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行军1950:千名女兵徒步进藏纪实(修订版)》读后感1000字
《天路行军1950:千名女兵徒步进藏纪实(修订版)》是一本由纪晓松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52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路行军1950:千名女兵徒步进藏纪实(修订版)》读后感(一):义无反顾的背影
昨天读了一本让我觉得很触动的书,就是这本《天路行军1950》,它主要讲述了一些女学生义无反顾的踏上了这趟去往西藏的道路,解放西藏路途的艰辛,路上遇见了无数的坎坷,无数次想回头却义无反顾的继续向前走,他们的精神,他们的信仰让我觉得很钦佩。 这么多才十六七岁的女生,回想我十六七岁的时候我还在家里心安理得的享受着父母给予的优质生活,上着学,吃喝玩乐,时不时感慨一下人生百事,时不时又思考一下世事无常,有时候偷偷懒不学习出去享受生活,有时候忙着小打小闹谈谈一些感情。 当我站在处于这种身份幸福的生活的时候,她们在为祖国而奋斗。 这本书整体的感觉读起来很让人觉得沉重,这些女生身上的精神真的是让人觉得十分的钦佩,他在去往的路上遇见了很多很多的困难,但是没有一件事能够击退他们。 说起西藏,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都是他们那的高原,没错,就是这样,这些女生正是在除了这样的高原的艰难环境下一步一步的行走,这是一场挑战人类极限的运动,也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一个很宝贵的宝藏。 前路就多艰难,他们的信仰就有多广阔。 如果有人问我,既然你如此佩服他们,那为什么你不和他们一起去呢?其实我会告诉他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我们努力学习,同样也是为祖国而奋斗。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席卷我们本该幸福快乐的新年生活,但是站在我们前面的是我们义无反顾去援鄂的医务人员,他们向前奔去的背影留在我们眼中是那么的伟大,那么的高尚,而他们就是最美逆行者。 这次读这本书,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让我觉得意味更加深重,心情更加百味。 其是仔细想想。那千名女性去奔向解放西藏的路途,与我们医务人员义无反顾的援鄂,又何尝不是一样呢。 前路尽管艰难,但是我们前进的脚步却从来没有停下过,如果说有人问我们后悔,我们说不后悔。 最作为一个新中国的女性,我没能同他们一起去为解放西藏的事业而一起奋斗,我觉得可惜。 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我没能与那些老师们一起赶赴武汉救援,也让我觉得十分的可惜。 无论怎样我都知道我永远是一个中国人,为祖国服务就是我最大的荣誉。
《天路行军1950:千名女兵徒步进藏纪实(修订版)》读后感(二):女中豪杰征雪域,天路难行亦前行
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我们想很多的人会和我一样印象深刻事件便是红军二万五千里的行军路。而今时今日,我在读完了《天路行军1950》后觉得这个有关于千名女兵们徒步进西藏的事件同样让人为之钦佩折服。
虽然以往有关于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事件很少为人所知,但是我在翻读完纪晓松著写的纪实文学作品《天路行军1950》后产生了强烈的心灵震撼。无疑这段女兵们徒步进藏的故事充满着可读性,感染性,以及可歌可泣的精彩性。
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不可缺少的版块之一。然而我们也同样知道新中国成立伊始统一中国遇到的诸多阻挠和面对的困难。于是乎,进军西藏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中穿插着这样一段有关于中国巾帼不让须眉,克服艰难险阻援藏的片段。这里的主人公是那些胸怀爱国之心的千名年轻的女兵们,这里的事件一如书中分享的死亡线上的行军和投身建设西藏的努力。正是这样特殊时代背景下,这样的一群不畏艰难险阻的女英雄们共同筑就了今时今日汉藏民族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壮举。谁人不知前往西藏会出现高原缺氧反应等不可抗拒的身体健康问题,哪怕时至今日人们去西藏都可能会因为地域条件原因造成的身体不适等问题。然而,书中记录描写下的女兵们却在更加一穷二白,物质匮乏,交通工具短缺的情况下缔造的传奇式行军之路。
单一就这样的一个历史事件而言,当代的我们都难以想象人如何可以人定胜天地徒步入藏援藏的传奇壮举。然而本书就是基于这样的立足点逐一借由着各个小小的女兵们的故事为我们揭晓的事件的原委。正是因为书中讲述事件的真实性,可看性和感人性,所以我觉得我乍然看了头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地看至了这部作品的结尾。于女性客观的生理条件而言,这群女兵其实真的征服了太多的不可能性。也许在他人的眼中他们还是弱女子,然而书中的真实事迹却又再为生动不过地分享着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的胆量和勇气。抢修机场,翻越唐古拉,抢渡通天河,血染冰河,深陷沼泽地----一件接一件的事情让我们见证这女中豪杰们如何用自己火热的红心克服重重艰难险阻捍建设了西藏,守护着祖国,绽放最美的人生精彩。
和平年代一读《天路行军1950》,我们感慨于女兵们的情怀,更折服于她们无畏勇气!
