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寻找中国之美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寻找中国之美读后感精选

2021-02-09 02:54: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寻找中国之美读后感精选

  《寻找中国之美》是一本由傅国涌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寻找中国之美》读后感(一):行万里路去看万卷书中的中华之美

  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受时间、条件、环境等各种因素,不能亲自前往的美景,可以通过读这万卷书来实现对其的欣赏感受,但是这书读的多了,心中还是不免想要去这万卷书中所讲述的地方看个究竟。所以这万卷书是要读的,这万里路若是有机会,还是要行走的。

  《寻找中国之美》,一本与以往不一样的游记。是一本根据游学途中的讲解录音整理而成的文字记录,再加上参加游学的孩子们根据游学经历而创作的游历习作,一本特殊的游历之书就这样诞生了。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看到历史学者儿童母语教育践行者傅国涌,是如何带领着一群孩童踏上了他们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旅程。一行人先后前往北京、南京这两个极具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去清华园、圆明园、颐和园、秦淮河、台城、石头城等浙西具有文化底蕴的著名景点,亲身去感受以往只在书本画卷中看到过的那些美丽景色,通过先生们的精细讲解,了解那些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人与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与蔡元培、胡适、梁启超等那些曾经的历史文化名人进行穿越时空般的对话,在这场万里之行中找寻历史的风貌与中国文化之美。这是一场特殊的游学活动,也是一次难得的人生经历。孩子们有感而发,纷纷的写下自己通过这一场游历中心中所想所吾,与之前先生们所讲解的内容互为呼应,共同成就了这本《寻找中华之美》。

  翻阅这本《寻找中国之美》时正逢我刚刚检查完自家小淘气的作文作业。言语之空洞、结构之混乱、词语之匮乏让人看得不由的冒火。虽然早在之前的家长会上老师就提醒过,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作文是孩子们写的难受,老师批改的更难受,但是看到这本《寻找中国之美》中孩子们所写的文章后,我深深的感觉到并非完全如此,只是真的应了那句常说的无可奈何的老话,别人家的优秀孩子没有生到自家而已。

  这些年龄只有9到11岁的孩子们所写出来的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文字功底与思想意境,怕是连许多成年人都要自叹不如。就像是作者在此书的前言中所说的那样,从这些孩子的文字中我们不仅仅看见了沧桑,还看到了未来。少年们对中华之美的感悟变得越来越深,他们的心灵也在这一次次的游历中逐渐的丰满起来。

  由此可见,这万卷书自然是要去读的,而这万里路若是有机会,还真的一定要去行走的。

  《寻找中国之美》读后感(二):灵魂深处美不胜收

  《寻找中国之美》看 到这样的书名,相信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的见解,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几乎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都是可以让人骄傲的。在本书中,作者选取的两个地方是中国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分别是北京和南京。这两个城市都是近代中国的都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作者通过在这两个城市的对话,展现了中国之美,更深刻的揭示了最美的其实是深藏于人们灵魂深处的美。

  《寻找中国之美》的作者是傅国涌,作者不仅是一个作家,同时也是一个历史学者,还是儿童母语教育践行者。作者长期以来主要关注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特别是百年中国言论史、知识分子命运史、企业家的本土传统、民国教育等。这些都是和人们精神层次有着深刻关联的事情。因此通过这些可以看出作者的醉翁之意,也通过本书向读者展示了人们灵魂深处的美。

  翻开这本书,书的封面就已经非常的美丽了,美是相对的,是一种感觉,封面的这种紫色的花其实就是非常美的。继续阅读你会发现,作者带领我们走访了北京的大好山河,欣赏了美不胜收的风景,同时也通过这些风景带入了人文气息,而风景是千篇一律的,似乎任何地方都有。然而人文气息却是不可复制的,这些在人们灵魂深处的美才是最为独特的,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

  本书其实是作者的一本游学笔记,带领着众多的学子们一起,走访了众多的高山大河,欣赏了名胜古迹,并且在每一处都对话于杰出的人物,让我们感受到这些杰出人物的风采。让我们了解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作者虽然走访的是名胜古迹,同时也是沿着众多人杰的足迹开始了寻美之旅。让我们不仅欣赏到自然界的秀丽风光,同时也感受到众多传统的文化之美,更是深刻的认识到众多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最美。

  书中分为北京的教育文化之旅,还有南京寻梦之旅,这是中国最为著名的两座新城,也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其实一个地方的美,是很多方面的,有自然界的秀丽风光,还有人为修建的建筑,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人文气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啊。所以最为重要的美还是人文之美。

