太害怕被他人讨厌与否定、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到伤害,所以只看到自己的缺点来首先讨厌、否定自己,来达到“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受伤”的目的。

  6. 自卑感-自卑情结-优越情节

  7.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8. 用不幸、弱势来显示自己的“特别”,来获取某种特权和他人的“优待”来支配他人,比如婴儿。只要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保持“特别”的武器来使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9.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他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10.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的想法,就会不知不觉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当作不可以掉以轻心的敌人,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11. 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真诚祝福

  12. 个人价值的体现在于自我超越

  13.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14. 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不付出以上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

  15. 表扬或批评,都是营造了一种上下级的纵向关系,而不是感谢和尊敬的平等的横向关系。干涉,是因为认为自己正确对方错误

  16. 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 赐予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17. 正是想要逃避痛苦悲伤才不敢付诸行动

  18. 过于关注自认为的缺点,就会自我意识过剩,就会更加关注缺点,会将焦点聚焦到微不足道的一个方面并企图以此来评价整个世界(整个自己)

  19. 要以存在标准而不是行为标准来认可自己和他人的价值

  20.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21. 甘于平凡的勇气

  22. 请你想象一下自己站在剧场舞台上的样子。此时,如果整个会场都开着灯,那就可以看到观众席的最里边。但是,如果强烈的聚光灯打向自己,那就连最前排也看不见。我们的人生也完全一样。正因为把模糊微弱的光打向人生整体,所以才能够看到过去和未来;不,是感觉能够看到。但是,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不到未来。

  23. 如果站在弗洛伊德式原因论的立场上,那就会把人生理解为基于因果律的一个长故事。在故事的前面部分就能看到“模糊的将来”;并且,人们还会想要按照这个故事去生活。我的人生就是这样,所以我只能照此生活,错不在我而在于过去和环境。这里搬出来的过去无非是一种免罪符,是人生的谎言

  24. 人生总是处于完结状态。以一种完结状态过每一天。

  25. 人生并不存在普遍性的意义,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对你而言,人生意义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的时候就会逐渐明确。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五):很难写的一篇书评

  阅读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

  同一本书,不同的人读,感受完全不同。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境遇和经历,同一本书读起来,理解到的东西也可能千差万别。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去读同一本书,也是完全不同的体验。

  读《被讨厌的勇气》时,是朋友推荐,她说不要沉浸在弗洛伊德式的对原生家庭的推卸之中,看看阿德勒吧。

  于是买来,读完。

  读的时候,简直理性不起来。书中尝试去解释的理论,早有接触,并不稀奇。而书里青年提过的无数问题,很多很多,是我曾经也有过的困惑。一点一点诱敌深入,越来越精准的击中我对自由曾经有过的无数发问。

  坦诚的讲,最后试图把道理圆回来那几段,还是感到稍微有些……勉强。

  这本来是源自西方的哲学和心理理念,遭遇东亚文化冲突。东亚的文化,是绝不平等。传了千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现在整个社会里还是一样的阶级观念,统治和服从,是无处不在主题。而自由?真的能够挤入这文化的夹缝里吗?人生的意义,到底在于维护这一脉相承的“不自由”带来更多的安全感,还是跳出来做一个另类的“自由者”带来的自由感?

  书,传递着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

  读者,观察,审视,截取自己愿意采撷的部分,便继续踏上行程。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六):我已被带到河边

  书名:“被讨厌的勇气”,解释为:所谓的自由,就是被人讨厌的勇气。人际关系的出发点是课题分离。也就是我修我的人生课题,你修你的人生课题,大家是互相分离的,互不干涉也是一种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中有反常识的方面:否定原因论,否定精神创伤,采取目的论;认为人的烦恼全都是关于人际关系的烦恼;此外,不寻求认可或者课题分离也全都是反常识的理论。

  第一夜

  1、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奥地利出生的精神科医生于20世界初创立全新心理学“阿德勒心理学”(“个体心理学”)与佛洛依德、荣格并称心理学界三大巨头。

  2、阿德勒心理学是目的论而非原因论。原因论的典型:心理创伤、人受感情支配、人受过去支配。而目的论则认为:不存在心理创伤、人不受感情支配,不受过去支配。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如何去诠释。人不受过去的原因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比如运用愤怒这种手段来逼迫别人妥协。