�
《天路行军1950:千名女兵徒步进藏纪实(修订版)》读后感(三):巾帼英雄勇战西藏天路
西藏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一种神秘的色彩,古往今来,关于西藏的传说数不胜数,西藏之前的名字也是有很多。西藏位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之上,海拔地势非常高,因此氧气也是比较稀薄,因此会产生高原反应。藏民一般都是红色的脸狎,这是因为缺氧的缘故,然而险峻之地也是风景俊美的地方,所以很多人都喜欢来西藏游玩。但是西藏不仅是旅游胜地,也是古往今来国家的重要边界之地,所以总要有人坚守在这里,。高原气候变化无常,狂风暴雪如同家常便饭,在这种恶劣的气候条件下,男人都力不从心,可是却有一只女子的队伍曾经行走在这里,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奇迹。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千名女兵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开始了长途跋涉,徒步行走在这条号称天路的土地上。天路听到名字就很熟悉,因为有一首歌曲,名字就叫做《天路》,听到过这首歌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但是却只是沉醉在优美的歌曲旋律之中,而行走在天路上的难处,确实很难体会的。最近阅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做《天路行军1950》,看到书名,相信读者就能联想到这是一本什么样类型的书籍,这是一本纪实类的作品,是根据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上千名女兵的天路行军,编写而成。
《天路行军1950》的作者是纪晓松,作者是江苏淮安人。作者也曾经是一名解放军,并且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作者非常喜欢文学文学创作,至今已经发表散文、诗歌、小说、影视、纪实文学作品若干。深受读者的关注和喜欢,本书就是作者的一本代表作品,作者根据上百名女兵的采访记录编写而成,因此本书的内容是非常真实的。
女兵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兵种,女兵也要经受刻苦的训练,也要时刻听从命令安排,由于特殊的需要,也要挑战极限,而本书的女兵进藏就是一次极限的挑战,也是一次人类历史上的传奇。在书中作者详细的记录了采访女兵的口述,通过女兵的讲述,我们看到了这些女兵的坚强不屈,敢于挑战,即使是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惜。这种精神是值得学习的。我们的女兵都是好样的 ,是最值得敬佩的女兵,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天路行军1950》是一本非常真实的记录,通过这本书,我们看到了女兵的风采,看到了她们敢于挑战极限,并且创造了人类历史的传奇。正是这些敢于挑战的士兵们的坚持,才有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珍惜现在的生活,要感谢那些默默付出的人们。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
《天路行军1950:千名女兵徒步进藏纪实(修订版)》读后感(四):走进高原的女英雄
西藏,于大多数的国人来说,是一个神奇而遥远的地方。韩红的那首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天路》所歌颂的正是从青海到西藏的公路。西藏,是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地方,那里海拔往往在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缺氧,气候变幻莫测,也正因为恶劣的自然环境,那里人烟稀少,资源贫乏,交通不便。在1950年,国家解放西藏前夕,党中央决定派第18路军进入西藏,争取和平解放西藏。就这样,一千一百多名女兵以文工团员、医护人员,甚至女工兵等身份随大部队徒步进军西藏,为和平解放西藏、促进汉藏人民团结做出贡献。
当时进藏部队遇到的困难是现在的人难以想象的,他们分别从四川、青海和云南分三路进入西藏。虽然貌似有三条可供选择的路线,可事实是每一条路的前进都十分艰难,高海拔、空气稀薄、饥饿、寒冷、交通不便导致后续补给很难跟上,自然环境的恶劣更是让很多人命丧西藏,雪山、草地、沼泽、冰河,一道道的难关并没有让这群女兵们望而却步,呼吸困难、雪盲症、心脏病,还有最令她们尴尬的月经……她们一次次挑战着身体的极限,在缺衣少食、物资匮乏、寒冷恶劣的环境中克服一切困难,圆满地完成了组织交给她们的任务。