  《寻找中国之美》是一本非常不错的类似文化教育作品,作者通过带领学子走访北京以及南京两座城市,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地理之美,同时深刻的诠释了人文之美,才是最能代表中国的美,很不错的一本书,喜欢。

  《寻找中国之美》读后感(三):双城游学记

  傅国涌先生,带着一群童子,到北京进行教育文化之旅和南京寻梦之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深入了解这两座古老的城里的名人和旧事,欣赏这些有故事的景点,长城、红楼、未名湖、清华园、香山植物园、圆明园、颐和园、秦淮河、台城、石头城等景点。所以,有了《寻找中国之美》这本书。

  读书之余还要亲临祖国的大好河山去感受这些古老灿烂历史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学习是一种乐趣,就像是探险,还必须经过千山万水跋涉才能得到的收获,其中滋味更是自己在游学中品味。读书游学,是想让学生们有一个特殊的学习机会,让他们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处理好读书与培养兴趣之间的关系,也十分重要的。所以说学生到祖国的山山水水去游历是非常好的方式。这样可以开拓了思维,让他们学会用更宽阔的目光看待学习和认识问题进一步升华和抽象,提升学生的判断和领悟美的能力,帮助童子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直面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不断的去追寻字里行间的精神世界。

  学生的另一个重要的发展问题是将来的升学和选择发展方向。学习全靠自己的努力,将来的事业发展也是全靠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目标,先博而后精深。广泛学习,并不是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先生带着童子在北京和南京游学,与古文明对话,与名牌大学对话,既扩宽自己的视野,也提高自己学习能力和选择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书中傅国涌先生如长者般语重心长,如朋友般诚恳亲切,为童子们的学习提出了有益的指导。同时,本书写的锦绣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全面。这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阅读的成长之书。这本书写的是两座古城的灿烂的文明,并与蔡元培、胡适、王国维、曹雪芹、梁启超、鲁迅、陶行知、赛珍珠等对话,游历和对话却是意味无穷的意义。让学生读者一读再读,就可以看出文字中所描绘的人生和缤纷的世界。与古建筑对话,与古人对话,走进那个凄迷的时代,走近秦淮河,就像打开一册《桃花扇》,才能读懂那个时代的秦淮河畔的李香君。

  游学这种教育方式非常好,这样的教育可以让学生们变得比读书更能理解能力。对过去发生的一切事情,有了深刻的认识。游学是与历史文明对话的桥梁,应该推广下去。

  书中有先生说,有童子们写的还有些稚气的文字,也是很有希望的小文章,在他们的眼里,古建筑读书有故事的,古城的树木也是拥有鲜活生命的,推广先生的教授,使童子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和写作知识。

  这种游学体验一定是非常棒的,特别是对那些童子们,都是难忘的一次人生经历。这些童子跟随着先生的游学,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事业的。为这本“双城记”点赞!

  《寻找中国之美》读后感(四):从景色背后看中国文化之美

  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并且地大物博,山川河流应有尽有。并且我国的山河之美不亚于任何一个国家。但是真正能体现中国之美的并不单单是在山川河流或者是风景名胜,而是每一处地方以及每一个建筑背后的人类的灵魂。

  这本书是傅国涌先生与小童子们游学所得的感受,而这一本主要是北京与南京这两处地方。北京和南京都可谓是我国的古都,都曾是我国政治权力的中心,在现今,北京仍然是我国的首都。南京,作为六朝古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不一样的经历。这两处地方一北一南,有着不一样的建筑和不一样的风俗,然而在这两处都有文人与文人留下的足迹! 在多年之前我去过北京,也去过南京,这两处给我的感受完全不同,北京拥有北方的一些豪爽,在北京问路也能得到一些路人的详细指点,北京的一些名胜古迹也是悠远流长的,不得不去的地方,天安门,故宫,颐和园,圆明园,等等,这些地方我都有曾去到,但当我读完傅国涌这一本书之后,我觉得我白去了,我知道颐和园和圆明园的历史,但是从作者的笔下,我看到了不一样的这些园林建筑,尤其是北大清华这些名校背后的名人伟绩。王国维,胡适又或者是梁启超,都是带领着我国文化前进的人物。甚至是葬在黄叶村的曹雪芹,也是象征我国历史文化的人物。 再看一下南京,金陵古都,有着孙中山的总统府,也有着古城墙,还有夫子庙秦淮河。这些都是南京的象征。透过这一处处的建筑,也通过这一本书,我们了解了一位为人物的故事。作者带给我们的并不单单是每一个建筑的表象,而是告诉我们这一个建筑所相关人物,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

