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变的读后感大全
《剧变》是一本由[美] 贾雷德·戴蒙德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20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剧变》读后感(一):‘剧变’脚步逼近
《剧变》与其说推销的是不靠谱的分析框架,不如说推销的是‘红线逼近、钟声敲响’的紧迫感(瘟疫算各路乌鸦嘴都早八百年算中必然遭遇的事件了,只算个帷幕拉开的开场白)。宛如暴雨将至,一只白蚁先知给小白蚁们展示历代祖先逃命步骤,只需意会,至于这些历史感悟对逃命的现实选择从概率、大数据上有什么影响,天知道!
《剧变》读后感(二):当历史故事看不错
这书比枪炮要容易读。平时读的书少,这本书上一些不太了解的别国历史,读起来还是有点音思的。但听到老爷子的分析评论,作为读书不多的我来说,刚开始,原来厉害的人也是这样看的啊,后来,不会吧,怎么不多从地缘政治角度分析一下?然后,终于想到,难怪老爷子是研究生物的。。。让他写地缘政治有点为难了。
《剧变》读后感(三):把个人危机个国家危机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提供解读历史的崭新角度
近日读到的这个作者的第二本书。比起中学时候的历史书籍,又增长了些历史知识。把个人危机和国家危机的应付处理做类似的比较讲解,还不错,不过在读到它关于美国部分的时候,这本书的公正性有点显出作者个人的弊端了。他自己也说选择这些国家只是因为他了解的比较多,不能选取更多的标准进行更加细致,标注,数据化的研究。
所以,当作拓宽视野的书籍来看还是很不错的。同时也给人新颖的看待历史问题的角度。
但是来回反复讲述的习惯还是让我感觉他的叙述有些费脑子。 像是老师在反复强调知识点,而我又恰巧忘了
《剧变》读后感(四):危机下的坚守与妥协
2020遭遇的一系列“黑天鹅事件”使得各个国家被迫陷入了不同程度的危机中,本书此时的出版尤为应景。针对造成危机结果的因素,作者从七个国家的过往经历中总结并开出了药方,而历史波谲云诡,地缘政治掣肘、国内权力博弈、领导人作风,被时势裹挟的个人似乎只有被推着走的份。但个人对国家的认同和相对一致的国家核心价值观,使得在面对危机冲击时,即便一度走上歧路但也终会拨乱反正,扭转乱象,回归正道。
印象最深刻的是,芬兰为了领土可以牺牲部分原则来获取最不可侵犯的政治独立,如审讯战时领导人、推迟总统选举、示好于曾经的敌人苏联。应对危机决策时,不可避免需要作出选择和妥协,哪些是无论如何一定要坚持的,哪些尽管十分重要但是迫不得已要舍弃的。留下来的往往并没有好的选项,这样的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选择不可谓不艰难,这样的捍卫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妥协也不可谓不伟大。
《剧变》读后感(五):中国人为什么那么憎恨日本而不那么恨德国?
贾雷德·戴蒙德的书一如既往的精彩。前面分析七个国家面对不同危机时刻的处理和分析写的很好,就是最后一部分可能要总结这七个国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的时候,稍显得有点啰嗦了。其实国家如此,个人更加如此。就拿谈恋爱和职场来说吧,失去的男朋友或者工作,就不要一直沉湎于过去而不愿承认已失去,偏要到处告诉别人说自己是受害者,不仅招致别人久而久之的嫌弃,自己也不会往前发展的很好。德国做了非常好的榜样,已经失去的领土,承认,不再追究。已经犯下的错误,自己直接面对并揭开伤疤,果断真诚的道歉。然后针对自己的国情和经济形势,大力发展自我,坚定的往前走,才能真正成为受人尊重的超级大国。而反观日本,拒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不愿面对,要么就诋毁或者篡改,要么完全没有道歉诚意或者忽略,那么自己也会自食恶果。这也是大部分中国人至今很憎恨日本人的原因吧!