最让人感慨万千的是那个年代的人,组织纪律观念是极强的,不论是对工作安排还是对人生伴侣的介绍,都是服从安排听指挥。那个年代,当兵是光荣而高尚的,一身军装往往让当事人骄傲自信,旁人更是羡慕不已。这群女兵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参军,义无反顾地前往西藏这个未知之地。行军路上的困难是她们从来没有预料到的,难度不亚于红军长征。作为女性,她们没有享受任何的特权和优待,反而需要像男人一样背负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行李、装备、粮食、道具、医疗用品等徒步前往西藏。爬雪山,过草地,趟冰河,各种危险与困难她们都经历过,不过她们都挺了过来。
那个年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恐怕是空前绝后地成功,人人都争当先进,不甘落于人后,做苦工是这样,献身边疆也是如此。这一点是当代社会的我们难以理解的。她们淡泊名利,付出了很多却从不索取。她们事事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总是放在最后考虑的。也许你会觉得她们没有自我,虚度了一生,但她们却。无怨无悔,她们经历过旧社会,知道自由来之不易,她们对幸福要求很低,对自己要求很高。
长期生活在高原,让她们不同程度地落下了高原病,年轻的时候还好,可年纪一大,高原病不停地折磨着这群女兵,然而,最让人无法忍受的不是病痛折磨,而是多年来疏于对家人,尤其是子女的照顾,当孩子叫自己“阿姨”而非“妈妈”的时候,当自己十月怀胎的孩子出生不久便在高原夭折的时候,当孩子因为身在高原缺医少药而落下终身残疾的时候,这些伟大的女性心如刀绞,但是,这是她们必须承受的代价。她们选择了报效祖国,就必然要牺牲家庭;她们选择了忠于祖国,就必然会亏欠家人。所以,她们中有些人的孩子对父母心怀芥蒂甚至心生怨恨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这是一群伟大女性的故事,她们应该被铭记!
《天路行军1950:千名女兵徒步进藏纪实(修订版)》读后感(五):历史忘不了她们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了保家卫国和解放祖国大地上还没有解放的土地,决定了两件影响深远的决定:一是抗美援朝,二是进军西藏。前者轰动全球,让世界认识到了一个新生的中国是不好欺负的,同时这一战役也为中国迎来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契机。但是,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加深汉藏人民相互了解和融合,巩固祖国边疆长治久安的这段历史,却少有人记起。不过,这一段历史,终究是中国西藏发展史、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上一段不容抹去的历史,在纪晓松的传纪文学《天路行军1950:千名女兵徒步进藏纪实》里,我们跟随那些英雄的女兵们一路进藏打开那段尘封的历史。
千名女兵进藏的历史伴随着我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的序幕拉开的。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当时我们国家还有台湾、西藏和海南岛等几个地方尚未解放。作为新生的人民政权,绝不会让这些地方和这些地方的人民沦入敌人之手,必须要求的国土完整和人民的全部解放。为此,在1950年的中央主要任务中,解放这三个地方成为了首当其冲的战略任务。为了早日完成进军西藏的这一历史性任务,作为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区责无旁贷的承担了这一光荣的历史任务。而作为西南军区王牌部队、战功卓著的18军,则历史性的担负起具体的进军任务。在第18军以及西北独立支队进藏的几万大军中,有一千多名女兵,她们来自五湖四海,跟随大部队入藏,承担着部队的文艺宣传、医疗卫生、机要通信、后勤保障等重要任务。她们是进藏部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纪晓松老师的这部传记文学作品里,我们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女兵形象,如年龄最小的进藏女兵刘莉、山东革命老区临沂入伍的“女汉子”于俊娥、“巾帼不让须眉”的筑路能手李国柱、不服输敢打头的“李头”李俊琛……看到了进军西藏时那群年轻女兵不畏艰险、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革命主义精神,以及她们返回地方后淡泊名利、甘于平淡的高尚情怀。
这一千多名女兵,怀着革命主义的情怀,冒着生命危险,在进军西藏的征途上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赞歌,为解放西藏、稳定边疆、团结汉藏做出了牺牲和贡献,而且也书写了年轻女兵们心系国家和人民的宽广胸怀,她们用自己娇弱之躯,书写了“巾帼如让须眉”的壮丽诗篇,是应该被历史、被国家和人民记住的英雄,她们是最可爱的人!
我们从《天路行军1950:千名女兵徒步进藏纪实》的朴实无华的记述中,从一个个女兵的难忘的进军西藏的故事里,感受到了一股极大的力量从心底升腾,正因为有了一代代包括“进藏女兵”在内的中华儿女们的奋斗和付出,才有了今天我们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
《天路行军1950:千名女兵徒步进藏纪实(修订版)》读后感(六):如果换成今天的“我们”,能做得到吗?