  这本书的还有一个有趣之处是书中集合了很多10岁左右孩子写作。有诗歌,也有散文,这在我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每一位孩子的作文在我看来都充满着真情实感,并且把每一处地方真正内涵所表达出来。这也是作者带着这些同志们去游历之后所得到的感想。在这些有利的过程中,寻找在历史河流中遗失的文化与美好,也了解每一处美景背后,每一位大师的故事。 这是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不仅仅适合成年人来读,也很适合家长和孩子一起在书中寻找到中国之美,有机会的话,更应该实地去到这些地方,去真正的感受这些美丽建筑背后的真情实感!

  《寻找中国之美》读后感(五):回望两大古都的美

  中国之美,美在如画山水,壮丽景观,美在粉墙黛瓦,一匾一雕,人文与自然和谐的结合,尽显历史沧桑和民俗风情。我国诸多省份中,我最爱的当属北京和南京。

  北京,小学有幸领略过她曼丽的景色。北京美得张扬,绚丽的色彩会让人不自觉的沉溺。年少的时候总幻想着有一天我可以来到北京生活。可当你仔细观察这座城市之后,你会发现她背后更让人迷恋的是那厚德载物的沧桑之感,无论是清晨漫步于纵横交错的胡同之间,还是不由停驻在故宫之中在那高大庄重的朱门前。看过一千句讲述北京的句子,不及你亲自去到那座城市留下的印象深刻。

  南京,我只在历史书上经常看到她,它见证了我国兴衰荣辱。屹立在长江之畔的古城,作为六朝古都,饱受风霜,历经风雨,静静地见证了历史变迁,从鼎盛时代到最为惨痛的屈辱 。可她仍然既温婉柔和,又不失气势。

  这本《寻找中国之美》,分为北京教育文化之旅和南京寻梦之旅两部分,而其中每一篇都由“先生说”和“童子习作”两部分构成。这本书和我们之前读过的游记不同,傅国涌老师带着学生们亲临这两座城市,现场游学。从清华园,圆明园,颐和园到秦淮河,台城,石头城,从蔡元培,胡适到王国维等先贤,欣赏人文美景,傅国涌老师的讲解加上孩子们的感悟,使这本书变得更加特别。我在网上浏览过不少的孩子们的作文,也看过我侄子的作文,他们都逃离不开孩子天真单纯的话语和稚嫩的文笔。可是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孩子。他们所写出来的文章,让我这个大人都自叹不如。他们内心对于我们的文化有很深的认同感,能深刻的体会到风景文化景点背后的寓意,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很独特的少年感的沧桑美。傅老师带领她们走向历史,讲解历史,却不将自己的观点强行加与他们,反而是让他们了解之后再独立思考,结合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方式将其表达出来。这种教育方式我很喜欢,不会因为长辈的干涉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厌烦感,也能让孩子真的思考之后把他学到的变成自己的东西。

  现在我们大多数都是国外游学,崇拜国外学习国外,但越來越少的是国内游学。传统文化的流失,也是需要更多像傅老师这样的引路人在前方带领孩子用脚步丈量城市,用心品味历史的余韵!

  《寻找中国之美》读后感(六):与大师们对话

  中国美,辽阔山河美,悠久历史美,璀璨文明美,三言两语道不尽中国美。在这美丽的大好河山中,大先生傅国涌带着小童子们游学万里,寻觅历史洪流中遗失的文化与大美。在这《寻找中国之美 —少年双城记》中记录的是他们北京教育文化之旅和南京寻梦之旅。

  北京和南京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二。北京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在历朝历代都有极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时至今日,它作为我国的首都,依然是我国的文化政治经济中心;而南京在历史上素有六朝古都之称。这一北一南两座城,且不说它们的文化底蕴,光是两座城市的风光就各有千秋,历史名迹更是数不胜数。

  孩子们在傅老师的带领下,在北京登长城,来到北大、清华高等学府,光临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居住的黄叶村,再到梁启超墓前,还去了园明园废墟,并游了颐和园。北京,历史上名人汇集。随便指点一处,没准就是哪个哪个名人曾经所到或居住过。而且有无数的文人墨客也曾在文章中描写过北京。站在北京的街头胡同口,不由联想起那些描写北京的诗词文章。傅老师带孩子们游学,是做足了功课的,每一章都有穿越时空与历史名人们的对话。

