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魂记》观后感精选10篇
《惊魂记》是一部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珍妮特·利 / 安东尼·博金斯 / 维拉·迈尔斯主演的一部悬疑 / 恐怖类型的电影,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惊魂记》观后感(一):爱的需求
这部影片给我的最大印象是片尾处的心理学分析,真佩服大师希区考克的悬念安排。它是希区考克恐怖惊悚片的代表作,在1960年的当时,这部影片可谓好莱坞最暴力色情的电影。而我决定看这部电影,是因为最近正在学习心理学的一些学说,想知道更多关于心理学的内容。关于这部电影里的恐怖的镜头,我是没有感觉的,因为现在的《咒怨》,《午夜凶铃》、《笔仙》等恐怖电影,已经远远超过了它。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恐怖免役能力。当然,要是你有点胆小的话,里面的玛莉莲和柯侦探被杀的镜头还是很刺激的。
影片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是真相直到最后的心理学分析才大白。记得以前曾看过一部电视剧,武侠片,里面有个女人也跟贝斯一样,有双重性格。白天的时候是一个人的性格控制了她的肉体,晚上的时候又是另外一个人的性格。当时,我觉得这简直是拿观众开玩笑,世界上哪会有这样的事呢,太离奇了,纯粹是虚构的。所以,就没再看了,也记不得片名了。
直到我看了这部电影,我才知道,这个世界上很大,什么事都是有可能的,很多事自己都不知道。世界上真有那种精神病人,具有双重性格,一会儿是这个人,一会儿又变成另外一个人了。
影片里的心理学家说分析说,原本父亲死后,贝斯母子靠遗产俩过着平静的生活,尽管母亲有些专横,但俩人还是相互依靠地过着日子。后来,母亲结识了一个男人,贝斯感到自己被母亲遗弃了,心里受不了刺激,于是就把母亲和情人给杀死了。但同时,贝斯心里有无法承受的罪恶感,于是,他就把母亲的尸体从棺木中偷运出来,做了相当的防腐功夫后,收藏在地下室里。这样,母亲就依然“活着”,至少贝斯是这样认为的。但母亲只有尸体存在,于是贝斯就常常把自己代入母亲中。有时,他会变成两个人,并能进行对话,还能模仿母亲的声音。有时,则会完全变成母亲。当贝斯对住在旅馆里的女客人起色心时,“母亲”就会发狂,会把女客人杀了。
这不禁令人恐惧,我们的心理是如此的脆弱。每个人都需要爱,需要别人的尊重与接受,一旦这个要求得不到满足,心理就会扭曲,人就会走向反面。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被爱是一个人的基本需求,而爱的能力则是一个正常人的判断标准之一。这在Freud和Rogers的学说里,都有重要的体现。比如:Rogers认为,我们都有被接受与尊重的天生需求,而当这种要求的满足被有条件的提出的时候,常会使我们不自觉地去满足这种条件,以维持重要他人的尊重。这时,我们往往会以他人看自己的眼光看待自己,来行事,而不会再听从自己内心体验的指引,我们就越来越变成一个社会意识的产品,而这就是各种心理疾病的起源。
《惊魂记》观后感(二):满场尖叫
原始的恐怖,天然去雕琢,调动你心魂的影片,就是纯粹的担心主人翁的生死,是很多现在的恐怖片很难做到的,没有炫人的惊悚场面,简简单单的场面,加上演员到位的表演,就足以惊吓你,它的恐怖在于不存在的真实,你可能永远不会遇到这么一个psycho,但这样人物的命运又显得那么真实。男主角,psycho实际是缩影,是我们每个人的夸张实体,人的多重面在这里,让你看得透彻极端,你可以说这是你心理的小天使和大恶魔的斗争,但远没有那么肤浅,影片是不是告诉我们,天使永远战胜不了恶魔,我猜没有到这一层,希区考克只是想让在惊吓我们后,最后体会到我们其实在自己吓自己,希区考克似乎在问我们:你有没有被这样的自己吓到,psycho最后的独白,也更像我们的自欺话语。