“当时只有一个信念,不管怎么样就是必须跟上大部队,只要不跑死就得跟上,不跟上就掉队……”这是1950年随18军进军西藏的女兵陈惠婷在多年以后所说的。她的这种坚定的信念,也是当年千名和男兵一样进藏的女兵的共同想法。而正是有了这些“最可爱的人”,西藏这块神圣的领土今天依然写着“中国”的名字。
纪晓松所写的《天路行军1950:千名女兵徒步进藏纪实》一书,时而“前出”到难忘的1950年,时而“回到”当下,讲述了千余名女战士随同进藏部队进军西藏,期间所克服的重重困难,以及她们为和平解放西藏而付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巨大贡献经历。从十几岁的女兵,到古稀老人,仿佛是一个巨大的反差,却让人不由地肃然起敬。
直到今天,虽然进入西藏已经有了1954年分别建成通车的青藏公路、川藏公路,1957年建成通车的新藏公路,以及1973年建成通车的滇藏公路,虽然已经有了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的青藏铁路,虽然还可以通过民航客机到拉萨去看布达拉宫——但是在18军进军西藏的1950年,包括女兵陈惠婷在内,那千余名女兵徒步行军的艰难与艰险,显然是今天同样十几岁的青春少女们很难想象的。
陈惠婷她们或许在当时未必明白毛泽东和党中央多次强调进军西藏要“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重要性,但18军的指战员们,从军长张国华到任何一名普通战士,当然也包括女兵陈惠婷、徐奎、李俊琛,甚至包括因身体原因未能随部队进藏的王建英等在内,都以各自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的忠诚与坚贞——特别是那些女兵们,她们付出的显然要比那些男兵更多;在纪晓松的笔下,这一切历历在目,让人顿时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从川西出发一直到拉萨,负重行军四千多里,别说高原上恶劣的气候,就是在平原行走,无论你是男人还是女人,能坚持下来就很了不起。”这是纪晓松在《天路行军1950:千名女兵徒步进藏纪实》一书中所写到的一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足以让人心中顿时兴起重重波澜。正是因为心中满怀着报效祖国的热情,女兵们积极报名投身进藏部队,面对雪山、冰河、沼泽地等严酷的自然环境,面对后勤供应短缺、缺衣少食、高原反应等困难,无所畏惧,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克服了生理和心理上的重重困难,终于和18军的其他指战员们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进军西藏的历史重任;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朴素却积极向上的爱国热情和激情,进藏女兵们在随后的日子里以各自的努力,克服了同样数不清的巨大困难,为团结藏族同胞做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为建设西藏、维护祖国统一付出了无数心血!
读《天路行军1950:千名女兵徒步进藏纪实》一书中所采访到的那些进藏女兵们的一言一行,似乎觉得很难想象当年的那些艰辛和不易,但的确就是事实,甚至实际情况远比书中介绍到的更为艰辛和不易。正如作者纪晓松所言,“这些女战士不仅有女性特有的柔美,更有钢铁般的意志。她们传奇的经历,对人生荣辱苦乐的淡然和超脱,令人震撼和景仰”。这些话已经足够了。
不如设身处地来想一想吧——试问:如果换成今天的“我们”,能做得到吗?
《天路行军1950:千名女兵徒步进藏纪实(修订版)》读后感(七):重温厚重的精神财富 ——读纪晓松《天路行军1950:千名女兵徒步进藏纪实》
张家鸿
纪晓松的《天路行军1950》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行军在死亡线上”,下篇为“感天动地汉藏情”。读上篇时,我很难想象那种九死一生的经历与考验,是肉胎凡身必须要一次又一次直接面对的。如果换成是我,我敢在死亡线上向前踏上镇定的一步吗?可是众多女兵们无一个退缩的,这不由得让人心生强烈的震撼。下篇有入西藏后的种种经历,有个人工作上生活中的,也有和藏胞之间的种种感人事迹。尤其是她们退休后多数人乐观、豁达、开朗的一面,真如一缕缕暖阳照进读者心中。我想,这种精神正是进藏的严格考验给予的一笔财富。
当蓬勃的朝气遇上前所未有的困难、濒临生死的考验,是前进还是退缩?是当勇士还是懦夫?这是摆在所有女兵面前的一道选择题。爬雪山、过草地、淌冰河、饿肚子,是家常便饭之事。严苛的自然条件,无疑让本就微弱的人力更加不堪一击。牺牲的人不止一个,牺牲引起的悲伤至今在许多老人心中无法释怀。
