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母亲》经典观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母亲》经典观后感1000字

2021-02-08 03:04: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母亲》经典观后感1000字

  《母亲》是一部由高力强 / 曲立君执导,岳红 / 王虎城 / 刘敏涛主演的一部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母亲》精选点评:

  ●平淡而生活化,比较真实;神奇的是明家姐弟这么早就合作过了

  ●记忆最深的是小妹把吃的油饼藏在衣柜里,小弟把整钱换成一麻袋硬币去交学费。

  ●小学的时候看的电视剧,但是哭的要死,最近靳东火了,才知道原来里面红兵的扮演者是靳东

  ●明楼和明镜穿越到这部剧里还是姐弟

  ●很接地气。我无法忘的一幕是王阿姨给父亲系围脖的那一幕

  ●小时候看的。从这里认识的靳东,和静妃娘娘,啊,小时候。

  ●灵光乍现,居然真有靳东。好多片段还记得。很感人。

  ●朴实的亲情令人动容

  ●小时候看过觉得很感人,拿出来复习,看到15集实在忍不住了吐个槽…一家子窝囊废,红兵被马萨他爸推一下就滚下楼梯犯病了,许小军把马萨他爸找来让他交手术押金红兵他妈还不让…我真是醉醉的…气死我了!就红霞一个正常人

  ●印象最深的有困难时期小妹用香油煎馒头片。还有小军穿着病号服走在医院的走廊上,一直走到光里,到了青年。

  《母亲》观后感(一):一点想法~

  我的妈呀,这个电视剧我昨天熬夜到5点多看的,就是在抖音刷到了那个小姑娘红英,到爱奇艺就出不来了,我一开始以为是喜剧,因为看到抖音都是那个小姑娘的搞笑的片段,没想到那么感人,我的妈呀,这三个孩子太懂事了。 而且红兵的同学也很好,一开始我想的很狗血,就是红兵的同学会嘲笑他,然后发生争执,然后红兵的病犯了。但没想到他们同学那么好,那么善良,而且邻里之间也没有狗血的勾心斗角,误会作对什么的。真是挺符合现实生活的,不想现在的电视剧,到处乱加矛盾,然后凸显主角的光环☹️。(我很好奇为什么小秋对红兵那么好,我感觉是跨年交,我感觉小秋还有着内心的童真,不知道和她搞艺术有没有关系) ps:还有,我要跳槽弹幕,有时候我打开是想看看网友的的剧透,因为我担心后面有非常难过的事情,我要有个心理准备。结果讽刺的是,银幕上体现的那个时代的美好,在弹幕就被说的那么不堪,人家爸爸在外面工作,我认为是因为这个剧凸显的是母亲,所以没有细讲父亲,然后弹幕就说人家父亲出轨了...我都是无语!而且还站着上帝视角评论人家小孩子,小孩子一定要那么善解人意吗,里面的红兵已经很懂事了,当他怪秋发生时,网友就开始说他怎么怎么不懂事,我的天,这不是很正常吗,我知道“不借是本分,借是情分”,心理明白是明白,但是有时候事情发生的时候,大人心理也会不舒服一会,更何况孩子,然后弹幕就开始说,我晕,我不相信弹幕里面的人现实生活会想他们要求主角要求的那么好。而且我感觉如果剧里面真的像弹幕里面这样演,网友有该说假了,反正他们总是有理。

还有为什么弹幕总是有人问有没有人看吗,烦死了,没有人自己看不就好了,无语

  《母亲》观后感(二):生活中的苦与坚持

  因为靳东看的这部,不过,没想到98年的剧居然比现在很多家庭伦理剧要强许多。

  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人,很多时候都做不到黑白分明,应该是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很难做到。

  绝大多数的事、人,都是介于黑白之间。

  而母亲这部剧,较真实的从生活的细节反映出了这点。

  剧中有几个段落我印象深刻,小妹很喜欢的演唱会,虽然拿到票但还是高价出售了。家庭的负担,环境过早的教会了孩子,每分钱都很重要,娱乐爱好是一种奢侈。有意思的是,拿着票钱回家后,兄妹商量的是把原价退还给小秋姐,余下的钱算是自己赚的。这是我看到的非常真实的情节,不像一些道德模范的表现形式。