  “与北京的秋天对话”,其实是与老舍、周作人、梁实秋、张友鸾、张恨水、郁达夫等大家的对话。书中撷取他们描写北京的景、北京的吃食、以及他们对北京的情感文字。穿越时空,过往的名家和现在的孩子仿佛促膝而谈,孩子们在傅老师的引导下,再细细品味大师们对北京的热爱和与北京牵扯不断的情怀。

  每章分了“先生说”与“童子习作”,看过先生对北京景致、人文、历史典故等的讲解后,再来看看孩子们眼中的北京是什么样的。稚嫩的年龄、纯真的视角,然而他们所感所写却是老练的,这大概就是游学、家校共同教育的成果。教育是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我们仍然能从孩子们的习作中看到最本真的想象与童趣。孩子的眼睛能看到那些被成人疏忽了的细节。在北京的秋天里,他们会看到榆树下的那只猫,看它发呆的样子,想象它是为什么发呆。馋嘴的孩子能闻见、尝到北京的咸、甜、涩味。……

  虽然没有同往,但是读这本书却觉得自己也跟着游历了一番,看傅先生带孩子登长城,写八达岭、居庸关不同的景,讲秦长城、明长城的历史,引经据典,导入大量文人墨客对长城的评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鲁迅先生喊的那句“这伟大而可诅咒的长城!”同时,也阐述了他自己的观点——“一个人的想象力到哪里,一个人就能到达哪里。”当别的国有在环球航行时,而同时代的中国却是在修长城,长城局限了当时中国人的想象力,也困囿了中国人的脚步。但是今日,我们与长城对话,仍然会觉得它是美的,毕竟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在当时那有限的条件下,中国劳动人民徒手修建的这万里长城是多么地不易,今天我们看它,会有许多的感慨,看看孩子们的习作,会发现他们的思想真的已经超越了我们。

  如果说去北京游学侧重的是文化教育,孩子们在各自的习作里展示他们与文化与名家对话,碰撞的思想火花。那么,在南京,则显得放松些,每到一处,孩子们先诵读与之相关的诗词,再听先生讲讲南京名胜古迹以及那些大师们背后鲜为人知的经历与故事。中国之美不仅在于高山大川,更在中国人的灵魂和思想里,也在孩子们的心里,我们渴望美,所以会一直追寻美!

  《寻找中国之美》读后感(七):美到底在哪里呢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阐述了何为“有我之境”、何为“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世间万物,原来都是有着各自的运行规律的,原本不会因为人而发生什么样的改变;但正因为了有人这个因素,所以才带上了仿佛迥然相异的色彩。而在这缤纷复杂的主客观环境中,一双慧眼尤为重要。

  比如,对于北京和南京这两座城市,每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肯定会不尽相同,这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其中的相同与不同之间的距离,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而且这样的距离也并非怎么紧要,只是因人而异、因心境而异罢了。不过,到底是一个地处华北、一个地处长江之畔,地理位置已经决定了自然环境的显著不同;再加上人这个因素,也就不可避免地要与时代背景、世事纷扰联系了起来。这也是显而易见的。

  当“大先生”傅国涌与“小童子们”游学万里,细细品味北京之行和南京之行的时候,他们评得淋漓尽致,而“听者”“观者”又何尝不是一样的感受呢?城市本来是自然存在的,本就有所不同;但因为有了人的踪迹,才多了几分生机和活动,再加上岁月的洗礼、沉淀,于是自然而然在就显现出了历史的几分不一样的滋味。而他们,就把这一切记在了《寻找中国之美》这本书里。

  傅国涌和孩子们是在寻找一种美——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美呢?其实不必刻意去寻找答案,而只需要跟随着他们的足迹,边走边“看”、边“看”边想。既然是游学,那就不难猜出,在北京或者南京,他们究竟都会到些什么样的地方去;而在那些地方,他们又究竟会与什么样的人“相遇”。当城市的风景在字里行间走动,当历史的厚重翻过了一页又一页却自有一种永远也翻不尽的“本能”的时候,究竟是因为什么,才把一种别致的美永久地留在了心中呢?