杨顺慈因重感冒引发急性肺炎,杨细珍、邹建新被突然坍塌的土石砸到,李淑惠、周婉兰、余任雄、赵子珍四人在窑洞里睡着后窑洞上盖垮塌,在伊里通被石头砸成重伤致死的张福林,被突降而至的泥石流砸死的陈德昌,都令人痛心地离开战友们,魂归天国。抢渡通天河时,牺牲了八位同志:辛列、刘益民、刘治明、王百宝、吴邦英、吴发英、马进才、张进才。工兵第八团从西康的二郎山修路至拉萨,整整两千两百五十五公里长,连续奋战五年时间,全团有一百五十四名战士捐躯高原峡谷之中。
纪晓松的写作是为逝去的英雄书写的挽歌,是为活下来的英雄唱起的赞歌。活着,就是最大的胜利。
由于严格执行“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政策,由于大雪纷飞无法空投,部队的粮草补给成了问题,断粮开始出现。在断粮的整整四十一天里,部队每人每天只能靠二两代食粉填肚子,饿的时候有战士忍不住偷偷吃马料。有时候是一粒黑豆、有时候是两粒黑豆,可以和着地上的雪吃下。幸好有假想的盛宴可以“紧锣密鼓”地召开。“在饥饿的日子里,那些在漫漫荒原上的女兵们,迈不动步子,在宿营休整时,会三五人凑到一起,每个人说一种自己认为好吃的东西,开始进入一种精神大会餐。”白面馍、甜烧白、葱烧鱼,就这样被“吃”进肚子里,就这样挨过除夕夜。躺在地铺上时,天上闪烁的星星是饱满的米粒。看着星空就像吃着香喷喷的米饭,想想都是一件美事。
团结就是力量。互帮互助的战友们亲如一家人。念及于此,纪晓松忍不住歌颂道:“战士们的心灵像山峰上的雪一样晶莹剔透,胸怀像连绵的山峦一样宽厚,在生死相依的行军日子里,她们演绎了动人的大爱乐章。多年后,她们常常想的不是自己,而是当初进藏路上那些无私无畏情同手足的战友。”把章道珍被冻伤的脚抱进被窝里贴在自己胸口焐到天亮的是高乐政,自己已然虚弱不堪却依然扛着旗杆和器材的是尹学仁,发高烧时依然到山上砍下一棵树并扛了三十多里地的是易莲芳,冒着生命危险把杨星火从绝境中救回的是三班班长,这些美好的生命理应被后人牢记心中。
进藏之后在西藏的履历中,女兵们不仅需要坚强,更需要无私的大爱。否则,怎能拥有血浓于水的军民情?否则,生命的乐章便只有一种节奏,岂不显得单调乏味?
为藏胞华德接生,吴景春一直跪在地上小心呵护,以防孩子窒息。累得满头大汗的她竟然没有看见华德家人递过来的毛巾,直到婴儿出生后一声清亮的啼哭,她才如释重负。王季秀为救治患有重度脓毒血症的孕妇,不惧刺鼻的恶臭,不畏蛆虫爬到自己手臂上,而且每天要从孕妇身上排摸。孕妇全身近二十处脓肿,摸到肿块就小心切开,抽取脓液,清洗伤口,注射抗生素。用心照顾治疗一个月,孕妇伤口愈合。经过两个多月的照料,孕妇顺利生产男婴。
对卫家喻来说,西藏之所以是她一生魂牵梦萦之地,并不仅仅是她在那片土地挥洒过青春的汗水、历经过生死的考验,还在于她在那里收获过一份可以比拟亲情的感情。那是德格的一个老阿妈给予的。老阿妈把她冻伤的脚搂在怀里,用沾了温水的布轻轻地擦,看见她的鞋子湿了,找来木材生火慢慢地烤;看她睡着了,就找来自己的棉袍轻轻地盖上;临行前,她要将自己的一匹马送给卫家喻。卫家喻不要,她就上山砍下一根竹子让她路上当拐杖,还偷偷地在背包里塞进一大块熟牛肉。还是纪晓松写得好:“人民解放军以铁的纪律获得藏胞的信任,用一颗颗真诚的心为藏胞服务,而豪爽的藏胞们更讲情谊。”
在西藏,他们和她们分别收获了各自的爱情与幸福。《婚姻与爱情》这一章让人读得慨叹连连、笑意绵绵。分属于不同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或各有曲折的履历与特征。其共同点在于,这些萌生于几近绝境中的感情,决定了其纯度与浓度远胜于一般情况下的感情,其抗挫能力是极其强大的。更加真挚、更加赤诚、更加纯净,更加无可挑剔,是它们不约而同地呈现出的必然特质。
亲情也好,爱情也罢,都是女兵生命中荡漾过的幸福乐章。如此说来,进藏之路不全是苦涩的,而是悲喜交织。多年以后,这是让她们在回味时拥有更多笑意的缘由。
这是一首青春之歌,这是一部回忆录,既属于一个个女兵,又属于年轻的人民共和国。“那年头,人的思想境界几乎都是一致的,审美完全和现在相反——谁的衣服最破,谁的脸晒得最黑,谁干活时最不怕脏最不怕累,谁就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最美的人。”衣服的破脸的黑,不是素来的破与黑,而是因为投入工作,可以吃苦耐劳带来的。与其说是审美与现在相反,倒不说是对劳动品质的称颂与当下近乎一致。只是人心浮躁功利化之后,现在人只要看到破与黑,便先瞧不起了,其余就不闻不问。只管衣装,不问品质,才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弊病。与现代人相比,当时的人过得简单、活得纯粹。这部回忆录,呈现的是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局面,炎黄子孙重新起航的精气神,此之谓小中有大、小中见大。上千名进藏女兵是共和国草创时期的见证者,亦是国家美好未来的缔造者。
