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这次不一样》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这次不一样》读后感100字

2020-05-17 23: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这次不一样》读后感100字

  《这次不一样》是一本由卡门 M. 莱因哈特 / 肯尼斯 S. 罗格夫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90元,页数:32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这次不一样》精选点评

  ●烂

  ●从浩如烟海数据总结归纳每一次金融危机原因规律。其中作为标杆对比的是20世纪30年代萧条和21世纪初的大紧缩(房贷金融危机)。还有各种不同类型的金融危机的分类分析。数据,图表,列表一大堆,电子书比较吃力,作为文献资料还是要看实体书的好。阅读过程容易犯困

  ●无聊,无用

  ●有人说,社会发展,让单位面积土地养活更多的人。可经济危机呢?对有实力国家我觉得是一种完善自我的契机,对于那些缺乏实力的国也许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残,从困境中走出来貌似永远那么难。除了自我的实力,我还是相自然生长出来的经济生态系统最健康长寿强盛不衰的。

  ●更像是论文集(还是要读经过时考验经典

  ●读这本书,又一次证明了我实在不适合读金融类的书,因为根本读!不!下!去!没办法,这辈子都不能见这种复杂的数据、表格分析类的书了。真没这个水平。不评分了。

  ●一部很学术的著作,系统地研究了历次金融危机的历史。书中指出了一个奇特现象人们会认为金融危机都是“别人家的”,自己金融市场繁荣与他们“不一样”。作者史实与数据证明了金融危机内在的共性,其实都一样。这书很好,值得重读

  ●数据很全面,属于工具书观点思想略浅,如果有典型案例分析会更好。

  ●这本书立论的前提美元霸权和IMF规则制定者地位不能受质疑、监管动摇,拉美各国政府无权干涉受美元空头冲击的市场,在危机时也要坚定全盘开放本国金融,让本国农民给急速扩张货币政策买单——这是美元本位主义外加门罗主义者自欺欺人,不符合现实人性。而且把金融危机孤立起来,不探讨同步的军政危机,就好比讨论汉武帝经济政策时不谈他的用兵,导致得出的结论也就是一种循环

  ●作者用大量历史数据量化金融危机。从外债,内银行危机,通胀率,房价方面进行分析:人们人为这次不一样的时候,金融危机还是同样发生了。

  《这次不一样》读后感(一):重复的是历史,不只是金融危机史

  作为研究信用风险专业人员,最近迷上了金融危机类的书籍,看了些书评推荐书单,觉得这一本终是绕不过的,便趁着京东有活动的时候早早下了单。本书的结论非常简单,在大量的数据和论证下,作者说明了有确切记录的金融危机历史其实只是个在不断重复的过程,“这次没有什么不一样”。其实,个人觉得,得出这个结论原不必费这么多周折和精力,只要历史是由人来创造的,它必然就是在不断重复的,金融危机的历史也没有什么不一样(忽然觉得,以这个观点命题是不是又可以写本书了)。不管怎样,作为一本详实的资料汇总和分析方法大全,我还是选择将它留在书架上,至少在写文献综述的时候可以不用发愁了。

  《这次不一样》读后感(二):无聊,枯燥,无用。

  比嚼蜡还无聊,枯燥之极!

  浪费钱,书还是全新的,谁要?10块钱包邮!

  短评不能少于140字、不能少于140字、不能少于140字、不能少于140字、不能少于140字、不能少于140字、不能少于140字、不能少于140字、不能少于140字、不能少于140字、不能少于140字、不能少于140字、不能少于140字、不能少于140字、不能少于140字、不能少于140字、不能少于140字、不能少于140字、不能少于140字、不能少于140字、不能少于140字、不能少于140字、不能少于140字、不能少于140字、不能少于140字、不能少于140字、不能少于140字、不能少于140字、不能少于140字。

  《这次不一样》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无法从历史中学到任何教训。面对金融危机,我们很擅长强调差异性而忽略共同性,说服自己:这次不一样。

  一、前兆

  统计过去的危机样本发现,每次危机之前会有资产价格膨胀,杠杆率增加,持续大额的经常项目赤字,以及经济增长放缓等征兆。一旦黑天鹅事件触发,就会导致银行危机和通货膨胀危机,有时国内国外债务危机也会随之发生。

  二、结果

  首先,资产市场发生深度、持续时间很长的下跌。

  其次,通常产出和就业会大幅的下跌。

  最后,政府债务出现爆发式增长。

  三、传导

  当一个国家发生金融危机后,会有两种可能导致危机传导到更多的国家。

  (1)共同因素在不同国家的共同冲击,导致多个国家同时发生危机。

  (2)因为产业链关系、债务关系,使得危机从一个国家传导到另一个国家。

  四、恢复

  金融危机的恢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往往会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

  《这次不一样》读后感(四):Notes:这次不一样

  1.尽管制度和政策制定者都得到改善,但是通常也会存在走向极端的诱惑。正如个人不管一开始多么富有都可能面临破产一样,不论监管看起来多好,金融体系在面临贪婪、政治和利润压力时也可能出现崩盘。技术在变,人的外貌在变,时尚也在变。但政府和投资者自我欺骗(助推周期性繁荣,通常最终以危机收场)的能力并没有变.细的《美国货币史》的读者都不会对政府错误地管理金融市场的能力感到奇怪。对于金融市场,金德尔伯格明智地将其经典著作第1章的标题设为“金融危机:一个永恒的现象”。

  2.大量负债的国家金融脆弱。阶段性的大量借款经常发生于泡沫时期,并且持续很长时间。但是对于高度杠杆化的国家,尤其是那些仅仅依赖低流动性基础资产的信心来持续滚动短期债务的国家,这种情况很少会持久,特别是在杠杆率持续无节制地上升时.这一次可能看起来不一样,但细看却经常不是。

  3.令人欣喜的是,历史确实给出了政策制定者可用于评估金融危机风险的预警信号——只要他们不过度沉醉于信贷泡沫所推动的成功中,并且不像几个世纪以来的前人一样认为“这次不一样”。

  4.高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次不一样_

  《这次不一样》读后感(五):这图有点用。

  书的文字不是特别流畅。危机领域的第二本吧,没有发言权。只对小白来说,还是有点常识收获的。至少脑子里对危机来临的程度指标有一点印象了。对于危机的频繁发生也不会惊讶了。

  书末尾附录有很多数据。我没仔细看。

  如果添加科技进步还有石油发现,化工,电子等20世纪新蛋糕的内容就好了。毕竟经济总量是上升的。

  书是宏观分析,当然不会有个体家庭的生活体验。危机中的各方态度描绘,毕竟,深处洪流中的人要改变对现状的看法也是需要时间的,这种改变也很值得观察。

  当然,作者一再强调,许多数据的不透明。

  卢卡斯批判。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