  无疑,傅国涌和孩子们需要把自己的眼睛擦得更亮一些,当然如果能够拥有一双慧眼那就更加完美了;如果没有能够拥有一双慧眼,那就要努力地去看、去听、去想。看到了什么,那些是客观的;听到了什么,那些也是客观的;想到了什么,却会不由地带上很多主客观交融的“色彩”,五彩缤纷的样子。

  傅国涌是“引路人”,是老师,把基本的一些东西讲给孩子们;却不需要孩子们非要跟着他的思绪走,而是可以变成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一切以各自的方式讲出来。这像极了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和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那幅场景——当然,实在不必联想得更多,这只是一种类比而已,不同的人完全可以有各自的理解。

  只是,当看到别人拥有了一双慧眼的时候,自己究只是徒具羡慕,还是会有别的一些什么想法呢?这倒是挺有意思的一种探讨。

  《寻找中国之美》读后感(八):发掘中国之美

  随着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了国门,你看,海外游学的广告充斥荧屏,欧洲游美国游层出不穷。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祖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忽视了我们的一颗中国心,这本书另辟蹊径向带领着我们一起寻找中国之美。从北京的未名湖到南京的秦淮河,在作者的眼中这份美不仅有柔美,有壮美,还有更多的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积累和沉淀。

  《寻找中国之美》是一本根据游学途中的讲解录音整理而成的文字记录,再加上参加游学的孩子们根据游学经历而创作的游历习作,一本集中国传统文化和游学习作就这样诞生了。读者在傅国涌先生带领下,和他的学生们一起亲临长城、红楼、未名湖、清华园、香山植物园、圆明园、颐和园、秦淮河、台城、石头城等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著名景点,现场感受这些景区的古往今来,分享它们背后鲜为人知的经历与故事,讲述经典背后的人生沉浮、命运遭际与精神品格,在傅老师的笔下这些生动的故事就好像发生在昨天还是那样的历历在目,不仅它的学生连我们读者看来还是深有感触。

  这本书的每个景点的选择都颇有讲究,都有深刻的内涵 。与古人对话,与先贤们思想的交换比让孩子自己在枯燥的环境中学习,囫囵吞枣,浅尝辄止更有意义。游学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在实地游览,更能给孩子们带来深刻的文化认识。在他们的眼里,这些地方都有自己的故事,连古城的树木也拥有鲜活生命的,使孩子们不仅学到了历史文化知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年龄不到弱冠的孩子们所写出来的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文字功底与所思所想,怕是连许多成年人都要自叹不如。就像是作者在此书的前言中所说的那样,在这些孩子的文字中我们不仅仅看见了历史沧桑变迁,还看到了我们中国的未来。少年们对中华之美的感悟变得越来越深,他们的心灵才会更热爱自己的祖国,更热爱自己祖国的大好河山。

  本书中既有关于南京与北京景点与人文故事的介绍,又有小学生们的游记文章,如果你家中有少年,不妨可以循着这本书作者的足迹,带着他一同寻找中国之美,领略大好河山后面美丽动人的故事。

  《寻找中国之美》读后感(九):发掘中国之美

  随着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了国门,你看,海外游学的广告充斥荧屏,欧洲游美国游层出不穷。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祖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忽视了我们的一颗中国心,这本书另辟蹊径向带领着我们一起寻找中国之美。从北京的未名湖到南京的秦淮河,在作者的眼中这份美不仅有柔美,有壮美,还有更多的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积累和沉淀。

  《寻找中国之美》是一本根据游学途中的讲解录音整理而成的文字记录,再加上参加游学的孩子们根据游学经历而创作的游历习作,一本集中国传统文化和游学习作就这样诞生了。读者在傅国涌先生带领下,和他的学生们一起亲临长城、红楼、未名湖、清华园、香山植物园、圆明园、颐和园、秦淮河、台城、石头城等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著名景点,现场感受这些景区的古往今来,分享它们背后鲜为人知的经历与故事,讲述经典背后的人生沉浮、命运遭际与精神品格,在傅老师的笔下这些生动的故事就好像发生在昨天还是那样的历历在目,不仅它的学生连我们读者看来还是深有感触。

  这本书的每个景点的选择都颇有讲究,都有深刻的内涵 。与古人对话,与先贤们思想的交换比让孩子自己在枯燥的环境中学习,囫囵吞枣,浅尝辄止更有意义。游学这种教育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在实地游览,更能给孩子们带来深刻的文化认识。在他们的眼里,这些地方都有自己的故事,连古城的树木也拥有鲜活生命的,使孩子们不仅学到了历史文化知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年龄不到弱冠的孩子们所写出来的文章,所透露出来的文字功底与所思所想,怕是连许多成年人都要自叹不如。就像是作者在此书的前言中所说的那样,在这些孩子的文字中我们不仅仅看见了历史沧桑变迁,还看到了我们中国的未来。少年们对中华之美的感悟变得越来越深,他们的心灵才会更热爱自己的祖国,更热爱自己祖国的大好河山。