  父亲在小站里与王阿姨,有人说是接近柏拉图式的爱,我觉得,更多是一种患难与共,相互支撑,依靠的情义;父亲,一个中年男人,家庭背负的经济压力,对这样一个老实的男人来说,他所能做的就是靠自己的苦来尽力承担。王阿姨,丧夫,子不孝,剩下的大概只是活着,可人活着也要有个支撑,于是,这样的两个人靠着彼此,渡过一天天。这不是爱情,但是情。

  小秋姐,必须说的人物。她真的是一个好人,好女人,如果哪个男人获得这个女人的爱,会很幸福。她这一生,除了身为母亲对孩子的母爱,大概给予最多的就是对红兵的爱。我认为,她对红兵的爱,已经超过了爱情,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情义,无血缘、非夫妻、超友情,她投入她最至诚的感情,无所求。她是如此善良,可惜命运从来都是冰冷的。我想,她到最后是没有遗憾的,可能唯一感到愧对的是对孩子,对自己的母亲。

  这部剧的名字叫母亲,也正如这个称呼,整部剧是站在身为儿子的红兵的视角,看遍身边的人和事。这部剧对红兵的内心描写,是通过很多旁白读出。整部剧,红兵的情绪波动不大,他是一个过早成熟的少年,把很多情绪沉在心底。有两个段落,一是他帮小秋换外币结果被骗,去找同学的父亲受伤,回来的路上,他清楚知道自己又犯病了,最后选择躺在天桥下就这样结束自己的生命。一直以来,他都是安静的,默默的,就像大家看到的那样,只到这一刻,我们才看到,病、债、拖累、死亡,一直累积在他心底。另一个段落,红兵去列车站接父亲回家过年,由开始的不了解到最后知道父亲的艰辛、王阿姨的苦和对父亲的照顾,他的表现几乎超过了一个成年人。磨难、病痛,让一个人早早的就理解了生活。

  其实还有很多可圈可点可写的,不过,我懒嘛,以后想到了再写。

  最后说演员,哎,忘了说大姐。红英真的是个好大姐,幸好上天对她还不错,她的丈夫能如此爱她,算是补偿一些她不能实现个人梦想的遗憾吧。

  才20岁吧,这时候的靳东,太瘦了,稍微修饰下真的就是本色演出。虽然表演谈不上任何技巧,但没进中戏就能有这种发挥,真的,真的就是天生吃演员这碗饭的。

  最后,我说再多也没用,只有看了的观众才能理解。这部电视剧值得一看。

  《母亲》观后感(三):许多抠门的人,或许并非恶人。

  

挺喜欢这部剧的,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过,最近想起来就去优酷重温了一遍。

可能是因为年纪大了心态不一样了,再看这部剧,在感叹亲情与母爱的同时,衍生出了许多别的想法。

首先说好的地方,顾名思义,这部剧的主题就是母亲秀英。但是在母亲的塑造上,编剧并没有把她写成一个知书达理、温柔、隐忍的母亲,她反而有很多的缺点。

她脾气暴躁、性格冲动。为了一捆韭菜,一定要争这口气,最后赔上了自己的奖金。

她没什么文化,也不懂教育。写封“借钱信”,连亲戚的“戚”字怎么写,也要问自己正在小学的儿子。对于自己的小女儿,只会以损以骂为主。

她不像一个被圣母光环笼罩的“女主”,反而像一个普通人的母亲。

这是这部剧真实的地方。

其他地方也有优点,在此就不一一细说了。

这次重温让我产生的新感悟,如果要上升到三观的程度我认为是有点过了,但是确实让我不太舒坦。

小时候看这部剧,我觉得小秋姐和大杨阿姨最好,是大好人。小秋姐一直无私的帮助红兵,大杨阿姨一直帮衬着母亲。

反观其他人,动不动就逼账要账,母亲一家每次刚遇到一点开心的事,马上就会上门一个“讨债鬼”。

因为借钱四处碰壁的时候,我也会觉得这些人真坏,见死不救!