  3、人的性格或秉性在阿德勒心理学里用“生活方式”来说明。改变首先要悦纳自己,你依然是“你”,只要重新选择生活方式就可以了。但之所以我们并没有改变,是因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加安心。应该去做——这一课题摆在眼前,但却不断扯出各种“不能做的理由”,这是一种很痛苦的生活方式。

  第二夜

  1、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2、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以及爱的课题。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阿德勒把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做“人生谎言”。

  3、自卑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自卑情结 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

  优越情结 表现的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外部因果律 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

  4、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把他人的幸福看做“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5、人际关系中的“权利斗争”与复仇。在受到争权挑衅时绝对不可以上当。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利之争。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利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

  6、阿德勒心理学关于行为方面的目标有两点“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两种意识。

  7、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我们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们有这种力量。所以,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

  第三夜

  1、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认可。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要了解阿德勒心理学中课题分离这一主张。

  2、自由就是被人讨厌。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而“人际关系之卡”也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3、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第四夜

  1、分离课题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做伙伴并能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是人际关系的终点。“共同体”包括从过去到未来,甚至包括宇宙整体在内的“一切”。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2、表扬和批评是纵向关系,阿德勒心理学把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做“横向关系”。

  3、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法,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第五夜

  1、 把对自己的执着(self-interest)转化成对他人的关心(social interest),建立起共同体感觉。需要从三点做起:“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其中他者贡献是引导之星。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最容易理解的他者贡献是工作或者做家务。

  2、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幸福感即贡献感。

  3、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并不存在目的地。如果把强烈的聚光灯对准“此时此刻”,那就会既看不到过去,也看到未来。我们只需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

  4、 阿德勒认为并不存在普遍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但我们需要“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七):勇敢点!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我们的不幸是我们自己的错。

  世界不复杂,是我们看待的方式太复杂。

  为什么看的复杂,为了”善“——达到自己某种目的找的借口。

  我们的生活方式是自己选择的,

  心理创伤不是罪魁祸首。

  如果承认心理创伤论也就是承认过去对现在有决定作用,那么就有了不去改变,安于现状,与我无关的心理状态。

  为什么人改变不了?

  不是因为环境难以突破,历史难以超越,创伤难以愈合。

  而是没有改变的勇气。

  改变意味着不确定,而人性本身是追求稳定的。

  故,在不安与不满中,大多人选了后者。

  所以,我们的不幸,怪不得别人。

  【第二夜】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我们为什么讨厌自己?

  因为太怕在人际关系中受到伤害。

  我们为什么讨厌别人?

  因为我们就有了借口避免和这个人进行人际交往

  为什么怕交往,怕受伤害?

  因为你把与别人的关系看做竞争关系,竞争关系势必要求胜败,

  胜败之后会产生与别人比较的自卑感或者优越感,进而进行复仇,

  人为什么把与别人的关系看做竞争关系呢?

  因为人对于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无力状态想要改变,

  人有追求优越性的本能。

  但是之所以痛苦在于把追求优越性变成了追求超越别人。

  即,本应是自己的超越,变成了竞争关系。

  【第三夜】让干涉你的人见鬼去

  否定认可欲求。

  认可欲求的危险之处在于,奖罚教育下,每人表扬的就不去做好事,没人惩罚的也可以做坏事。

  并且,别人认可的好适合坏事就是正确的吗?

  就算是正确的,别人认可才去做,不也是会在别人的想法下吗?

  当然,按照别人的想法活更加简单容易,

  因为你以为许多人这么认为就是正确的,保险的,安稳的,

  因为就算你按照别人的想法做错了也还是可以归咎于别人。

  这样逃避自我责任的活法,人之本能驱之。

  但实际上这是最大的不自由。

  认可欲求即满足别人的期待,如果回报思想再从中作梗,即要求别人也按照你的期待而活,这是双重的束缚。

  怎么做呢?