《剧变》读后感(六):本书所用的分析框架可以适用吗
本书所用的分析框架,按照作者所说的,可以应用于个人的人生分析和应对,亦可应用于国家政策和走向的的分析和应对。本书主要就是用七个相差很大的国家,在此分析框架下,进行分析。
作者作用的分析框架,就其底层学术依据而言,还是刺激反应的生物学范畴。具体而言,就是一个国家遭遇危机,面对危机是否进行诚实的自我反省,反省之后,是否具有展开行动的自由,在采取行动时能否得到其国家的实力支援和经验借鉴,本国的精神世界是否统一和谐而有良心。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之一是自大,自大的来源之一是启发式思维,即把复杂世界简化成几条原则,类比为小学算术,从而得出世界尽在掌控之感。
如果本书作为一个随想,看看尚可,但是如果把这些条目,作为原则,就是画地为牢,刻舟求剑了。
《剧变》读后感(七):毕竟是畅销书,不要抱有太大期望
看之前,听人介绍说是很好,可以细度
但实践证明,毕竟是畅销书,不要抱有太大期望,也不要当成严肃的历史类书籍看待,通篇充斥着个人观点,有点像现在大行其道的公众号文章汇编,可以当做小说,娱乐读一读就行了,大可不必严肃对待,就这……
看宣传,好像是:“ 对个人而言,危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如处理不当,终其一生会生活在负面情绪中。对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危机可使一种文明没落,使一个国家解体,使一个时代终结。但在戴蒙德看来,二者并无差异,国家甚至可以借鉴个人化解危机的逻辑框架以实现自救。 ”
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可以说分析框架是有可取之处,但各种观点杂糅,太多个人见解,不知道怎么继续评价,但,毕竟畅销书就是这样吸引眼球的,也没别的办法
《剧变》读后感(八):摘录
分析美国选民为什么日益极化,用了“定制信息”这个角度:“随着有线电视、新闻网站和社交服务网站脸书的兴起,还有面向大众市场的纸质新闻杂志和周刊的衰落,现在的美国人根据自己先入为主的观点来选择接收信息的来源。…我有477个电视频道可以选择:不仅可以根据我的保守主义或自由主义倾向…而且可以通过各种频道关注非洲、大西洋海岸联盟竞技、烹饪、犯罪、法国、曲棍球、…所以,我可以选择只关注自己目前感兴趣和认同的观点。这样的结果是:我把自己封锁在一个为自己量身定制的政治壁龛中,我只承认自己认同的那一套“事实”,我继续为我一直支持的党派投票,我不了解对方党派的支持者为什么会做出跟我不同的选择。当然,我也不希望自己投票选出的代表和那些跟我政见不同的代表达成妥协。”社交媒体时代让我们太容易活在同温层中,而把政见不同者异化甚至非人化,这可能会让个体感到生活在集体之中的安全,但对社会而言却非常危险,因为分裂只会不断加速。
《剧变》读后感(九):世界观很开放,部分观点值得警惕
看到书中所列的应对危机12条这类形而上的东西,心里就咯噔一下。国家变革、社会变迁、危机应对真的可以用一个简单框架、万能模板来套用解决吗?比如作者提到的移民解决人口降低的问题就只看到移民可能的好处而忽略了对民族自信对社会秩序对普通人民牵一发动全身的焦虑和刺激,是否是站在精英立场的作者脱离真实社会现实的想当然呢。
不过,作者的世界观很开放,补充一些世界国家和历史知识很不错;作者发出的积极应对危机的行动态度值得认可,特别是在如今保守悲观主义盛行的世界舞台上,确实需要有清醒的人大声疾呼,避免人类走向民主终结和自我毁灭。
书中提到的现代科技的去人格化力量、社交媒体导致信息偏差和真实社交活动弱化等构成了美国社会整体政治极化、偏狭和暴力的因素之一,值得我们反思和警惕。
PS. 作者分析美国危机的千言万语化为一句话:谨慎投胎。笑了。
《剧变》读后感(十):民主美化下的国家视角
读此书的过程中总是感到似乎有一种叙事的违和感,在读完通篇之后,恍然明白,作者一开始就代入了以民主为优越的视角来看待7个国家的演变史,无论是智利在民选后经济飞跃,还是印度尼西亚从专制转变为民主后亲西的政治立场带来的外资引入与经济稳定发展,都忽视了这个国家本身的资源优势。智利的铜矿,印度尼西亚的海洋资源,其本身就具备能够保障其国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而美国对智利、美英荷对印度尼西亚内政的干涉,恰恰是导致其纷争和战乱的主要原因(美国介入使得皮诺切特上台,美国介入使得苏哈托上台,包括书中未提的伊拉克,综上所述还是美帝国主义手段狠辣)。引入一种看似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民主制度”,这种制度从结果上看,只是给不同的利益集团提供一个相互斗争的舞台,只是这个舞台粉饰得像一场庆典,对于实际关乎普通人民的问题的解决见效甚缓,增加了国内权利斗争的内耗而无法集中精力发展,可见西方国家对于他国的发展是阻碍而非鼓励,这种只顾及短期利益而忽视全人类长期利益的做法,这尤其值得自身去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