然而现在重看,我却觉得,这部剧实在有一点丑化债主的成分。

剧里,母亲为了救小儿子红兵的命,到处借钱,欠了一大笔债。身边不管是熟的还是不熟的,只要出场过的家庭,基本都是母亲的债主。

然而众多债主当中,没有被丑化的只有邻居小秋和母亲的“闺蜜”大杨阿姨。

“越有钱越抠门”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这次重温,我没有完完整整看完全剧。但是在我仅看了的剧情中,有三处情节提到了这句台词。

第一次,是母亲让姐姐给大姑寄一件大衣顺便借钱。红英说前脚寄东西后脚就要借钱不太好,母亲说“你还不知道你大姑抠门吗,寄点东西好开口。”

第二次,在向大姑寄大衣后,大姑没有回音,亲戚中也不富裕的二姑却寄来了钱。母亲说“越有钱越抠门,一定是大姑告诉的二姑,抠门的大姑自己不愿意借,反而最穷的二姑寄钱最多”

第三次,是在红兵长大后,家里刚刚从小秋家买了旧电视机,红霞在家里试穿刘卫平送给姐姐的时装,正逢债主曹丽阿姨来访。红霞见曹丽看起来好像发财了,一时虚荣心上头开始吹起了牛,把黑白旧电视说成大彩电。结果曹丽信以为真,认为母亲有钱不还,闹到了母亲单位。最后母亲为了争“一口气”,连夜去借钱也一定要立刻还上曹丽的钱。红兵对母亲说“不要和曹丽那种人一般见识”。

大姑与曹丽是不是真的抠门,我想确实是的。

可是主角一家有没有资格批判人家的“抠门”,我认为是没有的。

从剧里不难看出,红兵生病欠下的债务,对于主角一家是非常沉重的,如果不是因为红英去了深圳赚到了钱,母亲很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还清债务。也就是说,母亲一家本身对她们借的钱,并没有完全偿还的能力。

一个月薪3000块的人,去银行贷款3千万,银行都不会贷给你。

那个时代,信息没什么是保密的,红兵的病又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事情。母亲身边的人不可能不知道母亲一家负债累累,还钱是极难的事情。

这种时候,能愿意伸出援手借钱给母亲一家的,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善良了。

更何况,母亲一家的“还品”并不算太好。虽然每个月都有努力还钱,无奈债主实在太多,每个债主不可能每个月都能拿到一部分还款。

另外,母亲一家确实有“拖账”的习惯。在留出家庭日常所需的生活费之外,并没有把全部的钱都拿去还债。红霞想看谭咏麟演唱会、想接手小秋家的电视机,母亲都没有反对。

然而这个时候并没有清账啊!在钱没有还清之前提升生活品质是不是没那么必要呢?

更何况,借给母亲一家钱的人,也并非都是什么大款富豪。其中也不乏自己家也就是普通温饱水平,长期要不回借款会被家里人念叨的人。在这种前提下,催账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

而且有钱的人也并没有义务一定要“不那么看重钱”。

这部剧总在说越有钱越抠门,“曹丽看起来像发了,应该不会是来催账的”,给我的一种感觉就是好像有钱的人的账是可以拖一拖的,有钱的人就不应该急着催账,因为你已经很有钱了,你又不差这点钱。

最后歌颂的真善人,只有无数次无偿救助红兵的小秋,和多年不催账、“有求必应、有忙必帮”的大杨。

可抠门的大姑、暴发户曹丽、扣母亲奖金的主任、爱占小便宜的魏阿姨、虚伪爱端架子的小秋妈,又有谁真的是恶人呢?

他们也曾对母亲一家伸出援手,只因为没有足够“大度”,没有把借款视作捐款,就被营造成了“讨人厌”的角色,实在有些不太公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