  区分课题。

  判定某种选择的结果由谁来承担,即是谁的课题。

  不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允许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这要求你,敢于被别人讨厌。

  这是个勇气问题。

  那么真正的自由是你对抗本能和冲动的本事。

  而这种勇气就是通往自由的入口。

  人际关系之卡一直在自己手里。

  【第四夜】

  建立人际关系的横向关系,才能从课题分离走向“共同体感觉”

  不可表扬也不可批评

  接受“虽不同,但平等”

  去鼓励,但不评价

  我对共同体有用是一种主观感受

  由你定义自己人生的意义

  将共同体不断放大,学校,社会,国家,世界,宇宙,

  幸福即贡献感

  【第五夜】

  辨别可以改变的和不可改变,接纳自我

  你不必追求特别优秀或者特别差劲

  这些都是你想“不同于别人”

  接纳你很平凡

  人生不是登山,而是跳舞

  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足够

  人生不可计划,活在当下,不知不觉你会遇到美丽

  只是去跳就对了

  不管有没有欣赏 有没有人认可 都无所谓

  这是你的人生 你来定义。

  你要有勇气去承担自己人生的责任。

  即,认识到一切的结果都是自己选择的,怨不得别人。

  你要有勇气去面对不安,去面对不确定性。

  你要有勇气去投入热情和爱,不怕被伤害。

  伤了就伤了,我还是要爱。

  去爱,而不是去竞争。

  去贡献自己,而不是通过比较来获得自卑或自负,再利用这自卑或自负做借口。

  你要有勇气拒绝。

  要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

  要有追寻自由的勇气,即使你得对抗本能和冲动。

  你要有勇气接纳平凡的自己

  你要勇气旁若无人的跳舞

  一直跳 一直跳

  沉浸在这舞中......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八):摘要

  用自由的精神解决人生三大课题:工作,交友,爱。

  把所有人都当作伙伴来看待。

  爱人之间: 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期待而活着。别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着,所以,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你预期时,不可以发怒。

  朋友之间: 要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课题分离不是为了疏远他人,而是为了解开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线。

  朋友之间: 必须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要靠自己去获得。

  朋友之间: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当人际关系中遇到问题是应该倾听更大的共同体。

  与上司之间: 意识上的平等自己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自我意识羁绊:自我接纳-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予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他者贡献并不是说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他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九):新的三观,新的自己

  从小为了父母的期望和他人的肯定做着虚伪的自己,一直苦苦活在别人的眼中。

  看到“课题分离”时想起了那个“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的浑笑话。虽然有点毁气氛,但用书中的观点真可以反驳那个“神回复”

  真正认同了书中的观点后,虚伪、虚荣、自卑、自负、易怒、悲观等好多困扰着我的问题慢慢的也不复存在。

  今年刚毕业找到工作,面对人际关系特别苦恼,能在这个时候看到这本书简直是救我于水深火热。我还这么年轻,一想到今后的路能为自己走,感觉好开心,好轻松。

  生活依旧重复着琐碎,但我和我眼中的世界已经焕然一新。

  “一切烦恼源于人际”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十):喝点鸡汤总能有点益!

  鬼使神差地,我就这么读了一本来自日本的鸡汤类的书,神奇的第一次,好在这本书是建立在心理学和哲学的基础上,让人不至于抗拒矫情。

  个人觉得这本书在否定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和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上太过于绝决了,近乎于天真。

  目的论,就好像在说“小兄弟我告诉你,只要你愿意给自己制造一个目的,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你去达成它。”以及,“小兄弟你说你因为有阴影而不敢做这件事,明明就是你自己不愿意去做这件事才说自己有阴影,简直是你的人生谎言啊啧啧!”

  然而现实...有时候真的会力不从心的。磕磕。

  我绝对相信过去的经历对人的性格和潜意识的塑造是有很大的力量的,从而影响人的行为,然而此书这样来至少可以鼓励人们抛下对自我的否定和怀疑勇敢地去前进,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对于自己的阴影和惧怕,可以假装不认识它们一下下。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直在进行着各种内心戏里的反驳和辩论。

  比如书里说“一切意义都在人际关系中,一切烦恼都归于人际关系”,OMG这也太简单化了吧。(哭笑)