《惊魂记》观后感(三):精美的镜头,悬疑的开山祖师
这大概是除了《孤儿》以外看过的一部极少血浆的悬疑电影了。其实有的时候电影里面暴力内容的使用是导演为了表达一些东西,而用得暴力越少,却能表达导演的意思,那导演的功力就越高。说的就是《追魂记》。
希区柯克作为一名电影大师,他每一帧镜头的语言都让人敬服。一开始女主角携巨款逃走的时候,当场景只有女主角一个人的时候,这时候女主角紧张焦虑的表情和紧张的配乐让人感觉到她的心情,包括她不时望向警察的眼神也证明这一点。
镜头语言还要说的就是光影,诺曼的脸部一般都是打上充足的光线,可是当他假扮成他母亲的时候,脸部是完全黑色的,还有就是当私人侦探被杀的时候,他望向沼泽的俊俏的脸也全被黑暗遮挡。我们一开始以为是他母亲干的,但这一幕让人开始怀疑他个人。
一开始男女主角聊天的时候,聊到逃离汽车旅馆的时候,诺曼的态度忽然发生大转变,看得出他对这里有种特别的依恋,再看到他虽然恨母亲,但还是想照顾她,也隐隐看得出他的病态。人心理上的问题其实来源于童年的伤害。作为自小丧父的诺曼,自然对母亲十分依恋。但是父爱的缺失却是让诺曼对母亲有一种占有性的霸道的爱,这也是精神分裂的原因和表现吧。
《惊魂记》观后感(四):我们往往会以他人看自己的眼光看待自己
光线暗影在眼眶中晃动,就如现实生活中闯进了陌生与焦灼,不舒服是因要被动地感受未知或伤害,而这种操控的力量似乎是神作的,精得密不透风,强得不惧骇浪。
小提琴单调高昂的重复着几个音节,拉动你的心脏急速跳动。大提琴象征性地缓和一下,却只有让你呼吸停顿。
每个人都需要爱,需要别人的尊重与接受,一旦这个要求得不到满足,心理就会扭曲,人就会走向反面。被爱是一个人的基本需求,而爱的能力则是一个正常人的判断标准之一。
我们都有被接受与尊重的天生需求,而当这种要求的满足被有条件的提出的时候,常会使我们不自觉地去满足这种条件,以维持重要的人的尊重。这时,我们往往会以他人看自己的眼光看待自己,来行事,而不会再听从自己内心体验的指引,我们就越来越变成一个社会意识的产品,而这就是各种心理疾病的起源。
《惊魂记》观后感(五):时代局限性这个词也有局限性
人格分裂的题材已有不少影片涉及,像《禁闭岛》,《搏击俱乐部》这类经典,但是即使是在看过较多此类电影的我去看《惊魂记》时依然没能逃出此套路,因为你很难想象这类电影居然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有导演能够驾驭了。
但是对比《搏击俱乐部》,我认为这部电影更出彩,因为前者在演绎双重人格时就是直白地通过两个演员的表演去展现,在谜底揭开时,很像导演很粗鲁在说:“ 你眼睛所看到的另外一个人是假的,因为他是被想象出来的。” 然后你就会觉得很惊讶,甚至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因为人人都相信眼见为实,这样就好像导演说你瞎了,但你也只能接受这个设定,被动地认可这个结局。但在《惊魂记》中,导演并没有让你直接看到两重人格,而是首先让你的耳朵这一第二器官慢慢感受,逐步放松警惕,最终通过眼睛的一瞥(看到主角抱着他妈妈下楼)来确认事实就是如此。整个过程不紧不慢,细腻入微。但在谜底最终揭开时,你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只是一具尸体!然后整个认知都被这一个线索推翻,但是!你不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因为你看到,听到的都是真的!这样的结局摆出来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接受,而且是心服口服地接受,因为不是导演欺骗了你,是你自己欺骗了你!
一般经典电影因为时代局限性,它当年的独创手法已被现代人司空见惯,因此再次观看时并不能完全引相同感受,但《惊魂记》却独树一帜,甚至即使放在现代电影中去比较依然出类拔萃,很难想象如果回到60年代,这部电影是种怎样的存在。
说希区柯克伟大,不得不服!