  本书中既有关于南京与北京景点与人文故事的介绍,又有小学生们的游记文章,如果你家中有少年,不妨可以循着这本书作者的足迹,带着他一同寻找中国之美,领略大好河山后面美丽动人的故事。

  《寻找中国之美》读后感(十):从无情到有情,从寻常到不寻常

  十年前进京,一个人办完事后绕道去了陶然亭。园内亭台楼阁,绕湖水修建,远望湖心一座小岛,岛上有亭翼然。弥望景色优美,此园历史虽不甚悠久,建成以来有“都门胜地”之誉。它的美,不仅在一池风荷,更在深厚的人文底蕴。我国早期领导人先后在此园开展革命活动,园内有高君宇、石评梅墓,碑上有当年高君宇赠给石评梅的字迹:“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慧星之迅忽。” 石碑冰冷无情,默默肃立,而来此纪念的人却心潮难平。

  大美无言。中国之美不只在名山大川,也在这样打动人心的地方。而这些却渐渐淹没在喧嚣的物欲之中,引人无限感慨。美虽不为人知,不为人重,却自成永恒。寻找中国之美,应该去这样的地方去寻找。

  令人欣慰的是,有人在这样做。傅国涌,一位在大众看来不甚知名的历史学者、儿童母语教育践行者,在2018的金秋,带领一群意气风发的少年踏访了北京、南京两座城市,去寻找真正的中国之美。

  他们一行首先去了首都北京。在老舍《北平的秋》中体验它的景色,在周作人《北京的茶食》中,想象它的美食,也在梁实秋、张友鸾、郁达夫等人文字中,寻找北京的美。看似寻常、无情的景物,在他们的笔下,摇曳生姿,变得活泼可爱起来。傅国涌指点孩子们,在审美中需要有一个媒介,一只蜜蜂、一片叶子。“写好文章并不困难,首先要有一颗捕捉美的心。”正如大雕塑家罗丹所言: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在八达岭长城上,傅国涌告诉孩子们蜿蜒曲折的万里长城正好处在农业区和游牧区的分界线上,长城是古人智慧的结晶。他给孩子讲述了长城的历史,朗读了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随后又在鲁迅、毛姆、伏尔泰、希里曼等人的文字中寻找长城的功过。

  中国的美不仅在可见的长城,也在蔡元培、胡适等人的思想中。傅国涌给孩子讲述北大的历史和传统,讲北大精神。在这个人文郁盛的学府,蔡元培、蒋梦麟和胡适三任校长对北大的功绩是最大的,蔡元培奠定了北大的思想基础,后二人则奠定了北大的学术基础。北大的 红楼是与蔡元培联系在一起的,今日红楼也许变得不惹眼,变得平常,而寻找中国之美,在傅国涌看来,正在于这样的地方。

  红楼与蔡元培,未名湖与司徒雷登,水木清华与王国维,黄叶村与曹雪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都透出一种独有的内在美。人的灵魂印在这些景物上,由物及人,由人及事、及文,从中发现美。司徒雷登为办燕大竭尽全力,到处募捐,力图把燕大办成一流大学,这是一种奉献的美;曹雪芹举家食粥、生活困苦,却花费毕生心血写出一部《红楼梦》,这是一种理想的美。

  在圆明园,参观这座毁于一旦的“万园之园”,反思清朝的不思进取,只知一味享乐;在颐和园,看到慈禧太后把权力看得高于一切,断送维新运动的短见,也指出她并非全盘否定维新,而是不能忍受权力的被撼动。欣赏园林的美,也应知道它背后的故事,这样的美才不是单纯的美,而是深刻的美。

  行程南下南京,傅国涌带领孩子们从玄武湖,秦淮河,到南京总统府,从六朝到民国,从宗白华、柏桦,到孙中山、黄兴。在南京总统府,与孙中山对话,与曾国藩对话,讲述伟人的故事。里面的小故事有不为人注意之处,比如孙中山对五色旗的不满意而又无可奈何,鲜为人知。

  《寻找中国之美》一书,不只是一趟求知之旅,更不只是一趟开眼界之旅,而是一趟寻美之旅。我们眼中的景物看似无情,有些还寻常可见,譬如秦淮河畔“依旧烟笼十里堤”的台城柳,你只看到柳,你看到的不是美,而只是物。若能从中看出柳如是、李香君,想到秦淮往事,你就会发现其中的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