纪晓松说:“千名女兵徒步进藏,创造了人类史上惊世骇俗的行军奇迹,也是中华民族史上一座难得的精神宝藏。这些女战士不仅有女性特有的柔美,更有钢铁般的意志。她们传奇的经历,对人生荣辱苦乐的淡然和超脱,令人震撼和景仰。”2006年初春至于2008年深冬将近三年的时间里,纪晓松走访了近两百名进藏女兵。长时间里在多个城市辗转,这种动力正是来自女兵进藏之精神的鼓舞。
如果我正式踏上进藏的征程,可能会半途而废。要么身体扛不住要么意志不够坚定。一个意志不够坚定的人,在巨大的艰难面前,随时会想方设法选择离开。基于这样的将心比心,我对女兵们只有崇高的敬意。阅读此书,就是致敬。在纪晓松看来,“进军西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甚至近代史上一座难得的精神宝藏,它应作为一个教育课题去研究和挖掘。”诚哉此言。《天路行军1950》便是这一笔精神宝藏的载体。这正是我乐于荐读此书的根本原因。(本文首发于光明日报客户端读书栏目)
《天路行军1950:千名女兵徒步进藏纪实(修订版)》读后感(八):《天路行军》: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致敬巾帼英雄
有一个值得骄傲自豪的名称——女兵。似乎一个“女”字,意味着纤弱和娇嫩;而一个“兵”字,却无疑意味着粗犷和勇猛。有人曾这样赞美女兵,把姑娘的温柔、美丽和战士的粗犷、威武集于一身。虽说是普通大众,我们一样为女兵们感到骄傲自豪。
有句俗语“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确实如此,女性在成为母亲后一般会变得比较坚强有力,只因为身后可以支撑的力量比较薄弱,而另一种女性,她们天生被训练的要有飒爽英姿,再艰难的苦楚都只能用汗水埋葬,而不能用眼泪弥补,她们就是军人。我至始至终都特别钦佩军人,她们身上有种让人无法抗拒的魅力,而作为一名安贫乐道的女性而言,我理应更加的坚强,而不应当被生活中鸡毛蒜皮小事限制住奋斗的思绪。
《天路行军1950:千名女兵徒步进藏纪实》一书是一部描写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民解放军的千余名女战士随同进藏部队进军西藏,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和平解放西藏做出巨大贡献经历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进军西藏,于我而言,似乎是很遥远的故事,从未想过西藏地区的生活有多艰难,也许对其稍微有所了解的就是何马先生撰写的书籍《藏地密码》一书,让我对西藏的世界产生好奇,然而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西藏还处于未开化土地,百姓思维观念完全没有服从之意,军人们的艰苦卓越精神显而易见。千名女兵徒步进藏,挑战人类极限的高原行军,人类史上惊世骇俗的行军奇迹,也是中华民族史上一座难得的精神宝藏。
一:每个人来这世间一趟,都是要经历磨难的。每个人所承受的苦难不同,所有的痛都是当事人难以忘怀的伤,学会勇敢,变得坚强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烟花不会让人懂得,它化作的尘埃是怎样的温暖,他宁肯留下一地冰冷的幻象,一地破碎。如果你哀伤,你可以为他悼念,却无法改变它的坚持。——《人生若只如初见》如果不是因为看这本《天路行军1950:千名女兵徒步进藏纪实》,我根本对进军西藏的历史事件完全没有印象。作为九零后的我,除了书本中讲述的有关新中国成立起初的一些历史事件,鲜少会主动狩猎这些真实且相离并不遥远的英雄事迹,更何况如今的零零后。于是扪心自问,看到这本书,我内心深处思绪万千,正是因为还有历史记载,才让我们能够体悟当时的艰辛,百年后如果都忘记美好生活的来源,是否还会努力珍惜并且积极向上的奋斗呢。
红军长征,人人皆知,但是自人类有记录以来,进军西藏和红军长征是世界上最寂寞,最艰苦的两次大行军,这两次行军创造了伟大史诗般的奇迹。男人由于身体机构缘由,似乎要比女性更加占据有利条件,而当年十六七岁甚至年龄更小的姑娘们,究竟是如何忍受着生理上的考验,更严酷环境的洗礼,毅然决然进军西藏的。我内心深处除了满含敬畏,也颇为惊诧她们的坚毅。
作者在采访当年那些进军西藏的女军人时,看着如今已经白发苍苍,老态龙钟,甚至有很多已经不在人世的英雄们心中颇为震慑。我能够体会那种被梦想支撑着的勇气,我更是能体会在那个年代能够参军革命是所有青年的志向,如若生在当时,我相信我也会做出这样的举措。在感动中看着当年进军西藏的女兵的事迹,有一位让我思绪万千。就是周鼎桐女兵,她的父母坚决不同意女儿去那么艰苦的地方,况且家中还需要她扶持,然而那种偷偷摸摸的参加革命的举措,让我想到了当年高考结束后,我偷偷摸摸一人前往上海时的心理,年轻的势气让我们不顾一切的前进,不计较后果。周鼎桐大早上在家门口说“爸呀,妈呀,女儿对不起你们,女儿走了”,后来家人去追赶任是没有追赶得上。那种义无反顾的精神是追求梦想最美好的姿势。