《惊魂记》观后感(六):恐怖的魅力
惊魂记是希区柯克的电影代表作之一,不仅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褪色,反而会历久弥香。他自认为是个胆小的人,却拍出了诸多令人恐惧的悬疑片。
古老的房屋,神秘的氛围,幽灵般的人,营造了阴森的感觉。精神分裂者都幻想存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有时候在外人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一个人,却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不由令人不寒而栗。
浴室杀人案作为很多发行CD的封面,倾注了希区柯克大量的心血,当初为了这几四十五秒的镜头,花了7天的时间来完成。
稻草填充的猫头鹰标本含义深远,一方面象征着受虐色情狂诺曼在黑暗中窥视着玛丽安,另一方面也象征着诺曼藏匿着的稻草填充的母亲。
电影结束的时候,诺曼的自言自语再配上诡异的笑容令人毛骨悚然,脊背发凉,场景的恐怖是通过技术营造出来的,会随着技术的发展渐渐失去恐怖的魅力,而心里的恐惧则是永恒的,这也这是希区柯克电影至今仍有不凡吸引力的原因所在。
《惊魂记》观后感(七):有些东西会留在你的记忆里
警告:如果你没有看过这部片子,如果你有兴趣,那千万不要看任何剧透,不会让你失望的。
看这部电影是十多年前,算算那时自己还刚上初中。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平时接触到的基本都是“政治上正确”,“思想上先进”的东西。电视上放映的美国影片,不是像《荒野大镖客》这样的西部枪战片,就是像《出水芙蓉》这样的歌舞片,总之都是情节简单,结局完满。而一个寂静的夜晚,就是因为这部影片,成为了记忆中永恒的痕迹。
其时有线电视服务刚刚起步,而国内自产的节目远远不能满足收视需求,海外引进的电影,电视,动画片和娱乐节目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故而总会有一些按照现在的标准难以放映的影片会被播放——比如《理发师陶德》这样的片子估计就过不了广电的尺子。那日正是周六,晚上的时间我可以自由支配,于是和这部影片相遇了。
刚刚开始,看到女主角玛丽莲与男友相会,还以为是部爱情影片,但是直觉又告诉我爱情片决不会这样开始,果然很快玛丽莲就偷了老板的钱逃跑了。伴随着紧张的气氛,她一直忐忑的开着车,担心着每一个经过的警察,我妄自猜测着这么美丽善良的姑娘难道就这样成了一个罪犯。还好天人交战之后,玛丽莲终于决定在小旅馆里住一夜就去自首,可是就在那天晚上,她被一个闯入浴室的黑影残忍的刺死了。
我第一次知道一部电影可以让女主角在三分之一的时候被杀死,可以让精明的侦探横尸,可以如此把观众玩弄于股掌……
这样一部影片,如果跳着看,恐怕会完全不知所云。情节的波折还是其次,就我来说,读书或者看片的时候,总会就已知的信息而对故事未来的发展做出预测,对下一步会讲述什么有所期盼,但是该片总是令我的猜测落空,而事态的发展也常常出人预料。
我想,一部优秀的悬念片的特点就是,观众总是似乎比剧中人知道的信息多一点,但也仅仅是多一点,甚至这多的一点也常常似是而非,往往在最后观众才发现原来自己才是被蒙在鼓里的人。
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就这样被扑朔迷离的故事所吸引,看了一个晚上。那晚我破天荒的失眠了。
我忘不了与玛丽莲相遇时的清涩敏感的诺曼,那个暧昧的窥伺孔,浴室里残忍的谋杀,两辆缓缓沉入沼泽的汽车……
《惊魂记》观后感(八):从浅显的心理层面说Psycho的启示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希区柯克的电影。
这个悬念大师的惊悚影片
讲述的是一个有精神分裂的小青年的事。
并用各种电影的手法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做出了一定的解释和表达了自己的理解。
片中的主人公因为恋母将其母亲和继父杀害,却为了在心中消除自己的罪恶感而精神分裂,并扮演起母亲的角色,每次他遇见适龄的女性,他就想象着母亲十分地反对,并扮演母亲将年轻貌美的女性杀害。而醒过来的他,以为是母亲干的,出于“孝心”,每次都要为母亲清理现场。
当最后他被捕的时候,他仍然在扮演着自己的母亲,那种纠结的表情,那种自言自语的神情(算是精神分裂者的自我重建),让人觉得他何其不是一个备受折磨的可怜之人。
“这种心理问题、各种纠结产生的根源,是人的狭隘。
俗话说,小成靠智,大成靠德。
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你和我、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