  分裂 ROUND 1

  分裂我1:那么病痛饥饿贫穷等等这些属于自身的烦恼要怎么算是人际关系呢,难道是因为没有人给我药、没有人给我食物、没有人给我钱来生活这样吗。

  分裂我2:我们来用作者的“课题分离”的方法。对于病痛,你的任务是疗伤,你可以去问别人需求药物或治疗;以此类推,去向别人要食物和钱,就能够解决你的饥饿和贫穷了。而且这并不是乞讨,是去做,去想办法从别人那里得到,方式有很多种。说到底你的病痛、饥饿、贫穷只是因为你不去做,你自己逃避去建立这样的人际关系罢了。所以它们还是可以被归为人际关系的烦恼。(得意地笑hohoho)

  分裂我1:那么说到底我就是一个十分依赖别人的人,如果没有了别人就不能活了。

  分裂我2:可以这么说。但这本来也就没什么错。就像书里所说的我们不可能活在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宇宙里。你仔细想想,人类本来就是互相依赖、互相支撑的,我们拥有的物质、幸福快乐和各种感受都是彼此给予的。我们所做的一切事业隐藏有这个目的,这就是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

  分裂我2 赢。

  关于“课题分离”,我想实质就是:做好你此刻的任务,甭管别人怎么反应。

  作者的意思说这样你就不会烦啦而且百搭于任何事件。

  分裂ROUND2:

  分裂我1:我承认这个思维挺有用。但这不是可以作为犯罪的掩护措辞吗。比如说我此刻的任务是去抢银行,那我只需要认真地去抢它就好了,不用管别人的反应,等于不用管法律啦什么的。

  分裂我2:唔...也许在你的主观世界中抢了银行的你是幸福的?至少别人要怎么处置你那是别人的事情啦。但不管怎么说一个正常的人是不会建立抢银行这种目的的吧...但这个思维确实好像可以作为犯罪的心理基础。

  分裂我1:幸福是幸福了,接下来就会完蛋了吧。

  分裂我2 死。

  分裂ROUND3:

  分裂我1:关于“幸福即贡献感”这句话,比如说,我今天给自己做了一顿很美味的大餐,吃了之后很幸福,那么贡献感从何而来?

  分裂我2:贡献自我。

  分裂我1:那不是与“一切意义都在人际关系中”这个主张相违背了吗。

  分裂我2:....???

  无果,脑子有点累,请分裂的两个我回来合体。

  下面说说一些于我受用的点:

  关于控制脾气(管用的)

  要明白人们不是因为愤怒的情绪而发脾气,而是因为要发脾气而制造出愤怒。因为发怒是为了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或说服、或控制对方,良好的沟通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邂逅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写过的这么一句话:“货币是被铸造的自由”

  AMAZING

  接纳别人本来的样子,不要用自己对别人理想化出的模样作为标尺的起点,那样只会不断地做减法,要从0开始哟。

  再说说一些我觉得很在理的点:(前方高浓度提纯鸡汤)

  做一个行动派,活在当下,不要纠结过去也不要等待未来,不要用未来的结果来衡量此刻努力的价值。(不错)

  认识自己,接纳真正的自己,诚实地接受做不到的自己,继续保持前进就好。(正红色)

  信赖别人,真心祝福别人的幸福。

  你仔细观察一下,这年代里有好多人都觉得“别人的幸福就是我的失败”。

  “如果真正拥有贡献感,就不再需要别人的认可。”

  如果总是在别人身上寻求认可而获得价值感和存在感,并依赖于此的话,那么失败和挫折(世人的否定)对此人来说将会是致命的,将“不得不按照他人的愿望来控制自己的人生”

  “悲伤的时候尽管悲伤就可以。因为,正是要逃避痛苦或悲伤才不敢付诸行动,以至于与任何人都无法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不采取行动的人,基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因为他们总是认为“别人都是为我而服务的”,所以“我并不需要做什么”。

  有一些人,无法接受普通的自己,想要成为特别的存在,受到关注,就会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比如(省略),作者说这是“廉价的优越性追求。”

  有一些人噢,确实会用自己的不幸作为武器来支配别人。

  一读完就勤快地写点字来回顾一下,正是我对这本书的“做个行动派”教诲的响应。

  看到没,有时候选择一些无毒的鸡汤来喝喝,总是有益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