二:无论发生什么都欣然接受,一切都是礼物。我们给予,我们接受。——爱丽丝•门罗《亲爱的生活》
要想成功,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用你的欲望提升自己的热忱,用你的毅力磨平高山,同时还要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看完《天路行军1950:千名女兵徒步进藏纪实》这本书,我想起我因为家庭琐事一度患上抑郁症,每天处于埋怨指责中,总觉得生活亏欠了我许多,但是这些进军西藏的女兵们虽是女儿身,却有着男儿心,坚强不屈,完全没有我们现代女性的矫揉造作。儿时,我深以为然,身体上的痛楚完全抵不上心理上的悲哀,至今我虽然依旧认可,但是扪心自问,我心中明了,如果没有强大的信念支撑着,无论是艰苦的生活还是坎坷的心理障碍,我们都无法顺心度过。
李国柱老太太,在当年进军西藏时,完全不会因为自己是女儿身就要求另当别论,毅然承担起抗木炭的工作,虽然掉在了队伍后面,但是倔强的她并未有丝毫抱怨,年龄虽小,但是志气强盛。我的一对儿女至今尚未成年,我期许他们能够像这本书中的女兵男兵们有着坚毅的品质,然而为人母后,确实也担心儿女受苦受累,这种矛盾的心理完全没有当年前辈们的义无反顾,我自愧不如。在进军西藏后,跟当地人之间的争斗更让我明白国家荣誉感的号召力,也许身为中国人,我们都会有满腔热血,都在努力保持着那个为家为民的斗志。
虽为女性,但是从不软弱的进军西藏女兵们,即使年华已经逝去,但是他们的精神就像长亮的灯塔始终照耀着新时代青年前进!本书上篇描写女兵们怀着报效祖国的热情,积极报名投身进藏部队,在雪山、冰河、沼泽地等严酷的自然环境下,以及后勤供应短缺、缺衣少食、高原反应等困难面前,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克服了生理和心理上的困难,终于完成了进军西藏的任务;下篇描写进藏女兵在不友好的西藏上层反动分子的喧嚣声里,为团结藏族同胞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建设西藏、维护祖国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天路行军1950:千名女兵徒步进藏纪实(修订版)》读后感(九):她们的事迹需要被传诵,应该被铭记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南京,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历时四年内耗惨烈的人民解放战争结束了。就在人们欢庆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两件影响全国的大事迎面而来:抗美援朝,解放西藏。
1945年8月,日军宣告投降。美、苏两国因对亚洲所占利益的协商无果,便将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为苏军受降区和美军受降区,即朝鲜和韩国。1950年,朝鲜人民军南下作战,企图统一朝鲜半岛,朝鲜战争爆发。7月5日,美军加入朝鲜战争。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1日,美军越过北纬38度线,企图统一朝鲜半岛,同时,美军飞机还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轰炸丹东地区,战火即将烧至鸭绿江边。10月8日,朝鲜政府向中国请援,中国应援,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
1950年的10月,中国的大街小巷回荡着嘹亮的军歌,昂扬的革命乐曲激荡着无数青年的心,热血沸腾的年轻男女踊跃报名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战场抗美援朝。轰动世界的抗美援朝似乎完全遮蔽了同一时段发生的和平解放西藏运动,而且在以后的无数个日子里,人们更多的是对“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抗美援朝的津津乐道,而对进军西藏的事迹知之甚少。