很多人只是了解自己的心理表面,即自我层面。我们平常看一个人,也往往只看到他/她的自我层面。而他的本我,没有多少人会了解。而其实人的自我认知是十分复杂的,甚至连本人也不能很好地察觉、了解。
有些不正常的人,反而表现地最完美,最正常。因为他们想要隐瞒自己身上,心理的某些缺陷,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不认同自己。
那些旁人看起来不太正常的人,反而能表达最真实的自己。
人就是要做一个不完美的自己,才是最真实的。”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在追求本我。以求达到本我超我,自我三者的和谐。
所以要直面自己的缺点,学会包容别人。
面对困难要有主动、外向,重建的心理。
而人能认识到自己本身的不完美,并毫无畏惧地面对困难,才是最勇敢,最真实而无悔的人生。
塑造一个最真实的自己,永远这是一生中都要完成的事。
《惊魂记》观后感(九):精神病杀人凶手也可以很惹人怜。。
看这个之前我实在是被剧透得太严重了,虽然只是一点,但却是最最关键的一点,所以对Norman的行为根本没了怀疑猜测,也没有了最后被剧情峰回路转的惊艳赞叹。但是想象除开这个因素,我会真的认为人是妈妈杀的然后儿子一直帮忙cover。
然后现在是2013年,希区柯特死的时候我爸妈可能也还没结婚,基于我一个九零后的小屁孩,审美完全与我曾爷爷奶奶级的审美相差甚远,看一个黑白没有字幕的老电影,掉一颗星是很正常的。
然而除开以上,我四颗星是给一个跨时代的好电影的。对,跨时代,就算这个电影老掉牙,但我在深夜一点多看也完全没有困意;就算我被提前剧透,揣摩猜测主人公在想什么、他们正发生什么事还有一些惊悚画面和音效还是很有意思的。
说它跨时代,我看完后有稍稍考虑了一下,这在60s应该是个很先锋的东西吧。。我这样说不知道对不对,因为毕竟我没看过几部60s的老电影(欢迎指正呵^-^)但对60s的各种喜剧、小说什么的的印象就是人物都挺鲜明的,正就正邪就邪,反派似乎就应被彻底唾弃。而男主/反角形象通常都是英俊高大英气满脸,要不就很丑很样衰满脸坏笑(当然还有别的啊什么巴黎圣母院的呵呵呵)。然而这部戏的男主/反,却是罕见的彬彬有礼、温文尔雅,修长瘦弱,看起来软弱无力,笑起来阳光无害。虽说现今大千世界,什么电影、什么主角没有出现过,但我考虑了一下,这样的人物在当时应该是很先锋的吧。。
另外,我想说先锋的是女主(对,就是那个没到一半就被残忍杀害了的那个美女),不像现代泛滥的各种好莱坞(中国就算了擦的好多都不入流的)惊悚片里面的主人公,她没有什么楚楚可怜的身世,甚至也不是无辜卷入事件里的,她自己身上也有不想被人知道的事,电影就是从她的逃跑开始的,这不禁让我对她也没有什么情感倾向:P
然后,还想专门说说男主。。他这样柔弱可怜、睁着一双无辜大眼的杀人犯,在他装扮成母亲、思想成为母亲,让我觉得很变态很恐怖的同时还会让我对他产生巨大的同情心。。
呵呵,,这。。只能说AnthonyPerkins爷爷真的是个笑起来阳光纯洁无辜的忧郁美少年啊!!!哈哈,Tony真的好像Adrew小加菲啊不是咩><一边看一边这样想,越看越像啊!!!当我在看这些当年经典的时候,真的难以想象些人现在都是爷爷奶奶或者已经过世了,当时看爱达荷就是这样的感受。
对于男主,还想说的就是在他身上表现出强烈的俄狄浦斯情结啊,感觉这个小男孩很容易发生吧,,老豆们真的要好好陪陪自己儿子啊!!
我看这个电影很容易上脑的东西,或者说看完之后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呢?就是......“登。登。登。登。,登。登。登。登。...”对啊!!音效实在令人难忘啊!!看来这是惊悚片很重要的元素,一部这么老的电影都可以很好地抓住这一点。。
结论就是嘛......以后看什么千万千万千千万万不要被剧透啊!!><
《惊魂记》观后感(十):谢谢你
影片用三十分钟铺垫一个受害者,就是让我们以一个受害者的角度,感受,情绪,来面对疯狂地乱刀。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以为受害者是主角,直到私家侦探被杀我们才被摆到剧情正轨。诺曼才是我们的主角。
之前有很多受害者,但这个受害者有点麻烦,引来私家侦探和姐姐男朋友的调查,男主不得不面对这些,显然最后失败,所有的一切真相大白。前面冷静平淡的铺垫与之后的惊悚悬疑形成反差,也是这种反差造成惊悚悬疑。
最恐怖害怕的不是杀人画面,不是干瘪的尸体,而是诺曼以母亲的人格装束出现时,那种扭曲的人格才害怕,甚至回想起来都有后怕。
第二次看应该注意回味的片段:诺曼与玛丽莲的谈话 诺曼与母亲的争吵 诺曼处理尸体有条不紊 诺曼与母亲总有时间差。
影片虽然是黑白,但画面精致,镜头运用的非常好。此题材影响了之后的很多影片。
当警察把毛毯递给诺曼时,妈妈说了声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