和平解放前,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封建领主专制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西藏的历史和现况,决定采取和平解放方针,多次通知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来北京商谈和平解放事宜。1950年1月,西藏政府的部分上层人士妄图以武力对抗,在西藏东部的昌都一线调集军力,布兵设防。完全低估了中央政府对领土统一的决心和底线。可谓蚍蜉撼大树,不自量力。10月,人民解放军渡过金沙江,解放了昌都。此后,中央政府再次敦促西藏地方政府派代表来北京商讨。西藏政府的爱国上层人士和提前亲政的十四世达赖喇嘛接受了和平谈判的意见。1951年4月,西藏地方噶厦政府派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到北京谈判。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同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在北京签署了和平解放西藏的《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25日,中央军委发布进军西藏的训令,接受进军西藏任务的第18军从川西出发向西藏进军。经过118天的艰难跋涉,10月26日,第18军进入拉萨,并举行了庄严的入城式。
这是历史史料中对解放西藏的记载,对第18军进军西藏遭遇的磨难和阻碍谈之甚少。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就当时的条件来说,进藏道路之难远远过于上蜀道。从川西到西藏,行程四千多公里。如今,平坦顺畅的川藏公路,“天路”之称的青藏铁路和直飞拉萨的航班,一天内往返两地都不是问题。而在70年前,这些都是没有的,执行进藏任务的第18军是徒步前往西藏的。我们都知道,红军长征是对体力和意志的残酷考验,而第18军徒步进藏的考验也毫不逊色。从川西出发,他们翻雪山,过沼泽,趟冰河,忍饥饿,洒热血,勇牺牲,历经千辛万苦,到达西藏。这段路途,即便轻装前行也困难重重,朝不保夕,何况他们还要背负沉重的行囊。而更令人震惊的是,在这进藏队伍中竟还有一千一百多名女兵,她们是文艺兵、医院卫生员、机关机要和通信兵,她们都只有十六七岁。此次进藏,除了和平解放西藏外,还要完成汉藏两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重任,这意味着她们很可能要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西藏。相较于男兵,女兵的进藏之路更加艰难重重。1951年,新中国刚刚成立不到两年,积贫积弱的现状还未有好转,个人防护和卫生物资奇缺,无疑为女兵的漫漫进藏路增添了更多的磨难,并在她们身上留下了高原的印记。而这还只是众多磨难中的一小部分。她们还要承受高原条件下的缺氧、断粮、无路等磨难,同男兵一样,她们也要背负沉重的行囊,对于正值花季的她们来说,无疑是对其体力和意志的磨练。即便磨难重重,她们依然没有掉队,跟随进藏大军走进了西藏,扎根西藏,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她们的任务。
《天路行军1950》插图《天路行军1950》插图这一千一百多名进藏女兵的事迹和经历若未被笔墨着色,终将随她们的逝去而沉寂,流散于时间的缝隙。幸运的是有人关注了她们,并将她们的事迹和经历记录整理并书写成册,这就是纪晓松的《天路行军1950:千名女兵徒步进藏纪事》。作者为采集事迹走访了北京、成都、济南等大小城市10余个,采访健在的进藏女兵100多人,收集了140多张珍贵老照片,再现了那段艰苦而辉煌的岁月。
《天路行军1950》作品分为两部分,上篇 “行军在死亡线上”,下篇 “感天动地汉藏情”,将女兵们报效祖国的热情,投身革命的积极,在严酷条件下发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为汉藏融合、维护祖国统一做出的巨大贡献描绘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上篇 行军在死亡线上下篇 感天动地汉藏情进藏队伍承受的磨难和阻挠,更令我震撼和景仰的是他们对人生荣辱苦乐的淡然和超脱,如唐崇敏,如马兴壁。我曾不解,为什么那个时代的人们可以为公共事业而放弃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而后又不发一声地回归平淡生活。是信仰,还是天真?也许这就是时代赋予她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吧,就像今年年初的新冠疫情期间,主动请愿前往武汉重灾区的医护人员身上体现出的精神一样。“青春无悔乐奉献,甘洒热血自恬然”,她们的事迹需要被传诵,应该被铭记。
本书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